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非常講究鄉情的。走到天南地北,人地兩生的區域,若能遇上一個說得通話的人,哪怕在此之前從未見過,也是天大的好事。相互定有說不完的親熱,無庸疑的信任。相通的語言是最基本的信物,同鄉的口味是最高檔的交流。
鄉情不同於一般情,在不同環境內,有不同的品級:要是在國外,隻要是華人,能講普通話,就是老鄉;要是在國內,就要分籍貫了;在本省內,老鄉的概念就要精確到同州同縣;而在本土,則嚴密到必須同宗同姓,三代瓜葛的“堂表姑舅”親了。
整天在外邊跑動的駕駛員,對這種觀念更是珍之又珍。在千百裏的盤山道上,山林來去勤,人獸少見形,莫說天地小,幾乎超凡境。一般人之間的對話可說是有金難求,偶爾遇上一個能操方言鄉音的夥伴嘮上幾句,豈不是天賜的歡喜,地贈的得意嗎?
滇西北的公路上,有成百上千來自外省外地的駕駛員。這些人顛簸了一輩子,也不一定能找到幾個老鄉,所以他們尤為崇尚鄉情。若是實在找不到,做為補救措施,他們又發明了認點“半老鄉”的奇妙方法。比如,廣東人與廣西人,上海人與江浙人,北京人與河北人,東北三省的關東漢子,等等,都稱為半個老鄉。雖不很親,也比身旁人特殊吧。
開車的人對這種鄉情相當看重。同隊沒有的,就與別的隊認;同站沒有的,就與外站的交。跑出外地,無論在何方的大城小鎮上認識了一個,都刻骨銘心。即使半年八月不打個照麵,也不影響雙方的友誼。若在城裏這樣的交情早冷淡了,可在他們這裏卻不會,心上的人名是一輩子也抹不掉的。
做為車隊人員的流動中心,管理員對駕駛員的人際交往和業餘文化生活,自然又有高見。他對各類人員都談得攏,講得開,人人都說他的好,連被他貶斥得一無是處的周永福,在走之前都要給他打拱鞠躬。隊上的工作他樣樣精通,領導想不到的他常會提個醒,出了差不推托,有了功不爭利。十年中,總站組織部門幾次想調動他的工作,都被車隊擋住了。
昨天,由總站聯係,在州駕駛學校考了個正式的駕駛執照。迴來後沒有急著向人們公開,他這種人,習慣做驚人耳目,令人咋舌的事。別看剛過年車隊上就出了胡少傑的醜聞,弄得整個標兵隊人人垂頭喪氣,唯有他對此事滿不在乎,又在暗地裏計劃著為車隊挽迴聲望的措施。幾天之內,四車隊又發生了兩樁大事,讓旁邊的兄弟車隊驚歎不已。
頭一樁事,是把那附有傳奇色彩的台球桌搬進了空蕩蕩的大廳中央。這天下午,他突然從外麵闖進大樓,站在走廊的一端,朝裏邊大聲喊道:“喂,各隊在辦公室的大活人,都出來呀,幫我一把。”
聲音一傳到底,樂於幫助朋友的下關人,從不吝惜為人出點力,哪怕素不相識,何況日常好友。一會兒就出來了十來個人,跟著他朝外走。當人們發現停在大樓麵前的車子上,竟放著一張台球桌時,不覺叫出聲來:“哇!你是從哪裏弄來的?”
