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被人惦記了
半個月後,兵部答應了陳垚參加武官考核,消息傳出後轟動了南京城,沒辦法,陳垚現在太出名了。
十一歲的舉人,大明朝從開國以來,隻有一個楊廷和十二歲中舉,另一位神童程敏政雖然十歲成名,但卻沒參加科舉。
而是到十三歲直接被送進國子監讀書,因此陳垚是大明第一個十一歲中舉的神童。
加上江南名士們都知道,他跟著唐寅讀書,老唐多出名呀,不僅是南直隸解元這麽簡單,那是江南公認的才子。
現在這位神童,竟然考完鄉試又去參加武官考核,雖說他是勳貴,考核武官是正常的,可名士們痛心疾首啊。
很快南京城就傳出痛罵徐俌誤人子弟的罵聲,老國公這是躺著也中槍,誰讓推薦陳垚武考的人是他呢。
其實也難怪,古人講鄉土之情,南直隸再出一個神童,人人都有榮與焉,可卻跑去當武官,人們心態肯定炸裂了。
陳家是合肥人,明清時代安徽大部份屬於南直隸管轄,因此他是正宗的南直隸人。
好在唐寅這家夥雖然不著調,但現在的他已經改變了不少孤傲的性情,出麵解釋說陳垚終究是勳貴,朝廷不可能讓他進入文官行列的。
這才讓一部分人消了氣,想想也是,太祖律在那呢,規定了繼承爵位之人隻能當武臣。
明代科舉規矩其實很多的,軍籍是不允許考文科的,勳貴同樣是軍戶戶籍,隻是他們的上等人,因此不限製他們參加科舉。
但是即使你考上進士,也不能進入文官序列,除非你舍棄爵位。
當然這規矩越是到後麵,就越沒人理會了,像明末名將孫傳庭就是軍戶出身,照樣進士及第後當了文官。
九月十八日,在南京呆了一個多月的陳垚,終於迎來了兵部考試,不出意外的,他的文考滿分,再次轟動了南京城。
有了徐俌的關照,武科考核力量這一關省略了,騎射他又拿了滿分,兵器武藝倒是才堪堪過關,讓人鬆了一口氣。
沒錯,考官還就是鬆了口氣,不然要是武藝也滿分,他都不知道該怎麽形容這妖孽了。
但到授官時陳垚並沒有拿到千戶的職位,隻是被授予把總的官職,去的是他自己選的安慶城。
而且是漕運總兵官麾下的一個把總,這倒不是有人算計他想看熱鬧,而是安慶的軍隊,基本上都屬於漕運總兵官管轄。
安慶是長江的交通樞紐,上遊是江州、也就是後世的重慶,下遊是金陵,大明的故都,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明朝早期的漕運總兵衙門在淮安,朱棣遷都後搬遷到安慶,一直到滿清末年漕運衙門都在安慶。
隻是明朝前期是總兵衙門,後期到清朝升級為總督衙門。
陳垚雖然不滿官太小了,但也沒辦法,誰讓自己是小屁孩呢,還是去魏國公府感謝了一番徐俌後會蘇州去了。
“少爺,軍中不準帶女眷,這可怎麽辦呀?”
“是呀少爺,沒人侍候你可怎麽得了,要不我們穿男裝跟您去吧?”
雙胞胎侍女初夏愁眉苦臉的問一句,妹妹問夏馬上接一句,春娘等五位眼睛一下子亮了,滿懷期待的望著他。
陳垚撓撓頭有些遲疑起來,他是要當紈絝,但也不敢違反軍令呀。
若是自家老爹當這漕運總兵官那無所謂,可問題是現在這位自己可不熟。
最難辦的是陳家一直把持漕運,即使有時候沒當這總兵,也是陳家舉薦的人擔任的。
這位卻不是,誰知道他會不會找茬,畢竟拿自己立威是最好的選擇。
就在他糾結之時,老管家陳實說話了:“少爺帶她們去安慶,隻要不帶去軍中即可,咱們家在安慶有座別院的。”
“啥!咱家在安慶還有房子?”
陳垚是真不知道,眼珠子瞪大大,陳實憨憨的笑道:“少爺忘了,老爵爺當年,一年有半年都呆在安慶,要是沒房子住哪呀。”
“不是住軍營嗎?當兵還能住外麵?”
