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大吉,無咎。
非常吉利,沒有災難。
劈頭四個字,大吉,無咎。
沒有理由,沒有原因,為什麽就劈頭四個字,大吉,無咎了呢?
而且既然已經大吉,為什麽還要加無咎兩個字,這不重複了嗎?
我們通常將“無咎”解釋為:沒有災難,這是對結果和過程的判定。
但無咎還有另外一重意思:沒有過失,這是對原因和做法的要求。
因為無咎,所以大吉,這四個字,不是並列關係,不是遞進關係,而是因果關係。
這麽理解就通順多了。
我們讀易經,不能死板地讀,教條地讀。
在易經成書的時期,我國的文字係統還沒有完全成熟。
就像三四歲的孩子,會說很多話了,但詞匯量遠遠不夠,對語法的概念也一知半解。所以他們說的話經常顛三倒四,而且有時候用詞也非常有意思,就算是親生父母,如果不認真核計核計,搞不懂他們究竟想要表達什麽。
上古經典書籍為什麽顯得如此奇妙,原因就在這裏。
語境不通,詞語艱澀難懂,富有挑戰性;辭約而意豐,因為話少,便顯得含義深遠廣大,富有想象力。
經過無數代人的注釋和再解讀,一本薄薄的經典延伸出厚厚的內容,汗牛充棟。於是隻需讀懂一本,便可稱博學鴻儒,學富五車。
南宋已經衰微,但對於宋寧宗來說,隻需小心謹慎不犯大錯,便是大吉大利。而對於權相史彌遠來說,隻需抱緊金國大腿,同時不讓政敵抓住把柄,他便可以光宗耀祖,喜得善終。
但宋寧宗有一個不以自己意誌為轉移的大問題:後繼無人。
他的問題與宋高宗略有不同,宋高宗沒有生育能力,所以才導致膝下無子。宋寧宗卻足足生了九個兒子,隻是全部夭折。
當然,原因雖然不同,結果卻是一樣。宋寧宗一樣,不得不從宗室子弟中尋找接班人。
公元1198年,他收養宋太祖後裔、六歲的趙與願為子,賜名日詢。但宋寧宗身體雖弱,命卻很硬,命裏克子。趙詢活到二十九歲,病死了。
公元1221年,宋寧宗選擇宗室子弟趙竑(hong)為接班人。他對史彌遠專權極度不滿,一度指著地圖上的海南島,發誓今後如果得誌,就要把史彌遠發配瓊州。
他過早暴露自己的意圖,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結果很難大吉。
史彌遠耳目眾多,很快獲知這個消息,從此開始不斷向宋寧宗嘀咕趙竑的不是。眼見宋寧宗無動於衷,他再次聯合楊皇後玩起了矯詔這套老把戲。
矯詔本是欺君大罪,但史彌遠把事做得無懈可擊。
公元1223年,史彌遠收買了一個名叫鄭清之的九品小官,將其升為太學博士,安排為趙貴誠的老師。
從這看似無關緊要的一著閑手,史彌遠開始布局。
趙貴誠是誰?
趙貴誠(1205年1-1264年11月)原名趙與莒,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世孫,趙德昭的九世孫。因為趙德昭一脈從無後人登基為帝,趙與莒的皇族血脈十分微薄,已與平民無異。
在史彌遠看來,趙貴誠若當上皇帝,極好拿捏。
公元1224年8月,宋寧宗病重彌留。史彌遠趕緊派人連夜把趙貴誠召入宮中,說服楊皇後改立太子。楊皇後認為皇子是先帝所立,不可擅自廢立。
當天晚上,史彌遠等人連續七次勸說楊皇後,楊皇後始終不鬆口答應。
眼見事情不妙,史彌遠言語中便多了一分威脅之意:軍民都已歸心,如果不行廢立,必定會引起禍變,到時候楊家也無立足之地了。
楊皇後聞言沉默良久,這才召趙貴誠進見。隨後,由鄭清之擬旨改詔,廢趙竑為濟王,立趙貴誠為太子,改名為趙昀。
宋寧宗崩後,在先帝靈柩前,趙昀即位為宋理宗。
新皇登基,百官朝拜,趙竑瞠目結舌,不知所措,被人強按著腦袋下拜稱臣,不久出居湖州。
公元1225年正月,湖州太學生潘壬兄弟圖謀擁立趙竑,他們找到趙竑,不由分說為其黃袍加身。隨後草詔曆數史彌遠廢立皇帝之罪,號稱起兵精兵二十萬討伐逆賊。
實際上,所有士卒加上拿著鋤頭釘耙的農民,總共不過百人。
趙竑蒙了,這哪裏是送他當皇帝,這分明是送他去死。
不得不說,潘氏兄弟是一番好意,不過好心辦成了壞事。叛亂很快被平定,趙竑被賜自縊。
什麽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這就是!