“還能從哪?大商場唄。有人賣就有人買,我們隊買的,來,人人搭一把,幫我抬進去。大家都有份,以後一起玩。”管理員略帶得意的笑道。
如此高雅新式的玩具,除了電影上見過,沒人想到會進入最底層的苦力職工的業餘文娛生活中。哪個不覺得手癢癢的,也想操起棍子捅上幾下。大家在管理員的指揮下,眾力齊發,很快把大桌子抬下車,搬進樓,安放在四隊的大廳裏。
沒過幾分鍾,消息立即傳遍了大樓裏的各個車隊,來望新奇看熱鬧的人又從各個角落鑽了出來,大廳裏擠得水泄不通。而幾個年輕的駕駛員,已在迫不及待地搶起了球杆。雖然在場的人沒有一個懂得規則,但捅一球打一球使之落網的基本法則還是知道的。他們急不可奈的幹開了,一下這個的手拐在背後老司機的腰上,一下那個的杆捅在旁觀的老隊長的臉上,笑聲一片,罵聲一片。
管理員見場內如此混亂,開心的笑起來。他知道,此時的形勢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讓他們亂幾天吧,等初起的興奮感過去了,再慢慢調理。他迴到自己的辦公室,把發票和剩餘的錢交還給財務員,喜形於色地說道:“沒想到吧?又有幾天好鬧的了。”
“哪能想不到呢。一來要錢,我就想到了,你這人玩啥怪,這麽大的事怎麽也不多叫幾個人去。”
“叫人就顯不出我的能耐了。告訴你,是我一人拉迴來的。”說著又將小本丟在玻璃板上。“我現在是四車隊的第一百號駕駛員了。”
“呀,這麽快就弄到啦?說說看,下一步打算朝哪邊發展。”財務員看見的是常見的駕駛執照,也替他高興。
“暫時不動。車隊亂成這樣,跑得掉嗎?不過你還得幫我使使勁。”
要使勁的就是第二件事,居然讓年輕駕駛員頂在書記的位子上了。
許進山請探親假離去,給四隊的工作留下一個的空缺。還算好,經過長期鍛煉的管理人員隊伍,也同駕駛隊伍一樣過得硬。在這種急變時期,沒有誰安排,各人就你伸一手我抬一腿地補到了身邊的空位上。比如,早晨的學習由管理員一手主持,有關黨內事務由安全員全權負責。其它日常瑣事,還有財務員、計統員擔著。所以,缺少書記的車隊並沒有在工作上造成大的影響。對眾人的表現,隊長易天昭感到非常滿意。他不必抽出本來就很緊張的時間和精力來顧及應屬於書記的工作。這段時間,他依然象過去那樣,全力投入習慣的圈子。
平靜了幾天,有黨員來找隊長談了,說近來別的隊的黨支部都生機勃勃的,黨員學習也紅紅火火的展開了。他們埋怨車隊,書記不在就沒人管了,連正常的支部生活也熄火了。
易隊長聽一個講了還不當多大事,對二個也隻是應付性的點點頭,三個四個,說得多了,就覺得不過問一下也過不去了。隻好在百忙中抽出點時間,召開了個支部大會,車隊的性質就這樣,有幾人在家就幾人。專門討論這個事情。
會上,易天昭毫不掩飾地做了一番自我批評。然後,又誠懇地向大家表明了實際困難。“你們都清楚,我本人文化水平低,真叫我停下別的工作來抓這個,我也搞不好,請大家諒解。”
大家對他的解釋表示認可,但還是提出了批評。“我們心中也有數,隊長有隊長的工作,要你放下這頭抓那頭,並非上策。但就一直等著書記迴來,也非良計。是不是能委托一人代理,主要負責這方麵的工作。”
與會者都讚同這個主意,易天昭也認為可取。眾人接著議論了一陣,開始大家把眼光都集中在老支委安全員的身上,準備把他推出來。管理員卻極力推薦劉正榮,說年輕人腦筋靈活,其他人聽他說得有理,也就一致通過了。
因為不是正式的組織調動,沒必要做大範圍的宣傳,隻限於黨內同誌知道就行了。
劉正榮一接受支部交給的新任務,真有點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勢頭。幾天裏,不光學習搞得熱火朝天,黨員的組織生活也抓得有板有眼,集體教育,個人談話,還讓黨員們寫“保證書,”或者說立“軍令狀”。人們普遍反映,又有幾分剛入黨時的氣勢了。
做完了辦公室裏的事,劉正榮又走到旁邊的房間,和沒出車的駕駛員,管理人員聊一聊。因為不是正式官員,誰也不用以打官腔的姿態應付他,都是兄弟之誠,好聽的,難聽的,期盼的,怨恨的,什麽都照直說,即使非己之有,道聽途說,東撿西摸的也沒啥不可。
