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看到流寇肆虐中原這段,說道:“當年麵對流寇之策,從楊鶴的主撫,到楊嗣昌的主剿,現在看,都是治不了根的。”


    慧明則說:“張李等部,橫行中原,還是朝廷裏有人養寇自重,朝廷無論主何策,他們都能把它變成撈銀錢的手段。”


    “你師徒二人這些年修史,挖出多少史料?如何養寇?”


    慧明為了說明根由,又整理了些頭緒,原是那楊鶴主撫時,朝廷調了些銀錢和賑災糧。


    他們從那些受過招安的人那裏得知,這些糧餉,本就不夠那麽多流民吃的。原來的官軍自己還欠著餉呢,所以有些糧就發不到最下麵,發糧的人說,“我自己還沒吃的呢,能發到你手裏嗎?”


    因此本就不多的糧食,就被扣了一部分,讓鄉紳發給流民的糧食,同樣也發不到流民手裏,因為流民都在外麵流動呢,這些賑災糧,便成了一些人中飽私囊的來源。


    再加上一些貪官汙吏,一層一層每人伸手撈一把,這糧餉便沒了。


    不多幾個月,招撫的數以十萬計的流寇沒了吃的,又成了饑民,加上他們已經幹過打家劫舍的勾當,隻能抄起刀槍,又幹迴老本行了。


    因此看,招撫之策是行不通的,那楊嗣昌亦認為招撫行不通,他眼看自己的老父因此獲罪,便上書主剿,為自己的父親鳴冤開脫,表示願意替父受罰。


    先皇帝覺得楊嗣昌是個實在人,後又決心重用楊嗣昌,議定國家的大政策略。


    先皇對楊嗣昌的建議十分入耳,每次接見都談得很久,甚至可以說是對嗣昌的建議言聽計從,十分禮遇,常說:“恨用卿晚。”


    楊嗣昌提出了有名的欲攘外,必先安內之策,認為流寇之亂不平,國家便無法專心對外。


    他對平定流寇提出的方針是:四正六隅,十麵張網之策,很多人都聽過這個策略,卻並不清楚,到底怎麽樣個十麵張網法。


    具體說來,就是以陝西,河南、湖廣、鳳陽這四個流寇活動的主要地區為四正,責成這四個地方的巡撫“分任剿而專任防”,即以剿為主,防為輔。


    以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這六地為六隅,責成這些地方的六個巡撫“時分防而時協剿”,即以堵擊起義軍進入自己管轄地區為主,必要時也參加協剿。


    另以陝西三邊總督統率西北邊兵,同中原地區的五省軍務總理直轄的兵力作為主力,“隨賊所向,專任剿殺。”


    又在每個府州縣增加鄉勇團練,死守地方,封鎖流寇流動,增兵數為府一千,州七百,縣五百。


    這樣四正六隅,全部連為一體,象一張大網一樣,網住流寇,是為四正六隅,十麵張網。


    從表麵上看,楊嗣昌“張十麵之網”的部署似乎非常嚴密,大有“滴水不漏”之勢。但是這張網,它缺銀子,沒銀子,一切無從談起。


    流民軍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戰,實力和作戰經驗都已大大提高,楊嗣昌規劃的“十麵張網”根本就沒有成型過,就是個樣子罷了。


    楊嗣昌為了實現一舉蕩平流寇,建議增兵十二萬,具體方案是:


    鳳陽和泗州祖陵官兵五千,承天祖陵官兵五千,各堅守不動;陝西三邊總督官兵三萬,總理軍門官兵三萬,作為追剿起義軍之用;鳳陽、陝西二巡撫官兵各一萬,湖廣、河南二巡撫官兵各一萬五千。


    兵增加了,餉自然也得隨著增加。按楊嗣昌計算,十二萬官兵中,步兵七萬四千名,每名每天發給餉銀五分,一年共需銀一百三十三萬二千兩;馬兵三萬六千名,每名每天支餉銀、草料銀一錢,一年共需銀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兩,兩項合計共需銀二百六十二萬八千兩。


    後來經過戶部尚書程國祥計算,這個餉額隻夠供十一萬名兵員之用,還需增加一萬名官兵的餉銀十八萬兩,總計籌餉二百八十萬八千兩。


    在當時民間困難重重時,要籌集這樣一筆龐大的軍餉,辦法隻有讓皇帝、親王、勳戚和大官地主拿出銀子來。


    然而此路不通,先皇帝在崇禎十年四月二十七日召對大臣時說道:“去歲諭令勳威之家捐助,至今抗拒,全無急公體國之心。


    就是省直鄉紳也不捐助。及至賊來,都為他所有了,怎麽這等愚?”


    他說:“賊定要大剿,定要用大兵,隻是錢糧若不出於民間,就該發帑藏了。目今帑藏空虛。因糧與加派無異,前查約數若幹限二日內奏奪,如何不見奏來?”


    皇帝叫窮,勳戚和鄉紳也抗拒不捐,增加的兵餉就隻有全部壓到髓乾血盡的貧苦農民和軍戶身上了。楊嗣昌的建議,這二百八十萬兩銀子的主要來源是按田畝加派。


    在這以前加派的方法是根據盧象升的建議,凡繳納地畝糧稅在五兩以上的加征若幹。這種方法稱之為因糧,其特點是由納稅糧多的地主承擔加派。


    盧象升的建議多少考慮到了當時的實際狀況。他明白,農民們之所以紛紛起義是因為無以為生,再要從他們身上榨取更多的銀錢,勢必驅使更多的人參加起義。


    楊嗣昌作為官僚地主的代言人,堅決反對這種“分別貧富”的“因糧輸餉”,主張不再區分稅糧多少,按田畝一體加征。


    他說:“因糧輸餉,前此盧象升奏行一年,不能應手。良由宦室富民從來飛灑、詭寄,以避大戶差徭,如今欲分貧富,其事甚難,隻分得個巧拙而已。”


    先皇帝急於把流民起義鎮壓下去,能拿到養兵的銀子就不計後果,立即同意楊嗣昌的建議,一律按畝均輸,這便是改因糧為均輸。


    顧炎武聽了此處,閉眼、搖頭、歎息道:“飲鴆止渴!此行無異於在一個病危體弱的人身上下了一計猛藥。”


    “先生說的有理,是時也有人反對,不過他們隻會反對,亦拿不出更為行之有效的策略來,當時還是按楊嗣昌之計執行了。”


    “那這一段又該如何錄入書中呢?”


    慧明解道:“先生請看,這十麵張網,其實就是一個囚牢戰法,各地之間,死死鎖住通道,形成一個大大的囚籠。寶玉即為大明,這十麵張網,便象一張裘衣批在身上。”


    顧炎武若有所思,把這大明朝擬為一個人,這種想法真是千古未聞。


    “可這張裘皮卻終究是缺少銀錢,所以它還是個缺金裘。”


    說著,他用筆寫了“缺金裘”三個字,炎武看了,正奇怪時,慧明又說:“這三個字自然太過明顯,為不讓人輕易看出,在書中起了個好名字。”


    說著,他又寫了三個大字,炎武看他寫的是:


    雀金裘。


    “這雀金裘自然是來曆不凡,十分華麗,後來此雀金裘破裂,寶玉的丫鬟婆子皆不能補,所以還有勇晴雯病補雀金裘一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夢明亡史全索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庖丁解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庖丁解夢並收藏紅樓夢明亡史全索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