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在美國打出的gg是:「唯一不同的就是價格」,gg的背景就是金門大橋,而金門大橋是思科的標誌,這一挑釁性的行為更是刺激了思科。
業內有人開始把「思科在你身邊,世界由此改變」的gg語,戲改成「華為在你身邊,思科由此改變」。美國許多媒體也借題發揮,以「中國的電信巨人華為」為題大肆報導。頓時西方許多媒體一哄而上,紛紛發表帶有「華為威脅論」的評論。思科忍無可忍,2002年,錢伯斯將華為列為思科在全球範圍的第四代對手。
隨後,思科在公司內成立了名為「打擊華為」工作小組,其內部網上設立專門主頁,供其全球員工討論如何打擊華為。在此之前,思科還曾設有「打擊juniper (思科另一個主要競爭對手)」小組。的ceo布魯斯·克拉夫林(bruce flin)後來迴憶說:「那個時候,思科公司的高層人士已經表示要對華為公司『下手』,他們曾在多個公開的場合表示有可能在美國起訴華為公司。」
四、大雨欲來風滿樓
其實在通訊設備展覽尚未結束的時候,美國市場就有人開始懷疑華為的技術背景。在一家行業網站上,有人將華為與思科產品進行了比較,發現在外觀、產品編號、功能上,兩家公司的產品極為相似,甚至連思科工程師培訓過的用戶,不用再培訓也可以直接使用華為的產品。一位美國的分析人士稱,多年以來,即使不留意的觀察也能發現華為的quidway路由器產品與思科的型號及技術特徵都有類似。與此同時,思科表示在華為的軟體中發現了自己的軟體中存在的缺陷。
2002年12月中旬,思科的全球副總裁從美國來到華為,正式提出了華為侵犯思科智慧財產權的問題。思科提出的要求包括:承認侵權、賠償、停止銷售產品等等。而華為認為可以停止在海外銷售涉嫌有爭議的路由器產品,但拒絕承認在軟體方麵的侵權指控。
華為的新聞發言人傅軍告訴《中國企業家》說:「最初,我們隻是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但顯然,這不是思科的目標。經過近1個月的溝通,雙方誰都不承認理虧,最終未能達成協議,不歡而散。
思科全球副總裁來華為總部交涉無果而終,掃興而歸。很快,雙方都明白,這次交涉隻是激烈交鋒的一次預熱,交鋒絕不可能到此為止。一場更激烈的暴風雨已經在醞釀之中了,真正的較量就要開始了。一個是國際巨頭,一個是來勢兇猛的挑戰者,雙方絕對不會輕易做出讓步。在談判桌外,華為和思科開始積極準備,雙方紛紛收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和外部資源。
華為立即展開了對自己產品的「體檢」。同時,在與思科進行協商的過程中,負責華為研發的副總裁費敏就開始帶領技術小組,開始對產品進行修改的技術攻關。「這麽做隻是為了表示我們解決問題的誠意。」費敏解釋說。
與此同時,華為還對自己的其他可能出現類似糾紛的產品進行了全麵檢查。檢查結果顯示,華為的產品是沒問題的。「當時並沒有律師參與,隻是我們自己內部對產品技術層麵的檢驗。」費敏說。
在交涉的過程中,華為開始在美國撤迴了已經銷售的十幾台涉嫌侵權的路由器產品。但在《華爾街日報》隨後的報導中,華為主動從美國撤出產品的舉動,被當做認定其侵權的證據。「它認為你全身上下都是黑的,雙方差距太大,根本沒法繼續談。」費敏說。
而思科也開始了訴訟前的最後準備。離開中國之前,思科全球副總裁專門拜會了深圳市政府、信息產業部等相關政府部門,向其表明了思科準備訴訟的決心,並尋求理解與支持。
中國許多企業喜歡息事寧人,怕惹上官司。但是,在國際市場上退避三舍是沒有用的,隻能說明我們很自卑,因此應該挺起腰板據理力爭,方可贏得認可。
五、該來的躲是躲不掉的
2003年1月24日,一場醞釀已久的「傾盆大雨」終於降臨了。思科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東區聯邦法庭對華為侵權提起訴訟。在長達77頁的訴狀中,指控涉及專利、版權、不正當競爭、商業秘密等21項罪名。這是華為首次「碰壁」,也是海外進軍遭到的重創。
自思科副總裁從華為總部無功而返後,任正非對這場訴訟就早有預料,但沒有想到來得這麽快。任正非曾極具黑色幽默地說:「這是思科送給華為的一個意外的春節禮物。」
但是誰都知道,如果思科勝訴,華為就長時間不能進入美國市場,苦心孤詣的經營成果就會毀於一旦。不但如此,整個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都會嚴重受挫。在這樣的壓力下,參與討論的華為高層甚至半開玩笑而不失瘋狂地為這場官司「出招」,將整個原始碼公開,供業界共享!這當然是一種雙輸結局。
此時此刻,才是考驗一個企業家是不是真正地具有戰略智慧的時候。任正非沒有被疾風驟雨嚇倒,也沒有被自己人「瘋狂」的言語所幹擾,他為華為如何應訟定的指導思想是十個字:「敢打才能和,小輸就是贏。」
任正非也明白,和解獲取賠償不是思科的真正用意,其真實目的是通過訴訟打擊華為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遏製華為,保住思科一家獨大的地位。在訴訟前,華為主動將有嫌疑產品退出美國市場,迎來的卻是譏諷和嘲笑。這次,如果再過度依賴和解,華為會很被動,不但蒙辱,下場還會很難堪。
