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開國皇帝x功臣之女51
快穿之重生好孕我為凰 作者:一朵雞樅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四日盛明帝帶著群臣朝太後和太上皇請安,正式昭告天下盛明帝迎娶新後池盈的消息。
盛明帝新婚,這幾日都沒上朝,隻是急件和奏折仍舊每日處理著。大臣們見盛明帝婚後更是意氣風發,仿佛人都年輕了幾歲,感歎娶得嬌妻果然是男子的迴春藥,心中豔羨,也對平南侯更加恭敬討好。
平南侯倒是很穩得住,不驕不躁的繼續辦差,絲毫沒有皇帝嶽丈的架子。池府中人也得了吩咐,待人接物更加謙遜。
池母還加強了對下人的約束,如采購之類,還被多次強調寧願吃虧也不得留下話柄,在市井中風評極好。
鄭國公神色極冷,請完安就走了,壓根沒有留下跟眾人寒暄交際的意思。
王相看著鄭國公遠走的背影,臉上依舊笑的如彌勒佛一般,看不出半點不悅,仿佛真對盛明帝大婚樂見其成似的。
便有前朝世家一派的官員在眾人輾轉重迴到相府後急著問道:
“相爺當初令安樂王身邊那人攛掇安樂王對池家女下手,但不能成事,莫非就是為了助陛下娶後?”
王相低頭看著麵前的象棋道:
“安樂王一旦下手,必惹惱陛下。若池家女真成新後,那兩方的梁子就更顯眼了,太後和太上皇定然對新後不喜,懲治一番自是難免。你猜,屆時咱們這位癡情的陛下會站哪邊?”
王相下手的幕僚接話道:
“陛下與太後、太上皇不睦,也看不上安樂王,兩老卻偏疼幼子,這家人本就心存間隙。再加上池家女,還是與安樂王結了大仇的池家女。等到兩方水火不容之時,咱們就是安樂王等人的最佳盟友。”
“屆時隻要咱們輕輕一推,陛下防得了我等,還能整天防著自己的親人?”
一開始問話的官員渾身一寒,道:
“所以攛掇安樂王對池家女下手,本來就不是為了對付池家,而是讓這雙方結仇,進而加大安樂王與陛下之間的矛盾?”
另一官員接話:
“自是如此,你以為就憑那日故意放上樓的幾名婦人就能鬧得滿城風雨?就咱們陛下護犢子的性子,保不齊那些婦人連池家女的臉都沒看清楚。要不是我等早派了人備好了話本子,又收買了許多嘴子,哪能將事情鬧大。”
開頭問話的官員道:
“咱們這些前朝世家中已有好幾個被上麵那位和平南侯等人利用治貪法案抄了家,剩下的也人人自危,勢力大受打擊。如今池家女為後,豈不是讓盛黨勢力更加穩固了嗎?”
不需王相迴複,自有人答道:
“我們與他們注定不是一路人。且你以為池家女不為後,平南侯和陛下的關係就可被我等輕易挑撥?與其費功夫去離間盛明帝死忠,不如直接從更容易下手的人處使力。”
另一名幕僚有些遲疑道:
“可光靠這些隻怕不足以讓兩方決裂呀。”
王相將“士”棋拿在手中把玩道:
“不用決裂,隻需要讓安樂王感覺沒了活路,讓太後和太上皇覺得長子當皇帝處處不順心。再讓他們覺得換個兒子當皇帝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推上幾把,他們自會尋我等幫助,我等方大有可為。”
說著,王相將那枚“士”放在“將”旁,神態越發從容。
......
