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卦六爻講述了民族英雄文天祥聚眾抗元,兵敗被擒後從容就義的動人故事。
文天祥(1236年6月-1283年1月)是吉州廬陵縣(今江西吉安)人。他從小就相貌堂堂,長大以後身材魁偉,英俊帥氣,尤其一雙眼睛燦若星辰。他二十一歲時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在殿試環節以“法天不息”為題,策對一萬多字,洋洋灑灑,一氣嗬成,被擢為狀元及第。他“允升,大吉”,很快累遷為刑部侍郎。
因蒙古大軍大舉南下,宦官董宋臣建議宋理宗遷都,滿朝文武無人敢提不同意見。隻有文天祥“孚乃利用禴,無咎。”他上書請求誅殺董宋臣以安人心,建議未被采納。文天祥接連上書列舉董宋臣的罪行,並多次譏諷宰相賈似道言不由衷,多次遭言官彈劾而被免職,但並未遭遇牢獄之災。
公元1275年,蒙古人南侵,長江上遊告急,宋理宗詔令天下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召集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將士,會同本郡勇士,聚集兵眾過萬人。
宋廷獲知此事後“升虛邑”,擢升文天祥為江南西路提刑安撫使,率軍進駐京師,守衛臨安府。有朋友勸他要認清形勢,元兵三路南下地,而文天祥以一萬烏合之眾赴京,無異於驅羊入虎群。文天祥答曰:若能以身殉國,激勵天下忠臣義士奮起抗元,那麽國家有救了。
於是義無反顧散盡家產充作軍費,率兵進入臨安,被授予平江府(今江蘇蘇州)知府。他建議朝廷吸取五代分裂割據的教訓,將天下分為四鎮,設置都督為統帥,共同抵抗元軍。建議未被采納。
當年十月,元軍攻陷常州,占領獨鬆關。文天祥剛剛抵達平江府,被奉命棄守平江,退守餘杭。
翌年,文天祥被擢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與元軍議和。他據理力爭,觸怒元軍主帥伯顏,被拘捕。在押解北上途中,文天祥伺機逃脫,從重重包圍中風餐露宿,最終乘海船抵達溫州。
當年臨安被攻陷,益王趙昰(shi)逃至福州,被擁立為帝,延續大宋正統,是為宋端宗。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
他奔走唿號,奮力組織軍民抗元,隻可惜蒙軍勢大,他勢單力薄,隻能節節敗退。
公元1278年,宋端帝駕崩,衛王趙昺繼位。文天祥被加封為少保、信國公。
此時軍中瘟疫流行,無數士卒染上疫病,就連他的母親曾氏和唯一的兒子文道生已染病致死。
這年冬天,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他吞食龍腦自殺未遂。他被解至潮陽後,見元將張弘範立而不跪。張弘範是出身河朔地區的漢人,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器重。他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多次勸其寫信招降南宋小朝廷。
文天祥昂然答道:“我不能保衛自己的父母,怎麽可以教別人叛離他的父母呢?”憤而作七律《過零丁洋》以明誌: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來人難免一死,若能為國盡忠,死後可青史留名。其聲如黃鍾大呂,悲愴而壯烈。
所謂零丁洋,即伶丁洋,在今廣東省珠江口外。
張弘範見後,笑稱好人好詩,竟然不再過分相逼。
崖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張弘範設宴犒賞三軍時再次奉勸文天祥歸降元朝,可做大元宰相。國家淪亡,文天祥不肯苟且偷生,當即含淚拒絕。張弘範為之動容,於是向忽必烈上書奏報文天祥寧死不屈,表明自己不忍殺他的原因,並派人將其護送到元都燕京。
在往燕京的路上,文天祥連續絕食八天,居然沒有餓死。抵達燕京後,蒙古人將文天祥待若上賓,但他整夜不睡,隻是坐等天亮。
