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時書身著狐裘,通身的矜傲清貴,拿著古琴緩緩走來,明明是溫潤如玉的模樣,可當琴弦發出鳴響後,無端化作了肅殺之氣,向四方天地徐徐薰染開來,淡淡的一瞥,就讓林濤忽地膝下一軟,冷汗夾襟。
第17章 眉間白毫相
襴衫上的金絲仙鶴晃得眾人眼暈,原本私下竊竊私語的官員們都靜了聲,都看向了明堂內,不染纖塵的溫時書。
他的容貌時隔四年卻沒有絲毫變化,讓眾人有些恍惚,透過白衣狐裘,仿佛能看到當年羽扇綸巾,覆手執掌天下的溫丞相,耀眼、璀璨,曾是天下文人心之所向。
他們都是大魏的臣子,是魏王禮賢下士,不顧身份請入麾下的人,而溫丞相,則是舉薦他們入仕的貴人,還是大魏多年來的肱骨之臣。昔年舌戰群儒,馳騁天下的經歷仿佛曆歷在目,不知堂下誰人先泣,叫人無比心酸。
「下官黃復,拜見丞相。」一位白髮官員老淚縱橫,顫抖著跪地叩首,「君還是這般風華如玉,多年過去竟無變化,下官竟……有一瞬還以為您從未走過,您在應天府的宅院,梅花已經開了,我等上朝時,還經常能看到。」
「是啊,丞相府中的梅花,最為秀美綽約,再沒有旁處能比過了。」有人跟著附和了一句,語氣感嘆哽咽,卻不敢再說下去。
「君」的稱唿極為特殊,自十二國以來,除卻溫時書再沒人有資格獲得,而應天府的梅花,是無法直言的思念,還是文人的浪漫。
林前的那片雪裏,跪滿了以袖掩泣的官員,他們雖身在朝廷,在此等場景下,無論哪方黨羽,什麽官職,都止不住心中酸澀,甚至有人已經忘卻來時目的。
溫時書頷首,「黃尚書,別來無恙。」他將古琴放下,神情愈發溫和,拱手行禮道:「諸賢,別來無恙。在下已是江左布衣,昔年舊事皆成過往,還請諸位請起。」
他彎下腰去,說不盡的謙和恭謹,卻讓眾臣惶恐無措。
跪在最前的林濤,雙手交疊放在了官袍上,聽著後頭官員們的哭聲,嘴角微微一抽。襟間冷汗發出刺骨的寒意,從他的肌膚滲透五髒六腑,從而使心頭生了恨。
直到他與明堂下的人眼神交匯,骨子裏的俱意使他牙齒都在打顫,就算挺直了身子也無濟於事。
溫時書的容貌氣度,是那鬆風水月,將清澈溫潤沁入心脾;是雪中春信1,七年才有的氤氳梅香;是眉間白毫相2,蘊滿了慈悲。偏偏他的溫潤,他的氤氳,他的慈悲,教人每一分惡的心思都無處可藏。
林濤自是怕極了。
他能來到這裏,是日夜布局,禦前進言才能換來的。他與張啟二人的鬥爭,在清流黨劉謹權戍邊時就該有個結果。他想要位極人臣,就要踩著許多人的屍骨上位,玩弄政權,必然會把朝堂攪得天翻地覆。
而珠玉在前的溫時書,是所有文人之首,更是已經落魄的清流黨眼中的救星,隻要昔日的溫丞相迴朝,黨派相爭就會成為天大的笑話,比他老了許多的張啟早就力不從心,甚至還想助清流黨一臂之力,將溫時書迎迴朝中,使他多年來的心術毀於一旦。
他左思右想,倒不如自己得了這個差事。他來親迎,聖上會打消對他的顧慮,而且還能給溫時書扣上個不忠的帽子,隻要溫時書不迴朝,聖上必會痛之、悔之,繼而恨之,若溫時書迴朝,他倒要看看聖上能容得了幾時?
