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鴻雁從高山重新落迴陸地,它那光潔漂亮的羽毛可以用作儀飾,吉利。
北宋名臣範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古代名臣進亦憂,退亦憂,在位時兢兢業業為國理政,不在位時依然憂國憂民,恪盡職守,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榜樣的典範。
不管在什麽位置,都不要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要堅持做正確的事,做應該做的事,這樣的人生,大吉大利。
明孝宗托孤的內閣大臣有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這是妥妥的中興三大名臣,素有“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之譽。後人評價明朝賢良宰輔,則稱自三楊以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
這個劉、謝,指的就是劉健和謝遷。
劉健(1433年-1526年)是位長壽老人。他活了九十四歲,曆仕英、憲、孝、武四朝,為人誠實正直,工作盡忠職守,卻一度被列入奸黨名列,而且居然高居榜首。這是為什麽呢?
明孝宗年間,劉健以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之職,成為內閣首輔。他與李東陽、謝遷三人同心輔政,深得明孝宗信任。
明孝宗駕崩後,劉健三人奉遺詔輔政。
明武宗初期還能勤勉朝政,隻可惜身邊很快出現了以劉瑾為首的宦官群體。他們誘惑少年武宗貪玩享樂,自己則趁機幹預朝政。
劉健眼見明武宗步步墮落,接連上奏勸諫皇帝勤政,指責宦官禍亂朝綱。明武宗采取和稀泥的方式,一邊與內閣大臣們虛與委蛇,一邊繼續我行我素。
劉健等人失望之餘,以上書請求退休為手段,試圖逼迫明武宗殺掉劉瑾。這個舉措顯然激化了朝臣與宦官之間的矛盾。
被逼急了的兔子都會咬人,更何況是有“八虎”之稱的劉瑾等人?他們找到明武宗,上演了一場小白兔似的宮廷哭戲,成功博得同情。
一邊是言語激切、咄咄相逼的文臣,一邊是體貼入微、唯唯諾諾的宦官,這對於少年意氣、感情用事的明武宗來說,幾乎毫無任何選擇困難症。
他任命劉瑾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同時批準劉健、謝遷致仕返鄉。
劉健等人遠離權力中樞,使得劉瑾等人毫無顧忌地黨同伐異,掠奪土地,使得社會矛盾迅速尖銳起來。短短數年時間,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兩湖兩廣等地區接連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朝臣和宦官是有區別的。
朝臣再壞,多少會關心一些社會民生問題。這是他們要完成的kpi指標。
宦官再好,也不過夠謹守本分,對主子夠忠誠。天下蒼生過得怎麽樣,他們不必關心,也無權參與。
所以老百姓再怎麽亂,劉瑾是不會關心的,他隻關心怎麽掌權和撈錢,同時怎麽徹底整垮劉健。
劉瑾是個機靈鬼,總在明武宗玩得正開心的時候上前奏事。明武宗不願分神,總是不耐煩地說:“我用你幹什麽?不要打擾我!”於是很多事,劉瑾就可以自行決斷了。
公元1507年3月,,劉健致仕的第二年。劉瑾召集文武百官,命他們統統跪在宮門之外、金水橋南,將五十三人列為奸黨,劉健位列第一。兩年後,劉健被削職為民。
明世宗朱厚熜登基後,把劉健比作北宋名臣司馬光、文彥博,對他大加賞賜。當時,內閣重臣楊一清複出,拜謁賦閑在家的劉健。劉健毫不客氣地嗬斥他說:“你被時局誘惑,無法甘於澹泊,他日聖上輕視我們這些人必然從你開始。”說罷拂袖而去,隻留後生晚輩接待楊一清。此舉被後世譽為洛陽風第。
關於嘉靖帝的故事,我們後麵再細細道來。
謝遷(1450年-1531年)與劉健同時罷職。他見事明敏,議事總能一語中的,直指要害,所以被稱為謝公尤侃侃。
弘治中興三大名臣,為何隻有謝遷與劉健並稱為賢相呢?