時間一長,附近的車隊也聽說四車隊“副書記頂正書記”一事了。但誰也沒當迴事,以為不過是非常時期的應急之策罷了。那位年輕人,退伍還鄉,功未傳揚,貌不驚人,名不上榜。無非是做點例行公事,挨到許進山迴來交帳。而劉正榮真正讓老支書們張口咋舌,刮目相看的,還是在一次全站基層書記的碰頭會上。
所謂碰頭會,是辛書記來後,為更好地開展工作,約定的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一個月或兩個月,由黨委書記召集的學習會。主要內容是相互通報各單位情況,了解各部門的現實。順利的進展,新出的功績,意外的困難,反麵的意見,在這裏都可以無所顧忌的敞言。
這天下午,辛書記把十多個車間車隊科室的支部書記請到黨委的小會客廳。
坐定之後,眾人便爭先恐後的談論起這段時間的學習和變化。按常規這是一個高潮,前個把小時發言的都是口齒伶俐,能言善辯的人。高潮過後,才輪到那些言談遲鈍,水平普通的支書,盡管會場的氣氛漸漸涼下來了,但能給個心平氣和的講述機會也就很知足了。
坐在邊角上不顯眼的大沙發上的劉正榮,是頭迴參加這類沒有明確中心的學習會。一直仰靠著沒吭聲。等到差不多沒人說了,才正了正身子,開口道:“各家的工作都有自己的特點,如果抓不住特點,隻是一味的加緊表麵上的學習,少不了還要重走過去的老路。”
這類話近來經常提起,不是新鮮玩意兒,自然沒有引起聽者的重視。
“我覺得,研究工作的時候,應該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實事求是上麵。就是說,不要認為我們花費了勞動,就是一種功勞。而要細心想一想,在所花費的氣力中,有幾分是有效的,有幾分是空虛的,擺樣子的。還有幾分是白費的,完全多餘的。”劉正榮繼續說道。
辛書記聽出點異樣的氣味來,猜想這位小青年可能會捅到什麽弊端。便朝他點點頭,示意他大膽說下去。在場的老支書們,有的都準備離場了,這時不得不轉向陌生的麵孔。
劉正榮看看大家,就把前些天思考的一些想法抖落出來。“我到車隊時間不長,對書記要做的工作還缺乏全麵的了解。反正是碰頭會嘛,也不管那些了,發現一點就講一點。隻要人人都有發現,湊起來就全麵了,對不對?所以,我的管見可能很片麵,很偏激。”
“對,不用顧忌任何方麵,講出來就是收獲。”辛書記給他鼓勵。
“我要說的是車隊團支部的事。”劉正榮一語點明發言的主題。“團支部各隊都有,我初步調查了一下,基本上都是老大難。什麽原因呢?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年在車隊人數不多,而駕駛員的特點又是單兵作戰,行跡不定。要求定期開展組織活動是困難的,叫誰主持也沒輒。若再強求發展組織,舉辦活動,更是沒有邊際的空話。”
多數車隊的老支書紛紛點頭表示讚同。團支部的工作可說是年年講,月月抓,隻花力氣不結瓜的老問題了。久而久之,誰也沒有好辦法,又有人嘲弄道:“共青團,令人煩,超齡書記三十三。支部元旦發通知,湊人集會是大寒。”話雖過於誇張,卻也不乏有其真實的成分。象這樣幾個月開不了一次會的組織,有和沒有相差無幾。於是,幹脆把它掛起來,隨便推個青年做團支書,上麵有啥指令或會議全由他應付,能搞成啥樣算啥樣。當聽到車間機關的團員做出什麽成績,支部如何優秀精幹,隻能遙遙興歎,埋怨自家缺乏人才。
“車隊現有的團員狀況是怎麽樣呢?一般說來,沒有正常的學習和教育,組織觀念普遍淡薄。可以說,多數人早已忘記自己是共青團員了。在裏在外都一樣,隨波逐流,再不用先進青年的標準來約束各自的行為了。包括一些以前在學校,在部隊曾經相當不錯的團幹部,也是這樣。”劉正榮注意到這方麵的問題有不少日子了,其間專門找人做過多方調查,此時說出這樣結論性的語言也是有一定根據的。“另一方麵,青年人剛上車,正是學習技術,積累經驗的黃金時段,單純鼓勵他們的先進性,起模範帶頭作用,是不真實的,沒有意義的,甚至可說是無稽之談。”
他的分析基本切合實際,老支書們大都遇到過同類的麻煩,隻是沒人這等明確的提出過。有人問道:“你打算怎麽改變這種半死不活的現狀?”
