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工作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樓裏沒有空調隻有吊扇,人們在機器的高溫下揮汗如雨夜以繼日地作業,設計製作電路板、話務台,焊接電路板,編寫軟體,調試、修改、再調試。累了抽菸,病了吃藥,實在困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鋪上睡一會,醒來再接著幹。有時睡到半夜突然來貨,立即起來卸完沉重的設備再睡。夜裏蚊子太多,值班的員工就用套機櫃的塑料包裝把自己從頭套到腳,然後在臉上挖幾個洞以保證唿吸,這下就再也不怕蚊子了。
辦公條件艱苦一點沒關係,熬一熬就行了,但公司還麵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產品開發出來了,需要專門的測試設備進行測試,沒錢買設備怎麽辦?
這也難不倒任正非和夥伴們,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用一些土辦法代替。技術人員用萬用表和示波器來測試交換機,用放大鏡一個個地檢查電路板上成千上萬的焊點。遇到交換機的大話務量測試,往往要將所有的人都叫到一起,每人同時拿起兩部話機話筒來檢驗設備的性能。人們白天測試,晚上開會討論攻關。設備測好後,在場的人不分工人或是經理,也不分學歷是大專或博士,一起動手給設備裝箱釘上邊角鐵,一起搬運裝車發貨。雖然環境艱難,但是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懷著勇往直前的幹勁。有位工程師累得眼角膜脫落,不得不住院手術。
沒買測試設備能夠省下一筆錢,但華為的現金流依然非常緊張,想借貸又到處碰壁,連剛到帳的合同預付款都投入到生產和開發中。各地客戶的催貨電話、電報、傳真不斷,每個華為人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當時華為工資不高,也沒有補貼和加班費,曾連續6個月發不出工資,不得不以24%的年利息借高利貸來研發產品和給員工發工資,包括任正非在內的股東們不但沒有收益,反而要不停地掏空自己的口袋來維持公司運轉。正是老一代華為人「先生產、後生活」的奉獻,才挺過了公司最困難的歲月,才有了今天大展宏圖的華為。
任正非幾乎每天都到現場檢查生產及開發進度,開會研究麵臨的困難,分工協調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遇到吃飯時間,任正非和公司領導就在大排檔同大家聚餐,由其中職位最高的人自掏腰包請大家吃飯。
聯想創始人柳傳誌曾經說過:「企業的一把手跟下級員工之間的關係,就是大發動機跟小發動機的關係,你所帶動的不是齒輪,不是螺絲釘。員工也可以成為一個發動機,而且能跟你同步。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這個企業活力就非常大。」
此時的任正非不但自己開足馬力,也讓他的員工們開足馬力,靠著每個人的潛能和創造性極大地發揮,繈褓之中的華為終於得以堅強地活下來了。
1991年12月,華為開發出的bh-03交換機終於通過了全部的基本功能測試,電話打出接入暢通、音質良好,並通過了郵電部的驗收,取得了正式的入網許可證。首批3台價值數十萬元的交換機發貨出廠。此時公司收到的預付款已經全部用完,帳上資金也幾乎接近於零,再發不出貨就要破產了。
1991年12月31日晚,華為全部員工在這層有歷史意義的樓裏開了一個慶功會,用簡單的自助餐隆重慶祝第一個有華為智慧財產權和品牌的產品出廠。這次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勝利,成為華為創業崛起之路上關鍵的一步。
二、巋然不動,任爾東西南北風
傳統中國人做學問最講究定力,「十年寒窗」,不僅要坐得住,還要能坐得久,唯有如此方能成為一代大師。現代中國之所以不出大師,原因也在於此。誘惑與浮躁瀰漫於整個社會空氣之中,整天東張西望,患得患失,浮躁得根本無法讓人坐下來。做學問如此,做企業也是如此。整天就盯著眼前的錢,看什麽賺錢就一哄而上,看著沒利可圖就一鬧而散,這樣的企業肯定不會長久。
就在華為人在為自己能夠單獨開發出通信產品而群情振奮的時候,一股不亞於十級颱風的經濟風暴刮來了。
1992年1月,鄧小平南方講話後,經過三年治理整頓,經濟進入恢復性的高速增長。但是火爆的投資、急劇的擴張,使得經濟開始「發高燒」。上千億的房地產資金飛向南方幾個地區,海南800億,北海300億,惠州150億,迅速掀起了一場熱炒狂潮。
「到處在開工,房子還沒有蓋,甚至還隻有一張圖紙就進行轉讓。項目轉讓了一手、二手、三手。開發的人還沒有炒作的人賺錢快,開發的可能賺500元一個平方,炒作的人一下可以賺1000~2000元一個平方。」一位曾經身臨其境的人迴憶說,「那時候甚至國內各省的政府部門都籌集資金到海南來撈一筆,一個人能在一夜之間變成百萬富翁。」
作為改革開放「窗口」的深圳更是不能倖免,上演著另外一種瘋狂。1992年8月,深圳以發售認股抽籤表的方式發行5億元新股。從8月8日起,百萬股民浩浩蕩蕩進軍深圳,在深圳全市302個發售網點前排起長龍,滿懷希望地購買百元一張的抽籤表。8月9日早晨開始發售時,尚能秩序井然,風起雲湧,越炒越高,一張認購證被翻炒到上千元,結果招致「天下大亂」。8月10日上午,抽籤表全部售完。就在這天傍晚,數千名沒有買到抽籤表的股民在市內深南中路遊行,打出反腐敗和要求公正的標語,形成對市政府和人民銀行圍攻的局勢。這就是中國證券史上著名的「8·10」風波。
辦公條件艱苦一點沒關係,熬一熬就行了,但公司還麵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產品開發出來了,需要專門的測試設備進行測試,沒錢買設備怎麽辦?
