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先遣軍的許多情報除了李雲燁的開掛,剩下大多數都是從蘇聯迴來的抗聯教導旅提供的。
在東北抗日先遣軍進攻日本關東軍之前,抗聯教導旅已經開始了行動。
他們分成50多個偵察小組,秘密前往牡丹江、佳木斯、哈爾濱、長春、沈陽等地空降,進行戰前偵察。
偵察員用各種方式,接近或潛入日軍數百個營區、工事、彈藥庫、軍事諜報指揮機關等要害設施,將日本關東軍的17個戰略地堡及中蘇邊境上三道防線的情況,無一遺漏地標注並製成圖表,通過電台或對講機傳送給抗日先遣軍。
日本關東軍占領中國東北後,一方麵扶持滿洲國殖民傀儡政權,一方麵謀劃對蘇作戰的軍事基地建設。
從1933年開始,關東軍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修築滿洲國境築壘陣地和地下軍事要塞。
經抗聯戰士秘密踏查,搜集地理資料,選擇戰略要地,關東軍在滿洲國境修築了17處軍事要塞。
它東起吉林琿春,西至內蒙古海拉爾,中部經黑龍江省東北邊境,在近5000公裏的國境地帶,耗盡巨資,強征役使百萬勞工,曆經十餘年,修築了這條“北滿永久要塞”。要塞群相加約1700公裏,共有多個永備工事,
尚不包括數以千計的永久性地下倉庫、地下電站、地下通信樞紐部、地下給水站等附屬軍事設施。
也不包括二線、三線的一般陣地和野戰陣地及機密的軍用機場、縱橫交錯的軍用鐵路和公路。多處具備助攻、攻防兼備的軍事圖謀和戰略作用。
單就國境軍事築壘體係就已經能和法國的“馬其諾防線”一比了。
在關東軍修築的17處要塞中,規模最大的是東寧要塞,其次是海拉爾、虎頭,守備隊駐紮最多是在海拉爾,這三個堅固要塞是用特殊的混凝土建造的。
關東軍根據各個要塞它們混凝土的厚度,幾米幾米都有相應的規定,根據各個要塞用途不一樣,要塞裏麵混凝土的厚度都有標準。
建築規模不僅體現在麵積和範圍上,更重要的是它們的堅固度及承受炮彈、炸彈轟擊的能力,這個能力被分為特、甲、乙、丙、丁五等,最高為特級。
所謂特級火力點光頂蓋就3米厚,可以扛住1噸重航空炸彈。僅在海拉爾要塞的北山陣地上這樣的火力點就有13處,它們可以相互策應。
而且全部與地下指揮係統相連,在整個海拉爾要塞群中,據說這樣的火力點目前能夠確定的有500多處。
當時地下要塞裏發電室、倉庫、彈藥庫、衛生所、兵營,還有宿舍、將校室、指揮室,可以說什麽都有。
以海拉爾要塞為例:地下坑道呈拱形,高兩米,寬一點七米,坑道兩邊排列著大小不等的房間五十九間,最大的寬二點六米,長四十二米。
每個交叉路口或轉彎處設有射擊孔,便於在坑道戰時實行狙擊。坑道底部兩側有用於排水的溝槽,坑道頂部每隔五十米即有一個通風孔,直通山頂。
洞內物資供應齊全,在沒有任何外來供給的情況下,一萬多人的部隊,可以在這個洞中生存半年。
這麽深,這麽複雜的工事,全部是靠開挖,做完了以後再把它被覆上。在三十年代機械化程度很低下的情況下,在崇山峻嶺構築工事真是殊為難事。
它的勞工來源一個是戰俘,他們叫特殊工人,另外就是大量的勞工。
人員最緊張的時候,日軍還抓“浮浪”,就是那些在街上閑散的青壯年勞動力。修築完這些工事後日本軍人竟殘忍得將所有勞工統統殺掉。
關東軍在中國東北邊境修築要塞等軍事工程,強征和奴役中國勞工320多萬人,造成了100多萬勞工的死亡。
丁偉的第二兵團這一次的主要目標就是海拉爾要塞的關東軍。
海拉爾本是中東鐵路的一個站點,地處被一馬平川的唿倫貝爾大草原,最適合現代機械化軍隊高速突擊的廣闊戰場。