“想過一些,但沒有根本的好辦法。按兵法的‘破釜沉舟’計,我考慮,與其空掛著,不如一掃光。是不是就撤消掉團組織的建製,輕裝前進,拋開所有出力不討好的事,集中精力幹正事。”
這樣的想法太出乎意料了。長期以來,有不少人對此感到棘手。可再到哪一步,也沒有人會想到要把團組織撤掉,真可謂大逆不道,違反了正常的企業綱領。它立刻遭到沒有商量的尖利責難。更多的人則轉向辛書記,看他什麽態度。
“不行,不行。這完全違背了黨的青年工作的基本原則,寧可空掛虛名,也不能撤。”幾個老支書沒經細致思考,就提出了尖銳的反駁。
“從哪個角度看都不可接受。純粹是信口開河。”當人們曉得這個年輕人並不是正式的支部書記,而僅是頂空暫管的普通駕駛員時,更對他的提議充滿憤懣,甚至懷疑其用心是不是另有所圖。
辛書記也感到意外。他沉住氣,不露出任何反應。聽了幾個支書的議論後,他想了想,繼續讓他們發表各自的見解。“都表個態,反對還是支持。”
“好象也有它的道理。”沒理解的多做模棱兩可的退避。“可是,又不太合適。”“他說的不光是道理,而且有很多的是事實。”也有同意這種看法的。團委書記楊亞林正襟危坐,若有所思的說道:“我也是從車隊上來的,對開車人搞團支部活動確實深有同感。說實話,當時我做車隊團支書時也曾有過同類的念想,但沒敢提出而已。為什麽呢?一是眼光看不到這麽遠,二是思想放不開這麽寬。現在雖然還不能下結論,但我還是承認他的見解是有獨到創意的。隻是青年工作不可能完全放棄,真的撤消了團支部以後,這些工作該怎麽安排,也要先有個考慮。”
辛書記提出疑問:“用發展的眼光看,車隊駕駛員的年齡結構必將朝年輕化轉變,青年工作將是日後車隊的重點,這想過沒有?”
“想過。剛才說的狀況基本不會動,所謂年輕化大體是擴大三四十歲的中年集團,減少五十以上的老年司機。可以直截了當地指明,政治學習,法律教育由黨支部負責。車隊的團員,是黨的後備力量,積極上進,自願向黨組織靠攏的,可以當做培養對象,以黨員的標準教育他們,要求他們。那些作為平平,不求進取的,不妨讓他們退團。當然,即使做為普通群眾,黨支部也是負有責任的,這與正常工作並不衝突。”劉正榮開始做比較具體的解釋。
“如果團委組織搞些文體活動,車隊青年人參不參加?”
“一般說來,因為工作條件所限,能參加的機會很少,不到百分之十。這是特殊環境造成的,誰也不能怪。一定要參加,可以由工會出麵組織。這也符合工會工作的條例。”
這個突兀的議題,超出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思維範圍,一時難讓人接受。不少習慣照常規辦事的人立刻提出反對的意見:“工會是工會,團支部是團支部,怎麽能混為一談。”
辛書記搖了搖手,止住那些沒完沒了的爭辯,說道:“今天的碰頭會就到這兒。小劉同誌提出的問題,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最後怎麽決定,我還要考慮,這裏不做任何表示。我要說的是,小劉同誌能提出這樣獨特的觀點,非常好。碰頭會的宗旨就是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我希望每一次都能聽到做基層工作的書記發自生產第一線的能夠明人耳目,驚人心膽的論點,就是講錯了也沒啥。如今是改革開放了,早不是那種一句話就要槍斃人的年代了。你們要徹底的改革,完全的開放。我們現在的工作作風,有一種相當不好的成分,安於現狀,左顧右盼,小腳女人,起步先算。”
鄉情不同於一般情,在不同環境內,有不同的品級:要是在國外,隻要是華人,能講普通話,就是老鄉;要是在國內,就要分籍貫了;在本省內,老鄉的概念就要精確到同州同縣;而在本土,則嚴密到必須同宗同姓,三代瓜葛的“堂表姑舅”親了。
整天在外邊跑動的駕駛員,對這種觀念更是珍之又珍。在千百裏的盤山道上,山林來去勤,人獸少見形,莫說天地小,幾乎超凡境。一般人之間的對話可說是有金難求,偶爾遇上一個能操方言鄉音的夥伴嘮上幾句,豈不是天賜的歡喜,地贈的得意嗎?
