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勞蘇兄替小弟也備一份薄禮,一塊送於甄縣令,聊表心意;隻是小弟初到下曲陽,事務繁忙,一時抽不開身,不能親自登門拜訪甄縣令,失禮之處,還望蘇兄代為美言。”
趙大寶也是打得好主意,既然現在得不到洛神甄宓,那麽去之無益,所以不如不去。
但是以後總是要跟甄家打交道的,所以現在很有必要先混個臉熟,人不到禮到,禮輕情義重嘛,甄家也不好說什麽,但是趙大寶的這份情義他肯定要記在心裏的。
可是趙大寶卻讓蘇雙代為準備禮物,他自己連禮品錢都省了,但這不是坑人家蘇雙嗎?
禮物準備的少了麵子上不好看,準備的太厚重了又要人家破費,蘇雙肯定會左右為難吧,也不知道趙大寶到底是多厚的臉皮,竟然好意思開口說出這樣的話。
關鍵是他倆第一次見麵,趙大寶竟然就能幹出這種事,真拿自己不當外人,而蘇雙還不敢不同意,這倆人,真是絕了。
說得好聽點,趙大寶真是太精明了,說得不好聽點,這家夥是真摳門啊,眼瞅著就要摳到他姥姥家去了。
但是,誰讓人家是別部司馬呢,有權不用,過期不候啊。
“好了,蘇兄,你去準備吧,一切都交給你了,你辦事,我放心。”趙大寶還真是不客氣。
蘇雙也不好意思再逗留,遂起身告辭而去。
把蘇雙打發走,趙大寶就開始尋思怎麽處置甄宓呢?
殺是不可能殺的,不僅僅是太殘忍了,關鍵是她的命格太尊貴了,對她稍有不敬可能都要折壽,所以趙大寶不想觸這個黴頭,必須得重視起來,當姑奶奶供起來都值得啊。
而且一定要想辦法把她控製在自己手中才行,這樣一來,等她長大後要嫁給誰還不是趙大寶說了算嗎?
至於要把她嫁給誰呢,這就是個問題了。
外人肯定不行,關鍵是她的身份太特殊了,堂堂皇後的命,把她嫁給誰也不放心啊,就連自己的親兄弟趙雲也不行,這不就相當於自己給自己找一個絆腳石,培養他跟自己爭帝位嗎?
放著好好的皇帝自己不做,拱手讓給別人,趙大寶腦袋被門夾了吧,要不然怎麽可能會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可是除了趙雲我也沒有親近的人了啊,要是有個兒子就好了。”趙大寶更鬱悶了。
他現在有點後悔自己在過去的這一年裏光顧著打黃巾了,竟然沒想著找個媳婦,隨便是個女人就好啊,隨便生個兒子,這甄宓不就有歸宿了嗎?
自己的兒子當皇帝,跟自己當皇帝有什麽不一樣嗎?
肥水不流外人田啊,就算趙大寶自己當上了皇帝,等百年以後肯定也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嘛,所以,這甄宓留著給自己當兒媳婦是最靠譜的選擇。
可是現在趙大寶連自己的媳婦在哪都不知道呢,竟然還想著兒媳婦的歸宿,這個淡扯得有點大,沒有媳婦,你去哪生兒子,總不能抱養一個兒子吧,抱養的哪有親生的親。
“現在抓緊時間找個媳婦,趕緊生個兒子還來得及嗎?十月懷胎,等下一年我兒子出生的時候也就比甄宓小三歲而已,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這麽一看還挺般配的;好,事不宜遲,馬上出發去相親。”趙大寶蠢蠢欲動,他終於要開始行動了。
身為大哥,趙大寶有優先擇偶權,所以下麵一幫小弟是不敢有意見的。
但是,就因為有大哥的身份在,找媳婦就不能馬虎啊。
要是隨便找個女人當媳婦是不是有點太隨意了,最起碼也要找個門當戶對的吧,再不濟,也要找個大家閨秀吧,最好是個知書達理的女孩,這樣培養出來的下一代也許會更優秀才對。
皇帝可是九五之尊,掌管著天下數萬萬之民,可不是隨便是個人就能當的,要不然,豈不是要落個昏君的名頭,要是再因此引來外族的入侵,那可就是華夏民族的罪人了。
華夏之地,豈容外族放肆。
身為漢民,一定要把帝位傳給更優秀的兒子才讓趙大寶更放心啊,要不然,傳不過三代肯定就得完蛋大吉,還捎帶著把自己給坑了,得不償失啊。
但是,你說這話你不覺得有點早嗎?
