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魏延在史書中與楊儀放在了一起。天意吧。
兩次說不清道不明的背叛,一次救了黃忠,歸順了蜀漢,一次則很可能並不存在,卻使他死去,而且留下了千古罵名。
我想起楊儀踩在魏延頭上的那隻腳。想起楊儀猙獰的嘴臉。
那又如何辦呢?那隻是個叛將。歷史就是歷史。
本來,如果他不「背叛」,他必定可以和關張馬黃趙並列在一起的。
以前看過一篇小說,魏延的一句話:「我隻是不想讓丞相的心血付之東流。」
誠如所言。
我很關心的是,薑維看著魏延死時,想到了什麽?
這個年輕的男人,34歲的將領,從此看見了自己在這個國家軍事上的近乎統治性的地位。可是看到這個人,他會想到什麽?
什麽都無須說了。叛將,老羅替陳壽做了蓋棺之論。
我隻是常想起漢中之時,五虎具在,劉備獨選魏延後,「一軍皆驚」的情景。還想得起那句話,叛賊的話:「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二十)李儒
《三國演義》裏謀略第一的,統稱是諸葛亮。但史書上來看,諸葛亮的戰略固然天下無雙,但戰術卻一般般。在三國裏,真正做到算無遺策百不失一的,我印象裏僅兩人:賈文和,李儒。
賈文和下迴談,單講李儒。
小時候打遊戲《霸王的大陸》,早期智力過90的人少得要命。我派個張飛去打董卓,老被燒得焦頭爛額。當時看那使計的李儒賊眉鼠眼,齜牙咧嘴,還不如我帥。當時就氣不打一處來,恨得咬牙切齒。況且他還是和董賊一夥的,那恨更加蔓延開來。
後來看演義,董賊有倆女婿。一個是牛輔,智商很低,武力也爛,跟呂布一挑就敗,被人砍了首級。純粹是白癡。而另一個就是李儒。那廝顯山露水地勸董賊:「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相當簡潔了當但富有力量的語言。後來又說:「丞相欲得天下,何惜一馬?」我當時就對這小子有了一點點感覺,不算喜歡,但多少覺得他挺聰明的。後來曹操行刺被他看破,董賊軍敗又建議遷都,臨了不忘埋伏在滎陽大破曹操(這也是歷史上戰無不勝的曹操少有的大敗)一係列的動作,使他在董賊軍團中顯得真是鶴立雞群,跟鬱保四站在一群武大郎身邊似的。一直到後來,鳳儀事件了,李儒顯示了真正的天才。當董賊嚷著要把呂布怎樣怎樣之時,李儒已經敏感地察覺到了什麽。於是他立刻建議把貂蟬賜給呂布,還煞費苦心地講了一個很長的故事。就是絕纓會。那時我真感覺李儒是個優秀的國家機器。這個人沒有感情,因而沒有任何弱點,極適合去搞政治這一套。倘若他在曹操手下講這個故事,曹操會大叫一聲,說:「多虧你提醒我啊!」然後立刻把貂蟬賜了了事。
可惜他麵對的是董卓。
於是董卓對李儒冒出一句經典妙句。對李儒而言是噩夢,對政治家而言是十足的蠢話,但也是我對董卓僅有的一點點好感的來源:「汝之妻肯與呂布否?」
李儒語塞。董卓於是得理,把他趕了出去。
李儒說了一句:「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
後來在下邳,陳宮在呂布不聽己言時也如是說過。
然後李儒死了。和他的丈人一起去了西天。
終其一生,李儒一直是一個優秀的謀士,一個專業的、合格的、優秀的謀士。因而他也不得善終。史記陳丞相世家裏,陳平曾言:「我一生設陰謀太多,絕後嗣。」果然沒後代。李儒和陳平相比,陰險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實自從董卓踏進洛陽的那一天,李儒就該知道自己的下場。即使沒有貂蟬,董卓也會死,也許不是死在呂布手上,而是李郭樊張的任何一人。這是必然的。而李儒在這個歷史故事中擔演了一個不漂亮的反角。
大時代的文人總是脆弱。終魏晉時代,遁世的文人除了管寧,沒一個成功,孔融和楊修是最典型的,即使阮籍最終也還是屈服於司馬昭。身在亂世,其實總是一死,不過或遲或早而已。我想李儒在這一點上應該多少清楚。所以他才會預言自己的死亡。他的生命力在亂世中已經不屬於脆弱者。至少,他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這一點,他比楊修強得多。
兩次說不清道不明的背叛,一次救了黃忠,歸順了蜀漢,一次則很可能並不存在,卻使他死去,而且留下了千古罵名。
我想起楊儀踩在魏延頭上的那隻腳。想起楊儀猙獰的嘴臉。
那又如何辦呢?那隻是個叛將。歷史就是歷史。
本來,如果他不「背叛」,他必定可以和關張馬黃趙並列在一起的。
以前看過一篇小說,魏延的一句話:「我隻是不想讓丞相的心血付之東流。」
誠如所言。
我很關心的是,薑維看著魏延死時,想到了什麽?
