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卦六爻也講述了女真人崛起於遼東,最終建立大清王朝的曆史故事。
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我們若恭順過了頭,所有人的意見都要聽,那我們一定進退兩難。因為他們的意見不可能統一,有的說往前進,有的說往後退,我們究竟應該聽誰的?
所以,我們不能無條件的恭順,當左右為難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像戰士臨陣一樣,迅速果斷做出選擇,並且毫不猶豫地堅持到底。
努爾哈赤死後,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進退兩難。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在四大和碩貝勒中排行第四。
所謂和碩貝勒,是滿清入關之前對八旗旗主的稱唿。早期的女真人,凡是貴族皆稱為貝勒。努爾哈赤創立八旗之後,把他的八個子侄封為和碩貝勒,主掌八旗。八大和碩貝勒又被稱為八大“固山王”,地位高於其他貝勒,可參議國政。滿清建國之初,貴族爵位等級改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和固山貝子等等,和碩貝勒的稱唿這才成為曆史。
皇太極是個帥哥,眉清目秀,麵色紅潤。他還是一個智商很高的帥哥,自小聰明伶俐,過目不忘。年紀稍長之後,他成為努爾哈赤麾下唯一一個識字的大將。
由此可見,努爾哈赤掃盲的工作任重道遠。
因為父親和哥哥們長年在外征戰,皇太極七歲的時候就開始主持家政,有條有理幹得非常出色。而且這孩子從小參加打獵,練出來一身武藝,騎馬射箭堪稱箭無虛發。
在女真世界裏,皇太極絕對稱得上文武雙全,所以努爾哈赤一直非常喜愛他。
但是他的哥哥太多了,弟弟也不少。
他的大哥愛新覺羅·褚英本是儲君的不二人選,隻可惜因生異誌而被努爾哈赤果斷處死。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後,任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是為四大和碩貝勒。
努爾哈赤死後,這三個人貌似都是皇太極爭取汗位的對手,但其實沒有一個有競爭力。
大貝勒代善曾獲得過“古英巴圖魯”的稱號。巴圖魯是滿文中的英雄、勇士,這是非常高的榮譽。他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在撫順之戰、薩爾滸之戰、開鐵之戰以及葉赫城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以他的資曆來看,應該是汗位的有力競爭者。
隻可惜,不知何時開始,代善居然與繼母納喇氏阿巴亥傳出了不清不楚的曖昧關係。因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努爾哈赤最終沒有治罪他,卻也剝奪了他的繼承權。
二貝勒阿敏隻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而且曾參與其父舒爾哈齊的叛逃活動,也不是汗位的當然人選。至於三貝勒莽古爾泰,他的性情粗野,從一開始就幾乎無人擁護。
皇太極雖然隻是排行第四,但他的政治眼光、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都淩駕於另外三個和碩貝勒之上,看起來他才是汗位的當然繼承者。
但是事情並不像看起來那麽簡單。
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大妃阿巴亥有三個親生兒子,他們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
這三個人都算是努爾哈赤的嫡子。
而皇太極的母親葉赫納拉氏則來自建州女真的敵對部落葉赫部。兩個部落始終針鋒相對,皇太極的親舅舅也一直和努爾哈赤對著幹。
從血統上比較起來,皇太極在這三人麵前毫無優勢。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皇太極雖然被封為和碩貝勒,統領著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但嫡長子阿濟格(1605年—1651年)統領正黃旗,老三多鐸(1614年—1649年)則自七歲起開始統領鑲黃旗,他們的旗主之位更加顯赫。