滇西北的公路上,有成百上千來自外省外地的駕駛員。這些人顛簸了一輩子,也不一定能找到幾個老鄉,所以他們尤為崇尚鄉情。若是實在找不到,做為補救措施,他們又發明了認點“半老鄉”的奇妙方法。比如,廣東人與廣西人,上海人與江浙人,北京人與河北人,東北三省的關東漢子,等等,都稱為半個老鄉。雖不很親,也比身旁人特殊吧。
開車的人對這種鄉情相當看重。同隊沒有的,就與別的隊認;同站沒有的,就與外站的交。跑出外地,無論在何方的大城小鎮上認識了一個,都刻骨銘心。即使半年八月不打個照麵,也不影響雙方的友誼。若在城裏這樣的交情早冷淡了,可在他們這裏卻不會,心上的人名是一輩子也抹不掉的。
做為車隊人員的流動中心,管理員對駕駛員的人際交往和業餘文化生活,自然又有高見。他對各類人員都談得攏,講得開,人人都說他的好,連被他貶斥得一無是處的周永福,在走之前都要給他打拱鞠躬。隊上的工作他樣樣精通,領導想不到的他常會提個醒,出了差不推托,有了功不爭利。十年中,總站組織部門幾次想調動他的工作,都被車隊擋住了。
昨天,由總站聯係,在州駕駛學校考了個正式的駕駛執照。迴來後沒有急著向人們公開,他這種人,習慣做驚人耳目,令人咋舌的事。別看剛過年車隊上就出了胡少傑的醜聞,弄得整個標兵隊人人垂頭喪氣,唯有他對此事滿不在乎,又在暗地裏計劃著為車隊挽迴聲望的措施。幾天之內,四車隊又發生了兩樁大事,讓旁邊的兄弟車隊驚歎不已。
頭一樁事,是把那附有傳奇色彩的台球桌搬進了空蕩蕩的大廳中央。這天下午,他突然從外麵闖進大樓,站在走廊的一端,朝裏邊大聲喊道:“喂,各隊在辦公室的大活人,都出來呀,幫我一把。”
聲音一傳到底,樂於幫助朋友的下關人,從不吝惜為人出點力,哪怕素不相識,何況日常好友。一會兒就出來了十來個人,跟著他朝外走。當人們發現停在大樓麵前的車子上,竟放著一張台球桌時,不覺叫出聲來:“哇!你是從哪裏弄來的?”