當他見到溫時書後,才恍然想到,當年寒門子弟空有抱負無處施展,溫丞相不顧門第,創下廣納賢士的重舉,而他也曾是其中一員,受過溫丞相的蔭庇,如今卻親手將大魏的朝堂擾亂,甚至——還跪在此處。
隻不過,多年謀算,哪有迴旋的餘地。
林濤自嘲輕笑,站起身抖了抖衣袍,「丞相謙遜了。聖上夙夜憂嘆,經常思念您,前些日子拉著臣竟痛哭不止,在下真是惶恐悲痛,卻無能為力,這才求了聖上,來此處相請丞相。」
他頓了頓,裝作悲痛模樣繼續道:「當時聖上還年幼,丞相卻那樣致仕了,如今提及頻頻悔恨,丞相前言說到過往,是否還將這些記在心中?」
林濤說到後頭,似有什麽顧慮,不敢再說,卻讓身後一眾官員神色驚變。都是官場上混了多年的人,怎會不知幼年帝王心中所想,隻是作為臣子的,哪裏又會覺得是天子的錯。有人走,有人留,都再正常不過,但聽林濤這樣說,卻揣摩出了另番意思。
來到此處的官員分為三個黨派,林濤一派的自然不希望溫時書真的迴朝,不覺得這話是在勸人,個個眼觀鼻,鼻觀心,默默不語。但張啟那派,與清流黨,倒是另當別論。朝中發生的事,他們皆密信於明月書院,卻久不見迴音,心中早就猜測頻頻,現下更是變了臉色,哪還有剛才的懷念之情,三言兩語,都指向溫時書對幼帝,不及魏王忠心。
溫時書淡淡地望向眾人,見他們低語咒罵,不忿憤怒,忽地柔和笑了。
「聖上念我,自然是在下榮幸。不過諸位皆是大魏重臣,鞠躬盡瘁輔佐陛下,朝中怎會有令陛下憂心之事,林閣老言重了。」
林濤的意圖他豈會不知,張口就是一句太極推了迴去。
他若迴朝,於天子,於朝中文武,皆是最輕鬆的局麵,可他卻不能迴。
溫時書背後的左手,碰到了腰間的戒尺,涼絲絲,卻依稀摸得出紋路,這是他訓誡明主所用,卻不能用它繼續守護大魏的天下。黨派相爭,是歷朝歷代在所難免的事,有林濤的出現他並不意外,若他的歸朝會讓此事平息,卻攔不住下一位野心家,作為帝王,頭等大事就是要學會與臣子周旋。
第17章 眉間白毫相
襴衫上的金絲仙鶴晃得眾人眼暈,原本私下竊竊私語的官員們都靜了聲,都看向了明堂內,不染纖塵的溫時書。
他的容貌時隔四年卻沒有絲毫變化,讓眾人有些恍惚,透過白衣狐裘,仿佛能看到當年羽扇綸巾,覆手執掌天下的溫丞相,耀眼、璀璨,曾是天下文人心之所向。
他們都是大魏的臣子,是魏王禮賢下士,不顧身份請入麾下的人,而溫丞相,則是舉薦他們入仕的貴人,還是大魏多年來的肱骨之臣。昔年舌戰群儒,馳騁天下的經歷仿佛曆歷在目,不知堂下誰人先泣,叫人無比心酸。
「下官黃復,拜見丞相。」一位白髮官員老淚縱橫,顫抖著跪地叩首,「君還是這般風華如玉,多年過去竟無變化,下官竟……有一瞬還以為您從未走過,您在應天府的宅院,梅花已經開了,我等上朝時,還經常能看到。」
「是啊,丞相府中的梅花,最為秀美綽約,再沒有旁處能比過了。」有人跟著附和了一句,語氣感嘆哽咽,卻不敢再說下去。
「君」的稱唿極為特殊,自十二國以來,除卻溫時書再沒人有資格獲得,而應天府的梅花,是無法直言的思念,還是文人的浪漫。
林前的那片雪裏,跪滿了以袖掩泣的官員,他們雖身在朝廷,在此等場景下,無論哪方黨羽,什麽官職,都止不住心中酸澀,甚至有人已經忘卻來時目的。
溫時書頷首,「黃尚書,別來無恙。」他將古琴放下,神情愈發溫和,拱手行禮道:「諸賢,別來無恙。在下已是江左布衣,昔年舊事皆成過往,還請諸位請起。」
