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風雷將至,帝都飄搖
三國:開局擄走馬超親妹妹 作者:烽煙煮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除去傷亡減員,並州軍還能維持戰力的有一萬二千餘人。
加上郭太手下的白波軍,勉強能湊上三萬人的戰兵隊伍。
不過,要是論起戰鬥力,那並州邊軍的實力可比白波軍強的可不止一星半點。
並州地處邊疆,常年和鮮卑、烏桓人作戰。
這兩年南匈奴造反,並州人在內部也是跟南匈奴人殺得不可開交。
為了部隊可控,皇甫奇從白波軍、並州軍中各抽調兵力,組成一支兩萬人的大軍。
再從選出兩千名北軍,由他們分散統領這些部隊。
北軍最強大之處,不隻是他們的作戰能力和作戰素質,而是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能迅速勝任低級軍官的能力。
在漢廷多年鎮壓叛亂的行動中,他們一度統屬最為精銳的中樞兵力,如三河騎士、三輔精銳、六郡良家子。
通過擊敗郭太和並州軍兩戰,皇甫奇在北軍中的威望也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步。
北軍軍士愈發相信:這個男人能帶他們在亂世中站穩腳跟,建功立業!
除了這兩萬人外,呂布和郭太身邊還維持著四五千人的部隊規模。
這不是皇甫奇大發散心,而是他暫時還沒辦法完全吃下兩人的部隊。
原因有三:
一、北軍不可能全部放出去,一部分精銳直屬能夠應對突發情況;
二、部隊也有親疏之分,留給他們的多是親近部曲,強行吃下反而導致這兩萬人不穩;
三、剛來就徹底奪走兵權,會引起郭、呂等人恐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在整合好部隊不久,雒陽方麵再次傳來急信。
這一次,是皇甫嵩送來的:
“王睿、橋瑁等外軍皆至洛陽周邊,大變將至,超逸早做應對!”
皇甫奇也不拖遝,即刻帶上大軍,浩浩蕩蕩南歸。
時隔無多,帶著三千人來的皇甫奇,部隊龐大了十倍。
這種瘋狂吞吃擴充部隊的速度,令人驚恐。
大軍浩蕩行於黃河以北的河內郡,地方官員無不驚恐。
“白波軍跟並州軍走到一塊了……是解決了皇甫奇?”
“你怕不是傻的!並州軍被堵在太行山內數日不得出入,是他們投降了衛將軍!”
“什麽!有這種事!?”
眾人震駭交加,即差快馬,向雒陽傳信!
雒陽。
城外,各路外軍悉至,其中:
荊州刺史王睿擁兵兩萬三千餘;
東郡太守橋瑁擁兵七千餘;
騎都尉鮑信擁兵六千餘;
大將軍府掾王匡擁兵五千餘;
都尉毋丘毅擁兵五千餘;
張揚、張遼共募的三千五百餘眾。
五萬大軍,枕兵於雒陽城外。
不止如此,被袁氏運作到南陽太守位置上的袁術,也在開始聚攏兵力。
好在,此人剛上位不久,時間有限。
否則,憑借天下第一大郡南陽的底蘊,袁術爆出的兵力絕對不容小覷!
火速趕路的韓馥,也帶著精銳涼州軍抵達函穀關一帶,距離雒陽不過咫尺。
——風雨直摧帝都!
城內,大將軍府。
“大將軍,時機已經成熟,直接將大軍召入城中吧!”袁紹果斷提議。
“大軍入城?”何進蹙眉:“大軍洶洶,北宮和眾人如何會同意?”
“哎!這都什麽時候了,哪還需要他們同意?”袁紹拍腿重歎:“我等秘密派人,接管南邊四門,將大軍放進來不就是了?”
雒陽共有城門十二座,其中東麵三門:上西門、雍門、廣陽門;
西麵三門:上東門、中東門、耗門;
北麵兩門:夏門、穀門;北麵最為特殊,外麵邙山為屏,一進來則是濯龍園、北宮、永安宮、太倉、武庫等重地;
南麵四門:津門、小苑門、平城門、開陽門;南城外跨洛河,最為熱鬧,設有靈台、明堂、辟雍等皇家重地,太學也在此處。
大軍自東、南兩個方向而來,如今多囤積在南邊。
隻要能順利接管南邊四門,便能將大軍輕而易舉放入。
“萬萬不可!”
