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準備建立大順政權。
但是世事無常,北方勳貴、宗族、宦官、遼西軍閥不願利益受損,聯係清軍入關,聯合絞殺了新興的大順政權。
此後,由於大炮幾乎全部損失在山海關等原因,大順政權決定放棄北京,李自成命令斬殺吳三桂全家,部隊依次撤離北京。
原計劃是在山西河南布置防線,準備給清軍來個誘敵深入,另外命人帶上從京城得來的財物,還有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
四月三十日,定王朱慈炯與永王朱慈煥被帶出京城,分別由劉姓與毛姓將領帶隊護送。
由於西進的主力被吳三桂與清軍重點追擊,二人決定轉向河南,再尋求找迴部隊。誰知兵荒馬亂,到處皆有戰事,山西的闖軍在原明軍的叛變之下,受到清軍與原明降軍的兩麵夾擊,很快又遭失敗。
二人被帶到河南之後,為了躲避追殺,決定分頭行動。後毛將軍決定放棄朱慈煥,從此以後,朱慈煥顛沛流離,改名換姓,流落南北,最終於1708年,75歲時,不幸暴露身份,被康熙下令滿門抄斬。
而朱慈炯,則下落不明。
二王失蹤多年以後,江南蘇州府一座庭院內,一名跛足的僧人和一名文士正在高談闊論。旁邊坐了一個年輕小僧,遠處還站了一個侍女。
僧人道:“當年明明是那三桂先反,害死了全家老幼,老兄好手段,一句衝冠一怒為紅顏,他倒成了為家報仇的好漢了。”
文士慚愧,連連擺手,“莫要取笑,莫要取笑!”
僧人繼續:“他們如此這般,讓你們為他修偽史,將我們堂堂炎黃正裔,倒寫成了愚頑無知之輩了。”
“唉!此為欲亡其族,先亡其史也。”
“算你與虞山等人還有些廉恥,沒有繼續為那齷齪事。”
文士拿下帽子,頭上隻留一撮小辮,其餘剃的光光的。歎口氣道:“唉!苟活而已,虞山自嘲癩頭、皮癢,剃了倒好,其實他也時時處於痛苦之中。”
僧人前傾身體,小聲問道:“聽說虞山暗修國史?”
文士一驚,四處看看,戴上帽子道:“不可高聲!不可高聲,私自修史,乃是滅門之罪也。”
“那他是否還心向南方?”
“是也!是也!歸莊私底下曰:虞山不死,國史不滅。”
僧人又問:“你寫的史書,滿紙胡言亂語,真假同錄,意欲何為啊?”
“唉!餘修野史,乃不得已,將真事與假事同錄一本,讓後人分辨去吧。”
這時,旁邊小和尚出聲道:“先生,綏寇紀略記載,張獻忠破襄陽,嗣昌慚,乃縊。同樣綏寇紀略又曰:嗣昌聞襄陽破,不複食,又聞李自成破洛陽,無麵見上乃服毒死也。請問先生,楊嗣昌是如何死的?為何一本書裏一人有兩種死法?”
這文士聽這小僧說話,對自己無應有之尊重,略有不快,但礙於老友情麵,不好說什麽。他可不像自己,麵對闖賊,腳踝被拷打出骨頭來都不曾投降,麵對清廷亦是誓死不降。這等人,自己不由得不尊重。
作疑惑狀道:“弘智,這位小師傅為何如此在意啊?那不過是胡亂應付些,後人見我之亂語,自然不信,也就不會信我這部野史了。”
弘智法師微笑:“嗬嗬嗬!大雲道長,你且仔細看看,此乃何人?”
別號大雲道人者,起身仔細看這小和尚,一時也沒認出來。小和尚起身走了兩步,深深一作揖。
“多謝先生,曾為我授課。”
大雲道人大吃一驚,指著道:“你!你是?”說完,他連忙跑到侍女麵前,細細交代一下,又跑迴來道:“你是定王殿下?”
朱慈炯再次作揖,“學生見過老師。”
大雲道人便要下跪,朱慈炯一把扶住,“老師不可如此,我如今隻是個出家人罷了。”
他一時情急,問道:“密之,今日安敢帶殿下至此啊?”
朱慈炯搶著答道:“老師,我們今日來此,是有一事相求。”
“何事?”
