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穀,是尉遲南玦在仁世國的另一個住處,離仁世國的王宮三十裏地,位置離熱鬧的街市也有些距離,但並不偏僻。
不遠不近,若即若離,像極了尉遲南玦的心性。
楓穀幽靜,種有各式奇花異草,或鬱鬱蔥蔥,或姹紫嫣紅,或嬌豔妖嬈,或孤芳自賞;花團錦簇般映襯地春夏之季,格外的漂亮和迷人。
尉遲南玦當日離開玫瑰穀之後,數年都隱於四國紅塵未有蹤跡,他居無定所,獨來獨往,沒有人知道他真正的身份。
世人傳言,後來尉遲南玦在耳堂國有奇遇,便從此不再飄泊,有了長居之所。
此話不假。
尉遲南玦遇到易容的葉梁,就是在耳堂國自己的小屋,那裏是尉遲南玦真正的家。他喜歡那裏的分界林,喜歡那裏的風,喜歡那裏的黎明和月色,甚至喜歡那裏的四季。
至於楓穀,尉遲南玦每年春夏之交就會來這裏住一段時間,憑吊自己的一段青春過往。
尉遲南玦沒有忘記自己的誓言,但他的心留在了那年午後的玫瑰穀,所以,每年他都風雨無阻,如約而至楓穀。
尉遲南玦想看看,葉梁居住之地每年的鬥轉星移與世事變遷;好比當年的朝夕相對,體會葉梁世界的空氣流轉,山河變色,好像年年都在共經曆,共徘徊,共徜徉。
楓穀除了玫瑰花,其餘各種花都有,與尉遲南玦在耳堂國家中的一樣。
玫瑰花帶刺,也是尉遲南玦心中的一根刺,曾紮到他心深處,紮到他夜不能寐,心難喘息,後來,刺平了,他卻再也見不得玫瑰花,尤其是粉色的花瓣。
楓,有木,有風。風吹木,木仍立,木依風,風不停。
在尉遲南玦的心中,木為葉梁,風為自己,各有各跡,卻各自為景。
可惜一別經年,葉梁再未見過尉遲南玦,她心裏隱隱覺得:師兄當年應是負氣離開,書信之上沒有自己的名字,師兄恐今生不願再見。
葉梁曾向葉銜之私下稍稍吐露,自己對尉遲南玦的心思,她不明白曾經那麽近的兩個人,為什麽有一天會天各一方,天涯不見。
於是,葉銜之對尉遲南玦的印象裏添了幾縷不滿,他看透了尉遲南玦的愛慕心,卻不以為然他的退卻,感情中隻一點挫折,就退避三舍,是葉銜之不屑的。
但葉銜之不知道尉遲南玦對葉梁的深情,葉梁更不知道。
事實上,尉遲南玦不但來過仁世國,還遠遠望著仁世國王宮不思休眠,他的愛意,仁世國的飛禽走獸見過,花草魚蟲亦見過,唯有葉梁沒見過。
尉遲南玦見過梨花樹下笑語盈盈的葉梁,所以楓穀的梨樹,被精心嗬護。
尉遲南玦見過元宵節逛鬧市的葉梁,他知葉梁愛梅,所以楓穀的梅樹隨處可見,有專人打理。
仁世國“兔燈”的傳說,人盡皆知。尉遲南玦也入鄉隨俗,每年他都在葉梁的仁清宮的梅樹上掛一盞兔燈,但每年都黯然神傷。
宮女們都不以為意,以為是誰在裝飾,無人稟告葉梁,兔燈節一過,就被摘下了。
今年初春不久,百花初開,尉遲南玦就打算起身去仁世國,怎料他還未動身,就遇到了易容的葉梁。
之後,尉遲南玦義助葉梁脫身,他引開昔風雲和昔兆默,自己卻最終被困小島。
這若是別人,必是死局,可尉遲南玦就是尉遲南玦,當日師父留給他的玉佩,其實是可以調度星源國暗衛的令牌。
可以說,多年以來,星源國始終有一群暗衛在專門保護尉遲南玦,而口諭出自星源國國主夫人黎婉。
暗衛們對尉遲南玦忠心耿耿,即使他飄泊無依,卻無後顧之憂。
尉遲南玦引開敵人的前夜,他調動了暗衛,當尉遲南玦被困小島時,消息早已傳到暗衛。
於是,有專門的船隻被派入小島接應,他們無聲無息,將尉遲南玦神不知鬼不覺地帶出了小島。
