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在她看來是何等兇惡苦遠之地。她悲憤、不甘心,向父親哭過鬧過,求他去向先帝陳情,請他收迴成命。但父親無動於衷,看著她,神色悲傷又深沉。
「徽妍,為父愚鈍,不察兇險,以致連累家人。如今全家禍福,都隻能寄望於此事之上,你可知曉?」父親的話語,如同枯井中的迴聲,乾啞而玄虛。
徽妍那時年少,並不能理解父親這番話是何意,但父親卻並不向她多解釋。她的祈求沒有任何作用,沒多久,她就帶著滿懷的迷茫和恐懼,跟隨和親的隊伍離開長安,踏上了前往匈奴的旅程,這一去,就是八年。
這八年裏,中原劇變。
先帝的董皇後生下了皇長子,最寵愛的李夫人生下了三皇子。從三皇子降生之日起,外戚董氏和李氏的爭鬥就沒有平息過。先帝雖然依著宗法,將皇長子立為了太子,但一直偏心三皇子,又惟恐董氏坐大,扶持李氏,與董氏相互製約。
但事情後續,大大超過了先帝的掌控。
他死後,太子繼位,本是順理成章。可太子繼位之後,不到十天,突然暴斃在宮中。太子生的都是女兒,沒有兒子可嗣位,三皇子便成了新君。
董氏豈肯甘休,聲稱三皇子弑君謀位,發動宮變。李氏早有防備,掌控了守皇宮的南軍和京師戍衛,另又調動私蓄多年的府兵,足有萬人。董氏卻是根基深厚,竟策動了北軍以及三輔之兵合圍長安。
三皇子及李氏終究難敵經營百年的董氏,皇宮門破之日,三皇子為常侍所殺,頭顱懸在了宮門之前。
董氏占了朝廷,為坐穩天下,扶先帝五皇子會稽王繼位,不料,會稽王還未到京城,在涼州平定羌亂的二皇子突然引軍迴朝。
董氏雖然得勝,此時元氣卻損耗大半,且手下軍士本是朝廷之師,經曆大戰之後,人心浮動,並不願再為董氏賣命。兵臨城下,二皇子發出戡亂布告,董氏李氏禍亂朝廷京師,北軍、南軍、三輔京城戍衛軍士,從前為叛將所挾,今若投明,可既往不咎,若再有繼續助外戚為亂者,格殺勿論。
布告發出之後,當夜就有人在京城中譁變,開啟了城門。董氏兵敗如山倒,據守皇宮不到兩日,就被二皇子攻破,黨人盡誅,闔族抄滅。
就這樣,先帝過世之後,不到兩個月,朝中改天換地,二皇子登基為帝。
匈奴雖離中原遙遠,消息卻不閉塞。
徽妍仍然記得當年,仁昭閼氏與單於的關係緊張了好一陣子,原因就是單於看到董氏占了長安之後,想趁火打劫進攻中原。不過還沒等他的大軍跨過國境,二皇子就把局勢鎮住,戍邊的漢軍也並未懈怠,把他的先鋒打了迴來,單於隻得悻悻而歸。
而關於新帝奪權,各種猜測也傳得紛紛揚揚。張挺是宮中的老人,見多識廣。徽妍曾經聽他私下分析,二皇子領軍去平定羌亂的時候,恰逢先帝病重。他許是早預料到了此亂難免,借此自保,又拖著等到朝中那兩位鬥得兩敗俱傷,迴馬一槍,坐收漁利……
正神遊,忽然,一陣喧譁傳來。
馬蹄聲紛紛而清脆,警蹕儀仗齊整,從街道的那一頭開來。望見旗幟上的日月,眾人知道那就是禦駕,連忙噤聲,端正衣冠,準備行禮迎駕。
待得漸漸近了,徽妍偷眼瞅去,卻見並無車駕,幾騎武士經過之後,一人忽而出現在眼前。
皇帝身著玄底獵裝,挺拔軒昂,衣服上似乎落了些雨,晨曦下泛著微光,越顯得精神抖擻。
雖然許多年不曾見過他,徽妍卻還是一眼就認了出來。那張臉,從少年時就總有一股不經意般的冷峻之氣,嚴肅時更甚,簡直歲月無改。
坐騎將要經過麵前時,她連忙收迴目光低下頭,躲在前排人的背後。
