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還是有路可以上去的,大概是j國人實在不服氣,靠著懸崖邊上硬開了一條山道,就是傳說中坡度將近60°,需要跪拜著爬上去的道路。技藝超群的外國作死團的越野車在挑戰這條陡峭的山道,還有本地村子裏技藝嫻熟的摩的司機在攬客,如果當初我們沒有選擇擺渡的皮卡車,而是乘坐地頭蛇的摩的,就可以直接送我們到山頂,價格不菲。當然也有遊客選擇了搭乘摩的上山,隻不過我們看了看上山的路,覺得還是步行比較好,地頭蛇們把普通摩托車當成山地摩托車來開,走上這段路以後,幾近極限運動,看到摩的上的遊客驚慌失措甚至還掉下車的樣子,覺得沒準有點遊樂園的刺激感,看看就好了。
天氣酷熱,日頭無情地炙烤著這個山崖以及山崖上的所有生物,山路兩邊的樹和草都是枯黃的,有些還因為溫度太高而自燃,留下了斑斑駁駁的黑色灰燼。隻有天空藍得十分均勻,沒有一絲雲彩,和地麵上金黃的枯草、樹枝,構成了一道壯麗的風景線。時有身著卡其色和軍綠色軍裝的士兵經過,氣氛寧靜中帶有一絲肅殺,四周實在安靜得可怕,空曠的野地仿佛要把遊客的細碎討論聲音吸進去,耳邊卻能聽到風刮過枯草的細微“沙沙”聲。有幾條狗悠閑地在樹蔭下翻著肚皮乘涼。在空曠麵前,剛才那擠擠挨挨的一車遊客顯得並不熱鬧。
童氏秋草一邊爬山一邊埋怨,用v國語言嘟嘟噥噥沒個停,我猜大致意思是覺得爬山太累,為什麽要跟我們來受這個罪。我給她遞過水壺,讓她消停一點。但山路確實很陡峭,跟阿原說的差不多,有一段路坡度十分陡峭,都超過了60°,得手腳並用往上爬,好像大家都在磕長頭,一步一叩首,原來虔誠也是可以被動體現的。無怪乎有些寺廟進去後覺得心裏特別平靜,其實是因為通風設計得好,特別涼爽;有些教堂進去後覺得神像特別神聖,其實是采光設計得好,清晨第一縷陽光一定會通過小窗戶照射在神像上,究其原因,都是人為的被動虔誠。
陪著童氏秋草走走停停地爬了一個多小時,寺廟的斷壁殘垣漸漸出現在眼前,我有些心事重重,突然間就茫然了。
登上懸崖頂,大家都靠在寺廟山門的門框上和牆根底喘著粗氣,很多人都累壞了。我感覺體力尚可,站在懸崖邊上,背朝帕瓦沙廟,極目遠眺,整個帕瓦沙平原盡收眼底,不但能看到te縣所在,還能眺望到遠處的bb森林,甚至連更遠的大湖都隱約可見,真是一眼望到了半個國家。這才猛然醒悟:帕瓦沙廟雖地處邊界,但它的位置其實對g國十分有利,而且這片地區其實是一望無垠的帕瓦沙平原製高點。某種意義上來說,控製住了帕瓦沙廟地區,就可以威脅到整個j國北部,怎麽看都是個軍事要地,怪不得j國祭出了迫榴炮都要把這裏搶迴去,如此重要的邊境要地,雙方自然都不想放棄,其實也不全是宗教的原因,我們之前想得太簡單。
看了一會兒,我又轉過身來端詳這座寺廟。寺廟山門的門楣雕刻著繁複而精美的花紋,屋角翹起,上麵是精雕細琢的花紋,上麵似乎還有人物,大概是訴說著什麽宗教故事,可我看不太懂。圍牆曲線環繞。整個建築在綠蔭和藍天白雲的背景下,古樸壯美。我隻是覺得這景象似曾相識,思索許久,才想起,這座寺廟的剪影其實在bb森林的甬道浮雕中見過,懸崖上的寺廟,特征十分明顯。
慢慢迴憶當時看到的浮雕內容,這座廟對那個古代帝國來說是十分特別的。王子多年征戰,終於成為了一統江山的國王,戰績可表。後來他在位許多年,帶領人民開墾了肥沃的土地、修建水利灌溉工程,使自己的國家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國家強盛。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他修建了一大批寺廟建築群,甚至建造了巨大的皇宮建築群,那些浩大工程都華麗麗地竣工了,唯獨帕瓦沙廟的建造卻屢經波折,一共經曆了13代國王才建造完成。意思就是說,這個國家從統一到衰敗,一直在不間斷地建造這座寺廟,不管發生了什麽事,似乎這個國家對於在這片懸崖峭壁上興建這座寺廟的願望從未改變。而經過曆任君主不斷對它加以潤飾,終於形成了如今懸崖之巔令人讚歎的建築群落。
