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利弊
張倫等今天白天就在的人,其實已經有預感,陳垚今天那操作,勳貴會損失很大。
十二團營說白了,無論如何整頓都是武勳的後花園,這是大明的國策不容更改,那就是京營的主將全是武勳。
役使士卒幹活,收入最大的就是武勳,不僅是錢財的收入,更是勳貴們做人情的手段之一。
比如你家要修繕哪裏,找工匠的話要花十萬塊,但京營士卒來幹隻要五萬,你肯定會找京營來幹呀。
可並不是誰都有能力讓軍隊為你幹活的,必須找兵部或者五軍都督府,而且兵部的命令也隻能是公事,私事同樣要經過五軍都督府同意。
當然也可以直接找京營將領,可將領們頭上有勳貴領導,小事沒關係,但凡大一點的他們也不敢幹私活。
縣官不如現管,頂頭上司要整伱方法多得很,更別說軍隊這樣的組織,隨便給你栽個罪名,腦袋都可能搬家。
陳垚這樣一搞,直接斬斷了各家送人情,收錢財的路,自然要跟大家說清楚,否則兩麵不討好,隻能會寸步難行。
聽到他這麽直白的說出,張倫首先開口道:“阿垚到底是怎麽想的,有何目的說出來大家參詳一下。”
陳垚鄭重的點點頭,看一圈大家後說道:“咱們武勳世家沉寂多少年了,為什麽大家都知道,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在手,誰也別想立功,大家覺的戰功對咱們重要,還是眼前的錢財對咱們更重要?”
忻城伯趙武不忿道:“說的輕巧,戰功要用命去搏,現在各家子孫還有幾個願意去搏命的?”
這話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鳴,雖然大家不敢說的這麽露骨,但那神情間露出的都是這意思。
陳垚冷笑一聲道:“不想搏命沙場呀!那就等著被那些文官當成狗吧!”
“你說什麽!”
趙武猛地站起來,厲聲問道。
陳垚目視著他,眼神一瞬不瞬的輕蔑道:“難道不是?武勳不打仗,還有臉稱武勳嗎?要是怕死那就去考科舉,但你又沒那本事吧?躺在祖宗的功勞上算個男人嗎?”
趙武暴跳如雷,要不是被身邊的人拉著,他就撲過去打架了。
徐光祚皺皺眉,敲敲桌子道:“行了!平江侯這話雖然刺耳但道理是對的,各位想想,即使你不想要戰功,可批了武勳的皮,一旦有戰,難道你還逃得掉嗎?別說打仗是邊軍的事,別忘了京營原本就是後續力量,還是要上戰場的,真把京營弄成老爺兵,你我子孫遲早被咱們坑死了。”
趙武見他說話了不敢再暴躁,隻好悻悻的坐下,嘴裏嘟囔著。
徐光祚看他一眼,不滿的說道:“忻城伯別忘了,你家也是靖難武勳,開國一脈都沒反對,你這麽大反應幹嘛?”
趙武張張嘴想要反駁,發現靖難功臣後代全都望著自己,頓時慫了。
心中有點後悔了,這事的確不該自己出頭反對的,其他人不說話不是他們願意,而是不想落下破壞交情的壞名聲。
起這頭的應該讓其他集團的先開口才對,大明的武勳對外人是一夥的,但在內部同樣分成幾個團夥。
開國一脈、靖難一脈、還有靖難之後的另成一脈,最後還有一個團夥,那就是外戚貴族。
正經來說外戚不算武勳,但因為被封爵,也被劃入勳貴集團,自然跟武勳走的近,常常混淆在一起。
而靖難一脈是如今最大的一夥,徐家是這裏麵的特例,魏國公是開國武勳一脈的,定國公卻是靖難武勳。
忻城伯跟平江伯都是建文四年封的爵位,也就是朱棣攻入南京後冊封的第一批功臣。
此時的朱棣並未改元馬上就冊封幾個功臣,真正的大封是在永樂二年,因此建文四年這幾個功臣應該是交情最好才對。
可偏偏趙武第一個反對陳垚,這就太不厚道了,難怪靖難後代全都滿臉鄙視的看著他。
勳貴跟別的集團不同,雖然也看中利益,但更看重名聲,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什麽事都不幹榮華富貴都是有的。
因此利益在他們心中,自然就讓步給名聲了,就像富人都愛做慈善一樣,不是他們不愛財,而是名聲對他們來說比財富更重要了。
再說徐光祚這話說的有道理,武勳再怎麽說,誰也不敢保證不上戰場,你說你不會打仗皇帝就放過你了嗎。
不可能的,真到了大戰開啟,需要京營出動時,皇帝才不管你會不會,你死也要死到戰場上去。
“看來大家都願意了,那我說說利益吧。”
陳垚看見趙武坐下,大家不滿後也平靜下來說道。
張倫一怔開口道:“還有利益!那阿垚快說說。”
陳垚嗬嗬一笑道“京營沒落武勳自然就跟著沒落,五軍都督府都成了兵部的傳聲筒,咱們就算想改變這些,皇上也支持咱們,可咱們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嗎?各位想想,如果京營還像土木堡以前那樣,除了皇上誰能在咱們頭上作威作福?兵部那是笑話,就連內閣嗬嗬!”