「陛下怎不乘車,卻騎馬?」兩位侍婢好奇地小聲議論,旁人警示地輕咳一聲。
皇帝縱馬馳到官署前,看到等候在官署門外的侍臣,行雲流水地撥轉馬頭,在他們麵前停住。
「陛下。」徐恩見狀,忙走到皇帝麵前一禮,道:「仁昭閼氏隨侍等人,覲見陛下。」
皇帝微笑,將馬鞭交給侍從,走過去。
「張內侍,」他說,「一別八年,別來無恙?」
張挺激動不已,大聲道:「稟陛下,臣無恙!臣等遠赴胡地,盡尺寸報效之力,本以為將終老於塞外,未想得以歸漢而見聖麵,此生無憾!」說罷,伏拜在地。
眾人亦是動容,紛紛跟隨泣拜在地。
皇帝親自將張挺扶起,「眾卿萬裏赴匈奴,其中艱辛,朕自知曉。」說罷,問徐恩,「宴席可備下了?」
徐恩答道:「宴席已在堂上設好。」
皇帝微笑,對眾人道:「朔方地處偏僻,雖無長安珍饈,但有新釀美酒,朕今日備下,為眾卿接風。」
眾人大喜,樂師奏起鼓樂,喜氣洋洋,歸漢的侍臣們互相揖讓,跟著皇帝走入官署,脫履登堂。
皇帝在上首坐下,張挺與侍臣們正式覲見。
徽研身為女官之長,立在張挺身後,輪到她拜見的時候,皇帝看著她,莞爾,「王女史朕識得,當年在宮學,女史與朕同為弟子。」
徽研心裏噔了一下,他果然還記得。
徽研不敢多想,伏拜道:「妾身王徽妍,拜見陛下,伏惟安康。」
「女史平身。」皇帝答道,比起當年,嗓音微沉。
雖然皇帝說是薄宴,但畢竟是天子的宴席,菜肴豐盛自不在話下。堂下有樂師奏樂佐宴,堂上有仆人魚貫呈上新菜,目不暇接。
侍臣們遠赴胡地,多年不曾嚐過像樣的中原宴席,舉酒相祝,其樂融融。
徽妍卻不敢十分放開。她旁邊坐著張挺,再旁邊就是皇帝。坐得太近,以至於張挺與皇帝說的每一句話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她昨夜睡得晚,早上趕著起來,早膳沒有吃多少,腹中已經十分餓了。盤子裏的肉很香,徽妍嚐了嚐,竟是長安風味的膾肉,從前在長安的時候,她在家中常常能吃到,在匈奴卻是吃不到這個滋味的,她覺得懷念至極,想大快朵頤,卻不能在皇帝麵前失了女史的風範,隻能正襟危坐,文雅地夾起一小片,送進口中緩緩咀嚼。
「……單於身體如何?」上首,皇帝問張挺。
「稟陛下,單於康健,尚可張弓行獵。」
「朕若未記錯,公主所育王子,今年才六歲。」
「正是。蒲那王子雖六歲,已通曉漢文,能誦詩。」
「匈奴化外之地,六歲能識字誦詩,倒是難得。」
「公主深知教導之責,從未懈怠,且王女史通曉經典,每日教王子與居次識字讀經。」
「哦?」
徽妍聽到自己的名字被提起,抬眼,正正遇到了皇帝的目光。
她隻得停箸,恭敬道:「妾身身為女史,助公主教導王子、居次,乃分內之事。」
皇帝看著她,「王太傅當年教授太學,造詣獨到,公主兒女雖居塞外,卻能得女史教導,亦乃幸事。」
他的話不緊不慢,不知是否有意,他沒有提王兆擔任太子太傅之類的成就,畢竟王兆終被罷官削爵,這話說深了,卻不是什麽愉快的事。
徽妍收起雜碎的心思,謙道:「陛下過譽。」
仆人來將新菜呈上,撤換各人案上的食器,談話未再繼續。
徽妍瞅著自己最喜歡的那盤肉被換走,有幾分失落,隻得提箸吃起其餘菜肴。
宴席從午時一直到午後,侍臣們酒足飯飽,滿麵紅光,謝了恩之後迴館舍去。
皇帝似乎事務繁忙,徽妍與眾人一道拜謝之後,見有侍衛到近前說了些什麽,皇帝離席,往堂後去了。