“老師且看。”說著,他從包袱內拿出大疊大疊的紙稿來。
大雲道人接過紙稿,一口氣看了一個多時辰,也隻看了二成,有時看了驚豔處,才抬頭看看二人。
終於不再繼續,他放下紙稿,迴味道:“這是?”
僧人嗬嗬笑著:“難道大雲道人看不出?”
“我自然是看得出,隻是不曾想,竟能如此修史乎!”
“老師覺得,修此等史書,是否比那稗官野史強上一些?”
大雲道人盯著朱慈炯問:“此書何名?”
“請問我師,曆來史書,哪本為最?”
“自是太史公之史記耳。”
“那便學史記之名,為石記,我與方先生覺得,為掩人耳目,為其取名稱作《石頭記》。”
“好!”大雲道人聽了,連聲稱好,“石,諧音史,石記,便是史記。”他迴味一番,一邊想,一邊問:“這賈家又是如何構思?”
朱慈炯解釋道:“先生且看。”說著,他拿筆在一張紙上,開始畫圖。
“開國老祖宗,為賈母,文官建政,生下賈政。”
大雲道人不住點頭。
朱慈炯繼續解釋:“文左武右,賈政與王夫人結合,文武相和,才有國朝,生下賈寶玉。”
大雲看著他畫的賈母連下賈政,再看賈政與王夫人連下賈寶玉,不住捋須讚道:“絕妙,絕妙!我朝必由老祖所創,江山則必由武人打下。武將打江山,文官建政,缺一不可,必此二人結合,方才有我大明,那寶玉便是大明。”
“正是,不過我們所修,乃是晚期,武勳已不管事,所以王夫人占戲不多。”
“嗯!實有其事,公侯伯,後來是一個也不頂用呀!但是要如實所敘,又要讓人看明白,又不能讓別人看明白,豈不左右為難。”
僧人道:“這倒難不倒他,我們曾經教過的這位皇子,實乃是天縱奇才,所思所想,基本已經全麵,待他細細說與你聽,你便明白了。”
大雲與朱慈炯對視,然後道:“時辰不早,我等且吃了飯,再繼續細說。”
但是世事無常,北方勳貴、宗族、宦官、遼西軍閥不願利益受損,聯係清軍入關,聯合絞殺了新興的大順政權。
此後,由於大炮幾乎全部損失在山海關等原因,大順政權決定放棄北京,李自成命令斬殺吳三桂全家,部隊依次撤離北京。
原計劃是在山西河南布置防線,準備給清軍來個誘敵深入,另外命人帶上從京城得來的財物,還有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
四月三十日,定王朱慈炯與永王朱慈煥被帶出京城,分別由劉姓與毛姓將領帶隊護送。
由於西進的主力被吳三桂與清軍重點追擊,二人決定轉向河南,再尋求找迴部隊。誰知兵荒馬亂,到處皆有戰事,山西的闖軍在原明軍的叛變之下,受到清軍與原明降軍的兩麵夾擊,很快又遭失敗。
二人被帶到河南之後,為了躲避追殺,決定分頭行動。後毛將軍決定放棄朱慈煥,從此以後,朱慈煥顛沛流離,改名換姓,流落南北,最終於1708年,75歲時,不幸暴露身份,被康熙下令滿門抄斬。
而朱慈炯,則下落不明。
二王失蹤多年以後,江南蘇州府一座庭院內,一名跛足的僧人和一名文士正在高談闊論。旁邊坐了一個年輕小僧,遠處還站了一個侍女。
僧人道:“當年明明是那三桂先反,害死了全家老幼,老兄好手段,一句衝冠一怒為紅顏,他倒成了為家報仇的好漢了。”
文士慚愧,連連擺手,“莫要取笑,莫要取笑!”
僧人繼續:“他們如此這般,讓你們為他修偽史,將我們堂堂炎黃正裔,倒寫成了愚頑無知之輩了。”
“唉!此為欲亡其族,先亡其史也。”
“算你與虞山等人還有些廉恥,沒有繼續為那齷齪事。”
文士拿下帽子,頭上隻留一撮小辮,其餘剃的光光的。歎口氣道:“唉!苟活而已,虞山自嘲癩頭、皮癢,剃了倒好,其實他也時時處於痛苦之中。”
僧人前傾身體,小聲問道:“聽說虞山暗修國史?”
