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迴家賣紅薯。
這麽說好像有點不嚴謹,畢竟這個時期還沒有紅薯。賣土豆好像也不行,同樣是沒有啊。這可有點難辦了,總得賣點東西吧,要不然顯得跟沒有文化似的。
有了。
賣木瓜。
《國風·衛風》有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足以證明東漢末年絕對是有木瓜的。
不懂啥意思?
這不簡單,單純就按字麵意思理解就行了:你拿木瓜投我,我就用精美的玉佩還擊。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就叫不打不相識啊(手動滑稽)。
開個玩笑,別當真。馬上迴歸正題。且說趙厶聽完縣丞的話,本已怒極,卻突然心思電轉,反而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倒要看看是不是真的如縣丞所說。
於是趙厶強忍下怒氣,當堂宣布:“退堂!擇日再判。”
王善人見趙厶突然轉了口風,料想事情有轉機,登時眼前一亮,喜上心頭。
誰知剛要說話,卻似乎想起什麽,先偷偷看了一眼典韋,見他沒什麽反應,這才壯著膽子抱屈道:“迴府君,為何不先把李二關押起來,倘或讓他跑了,我去向哪個討租?”
這個王善人,真是死性不改。誰給你的勇氣還敢說出這樣狂妄無理的話,事情已經明了,這事能怪李二嗎?
真當老實人好欺負啊。
別太得寸進尺,小心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要不是趙厶想揭他們的老底,這個王善人絕對活不過退堂。
“你怎麽知道我一定會判他補齊租稅?”趙厶都快被他氣笑了。這王善人真是無理至極,也不知道他這‘善人’之名從何而來,這不瞎胡鬧嘛。
縣丞生怕節外生枝,趕緊打個圓場,勸退了王善人:“退下!退下!府君自有道理。”
他倆就這一個照麵,就已經進行了一番眼神交流,王善人心領神會,也不再糾纏,起身拍拍塵土,對趙厶行個禮,道聲:“告退。”
嘿!
你當你誰啊,擺這麽大的架子。
趙厶真想給他兩個大逼兜。
縣丞倒是會來事,趕緊攔在前麵,屏退堂上所有不相幹的人,隻留下典韋。在他眼裏,這是個煞星,避之而不及,他可不敢有絲毫非分之想。
“說吧,到底怎麽迴事。”事已至此,趙厶也不做他想,隻想弄明白這件事。
縣丞卻故做神秘,賣了個關子,反問道:“隻問府君一件事,當官所為何事?”
“嗯?”趙厶本來就不爽,你還故意挑逗他,這不是找死嗎。
縣丞冷不丁見趙厶眼睛一眯,麵色一板,隱約暗藏殺氣,心知不好,趕緊擺正身子,斂容危坐,再也不敢瞎扯淡。
隨後清清嗓子,一五一十娓娓道來:“自朝廷賣官以來,凡官吏之屬無不有價,可是富饒之地和偏僻之鄉,亦或人口稀稠各有不同,故而時價多有差異。加之任期長短又各不相同,多則三年,少則一年,更甚者三五個月就得走人。試問,買官之花費誰肯付之東流?”
“嗯。”此話有理,趙厶表示認同。給他個眼神,讓他繼續往下說。
縣丞善於察言觀色,見趙厶神態稍有緩和,心頭一喜,當即振奮精神,又變得神采飛揚起來,掰著手指頭繼續解釋說:“譬如本縣,不富不窮,算是個中庸之地,而縣令秩四百石,倘或買,就值四百萬錢。”
哦吼!