蒙古人沒有辦法,隻得將他移送兵馬司,交由士兵監守。所幸“王用亨於岐山,吉,無咎。”恰逢元世祖忽必烈多方尋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有意招降文天祥。
文天祥再次表示國家已亡,他唯有以死報國,倘若有幸獲得寬赦,也隻願以道士身份迴歸故鄉。
忽必烈歎息道:“誰家無忠臣!”有意放了他。隻可惜有人認為文天祥可能在江南西路再次起兵反元,此事隻得作罷。
公元1282年,福建一帶有人自稱宋主,率兵千人打算救出文天祥。燕京城內傳出沒有署名的反元書信,恰好元朝左丞相阿合馬被人刺殺。
因書信中有“丞相無憂”的字樣,文天祥被懷疑是幕後主使人。
忽必烈為此召見文天祥,問他還有什麽願望嗎?文天祥迴答說願求一死。
忽必烈百般不忍的時候,有人建議不如成全文天祥。
文天祥走向刑場,向南方跪拜後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
刑場上十幾位江南義士冒死來為文天祥辦理後事,他們在文天祥遺體的衣帶之間一篇附有序言的讚:
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讚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他在被囚元大都的獄中時,曾作長詩《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這首光輝燦爛、氣勢磅礴的詩篇,充滿浩然正氣,表現出了他堅如磐石的民族氣節、威武不屈的錚錚鐵骨和生死不渝的崇高信念。
文天祥“貞吉,升階。”他就義的消息傳到南方,舊日部屬和朋友紛紛設酒祭奠,以表悼念之情。翌年,文天祥歸葬於故鄉富田村。
文天祥誓與國家共存亡的愛國之情,激勵著後世無數仁人誌士,“冥升,利於不息之貞。”他死之後,聲望依然在不斷提升。
公元1376年明洪武年間,明廷在北平教忠坊修建文丞相祠。不久,廬陵、宣城、溫州、崖山、大興等地紛紛興建文天祥的紀念祠堂。
公元1456年,明代宗追諡文天祥為“忠烈”。
文天祥(1236年6月-1283年1月)是吉州廬陵縣(今江西吉安)人。他從小就相貌堂堂,長大以後身材魁偉,英俊帥氣,尤其一雙眼睛燦若星辰。他二十一歲時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在殿試環節以“法天不息”為題,策對一萬多字,洋洋灑灑,一氣嗬成,被擢為狀元及第。他“允升,大吉”,很快累遷為刑部侍郎。
因蒙古大軍大舉南下,宦官董宋臣建議宋理宗遷都,滿朝文武無人敢提不同意見。隻有文天祥“孚乃利用禴,無咎。”他上書請求誅殺董宋臣以安人心,建議未被采納。文天祥接連上書列舉董宋臣的罪行,並多次譏諷宰相賈似道言不由衷,多次遭言官彈劾而被免職,但並未遭遇牢獄之災。
公元1275年,蒙古人南侵,長江上遊告急,宋理宗詔令天下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召集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將士,會同本郡勇士,聚集兵眾過萬人。
宋廷獲知此事後“升虛邑”,擢升文天祥為江南西路提刑安撫使,率軍進駐京師,守衛臨安府。有朋友勸他要認清形勢,元兵三路南下地,而文天祥以一萬烏合之眾赴京,無異於驅羊入虎群。文天祥答曰:若能以身殉國,激勵天下忠臣義士奮起抗元,那麽國家有救了。
於是義無反顧散盡家產充作軍費,率兵進入臨安,被授予平江府(今江蘇蘇州)知府。他建議朝廷吸取五代分裂割據的教訓,將天下分為四鎮,設置都督為統帥,共同抵抗元軍。建議未被采納。
當年十月,元軍攻陷常州,占領獨鬆關。文天祥剛剛抵達平江府,被奉命棄守平江,退守餘杭。
翌年,文天祥被擢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與元軍議和。他據理力爭,觸怒元軍主帥伯顏,被拘捕。在押解北上途中,文天祥伺機逃脫,從重重包圍中風餐露宿,最終乘海船抵達溫州。