尉遲南玦看似驚險,實則卻有驚無險。
尉遲南玦離開小島後,突然心血來潮,一個人獨自上了冷翠峰,索要“靈花”。
讓尉遲南玦又一次打破誓言,率性而為,且義無反顧的,歸根結底仍是藏在他記憶深處和心靈之底的葉梁。
之前曾經說過,這於尉遲南玦而言,歸結為愛屋及烏,因為在一個陌生人身上,他隱隱瞥到了師妹的影子。
一個讓尉遲南玦心中暗生情愫的葉梁,成了他生命裏跨不過的江河山川,他人在何處,都能將心底那個影像投射在一切他心悅的人事物上。
所以,聽到葉梁說要上冷翠峰,要救人,他便直覺地認定:對方應需要的是“醒珠靈魄花”。
這也許叫“心有靈犀”,這也許是“天可憐見”,總之,尉遲南玦已做不到置身事外。
在分界林的小屋,尉遲南玦屢次三番,拒絕了男裝的葉梁的請求,隻因他不願眼前人涉險,他沒來由地想保護這個人,並且不後悔。
關於“醒珠靈魄花”的傳說和功用,在沈葉慈贈給尉遲南玦的寶典中有記載;而“靈花”的種植之處,他則是意外得知。
很多年前,尉遲南玦聲名在外,有人慕名拜謁他,隻為見他一麵,而交換條件就是“靈花”的來曆與種植之處。
尉遲南玦沒有拒絕,當世兩大謎之一的“醒珠靈魄花”,自有它的光芒與不為人知,自有它獨到的吸引,令世人折腰。
尉遲南玦曾想於楓穀培植“醒珠靈魄花”,卻因各種原因,一直沒有成功。
但尉遲南玦並不氣餒,他深信有誌者事竟成,天下無難事,縱十年光陰,他也等得,盼得。
所以,世上無人知曉,在離冷翠峰千裏路的楓穀,有個希望,那是葉銜之夢寐以求想種植的花,誰說“靈花”在這裏不會綻放呢?世事又寫在誰的生涯裏才算完美?
對尉遲南玦而言,天下於他真正意義上的難事,或許隻有一件,那就是葉梁,和關乎葉梁的喜怒哀樂。
風戀木,而木不知,風吹木,木不語。
不遠不近,若即若離,像極了尉遲南玦的心性。
楓穀幽靜,種有各式奇花異草,或鬱鬱蔥蔥,或姹紫嫣紅,或嬌豔妖嬈,或孤芳自賞;花團錦簇般映襯地春夏之季,格外的漂亮和迷人。
尉遲南玦當日離開玫瑰穀之後,數年都隱於四國紅塵未有蹤跡,他居無定所,獨來獨往,沒有人知道他真正的身份。
世人傳言,後來尉遲南玦在耳堂國有奇遇,便從此不再飄泊,有了長居之所。
此話不假。
尉遲南玦遇到易容的葉梁,就是在耳堂國自己的小屋,那裏是尉遲南玦真正的家。他喜歡那裏的分界林,喜歡那裏的風,喜歡那裏的黎明和月色,甚至喜歡那裏的四季。
至於楓穀,尉遲南玦每年春夏之交就會來這裏住一段時間,憑吊自己的一段青春過往。
尉遲南玦沒有忘記自己的誓言,但他的心留在了那年午後的玫瑰穀,所以,每年他都風雨無阻,如約而至楓穀。
尉遲南玦想看看,葉梁居住之地每年的鬥轉星移與世事變遷;好比當年的朝夕相對,體會葉梁世界的空氣流轉,山河變色,好像年年都在共經曆,共徘徊,共徜徉。
楓穀除了玫瑰花,其餘各種花都有,與尉遲南玦在耳堂國家中的一樣。
玫瑰花帶刺,也是尉遲南玦心中的一根刺,曾紮到他心深處,紮到他夜不能寐,心難喘息,後來,刺平了,他卻再也見不得玫瑰花,尤其是粉色的花瓣。
楓,有木,有風。風吹木,木仍立,木依風,風不停。
在尉遲南玦的心中,木為葉梁,風為自己,各有各跡,卻各自為景。
可惜一別經年,葉梁再未見過尉遲南玦,她心裏隱隱覺得:師兄當年應是負氣離開,書信之上沒有自己的名字,師兄恐今生不願再見。
葉梁曾向葉銜之私下稍稍吐露,自己對尉遲南玦的心思,她不明白曾經那麽近的兩個人,為什麽有一天會天各一方,天涯不見。
