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城外,一座規模宏大的明軍大營矗立於此。


    營帳連綿成片,旌旗飄揚。


    在主帳之中,懷遠侯常延齡此刻正端坐在案幾前,神情凝重的看著手中的兩封信函。


    他的眉頭微微皺起,目光久久停留在那泛黃的紙張之上,仿佛想要透過文字洞悉背後隱藏的深意。


    其中一封信,乃是十日之前由崇禎皇帝親筆書寫而成。


    信中的內容明確,指示不論接下來山東局勢發生怎樣的變動,新軍的九營兵馬皆需按兵不動,以練兵為第一要務。


    然而,另一封信卻是剛剛送達的崇禎皇帝最新下達的詔令。其措辭嚴厲,責令各地士卒即刻啟程奔赴莒州勤王救駕。


    這兩封信,送達的時間有所差異,傳達的旨意更是截然不同。


    按照常理而言,理應遵循後一封詔書行事。


    但問題在於,後一封詔令的收件人並非常延齡本人,而是安丘縣令。


    隻因安丘縣令內心惶恐,加之常延齡尊貴的侯爺身份,故而特地將此信件呈交給他閱覽。


    待向送信之人詢問過後,常延齡方才得知,原來青州、萊州以及登州等三州之下的每個縣城長官,均已收到同樣的詔令。


    如此一來,常延齡不禁陷入了一個極度的尷尬境地。


    這後續的命令是否是對他所下。


    目前想派人去詢問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根本不知道崇禎皇帝身在何處。


    一時間,常延齡思緒紛亂如麻,難以決斷。


    於是,他召集眾將前來商議,然而之後他更加糾結了。


    原來,在場的眾人竟然無一例外地表示支持出兵。


    這當中不僅有新建伯王業泰、讚畫侯方域,還有負責軍中刑獄的趙繼鼎,九個營哨。


    連一個反對的都沒有。


    而其中,以王遵坦和楊衍二人表現的尤為積極主動,甚至擺出了一副如果常延齡決定不出兵,他們就要自行率領本部人馬前往援救的架勢。


    之後,要打要殺,隨便。


    望著堂下喧鬧不休的眾將,常延齡眉頭緊鎖,沉默不語。


    其實,他並非不想出兵迎敵,隻是深知崇禎皇帝對於這支新組建的軍隊寄予何等的厚望。稍有閃失,自己性命不保是小,剛組建的新軍遭受損失是大。而且,這很可能會影響到崇禎皇帝後續一係列部署的實施。


    想到此處,常延齡不由得暗自歎息,心中開始懷念起自己那位聲名赫赫的先祖常遇春。


    想當年,常遇春自誇自言道:“吾隻需十萬雄兵,便可縱橫天下!”


    那是何等的豪邁與自信啊!


    此刻,盡管自身所擁有的兵力沒有十萬之眾,但好歹也有三萬新軍。


    然而,麵對當前緊迫的局勢,常延齡內心卻充滿了糾結與遲疑,始終難以痛下決心。


    這時,王遵坦終於忍不住了,他走上前去,雙手緊緊握成拳頭,猛地用力捶打在常延齡麵前那張厚實的案幾之上,伴隨著他憤怒的吼聲響起:“陛下已然出城,而清軍如餓狼一般緊追其後。陛下如今的處境可謂是生死一線、危在旦夕啊!值此千鈞一發之際,侯爺您究竟還在猶豫些什麽呢?”


    這般毫不留情地當麵斥責,極為失禮。


    頓時把在場所有人都嚇的麵色煞白,驚恐之情溢於言表。


    就連常延齡本人的臉色也是瞬間變得陰沉無比,仿佛能滴出水來。


    正在此時,侯方域匆忙起身,扯起嗓子高聲嗬斥道:“王遵坦,你怎敢如此放肆?對待侯爺不敬,即便當場將你斬殺也不為過!還不速速退下。”


    王遵坦仍不甘心,還想繼續據理力爭一番。


    但一旁的楊衍和劉孔和卻趕忙伸手將其拉住,並強行拖迴原位。


    侯方域緊接著又朝著常延齡抱拳行禮,言辭懇切的說道:“侯爺,請恕屬下直言,軍心不可違背。事已至此,您就下達命令吧!”


    常延齡長歎一聲,無奈的站起來,目光緩緩掃過在場眾人,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但很快便被他掩飾過去。隻見他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沉聲說道:“既然你們都支持出兵,但本侯便遂了你們的意。”


    所有人起身,“請侯爺下令。”


    常延齡微微頷首,“大軍出征,首重知己知彼。張羅輔,你帶一千騎兵先行,多派斥候。若遇敵,不要貿然進攻,以探查敵情為要。”


    張羅輔抱拳領命,“末將領命。”


    常延齡掃過在場的眾人,最後目光落在王遵坦身上,“在大帳之中,你和我爭吵,本侯不和你計較。但在戰場之上,你若不聽本侯之令,本侯真會斬了你。”


    王遵坦臉色頓變,連忙拱手道:“多謝侯爺,末將明白。”


    常延齡對他的態度十分滿意,點了點頭道:“此戰你為先鋒,攜第三旅走在最前,以最快的速度前進。若遇敵,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就地堅守,等待後續援軍。”


    第三旅包括第七營,第八營,第九營,共九千人。


    王遵坦大喜,連忙抱拳,“屬下遵命。”


    常延齡接著道:“寧遠伯李尊祖,你,還有黑明孝所率的第四營留下,守住大營。”


    黑明孝臉色頓變,“將軍,為何讓我留下?”


    常延齡看了他一眼,不做解釋,“你聽令即可。”


    黑明孝滿臉不忿,但又無可奈何,最後隻得癟聲癟氣的應道:“是!”


    常延齡繼續道:“剩下五營,與前營相隔五裏,由我親自統帥。”


    目光掃向眾人,“既然已經決定出兵,就加速行軍。與敵相戰,若有畏縮不前,臨陣脫逃者,殺。”


    黑夜裏,士卒點起火把行軍,長長的隊列,猶如一條火龍,緩緩向前。


    而常延齡所不知道的是,在其東,其西,也有數支長龍通過不同的道路向南而去。


    有的和他們的目的地相同,而有的則和他們的目的地不同。


    但無一例外,都在向南快速前進。


    而這一夜,濟南城的朱大典也收到了一封來自崇禎皇帝的信。


    但他看過之後,隻是長長的歎了一口氣。


    當夜,朱大典率精銳出城,和城外清軍大戰了一番。


    等到差不多天明時分,退迴了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十七年:這個大明還有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太白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太白醉並收藏崇禎十七年:這個大明還有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