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所蘊含的巨大商機吸引了世界各國程控交換機廠商來華淘金。當時從省到縣各級電信局都有採購權,由於很多國外產品都有政府貸款,可以馬上建設立即投入使用,加之據說「買機器就可以出國考察」,各地電信引進的時候幾乎來者不拒,局麵比較混亂。最終形成了中國通信史上有名的「七國八製」,即日本nec和富士通、美國朗訊、加拿大北電、瑞典愛立信、德國西門子、比利時貝爾和法國阿爾卡特八家產品共同瓜分了中國市場。
這些交換機價格高昂:歐美廠商的交換機價格一般是每線300~400美元,日本廠商便宜一些,也需180美元。跨國巨頭們仰仗著壟斷技術,宰起人來毫不手軟賺得盆滿缽盈。曾經中國人裝一部電話要收初裝費5000元(後逐漸降到3000、2000元以下),而且還不能及時裝上,要排隊等幾個月乃至一年,要遞煙送禮請吃飯才可以加塞裝上。而且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和製式的交換機互不相通,造成了通信市場的混亂。
身為軍人的任正非,看到「七國八製」肆虐中華大地,國人受盡「洋人」的壓榨,滿腔的怒火頓時迸發出來。這正印證了尼采的話:「在強毅而能負載的精神裏麵,存在著尊嚴;在傲立著的尊嚴之中,存在著意誌力;在意誌力中,存在著對最重的重負的內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著欲望的爆發力。」
為了活下去,為了捍衛神聖的祖國,任正非離開軍隊後,走上了充滿汗水和淚水的辛酸創業路。已過而立之年的他,沒有任何家庭和政治背景,創業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任正非經常說:「市場已沒有時間等待我們的成長,它不是母親,沒有耐心也沒有仁慈。」
20歲創業憑年輕,摸爬滾打全不怕;30歲創業靠實力,先苦後甜打天下;四十歲創業則滋味苦澀。著名企業家邱永漢說:「25~35歲為創業最佳時期,40歲已經相當遲了,40歲以後則是例外中的例外。」
然而,就是在不惑之年以後,任正非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他咬緊牙關,為了「保家衛國」,在最艱難的時刻挺了過來,成就了華為後來的輝煌。
任正非曾慷慨激昂地說:「在戰場上,軍人的使命是捍衛國家主權的尊嚴;在市場上,企業家的使命則是捍衛企業的市場地位。而現代商戰中,隻有技術自立才是根本,沒有自己的科研支撐體係,企業地位就是一句空話。」
李嘉誠說:「強者的有為,關鍵在我們能否憑仗自己的意誌堅持我們正確的理想和原則;憑仗我們的毅力實踐信念、責任和義務,運用我們的知識創造豐盛的精神和富足的家園。」
第二節 為自強而戰,華為奮勇前行
50多年前,中國人民誌願軍熱烈響應共產黨「保家衛國」的號召,高唱誌願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支援朝鮮人民打退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進攻。西點軍校把「責任、榮譽、國家」作為校訓,作為軍人與生俱來的捍衛國家榮譽的責任。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通信市場已被跨國公司「瓜分」得所剩無幾,軍人出身的任正非,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憤怒一併爆發。
任正非義憤填膺地說:「外國人到中國是為賺錢來的,他們不會把核心技術教給中國人,而指望我們引進、引進、再引進,企業始終也沒能獨立。以市場換技術,市場丟光了,卻沒有哪樣技術被真正掌握的。而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其實就是技術。」
「江山」已經喪失殆盡,沒有核心技術就談不上競爭力,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人家攫取高額利潤,「榨取」我們的血汗錢。
任正非認為,技術自立是根本,沒有自己的科技支撐體係,工業獨立就是一句空話,沒有獨立的民族工業,就沒有民族的獨立。隻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中國要發展,就必須靠自強。因此,任正非一開始就給華為定下了明確的目標:發展民族工業,立足於自主科研開發,緊跟世界先進技術,占領中國市場,開拓海外市場,與國外「巨頭」抗衡。
隻有技術自立才能自強,這不僅是為國家,更是企業生存立足的根本。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占領市場,實現價值增值。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站穩腳跟,靠「拿來主義」是不行的,需要擁有核心技術,擁有核心技術才能有核心競爭力,才能與那些大腕們較量,才有平等競爭的機會。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品牌,實現自強自立成為必然的選擇。
任正非,倔強的軍人,勇敢的鬥士,為了「保家衛國」,為了自立自強,決心要打造出民族品牌,開創一片嶄新的天地。
方向的選擇是創業的第一要務。做什麽?做產品!不過,知道做產品,也隻能是像一隻沒頭的蒼蠅到處亂撞。「不巧」的是,這種誤打誤撞使任正非給自己套上了紅舞鞋。在破落的民房裏憧憬未來的遠景,感謝上蒼賦予的執著、智商和大勢,任正非帶領弱小的華為搭上了開往成功的順風車。
一、背水一戰,功到盡處自然成