這也難不倒任正非和夥伴們,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用一些土辦法代替。技術人員用萬用表和示波器來測試交換機,用放大鏡一個個地檢查電路板上成千上萬的焊點。遇到交換機的大話務量測試,往往要將所有的人都叫到一起,每人同時拿起兩部話機話筒來檢驗設備的性能。人們白天測試,晚上開會討論攻關。設備測好後,在場的人不分工人或是經理,也不分學歷是大專或博士,一起動手給設備裝箱釘上邊角鐵,一起搬運裝車發貨。雖然環境艱難,但是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懷著勇往直前的幹勁。有位工程師累得眼角膜脫落,不得不住院手術。
沒買測試設備能夠省下一筆錢,但華為的現金流依然非常緊張,想借貸又到處碰壁,連剛到帳的合同預付款都投入到生產和開發中。各地客戶的催貨電話、電報、傳真不斷,每個華為人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當時華為工資不高,也沒有補貼和加班費,曾連續6個月發不出工資,不得不以24%的年利息借高利貸來研發產品和給員工發工資,包括任正非在內的股東們不但沒有收益,反而要不停地掏空自己的口袋來維持公司運轉。正是老一代華為人「先生產、後生活」的奉獻,才挺過了公司最困難的歲月,才有了今天大展宏圖的華為。
任正非幾乎每天都到現場檢查生產及開發進度,開會研究麵臨的困難,分工協調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遇到吃飯時間,任正非和公司領導就在大排檔同大家聚餐,由其中職位最高的人自掏腰包請大家吃飯。
聯想創始人柳傳誌曾經說過:「企業的一把手跟下級員工之間的關係,就是大發動機跟小發動機的關係,你所帶動的不是齒輪,不是螺絲釘。員工也可以成為一個發動機,而且能跟你同步。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這個企業活力就非常大。」
此時的任正非不但自己開足馬力,也讓他的員工們開足馬力,靠著每個人的潛能和創造性極大地發揮,繈褓之中的華為終於得以堅強地活下來了。
1991年12月,華為開發出的bh-03交換機終於通過了全部的基本功能測試,電話打出接入暢通、音質良好,並通過了郵電部的驗收,取得了正式的入網許可證。首批3台價值數十萬元的交換機發貨出廠。此時公司收到的預付款已經全部用完,帳上資金也幾乎接近於零,再發不出貨就要破產了。
1991年12月31日晚,華為全部員工在這層有歷史意義的樓裏開了一個慶功會,用簡單的自助餐隆重慶祝第一個有華為智慧財產權和品牌的產品出廠。這次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勝利,成為華為創業崛起之路上關鍵的一步。
二、巋然不動,任爾東西南北風
傳統中國人做學問最講究定力,「十年寒窗」,不僅要坐得住,還要能坐得久,唯有如此方能成為一代大師。現代中國之所以不出大師,原因也在於此。誘惑與浮躁瀰漫於整個社會空氣之中,整天東張西望,患得患失,浮躁得根本無法讓人坐下來。做學問如此,做企業也是如此。整天就盯著眼前的錢,看什麽賺錢就一哄而上,看著沒利可圖就一鬧而散,這樣的企業肯定不會長久。
就在華為人在為自己能夠單獨開發出通信產品而群情振奮的時候,一股不亞於十級颱風的經濟風暴刮來了。
1992年1月,鄧小平南方講話後,經過三年治理整頓,經濟進入恢復性的高速增長。但是火爆的投資、急劇的擴張,使得經濟開始「發高燒」。上千億的房地產資金飛向南方幾個地區,海南800億,北海300億,惠州150億,迅速掀起了一場熱炒狂潮。
「到處在開工,房子還沒有蓋,甚至還隻有一張圖紙就進行轉讓。項目轉讓了一手、二手、三手。開發的人還沒有炒作的人賺錢快,開發的可能賺500元一個平方,炒作的人一下可以賺1000~2000元一個平方。」一位曾經身臨其境的人迴憶說,「那時候甚至國內各省的政府部門都籌集資金到海南來撈一筆,一個人能在一夜之間變成百萬富翁。」
作為改革開放「窗口」的深圳更是不能倖免,上演著另外一種瘋狂。1992年8月,深圳以發售認股抽籤表的方式發行5億元新股。從8月8日起,百萬股民浩浩蕩蕩進軍深圳,在深圳全市302個發售網點前排起長龍,滿懷希望地購買百元一張的抽籤表。8月9日早晨開始發售時,尚能秩序井然,風起雲湧,越炒越高,一張認購證被翻炒到上千元,結果招致「天下大亂」。8月10日上午,抽籤表全部售完。就在這天傍晚,數千名沒有買到抽籤表的股民在市內深南中路遊行,打出反腐敗和要求公正的標語,形成對市政府和人民銀行圍攻的局勢。這就是中國證券史上著名的「8·10」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