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須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這一首枉凝眉是寫林黛玉和賈寶玉的,閬苑仙葩是指林黛玉,美玉無瑕是指賈寶玉。
閬:是高大空曠的意思,苑,本意是指帝王養獸鳥的園子。仙,逝去,仙逝,古人把去世的帝王尊稱為仙帝,仙王。葩:指巨大而華美的花。
所以很明顯,閬苑仙葩,本意就是皇帝林苑裏最美最大的一朵,仙去的花,那這裏不就是指仙帝嗎?
後麵的一個是美玉無瑕,指的是賈寶玉,按此前分析的賈寶玉隱射華夏,在當時就是大明。那麽作者寫書時,大明幾乎已經亡國,所以賈寶玉隱射的大明就是作者的故國。
這樣前兩句的背麵所指就是:一個是仙帝,一個是故國,作者寫到這裏的時候,一定是無比悲痛的,所以我們才會看到脂批說作者是淚盡而亡。
這一首枉凝眉,字麵指向林黛玉的顰字,意思是皺眉悲愁都是白費罷了,林黛玉的愁,自然是為了賈寶玉。
不過表麵故事不太能看得出林黛玉為了賈寶玉的一生,而一生憂愁,如果看到背麵的崇禎為了大明而枉自凝眉,就十分明顯了。
也就是曲子中所說的“枉自嗟呀!”嗟呀是因悲傷而歎息的意思。
崇禎帝一生為了拯救末世明朝江山,在高大空曠的紫禁城內,操勞記掛著國事,終究還是成了一場徒勞。
這就是“如何心事終虛化?”虛化,就是心願成空的意思。
一個空勞牽掛,指寶玉牽掛著黛玉,最後也是心願成空沒能等到黛玉。
這件事說的是後來,北京城破之時,南京的明朝留都政府,聽說李自成的大軍圍攻京城,等待皇帝南來之事。
當時南京各級官員,他們由史可法組織勤王兵馬,準備北上營救皇帝,行至淮安時,從北京南逃來的大量官員帶來了大量的消息。
她們有的說禦駕親征南來,有的說賊軍來的太快,已經包圍北京,有的說禦駕已經從天津衛,乘船走海路南下了。
南京各官員手足無措,都北望等待消息,又無對策,隻能空勞牽掛。
所以這兩句的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寫的就是黛玉之死。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都是虛幻,遙不可及的意思。
作者以月指代大明,花指林黛玉,就是曲中的閬苑仙葩,鏡是風月寶鑒,風月寶鑒在書中就是一麵鏡子。
所以寶玉和黛玉一個成了水中月,一個成了鏡中花。
同樣是判曲,枉凝眉裏,隻有黛玉和寶玉二人,而終身誤裏卻同時包含寶釵和黛玉。就是因為黛玉死時,和寶釵無關,而寶玉的終身誤,卻是因為寶釵導致。
這樣看來,最後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倒不是寫黛玉了,因為書中也並沒有寫黛玉流淚從秋到冬盡,春流到夏。
而是黛玉死後,作者的淚流到冬盡。
在寶黛初會時,寶玉將那石狠命摔去。
事後襲人來看黛玉問:“姑娘怎麽還不安息?”
黛玉正在流淚。
鸚哥道:“林姑娘正在這裏傷心,自己淌眼抹淚。
此後有:
【甲戌側批:黛玉第一次哭卻如此寫來。甲戌眉批:前文反明寫寶玉之哭,今卻反如此寫黛玉,幾被作者瞞過。這是第一次算還,不知下剩還該多少?】
【蒙:補不完的是離恨天,所餘之石豈非離恨石乎。而絳珠之淚偏不因離恨而落,為惜其石而落。可見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所以絳珠之淚至死不幹,萬苦不怨。所謂“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這一首枉凝眉是寫林黛玉和賈寶玉的,閬苑仙葩是指林黛玉,美玉無瑕是指賈寶玉。
閬:是高大空曠的意思,苑,本意是指帝王養獸鳥的園子。仙,逝去,仙逝,古人把去世的帝王尊稱為仙帝,仙王。葩:指巨大而華美的花。
所以很明顯,閬苑仙葩,本意就是皇帝林苑裏最美最大的一朵,仙去的花,那這裏不就是指仙帝嗎?
後麵的一個是美玉無瑕,指的是賈寶玉,按此前分析的賈寶玉隱射華夏,在當時就是大明。那麽作者寫書時,大明幾乎已經亡國,所以賈寶玉隱射的大明就是作者的故國。
這樣前兩句的背麵所指就是:一個是仙帝,一個是故國,作者寫到這裏的時候,一定是無比悲痛的,所以我們才會看到脂批說作者是淚盡而亡。
這一首枉凝眉,字麵指向林黛玉的顰字,意思是皺眉悲愁都是白費罷了,林黛玉的愁,自然是為了賈寶玉。
不過表麵故事不太能看得出林黛玉為了賈寶玉的一生,而一生憂愁,如果看到背麵的崇禎為了大明而枉自凝眉,就十分明顯了。
也就是曲子中所說的“枉自嗟呀!”嗟呀是因悲傷而歎息的意思。
崇禎帝一生為了拯救末世明朝江山,在高大空曠的紫禁城內,操勞記掛著國事,終究還是成了一場徒勞。
這就是“如何心事終虛化?”虛化,就是心願成空的意思。
一個空勞牽掛,指寶玉牽掛著黛玉,最後也是心願成空沒能等到黛玉。
這件事說的是後來,北京城破之時,南京的明朝留都政府,聽說李自成的大軍圍攻京城,等待皇帝南來之事。
當時南京各級官員,他們由史可法組織勤王兵馬,準備北上營救皇帝,行至淮安時,從北京南逃來的大量官員帶來了大量的消息。
她們有的說禦駕親征南來,有的說賊軍來的太快,已經包圍北京,有的說禦駕已經從天津衛,乘船走海路南下了。
南京各官員手足無措,都北望等待消息,又無對策,隻能空勞牽掛。
所以這兩句的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寫的就是黛玉之死。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都是虛幻,遙不可及的意思。
作者以月指代大明,花指林黛玉,就是曲中的閬苑仙葩,鏡是風月寶鑒,風月寶鑒在書中就是一麵鏡子。
所以寶玉和黛玉一個成了水中月,一個成了鏡中花。
同樣是判曲,枉凝眉裏,隻有黛玉和寶玉二人,而終身誤裏卻同時包含寶釵和黛玉。就是因為黛玉死時,和寶釵無關,而寶玉的終身誤,卻是因為寶釵導致。
這樣看來,最後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倒不是寫黛玉了,因為書中也並沒有寫黛玉流淚從秋到冬盡,春流到夏。
而是黛玉死後,作者的淚流到冬盡。
在寶黛初會時,寶玉將那石狠命摔去。
事後襲人來看黛玉問:“姑娘怎麽還不安息?”
黛玉正在流淚。
鸚哥道:“林姑娘正在這裏傷心,自己淌眼抹淚。
此後有:
【甲戌側批:黛玉第一次哭卻如此寫來。甲戌眉批:前文反明寫寶玉之哭,今卻反如此寫黛玉,幾被作者瞞過。這是第一次算還,不知下剩還該多少?】
【蒙:補不完的是離恨天,所餘之石豈非離恨石乎。而絳珠之淚偏不因離恨而落,為惜其石而落。可見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所以絳珠之淚至死不幹,萬苦不怨。所謂“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