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中原之地有旱災
大明:詔獄講課,老朱偷聽人麻了 作者:顛沛人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且隻要您和各位皇子守口如瓶,此計也不會暴露的風險。”
“臣隻是擔心,如果某些懷念前元的士紳子弟,在剿滅北元殘餘之戰上立下大功,到時候要怎麽處理他們”
這是一件很惡心人,不過必然會出現的可能。
畢竟,騎兵在戰場上是很容易立下戰功的。
如果到時候,正發生這種事。
朱元璋肯定不會捏著鼻子,給對方下發賞賜。
可要是翻臉不認人的話,到時候牧場之事恐怕就要泡湯了。
朱元璋眉頭一挑,也覺得此事是個大問題。
他本想與大家商量一個合適的解決辦法。
但忽然又看了劉三吾一眼,問道:“不知劉愛卿可有何良策”
劉三吾等的就是朱元璋這句話。
立刻點頭說道:“陛下,臣以為,對待前元餘孽,唯有殺之以除後患。”
“招募之前,可令都尉府校尉調查其身份,將他們與普通士紳劃分為兩檔。”
“對於他們的訓練,能有多放鬆就有多放鬆,而且在執行任務時,該讓他們去送死,就絕對不要留情。”
朱元璋聽到劉三吾這番殺氣十足的進言。
他的眉頭下意識皺起,卻又忽然舒展開來。
很顯然,劉三吾給他獻策倒是其次。
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誠。
朱元璋對此很是滿意,有了天下讀書人之首大學士劉三吾的全力支持。
收拾天下間的士紳敗類的難度,可以用輕而易舉來形容了。
傅友文也在此時表態道:“劉大學士此言差矣,戰場之上,武藝不精者,傷亡在所難免。”
“怎麽能說,是讓朝廷讓他們去送死呢”
此言一出,房間內的三人相視一笑。
顯然是對林澈口中的,懷念前元的士紳,判了斷子絕孫之刑。
……
另一邊。
朱樉消化完林澈的計策後。
腦子裏突然冒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林先生,按您所說,隻要將士紳子弟,坑死在戰場。”
“或是讓他們都去為國守邊的話,百姓的日子是不是就會好過一些呢”
畢竟,林澈剛才可是說過。
要讓一部分牧場的管理權限給諸多士紳。
而這種重要的職務,士紳肯定不會假手於他人的。
不說舉族搬遷到塞外,至少也會搬到九邊之地,在草原和關內來迴跑。
如此一來,士紳都集中到了一起。
一萬被他們壓榨的百姓,想來應該也能過上好日子了。
“事情哪有那麽簡單。”
林澈抿了口酒,搖頭笑道:“就算士紳地主都沒了,可地方官吏還在啊。”
“沒有靠山的話,他們或許以朝廷的名義,收的稅會少一些。”
“可他們絕對不會,放棄到手的利益,百姓依舊會受到盤剝。”
毫不客氣的說,大明諸多地主士紳,大多都是前元遺留在大明的毒瘤。
而且還將這些害民的手段,在大明朝推廣壯大。
以至於,朝廷的官吏,都已經精通了此種殘民之術。
朱樉在林澈這裏,得到了收拾天下敗類土豪劣紳之策。
本來還以為,這是個有利於百姓的一箭雙雕之計。
沒想到,林澈卻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朱樉一時間沒了主意,連忙問道:“先生,那這底層的貪官汙吏,又該如何處理”
林澈打了個哈欠,賣了個關子道:“這事就當你們的課後作業,迴去沒事可以想一想。”
“如果你們想通了這一點,那麽就會得到,化肥會導致社會格局,發生什麽樣的改變。”
“以及如何應對此種改變,將其變得有利於百姓,和天下的前置答案。”
在這興頭上的朱樉,都沒注意到已經到了下課時間了。
盡管他心中非常不情願。