“還能從哪?大商場唄。有人賣就有人買,我們隊買的,來,人人搭一把,幫我抬進去。大家都有份,以後一起玩。”管理員略帶得意的笑道。
如此高雅新式的玩具,除了電影上見過,沒人想到會進入最底層的苦力職工的業餘文娛生活中。哪個不覺得手癢癢的,也想操起棍子捅上幾下。大家在管理員的指揮下,眾力齊發,很快把大桌子抬下車,搬進樓,安放在四隊的大廳裏。
沒過幾分鍾,消息立即傳遍了大樓裏的各個車隊,來望新奇看熱鬧的人又從各個角落鑽了出來,大廳裏擠得水泄不通。而幾個年輕的駕駛員,已在迫不及待地搶起了球杆。雖然在場的人沒有一個懂得規則,但捅一球打一球使之落網的基本法則還是知道的。他們急不可奈的幹開了,一下這個的手拐在背後老司機的腰上,一下那個的杆捅在旁觀的老隊長的臉上,笑聲一片,罵聲一片。
管理員見場內如此混亂,開心的笑起來。他知道,此時的形勢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讓他們亂幾天吧,等初起的興奮感過去了,再慢慢調理。他迴到自己的辦公室,把發票和剩餘的錢交還給財務員,喜形於色地說道:“沒想到吧?又有幾天好鬧的了。”
“哪能想不到呢。一來要錢,我就想到了,你這人玩啥怪,這麽大的事怎麽也不多叫幾個人去。”
“叫人就顯不出我的能耐了。告訴你,是我一人拉迴來的。”說著又將小本丟在玻璃板上。“我現在是四車隊的第一百號駕駛員了。”
“呀,這麽快就弄到啦?說說看,下一步打算朝哪邊發展。”財務員看見的是常見的駕駛執照,也替他高興。
“暫時不動。車隊亂成這樣,跑得掉嗎?不過你還得幫我使使勁。”
要使勁的就是第二件事,居然讓年輕駕駛員頂在書記的位子上了。
許進山請探親假離去,給四隊的工作留下一個的空缺。還算好,經過長期鍛煉的管理人員隊伍,也同駕駛隊伍一樣過得硬。在這種急變時期,沒有誰安排,各人就你伸一手我抬一腿地補到了身邊的空位上。比如,早晨的學習由管理員一手主持,有關黨內事務由安全員全權負責。其它日常瑣事,還有財務員、計統員擔著。所以,缺少書記的車隊並沒有在工作上造成大的影響。對眾人的表現,隊長易天昭感到非常滿意。他不必抽出本來就很緊張的時間和精力來顧及應屬於書記的工作。這段時間,他依然象過去那樣,全力投入習慣的圈子。
平靜了幾天,有黨員來找隊長談了,說近來別的隊的黨支部都生機勃勃的,黨員學習也紅紅火火的展開了。他們埋怨車隊,書記不在就沒人管了,連正常的支部生活也熄火了。
易隊長聽一個講了還不當多大事,對二個也隻是應付性的點點頭,三個四個,說得多了,就覺得不過問一下也過不去了。隻好在百忙中抽出點時間,召開了個支部大會,車隊的性質就這樣,有幾人在家就幾人。專門討論這個事情。
會上,易天昭毫不掩飾地做了一番自我批評。然後,又誠懇地向大家表明了實際困難。“你們都清楚,我本人文化水平低,真叫我停下別的工作來抓這個,我也搞不好,請大家諒解。”
大家對他的解釋表示認可,但還是提出了批評。“我們心中也有數,隊長有隊長的工作,要你放下這頭抓那頭,並非上策。但就一直等著書記迴來,也非良計。是不是能委托一人代理,主要負責這方麵的工作。”
與會者都讚同這個主意,易天昭也認為可取。眾人接著議論了一陣,開始大家把眼光都集中在老支委安全員的身上,準備把他推出來。管理員卻極力推薦劉正榮,說年輕人腦筋靈活,其他人聽他說得有理,也就一致通過了。
因為不是正式的組織調動,沒必要做大範圍的宣傳,隻限於黨內同誌知道就行了。
劉正榮一接受支部交給的新任務,真有點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勢頭。幾天裏,不光學習搞得熱火朝天,黨員的組織生活也抓得有板有眼,集體教育,個人談話,還讓黨員們寫“保證書,”或者說立“軍令狀”。人們普遍反映,又有幾分剛入黨時的氣勢了。
做完了辦公室裏的事,劉正榮又走到旁邊的房間,和沒出車的駕駛員,管理人員聊一聊。因為不是正式官員,誰也不用以打官腔的姿態應付他,都是兄弟之誠,好聽的,難聽的,期盼的,怨恨的,什麽都照直說,即使非己之有,道聽途說,東撿西摸的也沒啥不可。
