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康熙在乾清宮為龍鳳胎舉辦了滿月宴。
滿月宴辦得十分隆重,康熙不僅請了朝中重臣,就連蒙古貴族也請了。
滿月宴上,皇貴妃和宜妃分別帶著蓁希和胤禟前來跟胤?和蓁瑤作伴,實際上是想蹭蹭他們的福氣。
【宿主,這九龍還有集齊的意義嗎?本係統怎麽瞧著沒必要了?】
‘隨緣吧,若是之後還能懷上,那就生,若是懷不上也不要緊,有胤?和蓁瑤已經夠了。’
【也行,本係統這個八姐會照顧好他們的,你都沒看到皇貴妃有多寵本係統,本係統決定了,若是還有機會,本係統還要當人。】
蘇梔嘴角忍不住的抽搐,還當人,投胎都能投錯的還想繼續當人,老老實實當個係統不好嗎?
這一出生差點就沒了,難道就沒點心理陰影?還是說係統的心理素質都很強大?
‘隨你,你高興就好,隻是下次可不能馬虎大意了,這次是就在我身邊,這要是在別處,我怎麽救你?’
138瞬間靜默不語,它也不知道會發生這麽意外啊!
滿朝文武在滿月宴上見識到了康熙對龍鳳胎的寵愛之情,特別是看到孝莊也十分寵愛他們時,不少人都起了心思。
而其中最甚的當屬科爾沁的人,原因是科爾沁在後宮沒有高位嬪妃。
若是能讓蓁瑤和親科爾沁,那麽科爾沁的榮耀將再延續百年。
就是不嫁過去也行,他們可以讓駙馬隨她同住京城,隻要能和蓁瑤聯姻就行。
這時太子感受到了他們的視線,他有些不高興,他的妹妹剛出生,怎麽就招人惦記上了?
不行,他身為他們的最喜歡的太子哥哥,定要護他們周全的,萬不能讓人打他們的主意。
滿月宴後,太子找上了康熙,將心中的想法告知他了。
“皇阿瑪,兒臣覺得科爾沁那邊打上十弟十妹的主意了,您說他們會不會去求老祖宗讓十妹和親科爾沁?”
“和親科爾沁?這不可能,蓁瑤是朕最小的女兒,又是貴妃所出,朕是不會讓她和親的,當然,蓁希也不會。、
若他們真想要個人去和親,溫憲也不是不行,總之蓁瑤是不行的。”
有了康熙準確的答複,太子鬆了口氣,隻要他不同意,就算孝莊同意也是無濟於事的。
“皇阿瑪,要不咱們去一趟慈寧宮打探下情況?老祖宗出自科爾沁,若是科爾沁親王求到她麵前去,她也不好拒絕。
若是咱們父子都在那裏,老祖宗不好意思的話,您也能當場拒絕科爾沁親王不是?”
康熙有些無語的看著太子,這沒影兒的事怎麽被他說得像真的一樣?
不過若他們真有這樣的想法,自己確實該去阻止的,他的女兒他心疼,又怎麽舍得她遠嫁科爾沁?
這曆年來去和親的公主有幾個有好下場的,他又不是鐵石心腸之人,怎麽舍得自己的女兒去受那種苦?
這要是遇到個良人還好,若遇到的是不良人,那這輩子毀了不說,怕是還會英年早逝。
“走吧,去慈寧宮看看情況去,朕可先跟你說好,到了後先觀察情況,若他們真有這個意思,你再出聲阻止。”
“兒臣知道的,兒臣也不是那三歲小童了,這點道理還是知道的。”
康熙滿意,不愧是他親自教導出來的兒子,就是上道。
慈寧宮內,孝莊看著自己的侄子現任科爾沁親王頭都大了。
她都不用猜就知道他打的是什麽主意,這要是換個人選,她想都不想肯定就同意了,但十公主不行。
那是龍鳳胎之一,是祥瑞之兆,康熙是不會同意她遠嫁科爾沁的,就連嫁在大清遠一些的家族也是不可能的。
“哀家知道你是為了科爾沁好,科爾沁是哀家與太後的娘家,哀家自然是向著的,但十公主不行。
這宮裏也不是隻有十公主一個公主,若你們執意要和親,哀家覺得九公主不錯,又是太後養著的,嫁過去合適。”
既能維護大清與科爾沁的關係,又不會對他人造成影響,思來想去,隻有她最合適。
科爾沁親王有些不樂意,那九公主他已經打聽過了,不過一個常在之女,與其他人相比身份實在低了些。
孝莊看出他的不樂意了,心中忍不住歎了口氣,等她走後,科爾沁絕對要落敗的。
“哀家就跟你明說了吧,若你執意要十公主和親科爾沁,這大清和科爾沁的關係怕是要斷了。
那是皇上的心窩子,你怎麽敢去惦記?九公主的生母位份是低了些,但她出生時烏雅氏可是嬪位。
且她還有兩個一母同胞的哥哥在,又是太後養大的,你覺得她日後的身份會低到哪裏去?”