自努爾哈赤開始,這兩旗一直由皇帝直接統領,地位明顯高於其他六旗。其中,正黃旗旗色純黃,為滿洲八旗中最早建立的一旗,是地位至高的上三旗之一;而鑲黃旗旗色為黃色鑲紅邊,位列上三旗之首,諸多清朝皇室成員和高官都來自這一旗。
嫡次子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650年)則還不是旗主貝勒,隸屬於阿濟格的正黃旗下。他的政治地位似乎並不高,但努爾哈赤病死垂危時,除和碩貝勒阿敏陪伴以外,隻命大妃阿巴亥入宮覲見。他對阿巴亥說了些什麽,至今無人知曉,但據說是留下遺言令多爾袞繼位。
然而最終繼承汗位的,卻是皇太極。幫助他登位之人,則是驍勇善戰的武夫、大貝勒代善和他的兒子。
代善也在左右為難。他已事實上失去繼承汗位的資格,但選擇擁立誰繼位卻關乎此後的政治生命。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幫他做出了選擇:擁立誰都不能擁立多爾袞。
理由有二。其一,如果不是多爾袞的媽媽阿巴亥與他那不明不白的私情,代善早就是大汗了,什麽時候能輪到皇太極和多爾袞?所以,他們恨阿巴亥,順帶恨上了多爾袞。其二,皇太極看起來最弱,最有可能成為他們的傀儡。
當代善站在皇太極這一邊時,意味著正紅旗和鑲紅旗站到了皇太極一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正藍旗主,他和皇太極的關係極好,代善無需大費口舌,便選擇站隊皇太極。
滿洲八旗,皇太極以六對二取得絕對優勢。阿巴亥無力迴天,將多爾袞和多鐸托付給諸位貝勒後,為努爾哈赤自盡陪葬。
在代善的鼎力支持下,被譽為“才德冠世”皇太極玩足了儒家謙讓的套路,他推辭再三,才勉強同意繼位為大汗。
他的麵前是重重困難。
明朝構築起堅固的關寧錦防線,並聯合朝鮮、蒙古試圖封鎖後金;因為資曆不深,四大貝勒合議製嚴重限製了他的汗權;後金內部矛盾激化且經濟發展遇到困難。這些問題都需要他盡快解決。
在各方勢力權衡之下繼位的皇太極,能夠拿出怎樣的方案來呢?
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我們若恭順過了頭,所有人的意見都要聽,那我們一定進退兩難。因為他們的意見不可能統一,有的說往前進,有的說往後退,我們究竟應該聽誰的?
所以,我們不能無條件的恭順,當左右為難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像戰士臨陣一樣,迅速果斷做出選擇,並且毫不猶豫地堅持到底。
努爾哈赤死後,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進退兩難。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在四大和碩貝勒中排行第四。
所謂和碩貝勒,是滿清入關之前對八旗旗主的稱唿。早期的女真人,凡是貴族皆稱為貝勒。努爾哈赤創立八旗之後,把他的八個子侄封為和碩貝勒,主掌八旗。八大和碩貝勒又被稱為八大“固山王”,地位高於其他貝勒,可參議國政。滿清建國之初,貴族爵位等級改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和固山貝子等等,和碩貝勒的稱唿這才成為曆史。
皇太極是個帥哥,眉清目秀,麵色紅潤。他還是一個智商很高的帥哥,自小聰明伶俐,過目不忘。年紀稍長之後,他成為努爾哈赤麾下唯一一個識字的大將。
由此可見,努爾哈赤掃盲的工作任重道遠。
因為父親和哥哥們長年在外征戰,皇太極七歲的時候就開始主持家政,有條有理幹得非常出色。而且這孩子從小參加打獵,練出來一身武藝,騎馬射箭堪稱箭無虛發。
在女真世界裏,皇太極絕對稱得上文武雙全,所以努爾哈赤一直非常喜愛他。
但是他的哥哥太多了,弟弟也不少。
他的大哥愛新覺羅·褚英本是儲君的不二人選,隻可惜因生異誌而被努爾哈赤果斷處死。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後,任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是為四大和碩貝勒。