「陛下也不清閑啊。」高坦之歎道。
「陛下真好看……」李芝和梁妙則是笑嘻嘻地交頭接耳。
「徽妍,為父愚鈍,不察兇險,以致連累家人。如今全家禍福,都隻能寄望於此事之上,你可知曉?」父親的話語,如同枯井中的迴聲,乾啞而玄虛。
徽妍那時年少,並不能理解父親這番話是何意,但父親卻並不向她多解釋。她的祈求沒有任何作用,沒多久,她就帶著滿懷的迷茫和恐懼,跟隨和親的隊伍離開長安,踏上了前往匈奴的旅程,這一去,就是八年。
這八年裏,中原劇變。
先帝的董皇後生下了皇長子,最寵愛的李夫人生下了三皇子。從三皇子降生之日起,外戚董氏和李氏的爭鬥就沒有平息過。先帝雖然依著宗法,將皇長子立為了太子,但一直偏心三皇子,又惟恐董氏坐大,扶持李氏,與董氏相互製約。
但事情後續,大大超過了先帝的掌控。
他死後,太子繼位,本是順理成章。可太子繼位之後,不到十天,突然暴斃在宮中。太子生的都是女兒,沒有兒子可嗣位,三皇子便成了新君。
董氏豈肯甘休,聲稱三皇子弑君謀位,發動宮變。李氏早有防備,掌控了守皇宮的南軍和京師戍衛,另又調動私蓄多年的府兵,足有萬人。董氏卻是根基深厚,竟策動了北軍以及三輔之兵合圍長安。
三皇子及李氏終究難敵經營百年的董氏,皇宮門破之日,三皇子為常侍所殺,頭顱懸在了宮門之前。
董氏占了朝廷,為坐穩天下,扶先帝五皇子會稽王繼位,不料,會稽王還未到京城,在涼州平定羌亂的二皇子突然引軍迴朝。
董氏雖然得勝,此時元氣卻損耗大半,且手下軍士本是朝廷之師,經曆大戰之後,人心浮動,並不願再為董氏賣命。兵臨城下,二皇子發出戡亂布告,董氏李氏禍亂朝廷京師,北軍、南軍、三輔京城戍衛軍士,從前為叛將所挾,今若投明,可既往不咎,若再有繼續助外戚為亂者,格殺勿論。
布告發出之後,當夜就有人在京城中譁變,開啟了城門。董氏兵敗如山倒,據守皇宮不到兩日,就被二皇子攻破,黨人盡誅,闔族抄滅。
就這樣,先帝過世之後,不到兩個月,朝中改天換地,二皇子登基為帝。
匈奴雖離中原遙遠,消息卻不閉塞。
徽妍仍然記得當年,仁昭閼氏與單於的關係緊張了好一陣子,原因就是單於看到董氏占了長安之後,想趁火打劫進攻中原。不過還沒等他的大軍跨過國境,二皇子就把局勢鎮住,戍邊的漢軍也並未懈怠,把他的先鋒打了迴來,單於隻得悻悻而歸。
而關於新帝奪權,各種猜測也傳得紛紛揚揚。張挺是宮中的老人,見多識廣。徽妍曾經聽他私下分析,二皇子領軍去平定羌亂的時候,恰逢先帝病重。他許是早預料到了此亂難免,借此自保,又拖著等到朝中那兩位鬥得兩敗俱傷,迴馬一槍,坐收漁利……
正神遊,忽然,一陣喧譁傳來。
馬蹄聲紛紛而清脆,警蹕儀仗齊整,從街道的那一頭開來。望見旗幟上的日月,眾人知道那就是禦駕,連忙噤聲,端正衣冠,準備行禮迎駕。
待得漸漸近了,徽妍偷眼瞅去,卻見並無車駕,幾騎武士經過之後,一人忽而出現在眼前。
皇帝身著玄底獵裝,挺拔軒昂,衣服上似乎落了些雨,晨曦下泛著微光,越顯得精神抖擻。
雖然許多年不曾見過他,徽妍卻還是一眼就認了出來。那張臉,從少年時就總有一股不經意般的冷峻之氣,嚴肅時更甚,簡直歲月無改。
坐騎將要經過麵前時,她連忙收迴目光低下頭,躲在前排人的背後。
「陛下怎不乘車,卻騎馬?」兩位侍婢好奇地小聲議論,旁人警示地輕咳一聲。
皇帝縱馬馳到官署前,看到等候在官署門外的侍臣,行雲流水地撥轉馬頭,在他們麵前停住。