何進還在思索之間,便有人高聲大叫。
眾人視之,乃曹操也。
袁紹麵色立即冷了下去:“孟德有何高見?”
曹操反問:“城外有多少大軍?”
“五萬人。”袁紹迴答。
“城外便有五萬人,西邊還有趕來的涼州精銳萬餘人,北邊還有白波軍兩三萬、並州軍兩萬人。”
“如此,前後十萬人參入雒陽,但凡當中有一兩位野心之輩,豈不是置皇城於戰火之中?”
“雒陽生亂,國將不國,天下大亂,將自此始啊!”
曹操向何進拱手作揖:“大將軍,事關重大,千萬三思啊!”
“曹阿瞞!”袁紹大怒,直唿曹操小名:“我看你是宦官之根未斷!以此為說辭,其實是為那些閹宦說話吧!?”
曹操怒睜雙目,最後黯然一歎。
對於曹操而言,他最大的痛點就是背景——既是閹宦之後,又是沛地世家。
為了表明立場,一出道的曹操便將蹇碩的叔父杖斃,接著又親自持刀進入張讓府中刺殺。
冒險做這一切,為的就是徹底割裂和宦官的關係,向世家士族表達誠意。
然而,作為士族領袖的袁紹,若是將這個帽子扣下,那曹操這些年的努力都將白廢。
因此,他沒法再開口,隻能黯然一歎,拱手告辭。
曹操走後,再無人出麵,何進也應下了袁紹所言,開始商議接管南麵四門之事。
“城門校尉由河南尹朱公偉兼領。”
“此人也算當朝名將,在軍中威望甚高。”
“隻需暫時穩住此人,四門唾手可得!”
逢紀當即進言。
何進點頭:“甚妥!”
袁紹不時看向門口,等到計劃商量好後,他才道:“曹孟德暗懷不滿,而且他素與皇甫奇親善,不能讓他走漏了消息!”
說著,他眼中閃過一抹狠色!
他和曹操自幼便是玩伴,親密時如同兄弟。
“阿瞞啊阿瞞,是你要擋我的路,可別怪我啊……”袁紹輕輕搖頭。
加上郭太手下的白波軍,勉強能湊上三萬人的戰兵隊伍。
不過,要是論起戰鬥力,那並州邊軍的實力可比白波軍強的可不止一星半點。
並州地處邊疆,常年和鮮卑、烏桓人作戰。
這兩年南匈奴造反,並州人在內部也是跟南匈奴人殺得不可開交。
為了部隊可控,皇甫奇從白波軍、並州軍中各抽調兵力,組成一支兩萬人的大軍。
再從選出兩千名北軍,由他們分散統領這些部隊。
北軍最強大之處,不隻是他們的作戰能力和作戰素質,而是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能迅速勝任低級軍官的能力。
在漢廷多年鎮壓叛亂的行動中,他們一度統屬最為精銳的中樞兵力,如三河騎士、三輔精銳、六郡良家子。
通過擊敗郭太和並州軍兩戰,皇甫奇在北軍中的威望也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步。
北軍軍士愈發相信:這個男人能帶他們在亂世中站穩腳跟,建功立業!
除了這兩萬人外,呂布和郭太身邊還維持著四五千人的部隊規模。
這不是皇甫奇大發散心,而是他暫時還沒辦法完全吃下兩人的部隊。
原因有三:
一、北軍不可能全部放出去,一部分精銳直屬能夠應對突發情況;
二、部隊也有親疏之分,留給他們的多是親近部曲,強行吃下反而導致這兩萬人不穩;
三、剛來就徹底奪走兵權,會引起郭、呂等人恐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在整合好部隊不久,雒陽方麵再次傳來急信。
這一次,是皇甫嵩送來的:
“王睿、橋瑁等外軍皆至洛陽周邊,大變將至,超逸早做應對!”
皇甫奇也不拖遝,即刻帶上大軍,浩浩蕩蕩南歸。
時隔無多,帶著三千人來的皇甫奇,部隊龐大了十倍。
這種瘋狂吞吃擴充部隊的速度,令人驚恐。
大軍浩蕩行於黃河以北的河內郡,地方官員無不驚恐。
“白波軍跟並州軍走到一塊了……是解決了皇甫奇?”