但也隻能給林澈鞠躬之後,帶著朱柏離開了夫子廟。
他們打算用最快的時間,將林澈所提之策完善。
不過,朱元璋在上禦攆之前,忽然想到一件事。
便問身邊的戶部尚書傅友文,“中原之地移民的事,你可已經開始辦了”
“朕昨日接到了,河南巡撫的加急奏報,說是中原之地的米麵價格,已經漲價了半成。”
“若是十日之內再不下雨,各種糧食的價格,至少要漲五倍。”
如若中原之地的災情,忽然來個大爆發。
那麽就算胡雲強率領的先遣軍,探明了林先生所言的金山銀島之所在。
朝廷也得先把有限的錢銀,用到救治災民上麵。
不然,這些饑民若是流竄到其他州府,就算此地沒受災,當地百姓也沒機會將糧食收進糧倉了。
“啟稟陛下,臣按照太子殿下的吩咐,前些日子,已經派人同太子宮中的人,一同前往中原了。”
傅友文掐手指算了一下時間,大概日期後,迴道:“如果中途不出差錯,他們現在應該已經到了中原邊界了。”
“第一批百姓,臣打算將他們沿著水路,到泉州工廠工地,而且工錢一天一發。”
“此地距離中原較近,等到這批人拿了兩次工錢之後,必然能起到林先生所說的示範作用,可以讓更多的災民離開中原之地。”
然而故土難遷的傳統,卻是一道很難解開的枷鎖。
傅友文擔心中原之地的百姓,不到餓死的關頭,不會離開家鄉的。
所以第一次就沒打算招多少人,隻求他們能吸引更多的災民離開。
朱元璋仔細聽完傅友文的話,琢磨了下其中沒有疏漏後,便點了點頭:“很好,若是此事辦成了,朕必有重賞。”
……
目光一轉。
河南豫州,彰德府。
此地已經一個月沒下雨了。
鄉間地頭,不管是麥苗還是草木,都是一副枯黃的模樣。
無數百姓頂著烈日,走了十幾裏山路。
從山裏挑著水,來澆灌幾乎快要枯死的麥子。
隻可惜,天氣實在太熱。
水澆下去之後,土地還沒吸收多少,就被太陽給蒸發了。
然而,就算這樣澆水,和做無用功沒什麽區別。
但沒有一個百姓,敢停下跳水的腳步。
因為多出點汗,到了收麥子的集結時,還能有些收獲。
可要是什麽都不做,任由麥子枯死。
到時候全家都得餓死!
“臣隻是擔心,如果某些懷念前元的士紳子弟,在剿滅北元殘餘之戰上立下大功,到時候要怎麽處理他們”
這是一件很惡心人,不過必然會出現的可能。
畢竟,騎兵在戰場上是很容易立下戰功的。
如果到時候,正發生這種事。
朱元璋肯定不會捏著鼻子,給對方下發賞賜。
可要是翻臉不認人的話,到時候牧場之事恐怕就要泡湯了。
朱元璋眉頭一挑,也覺得此事是個大問題。
他本想與大家商量一個合適的解決辦法。
但忽然又看了劉三吾一眼,問道:“不知劉愛卿可有何良策”
劉三吾等的就是朱元璋這句話。
立刻點頭說道:“陛下,臣以為,對待前元餘孽,唯有殺之以除後患。”
“招募之前,可令都尉府校尉調查其身份,將他們與普通士紳劃分為兩檔。”
“對於他們的訓練,能有多放鬆就有多放鬆,而且在執行任務時,該讓他們去送死,就絕對不要留情。”
朱元璋聽到劉三吾這番殺氣十足的進言。
他的眉頭下意識皺起,卻又忽然舒展開來。
很顯然,劉三吾給他獻策倒是其次。
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誠。
朱元璋對此很是滿意,有了天下讀書人之首大學士劉三吾的全力支持。
收拾天下間的士紳敗類的難度,可以用輕而易舉來形容了。
傅友文也在此時表態道:“劉大學士此言差矣,戰場之上,武藝不精者,傷亡在所難免。”
“怎麽能說,是讓朝廷讓他們去送死呢”
此言一出,房間內的三人相視一笑。
顯然是對林澈口中的,懷念前元的士紳,判了斷子絕孫之刑。
……
另一邊。
朱樉消化完林澈的計策後。
腦子裏突然冒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林先生,按您所說,隻要將士紳子弟,坑死在戰場。”