因為劉健、謝遷同日辭職,隻有李東陽(1447年-1516年)依然留在內閣。
實際上,李東陽一直與劉健、謝遷保持同頻,接連一起上疏乞請退休,但明武宗獨獨留下了李東陽。此後三年時間,李東陽接連多次上書奏請病休,通通被拒。
這和他的性格有關。
李東陽因為貌寢且性格詼諧,早年仕途並不太順利,基本是任期屆滿才不得不被升遷,沒有機會得到破格提拔。
他對此並不在意,表現出非常高明的政治智慧,且為人處事也是能忍則忍,所以不論朝臣、宦官還是外戚,他都處得不錯。再加上他滿腹經綸,“以文章領袖群倫”,幾乎相當於當時的文壇盟主,所以他的擢升雖慢卻非常紮實。
更重要的事,他在上書請求退休時,並沒有要求誅殺劉瑾。
劉瑾再壞,還是希望得到其他人認同的。而對於明武宗來說,內閣也需要有可用之人。
於是李東陽就這麽留下來了。因為性格使然,再加上獨木難支,他沒有能力阻止劉瑾把持朝政。但他“潛移默奪,保全善類”,想盡辦法周旋,這才保護劉健、謝遷、楊一清等人沒有遭受更嚴厲的迫害。如劉瑾將劉、謝等人列為奸黨後,一度打算抄其家滅其族。是李東陽找到劉瑾盡力勸說,以剝奪兩人一切榮譽為代價,挽救了兩人的性命。
直到劉瑾被推翻,李東陽終於致仕。他退休在家四年後去世,諡號文正。
文正,是文官所能獲得的最高諡號。曆朝曆代能獲諡“文正”之人,滿打滿算不超過三十二人。如北宋範仲淹、清末曾國藩等於江山社稷功勞巨大,品德也被世人廣泛稱頌,他們立功、立德、立言,名副其實。
有明一代獲諡文正者不過四人。方孝孺、謝遷、倪元璐這三人無可爭議,隻有李東陽爭議巨大。當時有人作打油詩諷刺道:
文正從來諡範王,如今文正卻難當。
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意思是李東陽沒有資格和範仲淹比肩。
這麽說似乎也有道理。李東陽不僅將首輔票擬權拱手相讓,完全按劉瑾的意思進行內閣決策,而且還曾為其手書石碑,碑文極盡奉承之能事。他拚命交好劉瑾,一度被視為閹黨,似乎確實不配文正二字。
但是從另一方麵看,李東陽是在忍辱負重,以盡力維護社稷,保護忠良。因為他的隱忍和策劃,劉瑾勢力才被徹底根除。從這個角度看,李東陽有救世之功,匡扶之能,是一等一的大忠臣和大功臣。
我們可以將西漢初年陳平的故事拿來做一個比較。
其時漢惠帝駕崩,呂後臨朝,王陵和陳平分別出任左右丞相。呂後打算封呂氏外戚為王,王陵強烈反對,陳平和周勃卻舉手讚同。退朝後,王陵指責陳平、周勃為討好太後而背棄白馬之盟。陳平迴答道:“在朝堂上力爭,我們不如您,但保全社稷、安定劉氏後裔,您不如我們。”後來扶立漢文帝登基、匡扶大漢的,果然是在朝堂上委曲求全的陳平和周勃。
李東陽曲線救國,最終推翻劉瑾而為大明續命,他有資格獲得最高級別的諡號。
鴻雁從高山重新落迴陸地,它那光潔漂亮的羽毛可以用作儀飾,吉利。
北宋名臣範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古代名臣進亦憂,退亦憂,在位時兢兢業業為國理政,不在位時依然憂國憂民,恪盡職守,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榜樣的典範。
不管在什麽位置,都不要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要堅持做正確的事,做應該做的事,這樣的人生,大吉大利。
明孝宗托孤的內閣大臣有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這是妥妥的中興三大名臣,素有“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之譽。後人評價明朝賢良宰輔,則稱自三楊以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
這個劉、謝,指的就是劉健和謝遷。
劉健(1433年-1526年)是位長壽老人。他活了九十四歲,曆仕英、憲、孝、武四朝,為人誠實正直,工作盡忠職守,卻一度被列入奸黨名列,而且居然高居榜首。這是為什麽呢?
明孝宗年間,劉健以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之職,成為內閣首輔。他與李東陽、謝遷三人同心輔政,深得明孝宗信任。
明孝宗駕崩後,劉健三人奉遺詔輔政。
明武宗初期還能勤勉朝政,隻可惜身邊很快出現了以劉瑾為首的宦官群體。他們誘惑少年武宗貪玩享樂,自己則趁機幹預朝政。
劉健眼見明武宗步步墮落,接連上奏勸諫皇帝勤政,指責宦官禍亂朝綱。明武宗采取和稀泥的方式,一邊與內閣大臣們虛與委蛇,一邊繼續我行我素。
劉健等人失望之餘,以上書請求退休為手段,試圖逼迫明武宗殺掉劉瑾。這個舉措顯然激化了朝臣與宦官之間的矛盾。