「陛下。」徐恩見狀,忙走到皇帝麵前一禮,道:「仁昭閼氏隨侍等人,覲見陛下。」
皇帝微笑,將馬鞭交給侍從,走過去。
「張內侍,」他說,「一別八年,別來無恙?」
張挺激動不已,大聲道:「稟陛下,臣無恙!臣等遠赴胡地,盡尺寸報效之力,本以為將終老於塞外,未想得以歸漢而見聖麵,此生無憾!」說罷,伏拜在地。
眾人亦是動容,紛紛跟隨泣拜在地。
皇帝親自將張挺扶起,「眾卿萬裏赴匈奴,其中艱辛,朕自知曉。」說罷,問徐恩,「宴席可備下了?」
徐恩答道:「宴席已在堂上設好。」
皇帝微笑,對眾人道:「朔方地處偏僻,雖無長安珍饈,但有新釀美酒,朕今日備下,為眾卿接風。」
眾人大喜,樂師奏起鼓樂,喜氣洋洋,歸漢的侍臣們互相揖讓,跟著皇帝走入官署,脫履登堂。
皇帝在上首坐下,張挺與侍臣們正式覲見。
徽研身為女官之長,立在張挺身後,輪到她拜見的時候,皇帝看著她,莞爾,「王女史朕識得,當年在宮學,女史與朕同為弟子。」
徽研心裏噔了一下,他果然還記得。
徽研不敢多想,伏拜道:「妾身王徽妍,拜見陛下,伏惟安康。」
「女史平身。」皇帝答道,比起當年,嗓音微沉。
雖然皇帝說是薄宴,但畢竟是天子的宴席,菜肴豐盛自不在話下。堂下有樂師奏樂佐宴,堂上有仆人魚貫呈上新菜,目不暇接。
侍臣們遠赴胡地,多年不曾嚐過像樣的中原宴席,舉酒相祝,其樂融融。
徽妍卻不敢十分放開。她旁邊坐著張挺,再旁邊就是皇帝。坐得太近,以至於張挺與皇帝說的每一句話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她昨夜睡得晚,早上趕著起來,早膳沒有吃多少,腹中已經十分餓了。盤子裏的肉很香,徽妍嚐了嚐,竟是長安風味的膾肉,從前在長安的時候,她在家中常常能吃到,在匈奴卻是吃不到這個滋味的,她覺得懷念至極,想大快朵頤,卻不能在皇帝麵前失了女史的風範,隻能正襟危坐,文雅地夾起一小片,送進口中緩緩咀嚼。
「……單於身體如何?」上首,皇帝問張挺。
「稟陛下,單於康健,尚可張弓行獵。」
「朕若未記錯,公主所育王子,今年才六歲。」
「正是。蒲那王子雖六歲,已通曉漢文,能誦詩。」
「匈奴化外之地,六歲能識字誦詩,倒是難得。」
「公主深知教導之責,從未懈怠,且王女史通曉經典,每日教王子與居次識字讀經。」
「哦?」
徽妍聽到自己的名字被提起,抬眼,正正遇到了皇帝的目光。
她隻得停箸,恭敬道:「妾身身為女史,助公主教導王子、居次,乃分內之事。」
皇帝看著她,「王太傅當年教授太學,造詣獨到,公主兒女雖居塞外,卻能得女史教導,亦乃幸事。」
他的話不緊不慢,不知是否有意,他沒有提王兆擔任太子太傅之類的成就,畢竟王兆終被罷官削爵,這話說深了,卻不是什麽愉快的事。
徽妍收起雜碎的心思,謙道:「陛下過譽。」
仆人來將新菜呈上,撤換各人案上的食器,談話未再繼續。
徽妍瞅著自己最喜歡的那盤肉被換走,有幾分失落,隻得提箸吃起其餘菜肴。
宴席從午時一直到午後,侍臣們酒足飯飽,滿麵紅光,謝了恩之後迴館舍去。
皇帝似乎事務繁忙,徽妍與眾人一道拜謝之後,見有侍衛到近前說了些什麽,皇帝離席,往堂後去了。
「陛下也不清閑啊。」高坦之歎道。
「陛下真好看……」李芝和梁妙則是笑嘻嘻地交頭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