第五日是皇後受禮。本該由後妃和皇子公主等一並參見新後,但因盛明帝後宮太過幹淨,隻有貴妃和一眾命婦叩見了池盈。池盈在平京名聲不錯,與命婦們相談甚歡,與貴妃也處的不錯,應對得宜。
第六日太後和太上皇先宴請了池盈娘家人,平南侯夫婦和五位兄長、嫂嫂們和侄子侄女都來了。
太後在外人麵前還是要臉的。而且池家祖輩曾有人在盛明帝老家當官,太後對平南侯還有當年的濾鏡,態度頗好。
而且她和太上皇都清楚,他們是靠長子才得了這尊貴身份和潑天富貴。也怕他們若是刁難池盈家人,長子當眾不給他們臉麵,屆時父子、母子不和的消息傳出宮外,不但要失了臉麵,隻怕外人也不會再像如今這般討好他們。
晚膳是由盛明帝宴請新後娘家人,這一頓吃的就比之前輕鬆多了。池盈還得了機會與爹娘兄嫂等人相處。
雖然宮裏人多,池母沒能細問,但看著池盈麵色紅潤,眉眼間媚態橫生。又見盛明帝眼神常常不經意就往池盈身上瞟,顯見極為上心,才放心不少。
宮宴之後,盛明帝遣了許福給池母送上了一枚令牌,方便她們出入宮廷見池盈,一時眾人更為開懷。
池盈見了盛明帝的用心,更是對他予取予求,仗著池盈身嬌體軟恢複快,兩人又開發了許多樂趣,其中種種,不足外人道也。
直到宮宴之後,盛明帝與池盈的這場婚禮才算是走完了流程,池盈也鬆了口氣,這般盛大的婚禮實在有些累人。
盛明帝假期結束,早就恢複了每日上朝。盛明帝提前找太後談過。
“爹娘隻管在宮中同從前一般,若缺宮侍照顧用膳,想找人立規矩什麽的盡管與兒子說,兒子定找人滿足二老心願。”
“皇後體弱,照顧兒子剛剛好,她對爹娘雖有孝心,但無餘力親身照應。爹娘一向通情達理,定會理解兒子夫妻的。”
太後現在看到長子就來氣,見他這般護著池盈,想到池盈生來富貴,嫁人後也順順利利的,得夫君寵愛。
再想起自己曾受的磋磨,夫君也是個娘寶,從不會替她說話。現在臨了老了,成了太上皇,與伺候的幾名宮女都不清不楚的。
還想讓那些賤人再給他生個兒子,到時候繼承長子皇位。
我呸,想得倒美。就算長子不得她喜愛,到底是她親生的。想讓別的女人生的孩子繼承長子的江山,做夢去吧。
若這事真要成了,她得氣死。這也是她力推安樂王當皇太弟的原因之一,長子不行幼子上,非得把這皇位牢牢攥在她自己生的兒子,或者親孫子手上。
盛明帝新婚,這幾日都沒上朝,隻是急件和奏折仍舊每日處理著。大臣們見盛明帝婚後更是意氣風發,仿佛人都年輕了幾歲,感歎娶得嬌妻果然是男子的迴春藥,心中豔羨,也對平南侯更加恭敬討好。
平南侯倒是很穩得住,不驕不躁的繼續辦差,絲毫沒有皇帝嶽丈的架子。池府中人也得了吩咐,待人接物更加謙遜。
池母還加強了對下人的約束,如采購之類,還被多次強調寧願吃虧也不得留下話柄,在市井中風評極好。
鄭國公神色極冷,請完安就走了,壓根沒有留下跟眾人寒暄交際的意思。
王相看著鄭國公遠走的背影,臉上依舊笑的如彌勒佛一般,看不出半點不悅,仿佛真對盛明帝大婚樂見其成似的。
便有前朝世家一派的官員在眾人輾轉重迴到相府後急著問道:
“相爺當初令安樂王身邊那人攛掇安樂王對池家女下手,但不能成事,莫非就是為了助陛下娶後?”
王相低頭看著麵前的象棋道:
“安樂王一旦下手,必惹惱陛下。若池家女真成新後,那兩方的梁子就更顯眼了,太後和太上皇定然對新後不喜,懲治一番自是難免。你猜,屆時咱們這位癡情的陛下會站哪邊?”
王相下手的幕僚接話道:
“陛下與太後、太上皇不睦,也看不上安樂王,兩老卻偏疼幼子,這家人本就心存間隙。再加上池家女,還是與安樂王結了大仇的池家女。等到兩方水火不容之時,咱們就是安樂王等人的最佳盟友。”
“屆時隻要咱們輕輕一推,陛下防得了我等,還能整天防著自己的親人?”
一開始問話的官員渾身一寒,道:
“所以攛掇安樂王對池家女下手,本來就不是為了對付池家,而是讓這雙方結仇,進而加大安樂王與陛下之間的矛盾?”
