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蓉寶緊盯著趙老四的眼睛,像是要透過皮相把下麵的人看穿,“真的沒瞧上上?”


    “我騙你幹嘛。”趙老四坦蕩道:“這成親並不是誰好誰不好就能成的。”


    蓉寶又看了他幾眼,不知想到了什麽,隨即低下頭看書。


    “就算你覺得江財品行好,但別人不一定這麽想啊?這嫁人不能隻看對方是個好人,畢竟是過一輩子的,就算不找個喜歡的,也得尋個不討厭的。”趙老四感慨說,“這一輩子就不能將就。蓉寶啊!你年紀還小,有些道理不懂,這男婚女嫁的事,不是書上的道理和別人的道理能說的清的。等你到了那個年紀,自然有自己的一套說法。”


    就像趙二郎,他娶連春兒是因為對方好?並不全然,連家是一個特別壞的選擇,但他選擇了連春兒,並不是因為對方合適,也不隻是好,還有喜歡。


    楊氏會嫁給趙老四,不是因為他好,也不是因為合適,隻是在那個年紀,她喜歡趙老四而已。


    這種朦朧的情意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體悟,隻是相持相扶一生的責任讓她們住在一個屋簷下,生兒育女,白頭終老。


    所以天底下的好兒郎不是全配的好姑娘,好姑娘嫁的也不都是好兒郎,人生在世,本就難求圓滿,隨心、隨緣,各有取舍。


    .


    九月底下了幾天的大雨,泥濘的路麵被雨水衝刷,隻餘一城寂寥。


    徐縣令不太適應冷秋,屋裏時時刻刻都點著火爐。


    上好的木炭一塊一塊燃盡,烤幹桌上的紙張。


    師爺拿著信大步進院,聲音激動,“大人,大喜!”


    他一隻手推開門,另一隻手上拿著一遝書信。


    屋裏的溫暖稍微讓他有些不適,身上微微泛起汗意。


    “大人,大喜啊!”


    徐先和把手上的事全部放下,眼睛一亮,“什麽時候到的?”


    “昨天到的,要不是連著幾日的雨,早該到了。”師爺走到他身邊,把手裏的信一封一封展開,上麵是各地縣令的手書,先是誇一番徐先和的大義,隨即表示自己的憂民之心,最後說願與諸君共行事。


    師爺喜上眉梢,“算是遂願了。”


    徐先和看完信後,緩緩吐出一口氣,“此事要做成不難,隻是看有沒有人敢做罷了。”


    徐先和站出來扛著上頭的壓力,其餘人隻需好好考慮該如何安置流民,不乏有想討好徐先和的人,但無論目的是什麽,在這件事上,他們於澄州流民有功。


    師爺一屁股坐在凳子上,總算卸了一口氣,他伸手給自己倒了杯茶水,剛掀開茶蓋,就忍不住扯動衣口,“大人,這屋裏也太熱了。”


    徐先和也不想坐在火爐裏,但他自小就沒受過凍,京城雖然也有一場大雪,但遠不如這邊冷。


    別說外出走動,就是坐在屋裏,整個人都快要凍僵了。


    也不知道這邊的讀書人怎麽熬下去的,徐先和隻是想想就覺得牙關打顫。


    “我們來的不巧,往年都沒這麽冷,就是到了十一月,有時候正午還出太陽呢。”師爺心口的熱氣漸漸冷卻下去,他喝了一口茶,才詢問徐先和接下來的安排,“前兩天附近村子的情況都理出來了,縣城附近的村子沒有多少地可以安置。”


    “靠近定南城那邊的十幾個村子不還空蕩蕩的?”


    師爺擰眉,“隻是耕地少。”


    徐先和從桌上翻了幾個冊子下來,邊看邊搖頭,“耕地少就開荒。”


    “大人……”師爺遲疑道:“靠近邊關,怕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去。”


    “若是貪生怕死,能一路跑到花溪縣來?”徐先和的眉眼微凜,“延明,你輕看人了。”


    他指著紙上的一處空地說道:“這邊都歸我們衙門管,雖然水利少,但地方不差,走馬道兩頭都是平地,應當挺適合耕種的。”


    師爺騎馬去看過幾眼,覺得地方不錯,就是太靠近定南城了。


    “有定南城守著,你怕什麽?”徐先和淡淡道:“要是定南城都破了,你以為花溪縣能獨善其身?”


    師爺一想也是,“所有流民都已經造冊,隻是戶籍有些零散,來的地方也各不同,還有其他地方的流民。”


    “其他地方的?”徐先和抬頭,“前年沒聽說過有大災。”


    師爺道:“沿海一帶每年都有不少流民。”


    “那就先把戶籍登好,明日再共同商討。”徐先和說著說著就想到蓉寶,以及答應過的事,“有個叫荀框的,安排到上通村去。”


    “大人,上通村的良田不多。”


    “那麽多荒地呢,總要用起來。”徐先和歎氣說,“良田不在衙門,也不在朝廷,一時半會是拿不迴來的。”


    當沒有辦法去解決一件事情的時候,隻能先想緩機之法。


    安置流民並不是劃一塊地的事,還得分田分房子,衙門沒有這麽多東西,就隻能分工具糧食和錢下去,讓流民重新建屋。


    這個事有的忙,所有的流民要重新分發戶籍,規劃村落和土地。


    大冷的天,小娃都不往外跑。


    師爺帶著瑟瑟發抖的書吏和幾個衙差跑去荒郊野嶺丈量土地。


    拿著筆杆子的讀書人不如衙差抗凍,王書吏上下牙齒打顫,“咱們新縣令事多,朝廷都不管的事,他充什麽好人。”


    “發展人口也是政績。”旁邊執筆的書吏抖著手,字不如以前規整,拖泥帶水的,他慶幸道:“好在人少,要是人多,怕是年前都幹不完。”


    如今進城的流民有兩千多人,一個大村子可以安排一千多人,但田地也要足夠多,至少得保證每人兩畝地。


    “賀縣令在的時候,從來不做閑事。”王書吏感慨說,“當官的,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要真想做青天大老爺,就別沾其他東西。”


    “還真別說,徐縣令的官聲可比賀縣令好太多了。”


    不說老百姓,就是衙門裏很多人都說徐縣令好,為的就是糊嘴巴的那點東西,以前菜葉子吃多了,這會兒看到肉,眼睛都冒綠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趙氏發家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平安的平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平安的平平並收藏趙氏發家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