看他吃驚的樣子,陳實開心的笑道:“老爵爺是總兵,哪裏需要住軍營,軍中規矩雖然嚴,可隻要不是戰時,百戶都可以住外麵,隻是值日之人才要留在軍營罷了。”
陳垚是真不懂這些,兵書戰策並沒有教這些,自家老子早早就沒了,也沒人跟他講這些。
隻是憑著上輩子的記憶猜測罷了,可上輩子跟這時代規矩不同不說,就是上輩子規矩一樣他也沒當過兵,如何知道這些東西。
現在知道了他當然大喜了,他可是最喜歡美人的,這下好了,不用過單身狗的日子多美呀。
他這忙著收拾行裝去安慶,宣化鎮中朱厚照收到消息了,張永能夠被他寵信,自然是因為對他交代的事一點不敢馬虎的。
“這小子不錯啊!十一歲騎射滿分,開的還是八鬥弓,看來勳貴也不是都爛透了啊!”
朱厚照對他中舉隻是意外了一下,對他考核武官之事卻興趣滿滿,看完錦衣衛的報告後,還很仔細的詢問了一番考核的情形。
張永見他興趣盎然,遲疑了一下道:“皇上,平江伯十一歲中舉呀,比楊首輔當年還了不起。”
朱厚照怔了怔,遲疑道:“你的意思是讓他交出爵位,繼續科舉?”
張永眼神微縮一下,低頭說道:“奴婢隻是覺的人才難得,從文從武奴婢不敢多言。不過平江伯一脈把持漕運太久了,若是……”
張永偷看一眼朱厚照,見他正看著自己,心中一驚,馬上收斂小心翼翼道:“這一任漕運總兵幹的很好,已經漸漸收了民船那些人的心,再交給平江伯,怕是又要費一番功夫,得不償失吧。”
朱厚照微微點頭:“說的不錯,漕運關乎國之大計,不能隻讓平江伯一脈掌管。”
張永眼神露出喜色,正要張口拍一下馬屁,不料朱厚照接著說道:“大明不缺文臣,缺的是開國和靖難時那些名將,這小子既然有武將的才能,那就讓他繼續當武臣好了。”
半個月後,兵部答應了陳垚參加武官考核,消息傳出後轟動了南京城,沒辦法,陳垚現在太出名了。
十一歲的舉人,大明朝從開國以來,隻有一個楊廷和十二歲中舉,另一位神童程敏政雖然十歲成名,但卻沒參加科舉。
而是到十三歲直接被送進國子監讀書,因此陳垚是大明第一個十一歲中舉的神童。
加上江南名士們都知道,他跟著唐寅讀書,老唐多出名呀,不僅是南直隸解元這麽簡單,那是江南公認的才子。
現在這位神童,竟然考完鄉試又去參加武官考核,雖說他是勳貴,考核武官是正常的,可名士們痛心疾首啊。
很快南京城就傳出痛罵徐俌誤人子弟的罵聲,老國公這是躺著也中槍,誰讓推薦陳垚武考的人是他呢。
其實也難怪,古人講鄉土之情,南直隸再出一個神童,人人都有榮與焉,可卻跑去當武官,人們心態肯定炸裂了。
陳家是合肥人,明清時代安徽大部份屬於南直隸管轄,因此他是正宗的南直隸人。
好在唐寅這家夥雖然不著調,但現在的他已經改變了不少孤傲的性情,出麵解釋說陳垚終究是勳貴,朝廷不可能讓他進入文官行列的。
這才讓一部分人消了氣,想想也是,太祖律在那呢,規定了繼承爵位之人隻能當武臣。
明代科舉規矩其實很多的,軍籍是不允許考文科的,勳貴同樣是軍戶戶籍,隻是他們的上等人,因此不限製他們參加科舉。
但是即使你考上進士,也不能進入文官序列,除非你舍棄爵位。
當然這規矩越是到後麵,就越沒人理會了,像明末名將孫傳庭就是軍戶出身,照樣進士及第後當了文官。
九月十八日,在南京呆了一個多月的陳垚,終於迎來了兵部考試,不出意外的,他的文考滿分,再次轟動了南京城。
有了徐俌的關照,武科考核力量這一關省略了,騎射他又拿了滿分,兵器武藝倒是才堪堪過關,讓人鬆了一口氣。
沒錯,考官還就是鬆了口氣,不然要是武藝也滿分,他都不知道該怎麽形容這妖孽了。
但到授官時陳垚並沒有拿到千戶的職位,隻是被授予把總的官職,去的是他自己選的安慶城。
而且是漕運總兵官麾下的一個把總,這倒不是有人算計他想看熱鬧,而是安慶的軍隊,基本上都屬於漕運總兵官管轄。
安慶是長江的交通樞紐,上遊是江州、也就是後世的重慶,下遊是金陵,大明的故都,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明朝早期的漕運總兵衙門在淮安,朱棣遷都後搬遷到安慶,一直到滿清末年漕運衙門都在安慶。
隻是明朝前期是總兵衙門,後期到清朝升級為總督衙門。
陳垚雖然不滿官太小了,但也沒辦法,誰讓自己是小屁孩呢,還是去魏國公府感謝了一番徐俌後會蘇州去了。
“少爺,軍中不準帶女眷,這可怎麽辦呀?”