這話激起大家夥的熱烈,的確,大明的武勳沒落就是從京營開始的,土木堡就算長輩們死絕了,但京營要是沒有被於謙改了,武勳還是掌握著話語權。
朱祁鈺當年最大的錯誤就是,北京保衛戰結束後沒有解除戰時的規定,而是讓它成為製度延續下來。
若是個有頭腦的皇帝,應該在戰爭結束後恢複五軍都督府統領軍隊的製度,而不是任憑京營被兵部控製,成為文臣一邊倒的做大。
這即對大明朝不利,也害了於謙這位功臣,功高震主卻無人製衡的人隻有兩條路,一是造反,二是被誅殺。
如果恢複祖製,那於謙被殺的可能就小很多了,因為你威脅不了皇權了,這還不是你忠不忠的問題,是你有沒有這實力的問題。
英宗奪門之變時講道理於謙是有能力撲滅他的,手握十團營大權的他選擇關閉門戶不管,是因為不想牽扯進皇權爭奪之中去。
他的確是忠臣,可他忘了這事不是你爭不爭的事,而是你的存在威脅到朱祁鎮了。
張倫等今天白天就在的人,其實已經有預感,陳垚今天那操作,勳貴會損失很大。
十二團營說白了,無論如何整頓都是武勳的後花園,這是大明的國策不容更改,那就是京營的主將全是武勳。
役使士卒幹活,收入最大的就是武勳,不僅是錢財的收入,更是勳貴們做人情的手段之一。
比如你家要修繕哪裏,找工匠的話要花十萬塊,但京營士卒來幹隻要五萬,你肯定會找京營來幹呀。
可並不是誰都有能力讓軍隊為你幹活的,必須找兵部或者五軍都督府,而且兵部的命令也隻能是公事,私事同樣要經過五軍都督府同意。
當然也可以直接找京營將領,可將領們頭上有勳貴領導,小事沒關係,但凡大一點的他們也不敢幹私活。
縣官不如現管,頂頭上司要整伱方法多得很,更別說軍隊這樣的組織,隨便給你栽個罪名,腦袋都可能搬家。
陳垚這樣一搞,直接斬斷了各家送人情,收錢財的路,自然要跟大家說清楚,否則兩麵不討好,隻能會寸步難行。
聽到他這麽直白的說出,張倫首先開口道:“阿垚到底是怎麽想的,有何目的說出來大家參詳一下。”
陳垚鄭重的點點頭,看一圈大家後說道:“咱們武勳世家沉寂多少年了,為什麽大家都知道,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在手,誰也別想立功,大家覺的戰功對咱們重要,還是眼前的錢財對咱們更重要?”
忻城伯趙武不忿道:“說的輕巧,戰功要用命去搏,現在各家子孫還有幾個願意去搏命的?”
這話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鳴,雖然大家不敢說的這麽露骨,但那神情間露出的都是這意思。
陳垚冷笑一聲道:“不想搏命沙場呀!那就等著被那些文官當成狗吧!”
“你說什麽!”
趙武猛地站起來,厲聲問道。
陳垚目視著他,眼神一瞬不瞬的輕蔑道:“難道不是?武勳不打仗,還有臉稱武勳嗎?要是怕死那就去考科舉,但你又沒那本事吧?躺在祖宗的功勞上算個男人嗎?”