業內有人開始把「思科在你身邊,世界由此改變」的gg語,戲改成「華為在你身邊,思科由此改變」。美國許多媒體也借題發揮,以「中國的電信巨人華為」為題大肆報導。頓時西方許多媒體一哄而上,紛紛發表帶有「華為威脅論」的評論。思科忍無可忍,2002年,錢伯斯將華為列為思科在全球範圍的第四代對手。
隨後,思科在公司內成立了名為「打擊華為」工作小組,其內部網上設立專門主頁,供其全球員工討論如何打擊華為。在此之前,思科還曾設有「打擊juniper (思科另一個主要競爭對手)」小組。的ceo布魯斯·克拉夫林(bruce flin)後來迴憶說:「那個時候,思科公司的高層人士已經表示要對華為公司『下手』,他們曾在多個公開的場合表示有可能在美國起訴華為公司。」
四、大雨欲來風滿樓
其實在通訊設備展覽尚未結束的時候,美國市場就有人開始懷疑華為的技術背景。在一家行業網站上,有人將華為與思科產品進行了比較,發現在外觀、產品編號、功能上,兩家公司的產品極為相似,甚至連思科工程師培訓過的用戶,不用再培訓也可以直接使用華為的產品。一位美國的分析人士稱,多年以來,即使不留意的觀察也能發現華為的quidway路由器產品與思科的型號及技術特徵都有類似。與此同時,思科表示在華為的軟體中發現了自己的軟體中存在的缺陷。
2002年12月中旬,思科的全球副總裁從美國來到華為,正式提出了華為侵犯思科智慧財產權的問題。思科提出的要求包括:承認侵權、賠償、停止銷售產品等等。而華為認為可以停止在海外銷售涉嫌有爭議的路由器產品,但拒絕承認在軟體方麵的侵權指控。
華為的新聞發言人傅軍告訴《中國企業家》說:「最初,我們隻是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但顯然,這不是思科的目標。經過近1個月的溝通,雙方誰都不承認理虧,最終未能達成協議,不歡而散。
思科全球副總裁來華為總部交涉無果而終,掃興而歸。很快,雙方都明白,這次交涉隻是激烈交鋒的一次預熱,交鋒絕不可能到此為止。一場更激烈的暴風雨已經在醞釀之中了,真正的較量就要開始了。一個是國際巨頭,一個是來勢兇猛的挑戰者,雙方絕對不會輕易做出讓步。在談判桌外,華為和思科開始積極準備,雙方紛紛收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和外部資源。
華為立即展開了對自己產品的「體檢」。同時,在與思科進行協商的過程中,負責華為研發的副總裁費敏就開始帶領技術小組,開始對產品進行修改的技術攻關。「這麽做隻是為了表示我們解決問題的誠意。」費敏解釋說。
與此同時,華為還對自己的其他可能出現類似糾紛的產品進行了全麵檢查。檢查結果顯示,華為的產品是沒問題的。「當時並沒有律師參與,隻是我們自己內部對產品技術層麵的檢驗。」費敏說。
在交涉的過程中,華為開始在美國撤迴了已經銷售的十幾台涉嫌侵權的路由器產品。但在《華爾街日報》隨後的報導中,華為主動從美國撤出產品的舉動,被當做認定其侵權的證據。「它認為你全身上下都是黑的,雙方差距太大,根本沒法繼續談。」費敏說。
而思科也開始了訴訟前的最後準備。離開中國之前,思科全球副總裁專門拜會了深圳市政府、信息產業部等相關政府部門,向其表明了思科準備訴訟的決心,並尋求理解與支持。
中國許多企業喜歡息事寧人,怕惹上官司。但是,在國際市場上退避三舍是沒有用的,隻能說明我們很自卑,因此應該挺起腰板據理力爭,方可贏得認可。
五、該來的躲是躲不掉的
2003年1月24日,一場醞釀已久的「傾盆大雨」終於降臨了。思科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東區聯邦法庭對華為侵權提起訴訟。在長達77頁的訴狀中,指控涉及專利、版權、不正當競爭、商業秘密等21項罪名。這是華為首次「碰壁」,也是海外進軍遭到的重創。
自思科副總裁從華為總部無功而返後,任正非對這場訴訟就早有預料,但沒有想到來得這麽快。任正非曾極具黑色幽默地說:「這是思科送給華為的一個意外的春節禮物。」
但是誰都知道,如果思科勝訴,華為就長時間不能進入美國市場,苦心孤詣的經營成果就會毀於一旦。不但如此,整個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都會嚴重受挫。在這樣的壓力下,參與討論的華為高層甚至半開玩笑而不失瘋狂地為這場官司「出招」,將整個原始碼公開,供業界共享!這當然是一種雙輸結局。
此時此刻,才是考驗一個企業家是不是真正地具有戰略智慧的時候。任正非沒有被疾風驟雨嚇倒,也沒有被自己人「瘋狂」的言語所幹擾,他為華為如何應訟定的指導思想是十個字:「敢打才能和,小輸就是贏。」
任正非也明白,和解獲取賠償不是思科的真正用意,其真實目的是通過訴訟打擊華為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遏製華為,保住思科一家獨大的地位。在訴訟前,華為主動將有嫌疑產品退出美國市場,迎來的卻是譏諷和嘲笑。這次,如果再過度依賴和解,華為會很被動,不但蒙辱,下場還會很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