科爾沁親王仔細想了想,還真是那麽迴事,像孝莊說的,有總比沒有好,他怎麽還挑剔上了?
“就依姑母的意思,待九公主及笄,侄兒就派人來大清求親,也好延續大清與科爾沁的友好關係。”
“可,這門親事哀家同意了。”
門外的康熙和太子也滿意了,既然科爾沁親王這般識時務,他也願意留他多住幾日,讓他看看大清的風光的。
“皇瑪姆在說什麽,朕老遠就聽見您的聲音了。”
“保成給老祖宗請安。”
“你們父子怎麽有空過來,不去永壽宮陪貴妃了?”
“這不是想著科爾沁親王在,過來陪他說說話嘛,遠來是客,朕是東道主,不能不懂規矩。”
孝莊聞言笑了笑,她明白康熙在擔心科爾沁那邊惦記上十公主,所以過來打探消息的。
“正好你過來了,哀家剛才許了九公主及笄後和親科爾沁,這事兒你做個見證,也算安安他們的心了。”
“溫憲?溫憲如今也才三個月,科爾沁那邊願意等?”
“願意的,能與大清和親是科爾沁的榮耀,公主雖小,但臣的小兒子也不過三歲,完全等得起。”
“既如此,這樁婚事朕同意了,待公主及笄,朕親自派人送她去科爾沁。”
“臣謝皇上恩典。”
滿月宴辦得十分隆重,康熙不僅請了朝中重臣,就連蒙古貴族也請了。
滿月宴上,皇貴妃和宜妃分別帶著蓁希和胤禟前來跟胤?和蓁瑤作伴,實際上是想蹭蹭他們的福氣。
【宿主,這九龍還有集齊的意義嗎?本係統怎麽瞧著沒必要了?】
‘隨緣吧,若是之後還能懷上,那就生,若是懷不上也不要緊,有胤?和蓁瑤已經夠了。’
【也行,本係統這個八姐會照顧好他們的,你都沒看到皇貴妃有多寵本係統,本係統決定了,若是還有機會,本係統還要當人。】
蘇梔嘴角忍不住的抽搐,還當人,投胎都能投錯的還想繼續當人,老老實實當個係統不好嗎?
這一出生差點就沒了,難道就沒點心理陰影?還是說係統的心理素質都很強大?
‘隨你,你高興就好,隻是下次可不能馬虎大意了,這次是就在我身邊,這要是在別處,我怎麽救你?’
138瞬間靜默不語,它也不知道會發生這麽意外啊!
滿朝文武在滿月宴上見識到了康熙對龍鳳胎的寵愛之情,特別是看到孝莊也十分寵愛他們時,不少人都起了心思。
而其中最甚的當屬科爾沁的人,原因是科爾沁在後宮沒有高位嬪妃。
若是能讓蓁瑤和親科爾沁,那麽科爾沁的榮耀將再延續百年。
就是不嫁過去也行,他們可以讓駙馬隨她同住京城,隻要能和蓁瑤聯姻就行。
這時太子感受到了他們的視線,他有些不高興,他的妹妹剛出生,怎麽就招人惦記上了?
不行,他身為他們的最喜歡的太子哥哥,定要護他們周全的,萬不能讓人打他們的主意。
滿月宴後,太子找上了康熙,將心中的想法告知他了。
“皇阿瑪,兒臣覺得科爾沁那邊打上十弟十妹的主意了,您說他們會不會去求老祖宗讓十妹和親科爾沁?”