趙武暴跳如雷,要不是被身邊的人拉著,他就撲過去打架了。
徐光祚皺皺眉,敲敲桌子道:“行了!平江侯這話雖然刺耳但道理是對的,各位想想,即使你不想要戰功,可批了武勳的皮,一旦有戰,難道你還逃得掉嗎?別說打仗是邊軍的事,別忘了京營原本就是後續力量,還是要上戰場的,真把京營弄成老爺兵,你我子孫遲早被咱們坑死了。”
趙武見他說話了不敢再暴躁,隻好悻悻的坐下,嘴裏嘟囔著。
徐光祚看他一眼,不滿的說道:“忻城伯別忘了,你家也是靖難武勳,開國一脈都沒反對,你這麽大反應幹嘛?”
趙武張張嘴想要反駁,發現靖難功臣後代全都望著自己,頓時慫了。
心中有點後悔了,這事的確不該自己出頭反對的,其他人不說話不是他們願意,而是不想落下破壞交情的壞名聲。
起這頭的應該讓其他集團的先開口才對,大明的武勳對外人是一夥的,但在內部同樣分成幾個團夥。
開國一脈、靖難一脈、還有靖難之後的另成一脈,最後還有一個團夥,那就是外戚貴族。
正經來說外戚不算武勳,但因為被封爵,也被劃入勳貴集團,自然跟武勳走的近,常常混淆在一起。
而靖難一脈是如今最大的一夥,徐家是這裏麵的特例,魏國公是開國武勳一脈的,定國公卻是靖難武勳。
忻城伯跟平江伯都是建文四年封的爵位,也就是朱棣攻入南京後冊封的第一批功臣。
此時的朱棣並未改元馬上就冊封幾個功臣,真正的大封是在永樂二年,因此建文四年這幾個功臣應該是交情最好才對。
可偏偏趙武第一個反對陳垚,這就太不厚道了,難怪靖難後代全都滿臉鄙視的看著他。
勳貴跟別的集團不同,雖然也看中利益,但更看重名聲,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什麽事都不幹榮華富貴都是有的。
因此利益在他們心中,自然就讓步給名聲了,就像富人都愛做慈善一樣,不是他們不愛財,而是名聲對他們來說比財富更重要了。
再說徐光祚這話說的有道理,武勳再怎麽說,誰也不敢保證不上戰場,你說你不會打仗皇帝就放過你了嗎。
不可能的,真到了大戰開啟,需要京營出動時,皇帝才不管你會不會,你死也要死到戰場上去。
“看來大家都願意了,那我說說利益吧。”
陳垚看見趙武坐下,大家不滿後也平靜下來說道。
張倫一怔開口道:“還有利益!那阿垚快說說。”
陳垚嗬嗬一笑道“京營沒落武勳自然就跟著沒落,五軍都督府都成了兵部的傳聲筒,咱們就算想改變這些,皇上也支持咱們,可咱們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嗎?各位想想,如果京營還像土木堡以前那樣,除了皇上誰能在咱們頭上作威作福?兵部那是笑話,就連內閣嗬嗬!”
這話激起大家夥的熱烈,的確,大明的武勳沒落就是從京營開始的,土木堡就算長輩們死絕了,但京營要是沒有被於謙改了,武勳還是掌握著話語權。
朱祁鈺當年最大的錯誤就是,北京保衛戰結束後沒有解除戰時的規定,而是讓它成為製度延續下來。
若是個有頭腦的皇帝,應該在戰爭結束後恢複五軍都督府統領軍隊的製度,而不是任憑京營被兵部控製,成為文臣一邊倒的做大。
這即對大明朝不利,也害了於謙這位功臣,功高震主卻無人製衡的人隻有兩條路,一是造反,二是被誅殺。
如果恢複祖製,那於謙被殺的可能就小很多了,因為你威脅不了皇權了,這還不是你忠不忠的問題,是你有沒有這實力的問題。
英宗奪門之變時講道理於謙是有能力撲滅他的,手握十團營大權的他選擇關閉門戶不管,是因為不想牽扯進皇權爭奪之中去。
他的確是忠臣,可他忘了這事不是你爭不爭的事,而是你的存在威脅到朱祁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