這塊地方離中蘇邊境有150公裏,將近300裏地,離中蒙邊界又150公裏,將近300裏地,那麽它在這個位置上並不是處在邊界的前沿,它主要的任務就是內陸防禦,
關東軍修建海拉爾要塞是要防備蘇聯紅軍進攻,它能夠擋住蘇聯紅軍7到10天的時間,給齊齊哈爾、哈爾濱、長春、沈陽留下7天戰備的時間。
當時隻要守住海拉爾,就能控製西麵草原上呈扇形的廣大區域,可以用炮火準確射擊開闊地上的進攻者。反之,突破了海拉爾就能長驅直入,直搗東北腹地。
海拉爾海拔610-760米,西、北、東三麵地形突起,而市區凹下,伊敏河從西南向東北貫通市區北部。城市周圍是突起之地,為丘陵地貌。
海拉爾要塞分為5個主陣地和4個輔助陣地,一號和二號陣地屬於前沿陣地。 但是最大最著名的就是北山的工事
北山上的日軍核心地下工事始建於1934——1937年,是日本關東軍在海拉爾修築的以內陸防禦為主的軍事工事。
該工事利用海拉爾地區四周高地,共建有5個主陣地及4個輔助陣地,共占地21平方公裏。
其中地下工事距地麵17米深,均為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這個地下要塞,呈東西走向,總麵積九千零五十三平方米,幹道長五千四百八十一米,總共有十一個入口。
每個入口分別與地麵部隊集結地、火炮陣地、觀察所等相通,散布在地麵的工事已全部被摧毀。
1945年5月16日7時,鐵三角開始分兵。
丁偉帶領第二兵團15萬人直奔海拉爾要塞,一路上還要在沿途攻打各個關東軍的據點。
孔捷率領第三兵團12萬人,直奔通化。
東滿和南滿地區有高大的山脈,這些山脈基本上形成了一個以中朝邊境線為底,以長春為頂點,南到大連,北至圖門的三角形。
而通化正處於三角形底部的中段,是鐵路和公路的樞紐。
通化本身就是一個盆地易守難攻,守住這裏,進可以抵禦抗日先遣軍進攻,退可以從朝鮮撤迴日本,其戰略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
當前通化的形勢也很複雜,關東軍在通化囤積了大量軍事物資,並派153師團進駐,調集人力準備修築防禦工事。
日本關東軍第153師團主力,第134混成旅團主力還有一些潰散的日軍主力共數萬日軍部隊,都在通化。
另外,通化城內還有五萬多名日本僑民,這些日本僑民掌控著通化的各行各業。
再加上當地的偽滿部隊,周邊山區的土匪武裝,當地的形勢對孔捷的第三兵團十分不利。
各地的日本難民,和一些逃脫的日本士兵仍不斷湧入通化,試圖經過朝鮮迴到日本國內。
所以孔捷的第三兵團麵臨的困難還是很大的。
1945年5月16日7時,李雲龍也帶著第一兵團的15萬人向東經吉林市,再向北直奔哈爾濱,然後一路向東偏南方向直奔東寧要塞,然後再折向北攻打虎頭要塞。
東寧要塞區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的東寧縣,位於中俄朝三國的三角交界區。
該要塞區共包括11個要塞陣地,防守正麵約20公裏,縱深8-10公裏,以勝洪山和麻達山兩個南北相距20公裏的主要塞陣地為基幹,配合一係列永久性地堡群和防禦工事組成。
虎頭要塞在黑龍江省虎林縣虎頭鎮完達山餘脈,濕地的盡頭,侵華日軍曾在這裏修建了一座規模龐大的虎頭要塞,並將其稱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
這是一座修建在當時中蘇邊境線上的永久性要塞,隔著烏蘇裏江便能觀察到蘇聯在西伯利亞重要的交通樞紐伊曼,扼守著蘇聯遠東烏蘇裏鐵路的咽喉,而且還正好位於蘇聯軍隊進入中國東北腹地的交通要道上。
東北抗日先遣軍三大兵團,孔捷的人數最少,也許他的任務卻是最輕鬆的,李雲龍的任務相對較難一些,鐵三角各自行動以後會有什麽樣的戰果呢。