作為當時的一個偉大帝國來說,這座山崖剛好在古代帝國的腹地。聽林說過,在這邊的古代宗教信仰中,“山”被認為是眾神最初的居所,被視為宇宙的中心,而且此山位置極佳。作為一個君主,能夠在一座廟裏將自己國土一覽無餘,那絕對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可誰能想到,幾百年後,這裏卻成了另一個國家覬覦本國領土的軍事要地?又或者說,當時的國王完全沒有想過自己的國家會被外族入侵,再次分裂成兩個國家?畢竟這座廟建成不久後,帝國因為國庫空虛,國內政治開始混亂,迅速衰落,生活在北部的g國人趁此機會建立了好幾個割據政權,聯合起來共同抵抗帝國,終於導致了這個恢弘帝國的滅亡。
而如今,隻有神廟的斷壁殘垣默默的訴說著曆史的滄桑。因其年代久遠失修,再加上兩國戰爭和其歸屬的爭奪,廟宇破敗不堪,隻能從殘存的精美雕刻中看出帝國過去的輝煌。不過,就憑它構思精巧的選址、建築風格與周圍的環境及神廟的宗教功能融為一體、精美的石雕裝飾來看,就令人歎為觀止。
聽旁邊一些做過攻略的遊客介紹,帕瓦沙廟由中央聖殿、建築基台、迴廊、長廳、藏經閣、圍牆、塔門、神道、壕溝、水池等組合而成——這是那個時期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帕瓦沙廟依據地形地勢特征,從g國的緩坡下麵建造一條筆直的軸線主幹道,並沿著這條神道一級一級往上縱向布設各單體建築,最後將供奉主神的中央聖殿設於最高處的懸崖頂端,神像雖然早已失蹤,隻剩下精美的基座,但不難想象,祂應該麵向懸崖,代替國王俯瞰自己的國土。而其餘建築和結構都朝向主體聖殿,軸線主幹道上設置了多層塔門,迴廊、藏經閣、長廳等建築對稱分布在軸線兩側。因此,沿著山坡地勢,帕瓦沙廟自g國山腳至j國山頂可分為4級平地、4級緩坡,神道分布於緩坡處,5道塔門及各單體建築對稱分布於中軸線兩側或中軸線的平台之上。根據那些資深遊客的語言描述,我閉上眼睛,在腦中暗暗描畫這座廟的大致結構圖,猜測介錯和封遷會藏身在寺廟的什麽地方。
休息夠了,遊客們開始陸陸續續往裏走。昂拉拉我的衣服,說:“他們的定位就在附近。”
因為我們從懸崖邊的小路爬上來,並沒有沿著寺廟本身修建的神道順勢參觀,所以按照那些遊客攻略描述的順序來看的話,我們的行程其實是剛好相反的。剛才看到的山門,其實是中央聖殿後門,往前走才是神道所在的緩坡。我們從後門進入寺廟,越過巨石散落的坍塌處,向寺廟內部走去。
天氣酷熱,日頭無情地炙烤著這個山崖以及山崖上的所有生物,山路兩邊的樹和草都是枯黃的,有些還因為溫度太高而自燃,留下了斑斑駁駁的黑色灰燼。隻有天空藍得十分均勻,沒有一絲雲彩,和地麵上金黃的枯草、樹枝,構成了一道壯麗的風景線。時有身著卡其色和軍綠色軍裝的士兵經過,氣氛寧靜中帶有一絲肅殺,四周實在安靜得可怕,空曠的野地仿佛要把遊客的細碎討論聲音吸進去,耳邊卻能聽到風刮過枯草的細微“沙沙”聲。有幾條狗悠閑地在樹蔭下翻著肚皮乘涼。在空曠麵前,剛才那擠擠挨挨的一車遊客顯得並不熱鬧。
童氏秋草一邊爬山一邊埋怨,用v國語言嘟嘟噥噥沒個停,我猜大致意思是覺得爬山太累,為什麽要跟我們來受這個罪。我給她遞過水壺,讓她消停一點。但山路確實很陡峭,跟阿原說的差不多,有一段路坡度十分陡峭,都超過了60°,得手腳並用往上爬,好像大家都在磕長頭,一步一叩首,原來虔誠也是可以被動體現的。無怪乎有些寺廟進去後覺得心裏特別平靜,其實是因為通風設計得好,特別涼爽;有些教堂進去後覺得神像特別神聖,其實是采光設計得好,清晨第一縷陽光一定會通過小窗戶照射在神像上,究其原因,都是人為的被動虔誠。
陪著童氏秋草走走停停地爬了一個多小時,寺廟的斷壁殘垣漸漸出現在眼前,我有些心事重重,突然間就茫然了。
登上懸崖頂,大家都靠在寺廟山門的門框上和牆根底喘著粗氣,很多人都累壞了。我感覺體力尚可,站在懸崖邊上,背朝帕瓦沙廟,極目遠眺,整個帕瓦沙平原盡收眼底,不但能看到te縣所在,還能眺望到遠處的bb森林,甚至連更遠的大湖都隱約可見,真是一眼望到了半個國家。這才猛然醒悟:帕瓦沙廟雖地處邊界,但它的位置其實對g國十分有利,而且這片地區其實是一望無垠的帕瓦沙平原製高點。某種意義上來說,控製住了帕瓦沙廟地區,就可以威脅到整個j國北部,怎麽看都是個軍事要地,怪不得j國祭出了迫榴炮都要把這裏搶迴去,如此重要的邊境要地,雙方自然都不想放棄,其實也不全是宗教的原因,我們之前想得太簡單。