這麽值錢。
趙厶吃了一驚。
“假如在此地任職三年,愛民如子又能如何?宵衣旰食又能如何?到頭來還不是一貧如洗,空負清官之名。離開此地,又有幾人認得?”顯然縣丞做不了清官,他這番話就有問題,明顯對清官有意見啊。
“話不能這麽說,做官之人,有為名者,有為利者,不能一概而論。”趙厶顯然持反對意見。
那是當然,不是趙厶自誇,他就不愛錢,隻圖名。
縣丞不置可否,卻不露聲色的恭維了一句:“似府君這等年少有為、文武雙全之輩,久曆沙場,軍功顯赫,自然不用花費分文亦能平步青雲,我等小吏望塵莫及。”
“嗯!”這話聽著舒心,趙厶又情不自禁自傲起來。
仔細想想,趙厶能當上中山太守,肯定是黃甫嵩的功勞。不枉當年跟他打黃巾,平西涼,如今受他保舉,拿個一官半職,也在情理之中。滿朝上下,趙厶也就服黃甫嵩一人而已。
“閑話少說,趕緊說正事。”好漢不提當年勇,趙厶迴過味來,趕緊迴到正題。過去的事不提也罷,還是眼前的事更要緊。
經過短暫接觸,此時縣丞也大概了解了趙厶的脾性,當下不敢造次,一本正經說道:“我等買官之人不同於府君,我們可是真金白銀換來的官職,要說不心疼,那是自欺欺人。”
“哦?你這縣丞之職也是買來的?”趙厶聽出了苗頭。
縣丞一時語塞,自知說漏了嘴,登時羞得滿臉通紅。可事到如今,也沒什麽好丟人的,朝廷公開賣官都不嫌丟人,買官的丟什麽人。
再說了大家都在買官,憑什麽別人能買,他就不能買,對不對。這麽一想,茅塞頓開,什麽仁義廉恥全都不重要了。
“不瞞府君,我這縣丞之職,俸三百石,合該三百萬錢才能買下。因有人情,減了五十萬,二百五十萬就賣給我了。值!”縣丞提起這件事相當自豪,看那神氣的樣子,趙厶都自歎不如。
“果然是個二百五。”趙厶不免在心裏嘲笑他一番。順帶著又調侃一句:“你在此地任職多久了。”
話外意思是你花二百五十萬買個縣丞到底圖個啥,上有縣令壓著,下有百姓之事頂著,兩頭不討好。花這個錢冤不冤,是不是錢多沒地方用了。
縣丞卻神秘兮兮地說:“時至今日,我在此任職剛滿三個月。”
才三個月,有啥好高興的。趙厶不理解,更加迷糊了。
“實不相瞞,這前兩個月我也覺得這錢花的冤,可是這後一個月,我才明白,這錢花的值,太值了。”縣丞想起此事,愈加自豪,愈加意猶未盡。
可是趙厶不理解啊,還得繼續追問。
縣丞說到興起處,不打自招,全盤托出,甚至還有些得意洋洋:“之前尚有縣令管著我,還有縣尉跟我搶飯吃。現如今,他倆全都跟著叛軍跑了,這無極縣,可就是我說了算。”
嘶!
真是厚顏無恥!
趙厶突然好像明白點什麽了。
“府君,別怪下官口直,說句不當聽的話,您上戰場殺敵那是無人能擋,可要說起這做官的學問,您還稍有欠缺。”縣丞這是飄了啊,都敢稱起下官來了。
“怎麽個意思?”趙厶也來了興趣。
這話實在太應景了,趙厶前世就一平頭百姓,他哪知道做官的道理。隻是常聽人說官場如戰場。戰場形勢複雜多變,趙厶自然懂,可是這官場,難不成比戰場還複雜嗎?
這麽說好像有點不嚴謹,畢竟這個時期還沒有紅薯。賣土豆好像也不行,同樣是沒有啊。這可有點難辦了,總得賣點東西吧,要不然顯得跟沒有文化似的。
有了。
賣木瓜。
《國風·衛風》有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足以證明東漢末年絕對是有木瓜的。
不懂啥意思?
這不簡單,單純就按字麵意思理解就行了:你拿木瓜投我,我就用精美的玉佩還擊。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就叫不打不相識啊(手動滑稽)。
開個玩笑,別當真。馬上迴歸正題。且說趙厶聽完縣丞的話,本已怒極,卻突然心思電轉,反而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倒要看看是不是真的如縣丞所說。
於是趙厶強忍下怒氣,當堂宣布:“退堂!擇日再判。”
王善人見趙厶突然轉了口風,料想事情有轉機,登時眼前一亮,喜上心頭。
誰知剛要說話,卻似乎想起什麽,先偷偷看了一眼典韋,見他沒什麽反應,這才壯著膽子抱屈道:“迴府君,為何不先把李二關押起來,倘或讓他跑了,我去向哪個討租?”
這個王善人,真是死性不改。誰給你的勇氣還敢說出這樣狂妄無理的話,事情已經明了,這事能怪李二嗎?
真當老實人好欺負啊。
別太得寸進尺,小心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要不是趙厶想揭他們的老底,這個王善人絕對活不過退堂。
“你怎麽知道我一定會判他補齊租稅?”趙厶都快被他氣笑了。這王善人真是無理至極,也不知道他這‘善人’之名從何而來,這不瞎胡鬧嘛。
縣丞生怕節外生枝,趕緊打個圓場,勸退了王善人:“退下!退下!府君自有道理。”
他倆就這一個照麵,就已經進行了一番眼神交流,王善人心領神會,也不再糾纏,起身拍拍塵土,對趙厶行個禮,道聲:“告退。”
嘿!
你當你誰啊,擺這麽大的架子。
趙厶真想給他兩個大逼兜。
縣丞倒是會來事,趕緊攔在前麵,屏退堂上所有不相幹的人,隻留下典韋。在他眼裏,這是個煞星,避之而不及,他可不敢有絲毫非分之想。
“說吧,到底怎麽迴事。”事已至此,趙厶也不做他想,隻想弄明白這件事。
縣丞卻故做神秘,賣了個關子,反問道:“隻問府君一件事,當官所為何事?”
