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為,不但員工上崗前要進行培訓,還有在崗培訓和下崗培訓。適時培訓,使員工能及時跟上瞬息萬變的需要,更好地為公司發展做貢獻。
新員工培訓的大致過程是:第一步是接受企業文化及相關的製度法規等綜合性培訓,這一環節是教怎樣做人。通過普通員工和高層領導的現身說法,「讓你知道公司的理念,公司的做人方式」。下一步是技能培訓,教怎樣做事。做市場進入培訓一營,不是教授銷售技巧,而是教授產品,從通信原理開始,直到工廠參觀。光讓新人知道技術還不行,3個月後,把新人派到用戶服務前線去、到地方和用戶服務工程師一起幹,切實把握客戶在想什麽,幹完3個月調迴總部。進入二營,學習市場和客戶服務,觀看影片和vcd,詳細聽老師介紹,彼此交流,還被放到客戶服務展廳,向客戶講解產品,還會根據不同的崗位接受不同的考驗,等等。
在整個培訓過程中,新員工主要是學習,僅這一項培訓投入花費就很可觀。
華為不輕易裁員,對於不合格的員工進行下崗培訓,合格後再上崗。2000年7月的一天,員工葛劍開始了一段下崗培訓的歲月。正當他自認為小有進步的時候,收到了培訓通知。彷徨後,他接受了這一決定。在眾多輔導老師的幫助下,他認識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又到工廠參加了5周的生產,在師傅手把手的幫助下,他進步很快。培訓結束後,他又迴到工作崗位,工作效率迅速提高。
華為的培訓對象很廣,不僅包括本公司的員工,還包括客戶方的技術維護、安裝等人員;不僅在國內進行,也在海外基地開展。同時,還建立網絡培訓學院,培養後備軍。
華為主動為客戶提供技術培訓,既提高了客戶的自我維護水平,也為華為占領了更多的市場份額,可謂「一箭雙鵰」。
通過全方位的培訓,華為人的潛力被挖掘出來,工作效率迅速提高。巨大的耗資看似浪費,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
二、為人才創造發展環境
任正非認為華為一無所有,隻有靠知識、技術,靠管理,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財富。華為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人,指的是奮鬥的、無私的、自律的、有技能的人。而如何培養造就這樣的人,是十分艱難的事情。任正非樂意重用剛出校門的學生,因為他們單純執著、充滿激情、不怕吃苦、最肯犧牲,並真誠地相信華為的產品是最好的。
自1996年進入大發展階段後,華為年年大量招人,員工數量急速膨脹。1988年僅14人,1991年20多人,1995年800人,1997年5600人,1999年1.6萬人,2003年2.2萬人,2007年6萬多人。
華為在招聘過程中最注重員工有無發展培養的潛力,其次才是經驗。任正非說,華為待遇標準僅是中國業界最佳的80%,這使那些僅僅為了錢的人不願來華為公司,而那些為了幹一番事業的人就想來,也有利於華為隊伍的建設。一些外資企業員工湧向華為公司,因為在外資企業不容易進入核心決策層,而在華為極有這種可能。
1998年華為展開第一次大規模招聘活動,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主要媒體上大做gg,在著名高校裏召開招聘專場,共從全國招聘了800多名畢業生,還與競爭對手中興在清華校園裏上演過針鋒相對的「招聘戰」,憑藉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勝出。此後每年都有大量高校畢業生進入華為,1999年2000名,2000年4000名,2001年更是挨個到全國著名高校招聘最優秀學生,工科碩士全要,本科的前十名也全要,任正非希望這些畢業生能為2001年銷售400億、2002年銷售600億做戰略儲備。雖然這一目標在現實麵前推遲了數年才實現,但這種氣魄卻著實震懾了社會各界。
藉助這次全國最大規模的招聘,華為實際招聘了6000多人,也因此聲名鵲起。數以千計的陌生麵孔突然出現在華為,引起了不小的波瀾。畢竟每三個老員工身邊就出現一位新人,這種消化和帶動的成本很高昂。
為了把一名剛出校門、缺乏經驗的學生培養成可以獨當一麵的成熟員工,華為投入了大量資金,包括新員工的工資、長年設置的負責培訓的幹部員工費用、各種培訓費用支出、培訓場所的建設維護等等都是大筆開支。新員工要上四門文化課程,每門課程的教材都很厚,包括各種文章和案例,由專門老師教授。
很多年裏,對就業者,特別是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華為是大多數人嚮往的公司。之所以如此,源自華為不惜血本為員工所創造的發展環境。
首先是平台效應。華為按公司組織目標與事業機會的要求,依據製度性甄別程序,對有突出才幹和突出貢獻者實現破格晉升。公司對每一個員工都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能的平台,隻要你去做並做得出色,華為不考慮你的工齡,馬上就會得到升遷。當確定一項新技術開發後,華為會不惜代價地以最高薪酬、最好的工作條件,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尖端的人才「挖」過來。結果就是,華為在很多項目上擁有國內最高技術水平的專家。
其次是集體氛圍。華為園區的設計像一座新人們所熟悉的大學校園,為知識型員工們搭建了一個充滿朝氣的工作與學習環境,使新員工從校園到企業轉換身份時的不適應降到最低。公司為員工修建了幾十棟花園式公寓,現代物業管理和舒適的居所營造了良好的居住環境。