他彎下腰去,說不盡的謙和恭謹,卻讓眾臣惶恐無措。
跪在最前的林濤,雙手交疊放在了官袍上,聽著後頭官員們的哭聲,嘴角微微一抽。襟間冷汗發出刺骨的寒意,從他的肌膚滲透五髒六腑,從而使心頭生了恨。
直到他與明堂下的人眼神交匯,骨子裏的俱意使他牙齒都在打顫,就算挺直了身子也無濟於事。
溫時書的容貌氣度,是那鬆風水月,將清澈溫潤沁入心脾;是雪中春信1,七年才有的氤氳梅香;是眉間白毫相2,蘊滿了慈悲。偏偏他的溫潤,他的氤氳,他的慈悲,教人每一分惡的心思都無處可藏。
林濤自是怕極了。
他能來到這裏,是日夜布局,禦前進言才能換來的。他與張啟二人的鬥爭,在清流黨劉謹權戍邊時就該有個結果。他想要位極人臣,就要踩著許多人的屍骨上位,玩弄政權,必然會把朝堂攪得天翻地覆。
而珠玉在前的溫時書,是所有文人之首,更是已經落魄的清流黨眼中的救星,隻要昔日的溫丞相迴朝,黨派相爭就會成為天大的笑話,比他老了許多的張啟早就力不從心,甚至還想助清流黨一臂之力,將溫時書迎迴朝中,使他多年來的心術毀於一旦。
他左思右想,倒不如自己得了這個差事。他來親迎,聖上會打消對他的顧慮,而且還能給溫時書扣上個不忠的帽子,隻要溫時書不迴朝,聖上必會痛之、悔之,繼而恨之,若溫時書迴朝,他倒要看看聖上能容得了幾時?
當他見到溫時書後,才恍然想到,當年寒門子弟空有抱負無處施展,溫丞相不顧門第,創下廣納賢士的重舉,而他也曾是其中一員,受過溫丞相的蔭庇,如今卻親手將大魏的朝堂擾亂,甚至——還跪在此處。
隻不過,多年謀算,哪有迴旋的餘地。
林濤自嘲輕笑,站起身抖了抖衣袍,「丞相謙遜了。聖上夙夜憂嘆,經常思念您,前些日子拉著臣竟痛哭不止,在下真是惶恐悲痛,卻無能為力,這才求了聖上,來此處相請丞相。」
他頓了頓,裝作悲痛模樣繼續道:「當時聖上還年幼,丞相卻那樣致仕了,如今提及頻頻悔恨,丞相前言說到過往,是否還將這些記在心中?」
林濤說到後頭,似有什麽顧慮,不敢再說,卻讓身後一眾官員神色驚變。都是官場上混了多年的人,怎會不知幼年帝王心中所想,隻是作為臣子的,哪裏又會覺得是天子的錯。有人走,有人留,都再正常不過,但聽林濤這樣說,卻揣摩出了另番意思。
來到此處的官員分為三個黨派,林濤一派的自然不希望溫時書真的迴朝,不覺得這話是在勸人,個個眼觀鼻,鼻觀心,默默不語。但張啟那派,與清流黨,倒是另當別論。朝中發生的事,他們皆密信於明月書院,卻久不見迴音,心中早就猜測頻頻,現下更是變了臉色,哪還有剛才的懷念之情,三言兩語,都指向溫時書對幼帝,不及魏王忠心。
溫時書淡淡地望向眾人,見他們低語咒罵,不忿憤怒,忽地柔和笑了。
「聖上念我,自然是在下榮幸。不過諸位皆是大魏重臣,鞠躬盡瘁輔佐陛下,朝中怎會有令陛下憂心之事,林閣老言重了。」
林濤的意圖他豈會不知,張口就是一句太極推了迴去。
他若迴朝,於天子,於朝中文武,皆是最輕鬆的局麵,可他卻不能迴。
溫時書背後的左手,碰到了腰間的戒尺,涼絲絲,卻依稀摸得出紋路,這是他訓誡明主所用,卻不能用它繼續守護大魏的天下。黨派相爭,是歷朝歷代在所難免的事,有林濤的出現他並不意外,若他的歸朝會讓此事平息,卻攔不住下一位野心家,作為帝王,頭等大事就是要學會與臣子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