時間一長,附近的車隊也聽說四車隊“副書記頂正書記”一事了。但誰也沒當迴事,以為不過是非常時期的應急之策罷了。那位年輕人,退伍還鄉,功未傳揚,貌不驚人,名不上榜。無非是做點例行公事,挨到許進山迴來交帳。而劉正榮真正讓老支書們張口咋舌,刮目相看的,還是在一次全站基層書記的碰頭會上。
所謂碰頭會,是辛書記來後,為更好地開展工作,約定的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一個月或兩個月,由黨委書記召集的學習會。主要內容是相互通報各單位情況,了解各部門的現實。順利的進展,新出的功績,意外的困難,反麵的意見,在這裏都可以無所顧忌的敞言。
這天下午,辛書記把十多個車間車隊科室的支部書記請到黨委的小會客廳。
坐定之後,眾人便爭先恐後的談論起這段時間的學習和變化。按常規這是一個高潮,前個把小時發言的都是口齒伶俐,能言善辯的人。高潮過後,才輪到那些言談遲鈍,水平普通的支書,盡管會場的氣氛漸漸涼下來了,但能給個心平氣和的講述機會也就很知足了。
坐在邊角上不顯眼的大沙發上的劉正榮,是頭迴參加這類沒有明確中心的學習會。一直仰靠著沒吭聲。等到差不多沒人說了,才正了正身子,開口道:“各家的工作都有自己的特點,如果抓不住特點,隻是一味的加緊表麵上的學習,少不了還要重走過去的老路。”
這類話近來經常提起,不是新鮮玩意兒,自然沒有引起聽者的重視。
“我覺得,研究工作的時候,應該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實事求是上麵。就是說,不要認為我們花費了勞動,就是一種功勞。而要細心想一想,在所花費的氣力中,有幾分是有效的,有幾分是空虛的,擺樣子的。還有幾分是白費的,完全多餘的。”劉正榮繼續說道。
辛書記聽出點異樣的氣味來,猜想這位小青年可能會捅到什麽弊端。便朝他點點頭,示意他大膽說下去。在場的老支書們,有的都準備離場了,這時不得不轉向陌生的麵孔。
劉正榮看看大家,就把前些天思考的一些想法抖落出來。“我到車隊時間不長,對書記要做的工作還缺乏全麵的了解。反正是碰頭會嘛,也不管那些了,發現一點就講一點。隻要人人都有發現,湊起來就全麵了,對不對?所以,我的管見可能很片麵,很偏激。”
“對,不用顧忌任何方麵,講出來就是收獲。”辛書記給他鼓勵。
“我要說的是車隊團支部的事。”劉正榮一語點明發言的主題。“團支部各隊都有,我初步調查了一下,基本上都是老大難。什麽原因呢?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年在車隊人數不多,而駕駛員的特點又是單兵作戰,行跡不定。要求定期開展組織活動是困難的,叫誰主持也沒輒。若再強求發展組織,舉辦活動,更是沒有邊際的空話。”
多數車隊的老支書紛紛點頭表示讚同。團支部的工作可說是年年講,月月抓,隻花力氣不結瓜的老問題了。久而久之,誰也沒有好辦法,又有人嘲弄道:“共青團,令人煩,超齡書記三十三。支部元旦發通知,湊人集會是大寒。”話雖過於誇張,卻也不乏有其真實的成分。象這樣幾個月開不了一次會的組織,有和沒有相差無幾。於是,幹脆把它掛起來,隨便推個青年做團支書,上麵有啥指令或會議全由他應付,能搞成啥樣算啥樣。當聽到車間機關的團員做出什麽成績,支部如何優秀精幹,隻能遙遙興歎,埋怨自家缺乏人才。
“車隊現有的團員狀況是怎麽樣呢?一般說來,沒有正常的學習和教育,組織觀念普遍淡薄。可以說,多數人早已忘記自己是共青團員了。在裏在外都一樣,隨波逐流,再不用先進青年的標準來約束各自的行為了。包括一些以前在學校,在部隊曾經相當不錯的團幹部,也是這樣。”劉正榮注意到這方麵的問題有不少日子了,其間專門找人做過多方調查,此時說出這樣結論性的語言也是有一定根據的。“另一方麵,青年人剛上車,正是學習技術,積累經驗的黃金時段,單純鼓勵他們的先進性,起模範帶頭作用,是不真實的,沒有意義的,甚至可說是無稽之談。”
他的分析基本切合實際,老支書們大都遇到過同類的麻煩,隻是沒人這等明確的提出過。有人問道:“你打算怎麽改變這種半死不活的現狀?”
