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快高考了,有時在家複習功課,餓得實在支撐不住了,就用米糠和菜拌一下,烙著吃,被父親碰上幾次,他們心疼了。那時家裏窮得連一個可以上鎖的櫃子都沒有,糧食用瓦罐裝著,但他決不隨便去抓一把,否則弟弟妹妹們都要挨餓。
任正非考上大學那年,需要自帶被褥,這可難倒了父母。後來母親想了一個主意,那時正趕上學生畢業,母親就撿迴畢業學生丟棄的破被單縫縫補補,洗幹淨做好,讓他帶上,才得以度過了五年的大學生活。在此期間,母親還一次送給他兩件襯衣。他深知這來之不易,激動得熱淚盈眶。
可以說少年時期的任正非並沒有鴻鵠之誌,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個白麵饅頭。餓得多了,方法也多了,上山采一些紅刺果(就是綠化用的那種),把蕨菜根磨成漿,青槓子磨成粉當做食物。有時候妹妹采幾顆蓖麻籽炒一下當花生吃,一吃就拉肚子。後來又在山上荒地種了一些南瓜,以及將美人蕉的根煮熟了吃……
父親有時外出參加會議,還有機會適當改善一下;而母親卻負擔沉重,除了自己的工作,還要煮飯、洗衣、修煤灶,還要教育七個孩子……什麽都幹,消耗這麽大,自己卻從來不多吃一口。
為生存所迫,全家人想方設法尋找食物,種南瓜,采野果,煮菜根,實行嚴格的分餐製,同舟共濟渡過難關。任正非認為正是父母的無私才保證了所有子女能夠生存下來。
這段忍飢挨餓的人生經歷使任正非養成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擺脫了奢侈和招搖,養成了樸實無華的心態。他說:「我的不自私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華為這麽成功,與我不自私有一點關係。」
第二節 青年時代的追求
告別了懵懂無知、饑寒交迫的少年時代,撲麵而來的就是火熱激情的青年時代了。
青年時代是美好的,是人生中的黃金季節。青春,又是那麽動人的字眼,多少人因為它而努力拚搏,最終功成名就;又有多少人因為它瘋狂虛耗,到頭來一事無成。
是碌碌無為,虛度韶華,還是踏踏實實,拚搏奮鬥?是成為笑傲天穹的精靈,還是成為陸地上平庸的小醜?一切的一切應該由自己決定。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趲少年。光陰何其短暫!光陰何其寶貴!當人們還沒省悟過來之時,時間老人早已蹣跚地走過了一個又一個人生巷口。倘若不抓緊時間,奮鬥進取,拚搏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那麽我們將會是一個既可悲又可憐的人。因為我們的人生畫卷是如此的空白,如此的缺乏光彩。本來應該由我們塗抹的畫卷,卻因為虛度光陰而被白白地棄用。
鑄劍師十年磨一劍,為的就是「劍快至倚天」的境界。削髮如泥者,利也。漫長的十年,在鑄劍師眼裏是那樣短暫,因為他早已將歲月忽略,遺忘,在自我構築的碉堡中精心研究鑄劍。可以這樣說,他沒有浪費光陰,他可以自豪地說,「為了一劍活十年,我無怨無悔!」
人生在世,不外「奮鬥」二字。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要無怨無悔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歷程。若幹年後,當步入暮年,我們可以對自己說,「我的青春沒有虛度,我的人生終於有所成就,我高興,我自豪。」這是一個理想的結果,事實上許多人到老的時候,往往感到很失落,很無奈。青春無悔對他們來說隻能是個謊言。中年無所建樹,讓他們後悔莫及。凡事沒有後悔藥,一錯過成千古恨,再迴首已百年身。人生之悔莫過於此。
雷鋒說:「青春嗬!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隻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遊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告別了滿懷期望的父母親,告別了荒涼蕭瑟的小村子,告別了透風漏雨的老房子,告別了吃糠咽菜的苦日子,任正非踏上了對美好未來不懈求索的道路,前方的路是怎樣的呢?