華為剛剛創辦時,位於深圳南山區南油工業區裏一棟七層高的破舊大樓的五樓。後麵是一棟名叫億利達的大廈,一家名為深意壓電的中意合資公司占用了整幢大樓。有老員工迴憶說,那時候很是羨慕這家大公司,覺得在那裏上班很神氣。但是「10年以後,它還是那個樣子,一點都沒有變」。後來華為搬到南油工業區另一棟大樓。當時所在的那棟大樓每一層都是倉庫型的房屋,華為就占用了十多間倉庫。
這些交換機價格高昂:歐美廠商的交換機價格一般是每線300~400美元,日本廠商便宜一些,也需180美元。跨國巨頭們仰仗著壟斷技術,宰起人來毫不手軟賺得盆滿缽盈。曾經中國人裝一部電話要收初裝費5000元(後逐漸降到3000、2000元以下),而且還不能及時裝上,要排隊等幾個月乃至一年,要遞煙送禮請吃飯才可以加塞裝上。而且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和製式的交換機互不相通,造成了通信市場的混亂。
身為軍人的任正非,看到「七國八製」肆虐中華大地,國人受盡「洋人」的壓榨,滿腔的怒火頓時迸發出來。這正印證了尼采的話:「在強毅而能負載的精神裏麵,存在著尊嚴;在傲立著的尊嚴之中,存在著意誌力;在意誌力中,存在著對最重的重負的內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著欲望的爆發力。」
為了活下去,為了捍衛神聖的祖國,任正非離開軍隊後,走上了充滿汗水和淚水的辛酸創業路。已過而立之年的他,沒有任何家庭和政治背景,創業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任正非經常說:「市場已沒有時間等待我們的成長,它不是母親,沒有耐心也沒有仁慈。」
20歲創業憑年輕,摸爬滾打全不怕;30歲創業靠實力,先苦後甜打天下;四十歲創業則滋味苦澀。著名企業家邱永漢說:「25~35歲為創業最佳時期,40歲已經相當遲了,40歲以後則是例外中的例外。」
然而,就是在不惑之年以後,任正非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他咬緊牙關,為了「保家衛國」,在最艱難的時刻挺了過來,成就了華為後來的輝煌。
任正非曾慷慨激昂地說:「在戰場上,軍人的使命是捍衛國家主權的尊嚴;在市場上,企業家的使命則是捍衛企業的市場地位。而現代商戰中,隻有技術自立才是根本,沒有自己的科研支撐體係,企業地位就是一句空話。」
李嘉誠說:「強者的有為,關鍵在我們能否憑仗自己的意誌堅持我們正確的理想和原則;憑仗我們的毅力實踐信念、責任和義務,運用我們的知識創造豐盛的精神和富足的家園。」
第二節 為自強而戰,華為奮勇前行
50多年前,中國人民誌願軍熱烈響應共產黨「保家衛國」的號召,高唱誌願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支援朝鮮人民打退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進攻。西點軍校把「責任、榮譽、國家」作為校訓,作為軍人與生俱來的捍衛國家榮譽的責任。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通信市場已被跨國公司「瓜分」得所剩無幾,軍人出身的任正非,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憤怒一併爆發。
任正非義憤填膺地說:「外國人到中國是為賺錢來的,他們不會把核心技術教給中國人,而指望我們引進、引進、再引進,企業始終也沒能獨立。以市場換技術,市場丟光了,卻沒有哪樣技術被真正掌握的。而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其實就是技術。」
「江山」已經喪失殆盡,沒有核心技術就談不上競爭力,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人家攫取高額利潤,「榨取」我們的血汗錢。
任正非認為,技術自立是根本,沒有自己的科技支撐體係,工業獨立就是一句空話,沒有獨立的民族工業,就沒有民族的獨立。隻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中國要發展,就必須靠自強。因此,任正非一開始就給華為定下了明確的目標:發展民族工業,立足於自主科研開發,緊跟世界先進技術,占領中國市場,開拓海外市場,與國外「巨頭」抗衡。
隻有技術自立才能自強,這不僅是為國家,更是企業生存立足的根本。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占領市場,實現價值增值。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站穩腳跟,靠「拿來主義」是不行的,需要擁有核心技術,擁有核心技術才能有核心競爭力,才能與那些大腕們較量,才有平等競爭的機會。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品牌,實現自強自立成為必然的選擇。
任正非,倔強的軍人,勇敢的鬥士,為了「保家衛國」,為了自立自強,決心要打造出民族品牌,開創一片嶄新的天地。
方向的選擇是創業的第一要務。做什麽?做產品!不過,知道做產品,也隻能是像一隻沒頭的蒼蠅到處亂撞。「不巧」的是,這種誤打誤撞使任正非給自己套上了紅舞鞋。在破落的民房裏憧憬未來的遠景,感謝上蒼賦予的執著、智商和大勢,任正非帶領弱小的華為搭上了開往成功的順風車。
一、背水一戰,功到盡處自然成
華為剛剛創辦時,位於深圳南山區南油工業區裏一棟七層高的破舊大樓的五樓。後麵是一棟名叫億利達的大廈,一家名為深意壓電的中意合資公司占用了整幢大樓。有老員工迴憶說,那時候很是羨慕這家大公司,覺得在那裏上班很神氣。但是「10年以後,它還是那個樣子,一點都沒有變」。後來華為搬到南油工業區另一棟大樓。當時所在的那棟大樓每一層都是倉庫型的房屋,華為就占用了十多間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