於是,葉銜之對尉遲南玦的印象裏添了幾縷不滿,他看透了尉遲南玦的愛慕心,卻不以為然他的退卻,感情中隻一點挫折,就退避三舍,是葉銜之不屑的。
但葉銜之不知道尉遲南玦對葉梁的深情,葉梁更不知道。
事實上,尉遲南玦不但來過仁世國,還遠遠望著仁世國王宮不思休眠,他的愛意,仁世國的飛禽走獸見過,花草魚蟲亦見過,唯有葉梁沒見過。
尉遲南玦見過梨花樹下笑語盈盈的葉梁,所以楓穀的梨樹,被精心嗬護。
尉遲南玦見過元宵節逛鬧市的葉梁,他知葉梁愛梅,所以楓穀的梅樹隨處可見,有專人打理。
仁世國“兔燈”的傳說,人盡皆知。尉遲南玦也入鄉隨俗,每年他都在葉梁的仁清宮的梅樹上掛一盞兔燈,但每年都黯然神傷。
宮女們都不以為意,以為是誰在裝飾,無人稟告葉梁,兔燈節一過,就被摘下了。
今年初春不久,百花初開,尉遲南玦就打算起身去仁世國,怎料他還未動身,就遇到了易容的葉梁。
之後,尉遲南玦義助葉梁脫身,他引開昔風雲和昔兆默,自己卻最終被困小島。
這若是別人,必是死局,可尉遲南玦就是尉遲南玦,當日師父留給他的玉佩,其實是可以調度星源國暗衛的令牌。
可以說,多年以來,星源國始終有一群暗衛在專門保護尉遲南玦,而口諭出自星源國國主夫人黎婉。
暗衛們對尉遲南玦忠心耿耿,即使他飄泊無依,卻無後顧之憂。
尉遲南玦引開敵人的前夜,他調動了暗衛,當尉遲南玦被困小島時,消息早已傳到暗衛。
於是,有專門的船隻被派入小島接應,他們無聲無息,將尉遲南玦神不知鬼不覺地帶出了小島。
尉遲南玦看似驚險,實則卻有驚無險。
尉遲南玦離開小島後,突然心血來潮,一個人獨自上了冷翠峰,索要“靈花”。
讓尉遲南玦又一次打破誓言,率性而為,且義無反顧的,歸根結底仍是藏在他記憶深處和心靈之底的葉梁。
之前曾經說過,這於尉遲南玦而言,歸結為愛屋及烏,因為在一個陌生人身上,他隱隱瞥到了師妹的影子。
一個讓尉遲南玦心中暗生情愫的葉梁,成了他生命裏跨不過的江河山川,他人在何處,都能將心底那個影像投射在一切他心悅的人事物上。
所以,聽到葉梁說要上冷翠峰,要救人,他便直覺地認定:對方應需要的是“醒珠靈魄花”。
這也許叫“心有靈犀”,這也許是“天可憐見”,總之,尉遲南玦已做不到置身事外。
在分界林的小屋,尉遲南玦屢次三番,拒絕了男裝的葉梁的請求,隻因他不願眼前人涉險,他沒來由地想保護這個人,並且不後悔。
關於“醒珠靈魄花”的傳說和功用,在沈葉慈贈給尉遲南玦的寶典中有記載;而“靈花”的種植之處,他則是意外得知。
很多年前,尉遲南玦聲名在外,有人慕名拜謁他,隻為見他一麵,而交換條件就是“靈花”的來曆與種植之處。
尉遲南玦沒有拒絕,當世兩大謎之一的“醒珠靈魄花”,自有它的光芒與不為人知,自有它獨到的吸引,令世人折腰。
尉遲南玦曾想於楓穀培植“醒珠靈魄花”,卻因各種原因,一直沒有成功。
但尉遲南玦並不氣餒,他深信有誌者事竟成,天下無難事,縱十年光陰,他也等得,盼得。
所以,世上無人知曉,在離冷翠峰千裏路的楓穀,有個希望,那是葉銜之夢寐以求想種植的花,誰說“靈花”在這裏不會綻放呢?世事又寫在誰的生涯裏才算完美?
對尉遲南玦而言,天下於他真正意義上的難事,或許隻有一件,那就是葉梁,和關乎葉梁的喜怒哀樂。
風戀木,而木不知,風吹木,木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