“想過一些,但沒有根本的好辦法。按兵法的‘破釜沉舟’計,我考慮,與其空掛著,不如一掃光。是不是就撤消掉團組織的建製,輕裝前進,拋開所有出力不討好的事,集中精力幹正事。”
這樣的想法太出乎意料了。長期以來,有不少人對此感到棘手。可再到哪一步,也沒有人會想到要把團組織撤掉,真可謂大逆不道,違反了正常的企業綱領。它立刻遭到沒有商量的尖利責難。更多的人則轉向辛書記,看他什麽態度。
“不行,不行。這完全違背了黨的青年工作的基本原則,寧可空掛虛名,也不能撤。”幾個老支書沒經細致思考,就提出了尖銳的反駁。
“從哪個角度看都不可接受。純粹是信口開河。”當人們曉得這個年輕人並不是正式的支部書記,而僅是頂空暫管的普通駕駛員時,更對他的提議充滿憤懣,甚至懷疑其用心是不是另有所圖。
辛書記也感到意外。他沉住氣,不露出任何反應。聽了幾個支書的議論後,他想了想,繼續讓他們發表各自的見解。“都表個態,反對還是支持。”
“好象也有它的道理。”沒理解的多做模棱兩可的退避。“可是,又不太合適。”“他說的不光是道理,而且有很多的是事實。”也有同意這種看法的。團委書記楊亞林正襟危坐,若有所思的說道:“我也是從車隊上來的,對開車人搞團支部活動確實深有同感。說實話,當時我做車隊團支書時也曾有過同類的念想,但沒敢提出而已。為什麽呢?一是眼光看不到這麽遠,二是思想放不開這麽寬。現在雖然還不能下結論,但我還是承認他的見解是有獨到創意的。隻是青年工作不可能完全放棄,真的撤消了團支部以後,這些工作該怎麽安排,也要先有個考慮。”
辛書記提出疑問:“用發展的眼光看,車隊駕駛員的年齡結構必將朝年輕化轉變,青年工作將是日後車隊的重點,這想過沒有?”
“想過。剛才說的狀況基本不會動,所謂年輕化大體是擴大三四十歲的中年集團,減少五十以上的老年司機。可以直截了當地指明,政治學習,法律教育由黨支部負責。車隊的團員,是黨的後備力量,積極上進,自願向黨組織靠攏的,可以當做培養對象,以黨員的標準教育他們,要求他們。那些作為平平,不求進取的,不妨讓他們退團。當然,即使做為普通群眾,黨支部也是負有責任的,這與正常工作並不衝突。”劉正榮開始做比較具體的解釋。
“如果團委組織搞些文體活動,車隊青年人參不參加?”
“一般說來,因為工作條件所限,能參加的機會很少,不到百分之十。這是特殊環境造成的,誰也不能怪。一定要參加,可以由工會出麵組織。這也符合工會工作的條例。”
這個突兀的議題,超出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思維範圍,一時難讓人接受。不少習慣照常規辦事的人立刻提出反對的意見:“工會是工會,團支部是團支部,怎麽能混為一談。”
辛書記搖了搖手,止住那些沒完沒了的爭辯,說道:“今天的碰頭會就到這兒。小劉同誌提出的問題,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最後怎麽決定,我還要考慮,這裏不做任何表示。我要說的是,小劉同誌能提出這樣獨特的觀點,非常好。碰頭會的宗旨就是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我希望每一次都能聽到做基層工作的書記發自生產第一線的能夠明人耳目,驚人心膽的論點,就是講錯了也沒啥。如今是改革開放了,早不是那種一句話就要槍斃人的年代了。你們要徹底的改革,完全的開放。我們現在的工作作風,有一種相當不好的成分,安於現狀,左顧右盼,小腳女人,起步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