“或是讓他們都去為國守邊的話,百姓的日子是不是就會好過一些呢”
畢竟,林澈剛才可是說過。
要讓一部分牧場的管理權限給諸多士紳。
而這種重要的職務,士紳肯定不會假手於他人的。
不說舉族搬遷到塞外,至少也會搬到九邊之地,在草原和關內來迴跑。
如此一來,士紳都集中到了一起。
一萬被他們壓榨的百姓,想來應該也能過上好日子了。
“事情哪有那麽簡單。”
林澈抿了口酒,搖頭笑道:“就算士紳地主都沒了,可地方官吏還在啊。”
“沒有靠山的話,他們或許以朝廷的名義,收的稅會少一些。”
“可他們絕對不會,放棄到手的利益,百姓依舊會受到盤剝。”
毫不客氣的說,大明諸多地主士紳,大多都是前元遺留在大明的毒瘤。
而且還將這些害民的手段,在大明朝推廣壯大。
以至於,朝廷的官吏,都已經精通了此種殘民之術。
朱樉在林澈這裏,得到了收拾天下敗類土豪劣紳之策。
本來還以為,這是個有利於百姓的一箭雙雕之計。
沒想到,林澈卻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朱樉一時間沒了主意,連忙問道:“先生,那這底層的貪官汙吏,又該如何處理”
林澈打了個哈欠,賣了個關子道:“這事就當你們的課後作業,迴去沒事可以想一想。”
“如果你們想通了這一點,那麽就會得到,化肥會導致社會格局,發生什麽樣的改變。”
“以及如何應對此種改變,將其變得有利於百姓,和天下的前置答案。”
在這興頭上的朱樉,都沒注意到已經到了下課時間了。
盡管他心中非常不情願。
但也隻能給林澈鞠躬之後,帶著朱柏離開了夫子廟。
他們打算用最快的時間,將林澈所提之策完善。
不過,朱元璋在上禦攆之前,忽然想到一件事。
便問身邊的戶部尚書傅友文,“中原之地移民的事,你可已經開始辦了”
“朕昨日接到了,河南巡撫的加急奏報,說是中原之地的米麵價格,已經漲價了半成。”
“若是十日之內再不下雨,各種糧食的價格,至少要漲五倍。”
如若中原之地的災情,忽然來個大爆發。
那麽就算胡雲強率領的先遣軍,探明了林先生所言的金山銀島之所在。
朝廷也得先把有限的錢銀,用到救治災民上麵。
不然,這些饑民若是流竄到其他州府,就算此地沒受災,當地百姓也沒機會將糧食收進糧倉了。
“啟稟陛下,臣按照太子殿下的吩咐,前些日子,已經派人同太子宮中的人,一同前往中原了。”
傅友文掐手指算了一下時間,大概日期後,迴道:“如果中途不出差錯,他們現在應該已經到了中原邊界了。”
“第一批百姓,臣打算將他們沿著水路,到泉州工廠工地,而且工錢一天一發。”
“此地距離中原較近,等到這批人拿了兩次工錢之後,必然能起到林先生所說的示範作用,可以讓更多的災民離開中原之地。”
然而故土難遷的傳統,卻是一道很難解開的枷鎖。
傅友文擔心中原之地的百姓,不到餓死的關頭,不會離開家鄉的。
所以第一次就沒打算招多少人,隻求他們能吸引更多的災民離開。
朱元璋仔細聽完傅友文的話,琢磨了下其中沒有疏漏後,便點了點頭:“很好,若是此事辦成了,朕必有重賞。”
……
目光一轉。
河南豫州,彰德府。
此地已經一個月沒下雨了。
鄉間地頭,不管是麥苗還是草木,都是一副枯黃的模樣。
無數百姓頂著烈日,走了十幾裏山路。
從山裏挑著水,來澆灌幾乎快要枯死的麥子。
隻可惜,天氣實在太熱。
水澆下去之後,土地還沒吸收多少,就被太陽給蒸發了。
然而,就算這樣澆水,和做無用功沒什麽區別。
但沒有一個百姓,敢停下跳水的腳步。
因為多出點汗,到了收麥子的集結時,還能有些收獲。
可要是什麽都不做,任由麥子枯死。
到時候全家都得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