“你怕不是傻的!並州軍被堵在太行山內數日不得出入,是他們投降了衛將軍!”
“什麽!有這種事!?”
眾人震駭交加,即差快馬,向雒陽傳信!
雒陽。
城外,各路外軍悉至,其中:
荊州刺史王睿擁兵兩萬三千餘;
東郡太守橋瑁擁兵七千餘;
騎都尉鮑信擁兵六千餘;
大將軍府掾王匡擁兵五千餘;
都尉毋丘毅擁兵五千餘;
張揚、張遼共募的三千五百餘眾。
五萬大軍,枕兵於雒陽城外。
不止如此,被袁氏運作到南陽太守位置上的袁術,也在開始聚攏兵力。
好在,此人剛上位不久,時間有限。
否則,憑借天下第一大郡南陽的底蘊,袁術爆出的兵力絕對不容小覷!
火速趕路的韓馥,也帶著精銳涼州軍抵達函穀關一帶,距離雒陽不過咫尺。
——風雨直摧帝都!
城內,大將軍府。
“大將軍,時機已經成熟,直接將大軍召入城中吧!”袁紹果斷提議。
“大軍入城?”何進蹙眉:“大軍洶洶,北宮和眾人如何會同意?”
“哎!這都什麽時候了,哪還需要他們同意?”袁紹拍腿重歎:“我等秘密派人,接管南邊四門,將大軍放進來不就是了?”
雒陽共有城門十二座,其中東麵三門:上西門、雍門、廣陽門;
西麵三門:上東門、中東門、耗門;
北麵兩門:夏門、穀門;北麵最為特殊,外麵邙山為屏,一進來則是濯龍園、北宮、永安宮、太倉、武庫等重地;
南麵四門:津門、小苑門、平城門、開陽門;南城外跨洛河,最為熱鬧,設有靈台、明堂、辟雍等皇家重地,太學也在此處。
大軍自東、南兩個方向而來,如今多囤積在南邊。
隻要能順利接管南邊四門,便能將大軍輕而易舉放入。
“萬萬不可!”
何進還在思索之間,便有人高聲大叫。
眾人視之,乃曹操也。
袁紹麵色立即冷了下去:“孟德有何高見?”
曹操反問:“城外有多少大軍?”
“五萬人。”袁紹迴答。
“城外便有五萬人,西邊還有趕來的涼州精銳萬餘人,北邊還有白波軍兩三萬、並州軍兩萬人。”
“如此,前後十萬人參入雒陽,但凡當中有一兩位野心之輩,豈不是置皇城於戰火之中?”
“雒陽生亂,國將不國,天下大亂,將自此始啊!”
曹操向何進拱手作揖:“大將軍,事關重大,千萬三思啊!”
“曹阿瞞!”袁紹大怒,直唿曹操小名:“我看你是宦官之根未斷!以此為說辭,其實是為那些閹宦說話吧!?”
曹操怒睜雙目,最後黯然一歎。
對於曹操而言,他最大的痛點就是背景——既是閹宦之後,又是沛地世家。
為了表明立場,一出道的曹操便將蹇碩的叔父杖斃,接著又親自持刀進入張讓府中刺殺。
冒險做這一切,為的就是徹底割裂和宦官的關係,向世家士族表達誠意。
然而,作為士族領袖的袁紹,若是將這個帽子扣下,那曹操這些年的努力都將白廢。
因此,他沒法再開口,隻能黯然一歎,拱手告辭。
曹操走後,再無人出麵,何進也應下了袁紹所言,開始商議接管南麵四門之事。
“城門校尉由河南尹朱公偉兼領。”
“此人也算當朝名將,在軍中威望甚高。”
“隻需暫時穩住此人,四門唾手可得!”
逢紀當即進言。
何進點頭:“甚妥!”
袁紹不時看向門口,等到計劃商量好後,他才道:“曹孟德暗懷不滿,而且他素與皇甫奇親善,不能讓他走漏了消息!”
說著,他眼中閃過一抹狠色!
他和曹操自幼便是玩伴,親密時如同兄弟。
“阿瞞啊阿瞞,是你要擋我的路,可別怪我啊……”袁紹輕輕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