被逼急了的兔子都會咬人,更何況是有“八虎”之稱的劉瑾等人?他們找到明武宗,上演了一場小白兔似的宮廷哭戲,成功博得同情。
一邊是言語激切、咄咄相逼的文臣,一邊是體貼入微、唯唯諾諾的宦官,這對於少年意氣、感情用事的明武宗來說,幾乎毫無任何選擇困難症。
他任命劉瑾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同時批準劉健、謝遷致仕返鄉。
劉健等人遠離權力中樞,使得劉瑾等人毫無顧忌地黨同伐異,掠奪土地,使得社會矛盾迅速尖銳起來。短短數年時間,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兩湖兩廣等地區接連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朝臣和宦官是有區別的。
朝臣再壞,多少會關心一些社會民生問題。這是他們要完成的kpi指標。
宦官再好,也不過夠謹守本分,對主子夠忠誠。天下蒼生過得怎麽樣,他們不必關心,也無權參與。
所以老百姓再怎麽亂,劉瑾是不會關心的,他隻關心怎麽掌權和撈錢,同時怎麽徹底整垮劉健。
劉瑾是個機靈鬼,總在明武宗玩得正開心的時候上前奏事。明武宗不願分神,總是不耐煩地說:“我用你幹什麽?不要打擾我!”於是很多事,劉瑾就可以自行決斷了。
公元1507年3月,,劉健致仕的第二年。劉瑾召集文武百官,命他們統統跪在宮門之外、金水橋南,將五十三人列為奸黨,劉健位列第一。兩年後,劉健被削職為民。
明世宗朱厚熜登基後,把劉健比作北宋名臣司馬光、文彥博,對他大加賞賜。當時,內閣重臣楊一清複出,拜謁賦閑在家的劉健。劉健毫不客氣地嗬斥他說:“你被時局誘惑,無法甘於澹泊,他日聖上輕視我們這些人必然從你開始。”說罷拂袖而去,隻留後生晚輩接待楊一清。此舉被後世譽為洛陽風第。
關於嘉靖帝的故事,我們後麵再細細道來。
謝遷(1450年-1531年)與劉健同時罷職。他見事明敏,議事總能一語中的,直指要害,所以被稱為謝公尤侃侃。
弘治中興三大名臣,為何隻有謝遷與劉健並稱為賢相呢?
因為劉健、謝遷同日辭職,隻有李東陽(1447年-1516年)依然留在內閣。
實際上,李東陽一直與劉健、謝遷保持同頻,接連一起上疏乞請退休,但明武宗獨獨留下了李東陽。此後三年時間,李東陽接連多次上書奏請病休,通通被拒。
這和他的性格有關。
李東陽因為貌寢且性格詼諧,早年仕途並不太順利,基本是任期屆滿才不得不被升遷,沒有機會得到破格提拔。
他對此並不在意,表現出非常高明的政治智慧,且為人處事也是能忍則忍,所以不論朝臣、宦官還是外戚,他都處得不錯。再加上他滿腹經綸,“以文章領袖群倫”,幾乎相當於當時的文壇盟主,所以他的擢升雖慢卻非常紮實。
更重要的事,他在上書請求退休時,並沒有要求誅殺劉瑾。
劉瑾再壞,還是希望得到其他人認同的。而對於明武宗來說,內閣也需要有可用之人。
於是李東陽就這麽留下來了。因為性格使然,再加上獨木難支,他沒有能力阻止劉瑾把持朝政。但他“潛移默奪,保全善類”,想盡辦法周旋,這才保護劉健、謝遷、楊一清等人沒有遭受更嚴厲的迫害。如劉瑾將劉、謝等人列為奸黨後,一度打算抄其家滅其族。是李東陽找到劉瑾盡力勸說,以剝奪兩人一切榮譽為代價,挽救了兩人的性命。
直到劉瑾被推翻,李東陽終於致仕。他退休在家四年後去世,諡號文正。
文正,是文官所能獲得的最高諡號。曆朝曆代能獲諡“文正”之人,滿打滿算不超過三十二人。如北宋範仲淹、清末曾國藩等於江山社稷功勞巨大,品德也被世人廣泛稱頌,他們立功、立德、立言,名副其實。
有明一代獲諡文正者不過四人。方孝孺、謝遷、倪元璐這三人無可爭議,隻有李東陽爭議巨大。當時有人作打油詩諷刺道:
文正從來諡範王,如今文正卻難當。
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意思是李東陽沒有資格和範仲淹比肩。
這麽說似乎也有道理。李東陽不僅將首輔票擬權拱手相讓,完全按劉瑾的意思進行內閣決策,而且還曾為其手書石碑,碑文極盡奉承之能事。他拚命交好劉瑾,一度被視為閹黨,似乎確實不配文正二字。
但是從另一方麵看,李東陽是在忍辱負重,以盡力維護社稷,保護忠良。因為他的隱忍和策劃,劉瑾勢力才被徹底根除。從這個角度看,李東陽有救世之功,匡扶之能,是一等一的大忠臣和大功臣。
我們可以將西漢初年陳平的故事拿來做一個比較。
其時漢惠帝駕崩,呂後臨朝,王陵和陳平分別出任左右丞相。呂後打算封呂氏外戚為王,王陵強烈反對,陳平和周勃卻舉手讚同。退朝後,王陵指責陳平、周勃為討好太後而背棄白馬之盟。陳平迴答道:“在朝堂上力爭,我們不如您,但保全社稷、安定劉氏後裔,您不如我們。”後來扶立漢文帝登基、匡扶大漢的,果然是在朝堂上委曲求全的陳平和周勃。
李東陽曲線救國,最終推翻劉瑾而為大明續命,他有資格獲得最高級別的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