文士一驚,四處看看,戴上帽子道:“不可高聲!不可高聲,私自修史,乃是滅門之罪也。”
“那他是否還心向南方?”
“是也!是也!歸莊私底下曰:虞山不死,國史不滅。”
僧人又問:“你寫的史書,滿紙胡言亂語,真假同錄,意欲何為啊?”
“唉!餘修野史,乃不得已,將真事與假事同錄一本,讓後人分辨去吧。”
這時,旁邊小和尚出聲道:“先生,綏寇紀略記載,張獻忠破襄陽,嗣昌慚,乃縊。同樣綏寇紀略又曰:嗣昌聞襄陽破,不複食,又聞李自成破洛陽,無麵見上乃服毒死也。請問先生,楊嗣昌是如何死的?為何一本書裏一人有兩種死法?”
這文士聽這小僧說話,對自己無應有之尊重,略有不快,但礙於老友情麵,不好說什麽。他可不像自己,麵對闖賊,腳踝被拷打出骨頭來都不曾投降,麵對清廷亦是誓死不降。這等人,自己不由得不尊重。
作疑惑狀道:“弘智,這位小師傅為何如此在意啊?那不過是胡亂應付些,後人見我之亂語,自然不信,也就不會信我這部野史了。”
弘智法師微笑:“嗬嗬嗬!大雲道長,你且仔細看看,此乃何人?”
別號大雲道人者,起身仔細看這小和尚,一時也沒認出來。小和尚起身走了兩步,深深一作揖。
“多謝先生,曾為我授課。”
大雲道人大吃一驚,指著道:“你!你是?”說完,他連忙跑到侍女麵前,細細交代一下,又跑迴來道:“你是定王殿下?”
朱慈炯再次作揖,“學生見過老師。”
大雲道人便要下跪,朱慈炯一把扶住,“老師不可如此,我如今隻是個出家人罷了。”
他一時情急,問道:“密之,今日安敢帶殿下至此啊?”
朱慈炯搶著答道:“老師,我們今日來此,是有一事相求。”
“何事?”
“老師且看。”說著,他從包袱內拿出大疊大疊的紙稿來。
大雲道人接過紙稿,一口氣看了一個多時辰,也隻看了二成,有時看了驚豔處,才抬頭看看二人。
終於不再繼續,他放下紙稿,迴味道:“這是?”
僧人嗬嗬笑著:“難道大雲道人看不出?”
“我自然是看得出,隻是不曾想,竟能如此修史乎!”
“老師覺得,修此等史書,是否比那稗官野史強上一些?”
大雲道人盯著朱慈炯問:“此書何名?”
“請問我師,曆來史書,哪本為最?”
“自是太史公之史記耳。”
“那便學史記之名,為石記,我與方先生覺得,為掩人耳目,為其取名稱作《石頭記》。”
“好!”大雲道人聽了,連聲稱好,“石,諧音史,石記,便是史記。”他迴味一番,一邊想,一邊問:“這賈家又是如何構思?”
朱慈炯解釋道:“先生且看。”說著,他拿筆在一張紙上,開始畫圖。
“開國老祖宗,為賈母,文官建政,生下賈政。”
大雲道人不住點頭。
朱慈炯繼續解釋:“文左武右,賈政與王夫人結合,文武相和,才有國朝,生下賈寶玉。”
大雲看著他畫的賈母連下賈政,再看賈政與王夫人連下賈寶玉,不住捋須讚道:“絕妙,絕妙!我朝必由老祖所創,江山則必由武人打下。武將打江山,文官建政,缺一不可,必此二人結合,方才有我大明,那寶玉便是大明。”
“正是,不過我們所修,乃是晚期,武勳已不管事,所以王夫人占戲不多。”
“嗯!實有其事,公侯伯,後來是一個也不頂用呀!但是要如實所敘,又要讓人看明白,又不能讓別人看明白,豈不左右為難。”
僧人道:“這倒難不倒他,我們曾經教過的這位皇子,實乃是天縱奇才,所思所想,基本已經全麵,待他細細說與你聽,你便明白了。”
大雲與朱慈炯對視,然後道:“時辰不早,我等且吃了飯,再繼續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