我看趙大寶這家夥八成是又飄了吧。
這才剛當上別部司馬沒幾天,八字還沒一撇呢,就儼然已經當上皇帝了,這個趙大寶,也太能扯了吧,你怎麽知道你就一定能當上皇帝呢?
先不說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本來就應該三分天下的主角,就是呂布、董卓以及討伐董卓的那十八路諸侯,哪一個比你趙大寶弱?
自己幾斤幾兩,自己又沒點數了嗎?
你以為在做夢呢,想什麽就來什麽,就算是做夢,也有噩夢的好吧,小心夢醒的時候,落下一地雞毛。
但是,趙大寶情竇初開,他已經管不了那麽多了,事在人為,必須要提前付出行動了。
“說到大家閨秀,又跟我的年齡正好般配的話,好像還真有一位,而且還是位名副其實的大才女,就是她現在應該在陳留郡,離我這裏太遠了啊,也不知道能不能趕上趟。”不愧是趙大寶,發動腦筋仔細搜索,果然想到了最合適的人選。
如果趙大寶沒有猜錯,她此時應該剛滿十五歲,比趙大寶小五歲,雖然年齡依然有點小,可是在這個年代的話,女孩子十五歲就已經到了出嫁的年齡了,所以這個年齡剛剛合適。
咱們一定要入鄉隨俗嘛,不要用後世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而且趙大寶表示:“眼下來說就這一位女孩最合適,已經沒的選了,我這輩子,非她不娶,就是搶,也要把她搶來,放心,我一定會好好待她的。”
你看,趙大寶的決心還是蠻大的,就依了他吧。
至於趙大寶所鍾情的這個女孩到底是誰,也不用相瞞,那肯定就是身世悲慘、流落異族的蔡琰蔡文姬啊。
不過,這個時候她應該還叫昭姬,要等到以後司馬家奪取天下後,為了避諱司馬昭,才改的叫文姬。
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這一生,大概也就辦了這麽一件好事吧,你們不覺得蔡文姬叫起來比蔡昭姬更琅琅上口嗎?
趙大寶也是打得好主意,既然現在得不到洛神甄宓,那麽去之無益,所以不如不去。
但是以後總是要跟甄家打交道的,所以現在很有必要先混個臉熟,人不到禮到,禮輕情義重嘛,甄家也不好說什麽,但是趙大寶的這份情義他肯定要記在心裏的。
可是趙大寶卻讓蘇雙代為準備禮物,他自己連禮品錢都省了,但這不是坑人家蘇雙嗎?
禮物準備的少了麵子上不好看,準備的太厚重了又要人家破費,蘇雙肯定會左右為難吧,也不知道趙大寶到底是多厚的臉皮,竟然好意思開口說出這樣的話。
關鍵是他倆第一次見麵,趙大寶竟然就能幹出這種事,真拿自己不當外人,而蘇雙還不敢不同意,這倆人,真是絕了。
說得好聽點,趙大寶真是太精明了,說得不好聽點,這家夥是真摳門啊,眼瞅著就要摳到他姥姥家去了。
但是,誰讓人家是別部司馬呢,有權不用,過期不候啊。
“好了,蘇兄,你去準備吧,一切都交給你了,你辦事,我放心。”趙大寶還真是不客氣。
蘇雙也不好意思再逗留,遂起身告辭而去。
把蘇雙打發走,趙大寶就開始尋思怎麽處置甄宓呢?
殺是不可能殺的,不僅僅是太殘忍了,關鍵是她的命格太尊貴了,對她稍有不敬可能都要折壽,所以趙大寶不想觸這個黴頭,必須得重視起來,當姑奶奶供起來都值得啊。
而且一定要想辦法把她控製在自己手中才行,這樣一來,等她長大後要嫁給誰還不是趙大寶說了算嗎?
至於要把她嫁給誰呢,這就是個問題了。
外人肯定不行,關鍵是她的身份太特殊了,堂堂皇後的命,把她嫁給誰也不放心啊,就連自己的親兄弟趙雲也不行,這不就相當於自己給自己找一個絆腳石,培養他跟自己爭帝位嗎?