看了一會兒,我又轉過身來端詳這座寺廟。寺廟山門的門楣雕刻著繁複而精美的花紋,屋角翹起,上麵是精雕細琢的花紋,上麵似乎還有人物,大概是訴說著什麽宗教故事,可我看不太懂。圍牆曲線環繞。整個建築在綠蔭和藍天白雲的背景下,古樸壯美。我隻是覺得這景象似曾相識,思索許久,才想起,這座寺廟的剪影其實在bb森林的甬道浮雕中見過,懸崖上的寺廟,特征十分明顯。
慢慢迴憶當時看到的浮雕內容,這座廟對那個古代帝國來說是十分特別的。王子多年征戰,終於成為了一統江山的國王,戰績可表。後來他在位許多年,帶領人民開墾了肥沃的土地、修建水利灌溉工程,使自己的國家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國家強盛。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他修建了一大批寺廟建築群,甚至建造了巨大的皇宮建築群,那些浩大工程都華麗麗地竣工了,唯獨帕瓦沙廟的建造卻屢經波折,一共經曆了13代國王才建造完成。意思就是說,這個國家從統一到衰敗,一直在不間斷地建造這座寺廟,不管發生了什麽事,似乎這個國家對於在這片懸崖峭壁上興建這座寺廟的願望從未改變。而經過曆任君主不斷對它加以潤飾,終於形成了如今懸崖之巔令人讚歎的建築群落。
作為當時的一個偉大帝國來說,這座山崖剛好在古代帝國的腹地。聽林說過,在這邊的古代宗教信仰中,“山”被認為是眾神最初的居所,被視為宇宙的中心,而且此山位置極佳。作為一個君主,能夠在一座廟裏將自己國土一覽無餘,那絕對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可誰能想到,幾百年後,這裏卻成了另一個國家覬覦本國領土的軍事要地?又或者說,當時的國王完全沒有想過自己的國家會被外族入侵,再次分裂成兩個國家?畢竟這座廟建成不久後,帝國因為國庫空虛,國內政治開始混亂,迅速衰落,生活在北部的g國人趁此機會建立了好幾個割據政權,聯合起來共同抵抗帝國,終於導致了這個恢弘帝國的滅亡。
而如今,隻有神廟的斷壁殘垣默默的訴說著曆史的滄桑。因其年代久遠失修,再加上兩國戰爭和其歸屬的爭奪,廟宇破敗不堪,隻能從殘存的精美雕刻中看出帝國過去的輝煌。不過,就憑它構思精巧的選址、建築風格與周圍的環境及神廟的宗教功能融為一體、精美的石雕裝飾來看,就令人歎為觀止。
聽旁邊一些做過攻略的遊客介紹,帕瓦沙廟由中央聖殿、建築基台、迴廊、長廳、藏經閣、圍牆、塔門、神道、壕溝、水池等組合而成——這是那個時期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帕瓦沙廟依據地形地勢特征,從g國的緩坡下麵建造一條筆直的軸線主幹道,並沿著這條神道一級一級往上縱向布設各單體建築,最後將供奉主神的中央聖殿設於最高處的懸崖頂端,神像雖然早已失蹤,隻剩下精美的基座,但不難想象,祂應該麵向懸崖,代替國王俯瞰自己的國土。而其餘建築和結構都朝向主體聖殿,軸線主幹道上設置了多層塔門,迴廊、藏經閣、長廳等建築對稱分布在軸線兩側。因此,沿著山坡地勢,帕瓦沙廟自g國山腳至j國山頂可分為4級平地、4級緩坡,神道分布於緩坡處,5道塔門及各單體建築對稱分布於中軸線兩側或中軸線的平台之上。根據那些資深遊客的語言描述,我閉上眼睛,在腦中暗暗描畫這座廟的大致結構圖,猜測介錯和封遷會藏身在寺廟的什麽地方。
休息夠了,遊客們開始陸陸續續往裏走。昂拉拉我的衣服,說:“他們的定位就在附近。”
因為我們從懸崖邊的小路爬上來,並沒有沿著寺廟本身修建的神道順勢參觀,所以按照那些遊客攻略描述的順序來看的話,我們的行程其實是剛好相反的。剛才看到的山門,其實是中央聖殿後門,往前走才是神道所在的緩坡。我們從後門進入寺廟,越過巨石散落的坍塌處,向寺廟內部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