“和親科爾沁?這不可能,蓁瑤是朕最小的女兒,又是貴妃所出,朕是不會讓她和親的,當然,蓁希也不會。、
若他們真想要個人去和親,溫憲也不是不行,總之蓁瑤是不行的。”
有了康熙準確的答複,太子鬆了口氣,隻要他不同意,就算孝莊同意也是無濟於事的。
“皇阿瑪,要不咱們去一趟慈寧宮打探下情況?老祖宗出自科爾沁,若是科爾沁親王求到她麵前去,她也不好拒絕。
若是咱們父子都在那裏,老祖宗不好意思的話,您也能當場拒絕科爾沁親王不是?”
康熙有些無語的看著太子,這沒影兒的事怎麽被他說得像真的一樣?
不過若他們真有這樣的想法,自己確實該去阻止的,他的女兒他心疼,又怎麽舍得她遠嫁科爾沁?
這曆年來去和親的公主有幾個有好下場的,他又不是鐵石心腸之人,怎麽舍得自己的女兒去受那種苦?
這要是遇到個良人還好,若遇到的是不良人,那這輩子毀了不說,怕是還會英年早逝。
“走吧,去慈寧宮看看情況去,朕可先跟你說好,到了後先觀察情況,若他們真有這個意思,你再出聲阻止。”
“兒臣知道的,兒臣也不是那三歲小童了,這點道理還是知道的。”
康熙滿意,不愧是他親自教導出來的兒子,就是上道。
慈寧宮內,孝莊看著自己的侄子現任科爾沁親王頭都大了。
她都不用猜就知道他打的是什麽主意,這要是換個人選,她想都不想肯定就同意了,但十公主不行。
那是龍鳳胎之一,是祥瑞之兆,康熙是不會同意她遠嫁科爾沁的,就連嫁在大清遠一些的家族也是不可能的。
“哀家知道你是為了科爾沁好,科爾沁是哀家與太後的娘家,哀家自然是向著的,但十公主不行。
這宮裏也不是隻有十公主一個公主,若你們執意要和親,哀家覺得九公主不錯,又是太後養著的,嫁過去合適。”
既能維護大清與科爾沁的關係,又不會對他人造成影響,思來想去,隻有她最合適。
科爾沁親王有些不樂意,那九公主他已經打聽過了,不過一個常在之女,與其他人相比身份實在低了些。
孝莊看出他的不樂意了,心中忍不住歎了口氣,等她走後,科爾沁絕對要落敗的。
“哀家就跟你明說了吧,若你執意要十公主和親科爾沁,這大清和科爾沁的關係怕是要斷了。
那是皇上的心窩子,你怎麽敢去惦記?九公主的生母位份是低了些,但她出生時烏雅氏可是嬪位。
且她還有兩個一母同胞的哥哥在,又是太後養大的,你覺得她日後的身份會低到哪裏去?”
科爾沁親王仔細想了想,還真是那麽迴事,像孝莊說的,有總比沒有好,他怎麽還挑剔上了?
“就依姑母的意思,待九公主及笄,侄兒就派人來大清求親,也好延續大清與科爾沁的友好關係。”
“可,這門親事哀家同意了。”
門外的康熙和太子也滿意了,既然科爾沁親王這般識時務,他也願意留他多住幾日,讓他看看大清的風光的。
“皇瑪姆在說什麽,朕老遠就聽見您的聲音了。”
“保成給老祖宗請安。”
“你們父子怎麽有空過來,不去永壽宮陪貴妃了?”
“這不是想著科爾沁親王在,過來陪他說說話嘛,遠來是客,朕是東道主,不能不懂規矩。”
孝莊聞言笑了笑,她明白康熙在擔心科爾沁那邊惦記上十公主,所以過來打探消息的。
“正好你過來了,哀家剛才許了九公主及笄後和親科爾沁,這事兒你做個見證,也算安安他們的心了。”
“溫憲?溫憲如今也才三個月,科爾沁那邊願意等?”
“願意的,能與大清和親是科爾沁的榮耀,公主雖小,但臣的小兒子也不過三歲,完全等得起。”
“既如此,這樁婚事朕同意了,待公主及笄,朕親自派人送她去科爾沁。”
“臣謝皇上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