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踏踏實實守好恭順之道,雖然開始會很艱難,很憋屈,但總有一天所有的不愉快都會過去,不會後悔。就好像上山打獵,打到了很多獵物,滿載而歸。


    皇太極取得鬆錦之戰大勝的首要原因,在於他製定軍事戰略時順勢應時,穩中求進;其次在招撫明朝降將時,持續采取相對溫和的懷柔政策。


    在入關滅明的戰爭中,皇太極從沒打算畢其功於一役,而是利用其內憂外患,持續地施加壓力,然後耐心地等待明朝從內部自行崩潰。


    他稱帝以後接連發動了三次入口之戰,收獲一次比一次豐收,史稱丙子之變、戊寅之變和壬午之變。


    公元1636年5月,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統率十萬清軍三路入明,在京畿延慶州(今延慶縣)會師後一路轉戰,繞京師周邊燒殺搶掠一百餘天,掠奪十八萬人畜及大批物資後迴撤遼東。


    這一年是丙子年,故稱丙子之變。


    四年後,滿清以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貝勒嶽讬為揚武大將軍,兵分兩路由牆子嶺、青山關再次入關。清軍繞北京而至涿州,由京西而至山西,最終入山東而下濟南,連克明軍五十七陣,共計俘獲人畜約四十六萬,掠奪黃金四百餘斤、白銀近百萬兩,並俘虜明朝宗室德王朱由樞、郡王朱慈賞後班師。此為戊寅之變。


    清軍在戊寅之變中本可稱作全勝,但是意外發生了。兩大主將之一的嶽讬因患天花而病死征途,成為本次南征的最大遺憾。


    嶽讬被追封為克勤郡王,世襲罔替,成為清朝赫赫有名的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滿清八大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分別是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的禮親王、十四子多爾袞的睿親王、十五子多鐸的豫親王,皇太極長子豪格的肅武親王、第五子碩塞的莊親王,代善之子嶽讬的克勤郡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順承郡王。另外還有一個,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的鄭親王,這是惟一一個非帝王直係子孫的鐵帽子王。


    戊寅之變後,崇禎帝加強了京師戒嚴。這一次,在對農民軍和清軍的雙線作戰中,他選擇了暫緩圍剿農民軍,轉而集中力量抗清。


    然而,這並沒有什麽作用。在緊接著發生的鬆錦之戰中,明朝幾乎一把輸光了家底。


    公元1642年,清軍發動了壬午之變。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統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約五萬餘人,又征集蒙古各部約十萬,分別從界嶺口(今河北秦皇島市境內)、雁門關南下,會師薊州後沿北京城周邊劫掠。


    這一次戰爭曆時八個月之久,清軍共俘虜漢人三十七萬,趕走牲口三十二萬餘頭,掠奪黃金一萬兩千餘兩、白銀二百二十多萬兩、珍珠四千五百兩、綢緞五萬餘匹,大搖大擺滿載而歸。


    壬午之變時,清軍諸將建議乘勢奪取北京。皇太極不打算輕易冒險開啟大戰,他認為奪取北京好比砍伐大樹,要慢慢從兩邊斫削,讓大樹自己撲倒,因此他的決策是“我兵四圍縱略,彼國勢日衰,我兵力日強,從此燕京可得矣。”


    從當時局勢看,他的決策是正確的。


    此時,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越來越強大。清軍若入關,必會被迫卷入多方大亂鬥的戰爭旋渦,損耗大量兵力不說,還吃力不討好。清軍若不入關,則大可以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


    現在,滿清吃得腦滿腸肥,明朝卻被啃食得日益衰落,皇太極完美達成了他的戰略意圖。


    然而奇怪的是,在皇太極有生之年,清軍從未通過山海關,這又是為什麽呢?


    他很快就要死了。


    皇太極五十歲的時候,他最心愛的宸妃海蘭珠死了。他一共娶過十五位妻子,關雎宮宸妃是他最寵愛的那一個。


    宸妃博爾濟吉特·海蘭珠(1609年—1641年)是孝端文皇後的侄女,是莊妃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1613年-1688年)的姐姐。這個莊妃,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孝莊太後。


    海蘭珠嫁給皇太極的時候已經二十六歲。她比莊妃大四歲,卻比莊妃晚嫁給皇太極九年。但皇太極對她的恩寵殊絕,封為東宮大福晉宸妃,賜居關雎宮,在五宮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其姑母孝端文皇後。


    海蘭珠為皇太極生了一個兒子,皇太極大喜過望,不僅大宴群臣,還為此頒發了大清第一道大赦令,除十惡不赦者以外,天下大赦。這分明已將其視為繼承人。


    誰知這個孩子不足兩歲便夭折,海蘭珠從此鬱鬱成疾,終於不治而逝。


    海蘭珠病危彌留之際,皇太極正在鬆錦前線,聞訊後飛馬趕迴盛京。居然他一路疾馳,一路痛哭,星夜兼程卻仍然沒趕上送海蘭珠最後一麵。皇太極為之悲痛欲絕,從此聖體違和,不時突然昏迷不醒,不時又吃不下飯。


    他的身體越來越虛弱,以致他曾哀歎出聲: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


    公元1643年8月,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廟號太宗。


    因為皇太極沒有冊立皇儲,在他死後,立國不足八年的滿清宮廷爆發了激烈的皇位之爭。粉墨登場爭奪皇權的兩位重量級選手,分別是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統領正白旗的睿親王多爾袞。


    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比他的十四叔多爾袞要大四歲。他少年時就隨祖父努爾哈赤參加征服蒙古的戰鬥,因功而成為四小貝勒之一,先後領鑲白旗,鑲黃旗和正藍旗。


    因為皇太極生前未立遺旨,豪格作為皇長子成為眾人擁立的對象。尤其是原由皇太極直接統領的兩黃旗大臣、將領都希望豪格繼承大位,以保持兩旗的超然地位,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有意擁立豪格登基。


    加上自己掌握的正藍旗,豪格至少已獲得了四旗的支持。


    而當時威望最高、掌控著正紅旗、鑲紅旗的禮親王代善,也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從賬麵實力上看,多爾袞似乎處於絕對劣勢。


    但多爾袞文武全才,功勞極大,而且同樣擁有不可忽視的支持力量。除了自己的正白旗和兄弟多鐸的鑲白旗鐵板釘釘的支持他,在正紅旗、正藍旗,甚至正黃旗之中,都有部分宗室悄悄支持他。


    因此,當眾親王、貝勒開會決定皇位歸屬時,現場氣氛變得無比緊張。所幸,滿清宗室擔心出現動亂,傷及國運,所以保持著最基本的克製。


    以當時的情形來看,無論是豪格還是多爾袞,都沒有絕對把握能夠強行繼位,更沒有把握在繼位後維持難得的穩定、團結局麵。


    這個死局,該怎麽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