當年臨安被攻陷,益王趙昰(shi)逃至福州,被擁立為帝,延續大宋正統,是為宋端宗。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
他奔走唿號,奮力組織軍民抗元,隻可惜蒙軍勢大,他勢單力薄,隻能節節敗退。
公元1278年,宋端帝駕崩,衛王趙昺繼位。文天祥被加封為少保、信國公。
此時軍中瘟疫流行,無數士卒染上疫病,就連他的母親曾氏和唯一的兒子文道生已染病致死。
這年冬天,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他吞食龍腦自殺未遂。他被解至潮陽後,見元將張弘範立而不跪。張弘範是出身河朔地區的漢人,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器重。他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多次勸其寫信招降南宋小朝廷。
文天祥昂然答道:“我不能保衛自己的父母,怎麽可以教別人叛離他的父母呢?”憤而作七律《過零丁洋》以明誌: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來人難免一死,若能為國盡忠,死後可青史留名。其聲如黃鍾大呂,悲愴而壯烈。
所謂零丁洋,即伶丁洋,在今廣東省珠江口外。
張弘範見後,笑稱好人好詩,竟然不再過分相逼。
崖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張弘範設宴犒賞三軍時再次奉勸文天祥歸降元朝,可做大元宰相。國家淪亡,文天祥不肯苟且偷生,當即含淚拒絕。張弘範為之動容,於是向忽必烈上書奏報文天祥寧死不屈,表明自己不忍殺他的原因,並派人將其護送到元都燕京。
在往燕京的路上,文天祥連續絕食八天,居然沒有餓死。抵達燕京後,蒙古人將文天祥待若上賓,但他整夜不睡,隻是坐等天亮。
蒙古人沒有辦法,隻得將他移送兵馬司,交由士兵監守。所幸“王用亨於岐山,吉,無咎。”恰逢元世祖忽必烈多方尋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有意招降文天祥。
文天祥再次表示國家已亡,他唯有以死報國,倘若有幸獲得寬赦,也隻願以道士身份迴歸故鄉。
忽必烈歎息道:“誰家無忠臣!”有意放了他。隻可惜有人認為文天祥可能在江南西路再次起兵反元,此事隻得作罷。
公元1282年,福建一帶有人自稱宋主,率兵千人打算救出文天祥。燕京城內傳出沒有署名的反元書信,恰好元朝左丞相阿合馬被人刺殺。
因書信中有“丞相無憂”的字樣,文天祥被懷疑是幕後主使人。
忽必烈為此召見文天祥,問他還有什麽願望嗎?文天祥迴答說願求一死。
忽必烈百般不忍的時候,有人建議不如成全文天祥。
文天祥走向刑場,向南方跪拜後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
刑場上十幾位江南義士冒死來為文天祥辦理後事,他們在文天祥遺體的衣帶之間一篇附有序言的讚:
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讚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他在被囚元大都的獄中時,曾作長詩《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這首光輝燦爛、氣勢磅礴的詩篇,充滿浩然正氣,表現出了他堅如磐石的民族氣節、威武不屈的錚錚鐵骨和生死不渝的崇高信念。
文天祥“貞吉,升階。”他就義的消息傳到南方,舊日部屬和朋友紛紛設酒祭奠,以表悼念之情。翌年,文天祥歸葬於故鄉富田村。
文天祥誓與國家共存亡的愛國之情,激勵著後世無數仁人誌士,“冥升,利於不息之貞。”他死之後,聲望依然在不斷提升。
公元1376年明洪武年間,明廷在北平教忠坊修建文丞相祠。不久,廬陵、宣城、溫州、崖山、大興等地紛紛興建文天祥的紀念祠堂。
公元1456年,明代宗追諡文天祥為“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