一、「文革」中扭曲的大學生活
青春是人生的花季,活力充沛,激情盎然,年輕就是資本。青年人朝氣蓬勃、奮發努力,正是大有作為的好時候。然而,任正非沒想到,剛步入青年時代,就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大運動。
19歲那年,任正非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考上了重慶建築工程學院。他想,現在終於可以如饑似渴地飽覽群書,一展宏圖了。然而或許是生不逢時,也或許是蒼天捉弄,平靜的生活沒有到來,隨之而來的是「文革」的「天下動亂」,任正非及家人都不可避免地捲入其中。
運動一開始,各地都以「三家村」為模式找靶子。那時一些會寫文章、有獨立的政治思想的黨的領導幹部,被指責為與當地潮流不合拍的「靶子」。教育界首先遭遇「文革」的災難,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中,反動學術權威、走資派、有歷史問題的人……都在劫難逃。全國上下都運動起來,「抓革命促生產」。各地大揪「走資派」,無情地批鬥,全國籠罩在恐怖之中。
任正非的父親雖然較早參加革命,但由於其出身問題,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要接受無數次審查。他一生謹小慎微,自知地位不高,從不亂發言,而是埋頭做學問,因此,平安度過了1957年「反右」、1959年「反右傾」及1964年「四清運動」。任父在早期革命隊伍中算是有文化的,有教學經驗,是領導幹部,符合「靶子」標準。他最早被揪出來,關進了「牛棚」。他的同事、原學校的書記黃宣幹是老革命,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了。
任正非考上大學那年,需要自帶被褥,這可難倒了父母。後來母親想了一個主意,那時正趕上學生畢業,母親就撿迴畢業學生丟棄的破被單縫縫補補,洗幹淨做好,讓他帶上,才得以度過了五年的大學生活。在此期間,母親還一次送給他兩件襯衣。他深知這來之不易,激動得熱淚盈眶。
可以說少年時期的任正非並沒有鴻鵠之誌,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個白麵饅頭。餓得多了,方法也多了,上山采一些紅刺果(就是綠化用的那種),把蕨菜根磨成漿,青槓子磨成粉當做食物。有時候妹妹采幾顆蓖麻籽炒一下當花生吃,一吃就拉肚子。後來又在山上荒地種了一些南瓜,以及將美人蕉的根煮熟了吃……
父親有時外出參加會議,還有機會適當改善一下;而母親卻負擔沉重,除了自己的工作,還要煮飯、洗衣、修煤灶,還要教育七個孩子……什麽都幹,消耗這麽大,自己卻從來不多吃一口。
為生存所迫,全家人想方設法尋找食物,種南瓜,采野果,煮菜根,實行嚴格的分餐製,同舟共濟渡過難關。任正非認為正是父母的無私才保證了所有子女能夠生存下來。
這段忍飢挨餓的人生經歷使任正非養成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擺脫了奢侈和招搖,養成了樸實無華的心態。他說:「我的不自私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華為這麽成功,與我不自私有一點關係。」
第二節 青年時代的追求
告別了懵懂無知、饑寒交迫的少年時代,撲麵而來的就是火熱激情的青年時代了。
青年時代是美好的,是人生中的黃金季節。青春,又是那麽動人的字眼,多少人因為它而努力拚搏,最終功成名就;又有多少人因為它瘋狂虛耗,到頭來一事無成。
是碌碌無為,虛度韶華,還是踏踏實實,拚搏奮鬥?是成為笑傲天穹的精靈,還是成為陸地上平庸的小醜?一切的一切應該由自己決定。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趲少年。光陰何其短暫!光陰何其寶貴!當人們還沒省悟過來之時,時間老人早已蹣跚地走過了一個又一個人生巷口。倘若不抓緊時間,奮鬥進取,拚搏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那麽我們將會是一個既可悲又可憐的人。因為我們的人生畫卷是如此的空白,如此的缺乏光彩。本來應該由我們塗抹的畫卷,卻因為虛度光陰而被白白地棄用。
鑄劍師十年磨一劍,為的就是「劍快至倚天」的境界。削髮如泥者,利也。漫長的十年,在鑄劍師眼裏是那樣短暫,因為他早已將歲月忽略,遺忘,在自我構築的碉堡中精心研究鑄劍。可以這樣說,他沒有浪費光陰,他可以自豪地說,「為了一劍活十年,我無怨無悔!」
人生在世,不外「奮鬥」二字。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要無怨無悔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歷程。若幹年後,當步入暮年,我們可以對自己說,「我的青春沒有虛度,我的人生終於有所成就,我高興,我自豪。」這是一個理想的結果,事實上許多人到老的時候,往往感到很失落,很無奈。青春無悔對他們來說隻能是個謊言。中年無所建樹,讓他們後悔莫及。凡事沒有後悔藥,一錯過成千古恨,再迴首已百年身。人生之悔莫過於此。
雷鋒說:「青春嗬!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隻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遊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告別了滿懷期望的父母親,告別了荒涼蕭瑟的小村子,告別了透風漏雨的老房子,告別了吃糠咽菜的苦日子,任正非踏上了對美好未來不懈求索的道路,前方的路是怎樣的呢?
一、「文革」中扭曲的大學生活
青春是人生的花季,活力充沛,激情盎然,年輕就是資本。青年人朝氣蓬勃、奮發努力,正是大有作為的好時候。然而,任正非沒想到,剛步入青年時代,就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大運動。
19歲那年,任正非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考上了重慶建築工程學院。他想,現在終於可以如饑似渴地飽覽群書,一展宏圖了。然而或許是生不逢時,也或許是蒼天捉弄,平靜的生活沒有到來,隨之而來的是「文革」的「天下動亂」,任正非及家人都不可避免地捲入其中。
運動一開始,各地都以「三家村」為模式找靶子。那時一些會寫文章、有獨立的政治思想的黨的領導幹部,被指責為與當地潮流不合拍的「靶子」。教育界首先遭遇「文革」的災難,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中,反動學術權威、走資派、有歷史問題的人……都在劫難逃。全國上下都運動起來,「抓革命促生產」。各地大揪「走資派」,無情地批鬥,全國籠罩在恐怖之中。
任正非的父親雖然較早參加革命,但由於其出身問題,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要接受無數次審查。他一生謹小慎微,自知地位不高,從不亂發言,而是埋頭做學問,因此,平安度過了1957年「反右」、1959年「反右傾」及1964年「四清運動」。任父在早期革命隊伍中算是有文化的,有教學經驗,是領導幹部,符合「靶子」標準。他最早被揪出來,關進了「牛棚」。他的同事、原學校的書記黃宣幹是老革命,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