新員工培訓的大致過程是:第一步是接受企業文化及相關的製度法規等綜合性培訓,這一環節是教怎樣做人。通過普通員工和高層領導的現身說法,「讓你知道公司的理念,公司的做人方式」。下一步是技能培訓,教怎樣做事。做市場進入培訓一營,不是教授銷售技巧,而是教授產品,從通信原理開始,直到工廠參觀。光讓新人知道技術還不行,3個月後,把新人派到用戶服務前線去、到地方和用戶服務工程師一起幹,切實把握客戶在想什麽,幹完3個月調迴總部。進入二營,學習市場和客戶服務,觀看影片和vcd,詳細聽老師介紹,彼此交流,還被放到客戶服務展廳,向客戶講解產品,還會根據不同的崗位接受不同的考驗,等等。
在整個培訓過程中,新員工主要是學習,僅這一項培訓投入花費就很可觀。
華為不輕易裁員,對於不合格的員工進行下崗培訓,合格後再上崗。2000年7月的一天,員工葛劍開始了一段下崗培訓的歲月。正當他自認為小有進步的時候,收到了培訓通知。彷徨後,他接受了這一決定。在眾多輔導老師的幫助下,他認識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又到工廠參加了5周的生產,在師傅手把手的幫助下,他進步很快。培訓結束後,他又迴到工作崗位,工作效率迅速提高。
華為的培訓對象很廣,不僅包括本公司的員工,還包括客戶方的技術維護、安裝等人員;不僅在國內進行,也在海外基地開展。同時,還建立網絡培訓學院,培養後備軍。
華為主動為客戶提供技術培訓,既提高了客戶的自我維護水平,也為華為占領了更多的市場份額,可謂「一箭雙鵰」。
通過全方位的培訓,華為人的潛力被挖掘出來,工作效率迅速提高。巨大的耗資看似浪費,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
二、為人才創造發展環境
任正非認為華為一無所有,隻有靠知識、技術,靠管理,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財富。華為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人,指的是奮鬥的、無私的、自律的、有技能的人。而如何培養造就這樣的人,是十分艱難的事情。任正非樂意重用剛出校門的學生,因為他們單純執著、充滿激情、不怕吃苦、最肯犧牲,並真誠地相信華為的產品是最好的。
自1996年進入大發展階段後,華為年年大量招人,員工數量急速膨脹。1988年僅14人,1991年20多人,1995年800人,1997年5600人,1999年1.6萬人,2003年2.2萬人,2007年6萬多人。
華為在招聘過程中最注重員工有無發展培養的潛力,其次才是經驗。任正非說,華為待遇標準僅是中國業界最佳的80%,這使那些僅僅為了錢的人不願來華為公司,而那些為了幹一番事業的人就想來,也有利於華為隊伍的建設。一些外資企業員工湧向華為公司,因為在外資企業不容易進入核心決策層,而在華為極有這種可能。
1998年華為展開第一次大規模招聘活動,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主要媒體上大做gg,在著名高校裏召開招聘專場,共從全國招聘了800多名畢業生,還與競爭對手中興在清華校園裏上演過針鋒相對的「招聘戰」,憑藉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勝出。此後每年都有大量高校畢業生進入華為,1999年2000名,2000年4000名,2001年更是挨個到全國著名高校招聘最優秀學生,工科碩士全要,本科的前十名也全要,任正非希望這些畢業生能為2001年銷售400億、2002年銷售600億做戰略儲備。雖然這一目標在現實麵前推遲了數年才實現,但這種氣魄卻著實震懾了社會各界。
藉助這次全國最大規模的招聘,華為實際招聘了6000多人,也因此聲名鵲起。數以千計的陌生麵孔突然出現在華為,引起了不小的波瀾。畢竟每三個老員工身邊就出現一位新人,這種消化和帶動的成本很高昂。
為了把一名剛出校門、缺乏經驗的學生培養成可以獨當一麵的成熟員工,華為投入了大量資金,包括新員工的工資、長年設置的負責培訓的幹部員工費用、各種培訓費用支出、培訓場所的建設維護等等都是大筆開支。新員工要上四門文化課程,每門課程的教材都很厚,包括各種文章和案例,由專門老師教授。
很多年裏,對就業者,特別是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華為是大多數人嚮往的公司。之所以如此,源自華為不惜血本為員工所創造的發展環境。
首先是平台效應。華為按公司組織目標與事業機會的要求,依據製度性甄別程序,對有突出才幹和突出貢獻者實現破格晉升。公司對每一個員工都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能的平台,隻要你去做並做得出色,華為不考慮你的工齡,馬上就會得到升遷。當確定一項新技術開發後,華為會不惜代價地以最高薪酬、最好的工作條件,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尖端的人才「挖」過來。結果就是,華為在很多項目上擁有國內最高技術水平的專家。
其次是集體氛圍。華為園區的設計像一座新人們所熟悉的大學校園,為知識型員工們搭建了一個充滿朝氣的工作與學習環境,使新員工從校園到企業轉換身份時的不適應降到最低。公司為員工修建了幾十棟花園式公寓,現代物業管理和舒適的居所營造了良好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