放著好好的皇帝自己不做,拱手讓給別人,趙大寶腦袋被門夾了吧,要不然怎麽可能會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可是除了趙雲我也沒有親近的人了啊,要是有個兒子就好了。”趙大寶更鬱悶了。
他現在有點後悔自己在過去的這一年裏光顧著打黃巾了,竟然沒想著找個媳婦,隨便是個女人就好啊,隨便生個兒子,這甄宓不就有歸宿了嗎?
自己的兒子當皇帝,跟自己當皇帝有什麽不一樣嗎?
肥水不流外人田啊,就算趙大寶自己當上了皇帝,等百年以後肯定也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嘛,所以,這甄宓留著給自己當兒媳婦是最靠譜的選擇。
可是現在趙大寶連自己的媳婦在哪都不知道呢,竟然還想著兒媳婦的歸宿,這個淡扯得有點大,沒有媳婦,你去哪生兒子,總不能抱養一個兒子吧,抱養的哪有親生的親。
“現在抓緊時間找個媳婦,趕緊生個兒子還來得及嗎?十月懷胎,等下一年我兒子出生的時候也就比甄宓小三歲而已,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這麽一看還挺般配的;好,事不宜遲,馬上出發去相親。”趙大寶蠢蠢欲動,他終於要開始行動了。
身為大哥,趙大寶有優先擇偶權,所以下麵一幫小弟是不敢有意見的。
但是,就因為有大哥的身份在,找媳婦就不能馬虎啊。
要是隨便找個女人當媳婦是不是有點太隨意了,最起碼也要找個門當戶對的吧,再不濟,也要找個大家閨秀吧,最好是個知書達理的女孩,這樣培養出來的下一代也許會更優秀才對。
皇帝可是九五之尊,掌管著天下數萬萬之民,可不是隨便是個人就能當的,要不然,豈不是要落個昏君的名頭,要是再因此引來外族的入侵,那可就是華夏民族的罪人了。
華夏之地,豈容外族放肆。
身為漢民,一定要把帝位傳給更優秀的兒子才讓趙大寶更放心啊,要不然,傳不過三代肯定就得完蛋大吉,還捎帶著把自己給坑了,得不償失啊。
但是,你說這話你不覺得有點早嗎?
我看趙大寶這家夥八成是又飄了吧。
這才剛當上別部司馬沒幾天,八字還沒一撇呢,就儼然已經當上皇帝了,這個趙大寶,也太能扯了吧,你怎麽知道你就一定能當上皇帝呢?
先不說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本來就應該三分天下的主角,就是呂布、董卓以及討伐董卓的那十八路諸侯,哪一個比你趙大寶弱?
自己幾斤幾兩,自己又沒點數了嗎?
你以為在做夢呢,想什麽就來什麽,就算是做夢,也有噩夢的好吧,小心夢醒的時候,落下一地雞毛。
但是,趙大寶情竇初開,他已經管不了那麽多了,事在人為,必須要提前付出行動了。
“說到大家閨秀,又跟我的年齡正好般配的話,好像還真有一位,而且還是位名副其實的大才女,就是她現在應該在陳留郡,離我這裏太遠了啊,也不知道能不能趕上趟。”不愧是趙大寶,發動腦筋仔細搜索,果然想到了最合適的人選。
如果趙大寶沒有猜錯,她此時應該剛滿十五歲,比趙大寶小五歲,雖然年齡依然有點小,可是在這個年代的話,女孩子十五歲就已經到了出嫁的年齡了,所以這個年齡剛剛合適。
咱們一定要入鄉隨俗嘛,不要用後世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而且趙大寶表示:“眼下來說就這一位女孩最合適,已經沒的選了,我這輩子,非她不娶,就是搶,也要把她搶來,放心,我一定會好好待她的。”
你看,趙大寶的決心還是蠻大的,就依了他吧。
至於趙大寶所鍾情的這個女孩到底是誰,也不用相瞞,那肯定就是身世悲慘、流落異族的蔡琰蔡文姬啊。
不過,這個時候她應該還叫昭姬,要等到以後司馬家奪取天下後,為了避諱司馬昭,才改的叫文姬。
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這一生,大概也就辦了這麽一件好事吧,你們不覺得蔡文姬叫起來比蔡昭姬更琅琅上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