努爾哈赤死後,這三個人貌似都是皇太極爭取汗位的對手,但其實沒有一個有競爭力。
大貝勒代善曾獲得過“古英巴圖魯”的稱號。巴圖魯是滿文中的英雄、勇士,這是非常高的榮譽。他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在撫順之戰、薩爾滸之戰、開鐵之戰以及葉赫城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以他的資曆來看,應該是汗位的有力競爭者。
隻可惜,不知何時開始,代善居然與繼母納喇氏阿巴亥傳出了不清不楚的曖昧關係。因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努爾哈赤最終沒有治罪他,卻也剝奪了他的繼承權。
二貝勒阿敏隻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而且曾參與其父舒爾哈齊的叛逃活動,也不是汗位的當然人選。至於三貝勒莽古爾泰,他的性情粗野,從一開始就幾乎無人擁護。
皇太極雖然隻是排行第四,但他的政治眼光、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都淩駕於另外三個和碩貝勒之上,看起來他才是汗位的當然繼承者。
但是事情並不像看起來那麽簡單。
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大妃阿巴亥有三個親生兒子,他們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
這三個人都算是努爾哈赤的嫡子。
而皇太極的母親葉赫納拉氏則來自建州女真的敵對部落葉赫部。兩個部落始終針鋒相對,皇太極的親舅舅也一直和努爾哈赤對著幹。
從血統上比較起來,皇太極在這三人麵前毫無優勢。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皇太極雖然被封為和碩貝勒,統領著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但嫡長子阿濟格(1605年—1651年)統領正黃旗,老三多鐸(1614年—1649年)則自七歲起開始統領鑲黃旗,他們的旗主之位更加顯赫。
自努爾哈赤開始,這兩旗一直由皇帝直接統領,地位明顯高於其他六旗。其中,正黃旗旗色純黃,為滿洲八旗中最早建立的一旗,是地位至高的上三旗之一;而鑲黃旗旗色為黃色鑲紅邊,位列上三旗之首,諸多清朝皇室成員和高官都來自這一旗。
嫡次子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650年)則還不是旗主貝勒,隸屬於阿濟格的正黃旗下。他的政治地位似乎並不高,但努爾哈赤病死垂危時,除和碩貝勒阿敏陪伴以外,隻命大妃阿巴亥入宮覲見。他對阿巴亥說了些什麽,至今無人知曉,但據說是留下遺言令多爾袞繼位。
然而最終繼承汗位的,卻是皇太極。幫助他登位之人,則是驍勇善戰的武夫、大貝勒代善和他的兒子。
代善也在左右為難。他已事實上失去繼承汗位的資格,但選擇擁立誰繼位卻關乎此後的政治生命。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幫他做出了選擇:擁立誰都不能擁立多爾袞。
理由有二。其一,如果不是多爾袞的媽媽阿巴亥與他那不明不白的私情,代善早就是大汗了,什麽時候能輪到皇太極和多爾袞?所以,他們恨阿巴亥,順帶恨上了多爾袞。其二,皇太極看起來最弱,最有可能成為他們的傀儡。
當代善站在皇太極這一邊時,意味著正紅旗和鑲紅旗站到了皇太極一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正藍旗主,他和皇太極的關係極好,代善無需大費口舌,便選擇站隊皇太極。
滿洲八旗,皇太極以六對二取得絕對優勢。阿巴亥無力迴天,將多爾袞和多鐸托付給諸位貝勒後,為努爾哈赤自盡陪葬。
在代善的鼎力支持下,被譽為“才德冠世”皇太極玩足了儒家謙讓的套路,他推辭再三,才勉強同意繼位為大汗。
他的麵前是重重困難。
明朝構築起堅固的關寧錦防線,並聯合朝鮮、蒙古試圖封鎖後金;因為資曆不深,四大貝勒合議製嚴重限製了他的汗權;後金內部矛盾激化且經濟發展遇到困難。這些問題都需要他盡快解決。
在各方勢力權衡之下繼位的皇太極,能夠拿出怎樣的方案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