“嗯?”趙厶本來就不爽,你還故意挑逗他,這不是找死嗎。
縣丞冷不丁見趙厶眼睛一眯,麵色一板,隱約暗藏殺氣,心知不好,趕緊擺正身子,斂容危坐,再也不敢瞎扯淡。
隨後清清嗓子,一五一十娓娓道來:“自朝廷賣官以來,凡官吏之屬無不有價,可是富饒之地和偏僻之鄉,亦或人口稀稠各有不同,故而時價多有差異。加之任期長短又各不相同,多則三年,少則一年,更甚者三五個月就得走人。試問,買官之花費誰肯付之東流?”
“嗯。”此話有理,趙厶表示認同。給他個眼神,讓他繼續往下說。
縣丞善於察言觀色,見趙厶神態稍有緩和,心頭一喜,當即振奮精神,又變得神采飛揚起來,掰著手指頭繼續解釋說:“譬如本縣,不富不窮,算是個中庸之地,而縣令秩四百石,倘或買,就值四百萬錢。”
哦吼!
這麽值錢。
趙厶吃了一驚。
“假如在此地任職三年,愛民如子又能如何?宵衣旰食又能如何?到頭來還不是一貧如洗,空負清官之名。離開此地,又有幾人認得?”顯然縣丞做不了清官,他這番話就有問題,明顯對清官有意見啊。
“話不能這麽說,做官之人,有為名者,有為利者,不能一概而論。”趙厶顯然持反對意見。
那是當然,不是趙厶自誇,他就不愛錢,隻圖名。
縣丞不置可否,卻不露聲色的恭維了一句:“似府君這等年少有為、文武雙全之輩,久曆沙場,軍功顯赫,自然不用花費分文亦能平步青雲,我等小吏望塵莫及。”
“嗯!”這話聽著舒心,趙厶又情不自禁自傲起來。
仔細想想,趙厶能當上中山太守,肯定是黃甫嵩的功勞。不枉當年跟他打黃巾,平西涼,如今受他保舉,拿個一官半職,也在情理之中。滿朝上下,趙厶也就服黃甫嵩一人而已。
“閑話少說,趕緊說正事。”好漢不提當年勇,趙厶迴過味來,趕緊迴到正題。過去的事不提也罷,還是眼前的事更要緊。
經過短暫接觸,此時縣丞也大概了解了趙厶的脾性,當下不敢造次,一本正經說道:“我等買官之人不同於府君,我們可是真金白銀換來的官職,要說不心疼,那是自欺欺人。”
“哦?你這縣丞之職也是買來的?”趙厶聽出了苗頭。
縣丞一時語塞,自知說漏了嘴,登時羞得滿臉通紅。可事到如今,也沒什麽好丟人的,朝廷公開賣官都不嫌丟人,買官的丟什麽人。
再說了大家都在買官,憑什麽別人能買,他就不能買,對不對。這麽一想,茅塞頓開,什麽仁義廉恥全都不重要了。
“不瞞府君,我這縣丞之職,俸三百石,合該三百萬錢才能買下。因有人情,減了五十萬,二百五十萬就賣給我了。值!”縣丞提起這件事相當自豪,看那神氣的樣子,趙厶都自歎不如。
“果然是個二百五。”趙厶不免在心裏嘲笑他一番。順帶著又調侃一句:“你在此地任職多久了。”
話外意思是你花二百五十萬買個縣丞到底圖個啥,上有縣令壓著,下有百姓之事頂著,兩頭不討好。花這個錢冤不冤,是不是錢多沒地方用了。
縣丞卻神秘兮兮地說:“時至今日,我在此任職剛滿三個月。”
才三個月,有啥好高興的。趙厶不理解,更加迷糊了。
“實不相瞞,這前兩個月我也覺得這錢花的冤,可是這後一個月,我才明白,這錢花的值,太值了。”縣丞想起此事,愈加自豪,愈加意猶未盡。
可是趙厶不理解啊,還得繼續追問。
縣丞說到興起處,不打自招,全盤托出,甚至還有些得意洋洋:“之前尚有縣令管著我,還有縣尉跟我搶飯吃。現如今,他倆全都跟著叛軍跑了,這無極縣,可就是我說了算。”
嘶!
真是厚顏無恥!
趙厶突然好像明白點什麽了。
“府君,別怪下官口直,說句不當聽的話,您上戰場殺敵那是無人能擋,可要說起這做官的學問,您還稍有欠缺。”縣丞這是飄了啊,都敢稱起下官來了。
“怎麽個意思?”趙厶也來了興趣。
這話實在太應景了,趙厶前世就一平頭百姓,他哪知道做官的道理。隻是常聽人說官場如戰場。戰場形勢複雜多變,趙厶自然懂,可是這官場,難不成比戰場還複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