另一官員接話:
“自是如此,你以為就憑那日故意放上樓的幾名婦人就能鬧得滿城風雨?就咱們陛下護犢子的性子,保不齊那些婦人連池家女的臉都沒看清楚。要不是我等早派了人備好了話本子,又收買了許多嘴子,哪能將事情鬧大。”
開頭問話的官員道:
“咱們這些前朝世家中已有好幾個被上麵那位和平南侯等人利用治貪法案抄了家,剩下的也人人自危,勢力大受打擊。如今池家女為後,豈不是讓盛黨勢力更加穩固了嗎?”
不需王相迴複,自有人答道:
“我們與他們注定不是一路人。且你以為池家女不為後,平南侯和陛下的關係就可被我等輕易挑撥?與其費功夫去離間盛明帝死忠,不如直接從更容易下手的人處使力。”
另一名幕僚有些遲疑道:
“可光靠這些隻怕不足以讓兩方決裂呀。”
王相將“士”棋拿在手中把玩道:
“不用決裂,隻需要讓安樂王感覺沒了活路,讓太後和太上皇覺得長子當皇帝處處不順心。再讓他們覺得換個兒子當皇帝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推上幾把,他們自會尋我等幫助,我等方大有可為。”
說著,王相將那枚“士”放在“將”旁,神態越發從容。
......
第五日是皇後受禮。本該由後妃和皇子公主等一並參見新後,但因盛明帝後宮太過幹淨,隻有貴妃和一眾命婦叩見了池盈。池盈在平京名聲不錯,與命婦們相談甚歡,與貴妃也處的不錯,應對得宜。
第六日太後和太上皇先宴請了池盈娘家人,平南侯夫婦和五位兄長、嫂嫂們和侄子侄女都來了。
太後在外人麵前還是要臉的。而且池家祖輩曾有人在盛明帝老家當官,太後對平南侯還有當年的濾鏡,態度頗好。
而且她和太上皇都清楚,他們是靠長子才得了這尊貴身份和潑天富貴。也怕他們若是刁難池盈家人,長子當眾不給他們臉麵,屆時父子、母子不和的消息傳出宮外,不但要失了臉麵,隻怕外人也不會再像如今這般討好他們。
晚膳是由盛明帝宴請新後娘家人,這一頓吃的就比之前輕鬆多了。池盈還得了機會與爹娘兄嫂等人相處。
雖然宮裏人多,池母沒能細問,但看著池盈麵色紅潤,眉眼間媚態橫生。又見盛明帝眼神常常不經意就往池盈身上瞟,顯見極為上心,才放心不少。
宮宴之後,盛明帝遣了許福給池母送上了一枚令牌,方便她們出入宮廷見池盈,一時眾人更為開懷。
池盈見了盛明帝的用心,更是對他予取予求,仗著池盈身嬌體軟恢複快,兩人又開發了許多樂趣,其中種種,不足外人道也。
直到宮宴之後,盛明帝與池盈的這場婚禮才算是走完了流程,池盈也鬆了口氣,這般盛大的婚禮實在有些累人。
盛明帝假期結束,早就恢複了每日上朝。盛明帝提前找太後談過。
“爹娘隻管在宮中同從前一般,若缺宮侍照顧用膳,想找人立規矩什麽的盡管與兒子說,兒子定找人滿足二老心願。”
“皇後體弱,照顧兒子剛剛好,她對爹娘雖有孝心,但無餘力親身照應。爹娘一向通情達理,定會理解兒子夫妻的。”
太後現在看到長子就來氣,見他這般護著池盈,想到池盈生來富貴,嫁人後也順順利利的,得夫君寵愛。
再想起自己曾受的磋磨,夫君也是個娘寶,從不會替她說話。現在臨了老了,成了太上皇,與伺候的幾名宮女都不清不楚的。
還想讓那些賤人再給他生個兒子,到時候繼承長子皇位。
我呸,想得倒美。就算長子不得她喜愛,到底是她親生的。想讓別的女人生的孩子繼承長子的江山,做夢去吧。
若這事真要成了,她得氣死。這也是她力推安樂王當皇太弟的原因之一,長子不行幼子上,非得把這皇位牢牢攥在她自己生的兒子,或者親孫子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