這個年輕的男人,34歲的將領,從此看見了自己在這個國家軍事上的近乎統治性的地位。可是看到這個人,他會想到什麽?
什麽都無須說了。叛將,老羅替陳壽做了蓋棺之論。
我隻是常想起漢中之時,五虎具在,劉備獨選魏延後,「一軍皆驚」的情景。還想得起那句話,叛賊的話:「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二十)李儒
《三國演義》裏謀略第一的,統稱是諸葛亮。但史書上來看,諸葛亮的戰略固然天下無雙,但戰術卻一般般。在三國裏,真正做到算無遺策百不失一的,我印象裏僅兩人:賈文和,李儒。
賈文和下迴談,單講李儒。
小時候打遊戲《霸王的大陸》,早期智力過90的人少得要命。我派個張飛去打董卓,老被燒得焦頭爛額。當時看那使計的李儒賊眉鼠眼,齜牙咧嘴,還不如我帥。當時就氣不打一處來,恨得咬牙切齒。況且他還是和董賊一夥的,那恨更加蔓延開來。
後來看演義,董賊有倆女婿。一個是牛輔,智商很低,武力也爛,跟呂布一挑就敗,被人砍了首級。純粹是白癡。而另一個就是李儒。那廝顯山露水地勸董賊:「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相當簡潔了當但富有力量的語言。後來又說:「丞相欲得天下,何惜一馬?」我當時就對這小子有了一點點感覺,不算喜歡,但多少覺得他挺聰明的。後來曹操行刺被他看破,董賊軍敗又建議遷都,臨了不忘埋伏在滎陽大破曹操(這也是歷史上戰無不勝的曹操少有的大敗)一係列的動作,使他在董賊軍團中顯得真是鶴立雞群,跟鬱保四站在一群武大郎身邊似的。一直到後來,鳳儀事件了,李儒顯示了真正的天才。當董賊嚷著要把呂布怎樣怎樣之時,李儒已經敏感地察覺到了什麽。於是他立刻建議把貂蟬賜給呂布,還煞費苦心地講了一個很長的故事。就是絕纓會。那時我真感覺李儒是個優秀的國家機器。這個人沒有感情,因而沒有任何弱點,極適合去搞政治這一套。倘若他在曹操手下講這個故事,曹操會大叫一聲,說:「多虧你提醒我啊!」然後立刻把貂蟬賜了了事。
可惜他麵對的是董卓。
於是董卓對李儒冒出一句經典妙句。對李儒而言是噩夢,對政治家而言是十足的蠢話,但也是我對董卓僅有的一點點好感的來源:「汝之妻肯與呂布否?」
李儒語塞。董卓於是得理,把他趕了出去。
李儒說了一句:「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
後來在下邳,陳宮在呂布不聽己言時也如是說過。
然後李儒死了。和他的丈人一起去了西天。
終其一生,李儒一直是一個優秀的謀士,一個專業的、合格的、優秀的謀士。因而他也不得善終。史記陳丞相世家裏,陳平曾言:「我一生設陰謀太多,絕後嗣。」果然沒後代。李儒和陳平相比,陰險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實自從董卓踏進洛陽的那一天,李儒就該知道自己的下場。即使沒有貂蟬,董卓也會死,也許不是死在呂布手上,而是李郭樊張的任何一人。這是必然的。而李儒在這個歷史故事中擔演了一個不漂亮的反角。
大時代的文人總是脆弱。終魏晉時代,遁世的文人除了管寧,沒一個成功,孔融和楊修是最典型的,即使阮籍最終也還是屈服於司馬昭。身在亂世,其實總是一死,不過或遲或早而已。我想李儒在這一點上應該多少清楚。所以他才會預言自己的死亡。他的生命力在亂世中已經不屬於脆弱者。至少,他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這一點,他比楊修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