在東北抗日先遣軍進攻日本關東軍之前,抗聯教導旅已經開始了行動。
他們分成50多個偵察小組,秘密前往牡丹江、佳木斯、哈爾濱、長春、沈陽等地空降,進行戰前偵察。
偵察員用各種方式,接近或潛入日軍數百個營區、工事、彈藥庫、軍事諜報指揮機關等要害設施,將日本關東軍的17個戰略地堡及中蘇邊境上三道防線的情況,無一遺漏地標注並製成圖表,通過電台或對講機傳送給抗日先遣軍。
日本關東軍占領中國東北後,一方麵扶持滿洲國殖民傀儡政權,一方麵謀劃對蘇作戰的軍事基地建設。
從1933年開始,關東軍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修築滿洲國境築壘陣地和地下軍事要塞。
經抗聯戰士秘密踏查,搜集地理資料,選擇戰略要地,關東軍在滿洲國境修築了17處軍事要塞。
它東起吉林琿春,西至內蒙古海拉爾,中部經黑龍江省東北邊境,在近5000公裏的國境地帶,耗盡巨資,強征役使百萬勞工,曆經十餘年,修築了這條“北滿永久要塞”。要塞群相加約1700公裏,共有多個永備工事,
尚不包括數以千計的永久性地下倉庫、地下電站、地下通信樞紐部、地下給水站等附屬軍事設施。
也不包括二線、三線的一般陣地和野戰陣地及機密的軍用機場、縱橫交錯的軍用鐵路和公路。多處具備助攻、攻防兼備的軍事圖謀和戰略作用。
單就國境軍事築壘體係就已經能和法國的“馬其諾防線”一比了。
在關東軍修築的17處要塞中,規模最大的是東寧要塞,其次是海拉爾、虎頭,守備隊駐紮最多是在海拉爾,這三個堅固要塞是用特殊的混凝土建造的。
關東軍根據各個要塞它們混凝土的厚度,幾米幾米都有相應的規定,根據各個要塞用途不一樣,要塞裏麵混凝土的厚度都有標準。
建築規模不僅體現在麵積和範圍上,更重要的是它們的堅固度及承受炮彈、炸彈轟擊的能力,這個能力被分為特、甲、乙、丙、丁五等,最高為特級。
所謂特級火力點光頂蓋就3米厚,可以扛住1噸重航空炸彈。僅在海拉爾要塞的北山陣地上這樣的火力點就有13處,它們可以相互策應。
而且全部與地下指揮係統相連,在整個海拉爾要塞群中,據說這樣的火力點目前能夠確定的有500多處。
當時地下要塞裏發電室、倉庫、彈藥庫、衛生所、兵營,還有宿舍、將校室、指揮室,可以說什麽都有。
以海拉爾要塞為例:地下坑道呈拱形,高兩米,寬一點七米,坑道兩邊排列著大小不等的房間五十九間,最大的寬二點六米,長四十二米。
每個交叉路口或轉彎處設有射擊孔,便於在坑道戰時實行狙擊。坑道底部兩側有用於排水的溝槽,坑道頂部每隔五十米即有一個通風孔,直通山頂。
洞內物資供應齊全,在沒有任何外來供給的情況下,一萬多人的部隊,可以在這個洞中生存半年。
這麽深,這麽複雜的工事,全部是靠開挖,做完了以後再把它被覆上。在三十年代機械化程度很低下的情況下,在崇山峻嶺構築工事真是殊為難事。
它的勞工來源一個是戰俘,他們叫特殊工人,另外就是大量的勞工。
人員最緊張的時候,日軍還抓“浮浪”,就是那些在街上閑散的青壯年勞動力。修築完這些工事後日本軍人竟殘忍得將所有勞工統統殺掉。
關東軍在中國東北邊境修築要塞等軍事工程,強征和奴役中國勞工320多萬人,造成了100多萬勞工的死亡。
丁偉的第二兵團這一次的主要目標就是海拉爾要塞的關東軍。
海拉爾本是中東鐵路的一個站點,地處被一馬平川的唿倫貝爾大草原,最適合現代機械化軍隊高速突擊的廣闊戰場。
這塊地方離中蘇邊境有150公裏,將近300裏地,離中蒙邊界又150公裏,將近300裏地,那麽它在這個位置上並不是處在邊界的前沿,它主要的任務就是內陸防禦,