“是呀少爺,沒人侍候你可怎麽得了,要不我們穿男裝跟您去吧?”
雙胞胎侍女初夏愁眉苦臉的問一句,妹妹問夏馬上接一句,春娘等五位眼睛一下子亮了,滿懷期待的望著他。
陳垚撓撓頭有些遲疑起來,他是要當紈絝,但也不敢違反軍令呀。
若是自家老爹當這漕運總兵官那無所謂,可問題是現在這位自己可不熟。
最難辦的是陳家一直把持漕運,即使有時候沒當這總兵,也是陳家舉薦的人擔任的。
這位卻不是,誰知道他會不會找茬,畢竟拿自己立威是最好的選擇。
就在他糾結之時,老管家陳實說話了:“少爺帶她們去安慶,隻要不帶去軍中即可,咱們家在安慶有座別院的。”
“啥!咱家在安慶還有房子?”
陳垚是真不知道,眼珠子瞪大大,陳實憨憨的笑道:“少爺忘了,老爵爺當年,一年有半年都呆在安慶,要是沒房子住哪呀。”
“不是住軍營嗎?當兵還能住外麵?”
看他吃驚的樣子,陳實開心的笑道:“老爵爺是總兵,哪裏需要住軍營,軍中規矩雖然嚴,可隻要不是戰時,百戶都可以住外麵,隻是值日之人才要留在軍營罷了。”
陳垚是真不懂這些,兵書戰策並沒有教這些,自家老子早早就沒了,也沒人跟他講這些。
隻是憑著上輩子的記憶猜測罷了,可上輩子跟這時代規矩不同不說,就是上輩子規矩一樣他也沒當過兵,如何知道這些東西。
現在知道了他當然大喜了,他可是最喜歡美人的,這下好了,不用過單身狗的日子多美呀。
他這忙著收拾行裝去安慶,宣化鎮中朱厚照收到消息了,張永能夠被他寵信,自然是因為對他交代的事一點不敢馬虎的。
“這小子不錯啊!十一歲騎射滿分,開的還是八鬥弓,看來勳貴也不是都爛透了啊!”
朱厚照對他中舉隻是意外了一下,對他考核武官之事卻興趣滿滿,看完錦衣衛的報告後,還很仔細的詢問了一番考核的情形。
張永見他興趣盎然,遲疑了一下道:“皇上,平江伯十一歲中舉呀,比楊首輔當年還了不起。”
朱厚照怔了怔,遲疑道:“你的意思是讓他交出爵位,繼續科舉?”
張永眼神微縮一下,低頭說道:“奴婢隻是覺的人才難得,從文從武奴婢不敢多言。不過平江伯一脈把持漕運太久了,若是……”
張永偷看一眼朱厚照,見他正看著自己,心中一驚,馬上收斂小心翼翼道:“這一任漕運總兵幹的很好,已經漸漸收了民船那些人的心,再交給平江伯,怕是又要費一番功夫,得不償失吧。”
朱厚照微微點頭:“說的不錯,漕運關乎國之大計,不能隻讓平江伯一脈掌管。”
張永眼神露出喜色,正要張口拍一下馬屁,不料朱厚照接著說道:“大明不缺文臣,缺的是開國和靖難時那些名將,這小子既然有武將的才能,那就讓他繼續當武臣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