關東軍修建海拉爾要塞是要防備蘇聯紅軍進攻,它能夠擋住蘇聯紅軍7到10天的時間,給齊齊哈爾、哈爾濱、長春、沈陽留下7天戰備的時間。
當時隻要守住海拉爾,就能控製西麵草原上呈扇形的廣大區域,可以用炮火準確射擊開闊地上的進攻者。反之,突破了海拉爾就能長驅直入,直搗東北腹地。
海拉爾海拔610-760米,西、北、東三麵地形突起,而市區凹下,伊敏河從西南向東北貫通市區北部。城市周圍是突起之地,為丘陵地貌。
海拉爾要塞分為5個主陣地和4個輔助陣地,一號和二號陣地屬於前沿陣地。 但是最大最著名的就是北山的工事
北山上的日軍核心地下工事始建於1934——1937年,是日本關東軍在海拉爾修築的以內陸防禦為主的軍事工事。
該工事利用海拉爾地區四周高地,共建有5個主陣地及4個輔助陣地,共占地21平方公裏。
其中地下工事距地麵17米深,均為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這個地下要塞,呈東西走向,總麵積九千零五十三平方米,幹道長五千四百八十一米,總共有十一個入口。
每個入口分別與地麵部隊集結地、火炮陣地、觀察所等相通,散布在地麵的工事已全部被摧毀。
1945年5月16日7時,鐵三角開始分兵。
丁偉帶領第二兵團15萬人直奔海拉爾要塞,一路上還要在沿途攻打各個關東軍的據點。
孔捷率領第三兵團12萬人,直奔通化。
東滿和南滿地區有高大的山脈,這些山脈基本上形成了一個以中朝邊境線為底,以長春為頂點,南到大連,北至圖門的三角形。
而通化正處於三角形底部的中段,是鐵路和公路的樞紐。
通化本身就是一個盆地易守難攻,守住這裏,進可以抵禦抗日先遣軍進攻,退可以從朝鮮撤迴日本,其戰略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
當前通化的形勢也很複雜,關東軍在通化囤積了大量軍事物資,並派153師團進駐,調集人力準備修築防禦工事。
日本關東軍第153師團主力,第134混成旅團主力還有一些潰散的日軍主力共數萬日軍部隊,都在通化。
另外,通化城內還有五萬多名日本僑民,這些日本僑民掌控著通化的各行各業。
再加上當地的偽滿部隊,周邊山區的土匪武裝,當地的形勢對孔捷的第三兵團十分不利。
各地的日本難民,和一些逃脫的日本士兵仍不斷湧入通化,試圖經過朝鮮迴到日本國內。
所以孔捷的第三兵團麵臨的困難還是很大的。
1945年5月16日7時,李雲龍也帶著第一兵團的15萬人向東經吉林市,再向北直奔哈爾濱,然後一路向東偏南方向直奔東寧要塞,然後再折向北攻打虎頭要塞。
東寧要塞區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的東寧縣,位於中俄朝三國的三角交界區。
該要塞區共包括11個要塞陣地,防守正麵約20公裏,縱深8-10公裏,以勝洪山和麻達山兩個南北相距20公裏的主要塞陣地為基幹,配合一係列永久性地堡群和防禦工事組成。
虎頭要塞在黑龍江省虎林縣虎頭鎮完達山餘脈,濕地的盡頭,侵華日軍曾在這裏修建了一座規模龐大的虎頭要塞,並將其稱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
這是一座修建在當時中蘇邊境線上的永久性要塞,隔著烏蘇裏江便能觀察到蘇聯在西伯利亞重要的交通樞紐伊曼,扼守著蘇聯遠東烏蘇裏鐵路的咽喉,而且還正好位於蘇聯軍隊進入中國東北腹地的交通要道上。
東北抗日先遣軍三大兵團,孔捷的人數最少,也許他的任務卻是最輕鬆的,李雲龍的任務相對較難一些,鐵三角各自行動以後會有什麽樣的戰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