宋理宗是個明白人,在史彌遠死後追複趙竑官爵。趙竑的妻子吳氏做了尼姑,宋理宗為其賜號為惠淨法空太師,每月供百貫香火錢。
史彌遠抓住了皇帝,就抓住了基本盤。他的官位基本無恙,但因為此前降金乞和的行為,民間風評實在太差。
然而,部分理學人士從中找到了互利互惠的機會。他們向史彌遠建議表彰朱熹、倡導理學,以改善個人形象。
史彌遠欣然采納意見。
於是理學派的地位被拔高,而史彌遠也得到了理學人士的擁戴。
因為在扶立宋理宗登基前後,史彌遠的吃相太難看,部分有節操的理學家如真德秀、魏了翁等人先後離職。但史彌遠一如既往扶持理學派,並追贈朱熹為太師,追諡嶽飛為忠武。
公元1233年,史彌遠病重,將鄭清之擢升為右丞相,不久病逝,被追封為衛王,諡號忠獻。
一代權相不僅得到善終,而且在正史上的名聲還不算太壞。
史彌遠倡導理學,使其被確定為官方的統治思想。故元代理學人士心懷感激,在修撰宋史時不僅沒有將其列為奸臣,反而還多方為其粉飾太平。
然而這掩蓋不了他排除異己、中飽私囊的奸臣麵目。他偽詔廢立皇子的行為,比兩宋朝任何奸臣都做得過分;他重用“四木三兇”為鷹犬,專擅朝政,禍亂朝綱;他一邊對金國屈膝求和,一邊對南宋百姓瘋狂掠奪,致使南宋國勢日衰。
觀其一生,壞事做盡,隻不過善於偽裝而已。
非常吉利,沒有災難。
劈頭四個字,大吉,無咎。
沒有理由,沒有原因,為什麽就劈頭四個字,大吉,無咎了呢?
而且既然已經大吉,為什麽還要加無咎兩個字,這不重複了嗎?
我們通常將“無咎”解釋為:沒有災難,這是對結果和過程的判定。
但無咎還有另外一重意思:沒有過失,這是對原因和做法的要求。
因為無咎,所以大吉,這四個字,不是並列關係,不是遞進關係,而是因果關係。
這麽理解就通順多了。
我們讀易經,不能死板地讀,教條地讀。
在易經成書的時期,我國的文字係統還沒有完全成熟。
就像三四歲的孩子,會說很多話了,但詞匯量遠遠不夠,對語法的概念也一知半解。所以他們說的話經常顛三倒四,而且有時候用詞也非常有意思,就算是親生父母,如果不認真核計核計,搞不懂他們究竟想要表達什麽。
上古經典書籍為什麽顯得如此奇妙,原因就在這裏。
語境不通,詞語艱澀難懂,富有挑戰性;辭約而意豐,因為話少,便顯得含義深遠廣大,富有想象力。
經過無數代人的注釋和再解讀,一本薄薄的經典延伸出厚厚的內容,汗牛充棟。於是隻需讀懂一本,便可稱博學鴻儒,學富五車。
南宋已經衰微,但對於宋寧宗來說,隻需小心謹慎不犯大錯,便是大吉大利。而對於權相史彌遠來說,隻需抱緊金國大腿,同時不讓政敵抓住把柄,他便可以光宗耀祖,喜得善終。
但宋寧宗有一個不以自己意誌為轉移的大問題:後繼無人。
他的問題與宋高宗略有不同,宋高宗沒有生育能力,所以才導致膝下無子。宋寧宗卻足足生了九個兒子,隻是全部夭折。
當然,原因雖然不同,結果卻是一樣。宋寧宗一樣,不得不從宗室子弟中尋找接班人。
公元1198年,他收養宋太祖後裔、六歲的趙與願為子,賜名日詢。但宋寧宗身體雖弱,命卻很硬,命裏克子。趙詢活到二十九歲,病死了。
公元1221年,宋寧宗選擇宗室子弟趙竑(hong)為接班人。他對史彌遠專權極度不滿,一度指著地圖上的海南島,發誓今後如果得誌,就要把史彌遠發配瓊州。
他過早暴露自己的意圖,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結果很難大吉。
史彌遠耳目眾多,很快獲知這個消息,從此開始不斷向宋寧宗嘀咕趙竑的不是。眼見宋寧宗無動於衷,他再次聯合楊皇後玩起了矯詔這套老把戲。
矯詔本是欺君大罪,但史彌遠把事做得無懈可擊。
公元1223年,史彌遠收買了一個名叫鄭清之的九品小官,將其升為太學博士,安排為趙貴誠的老師。
從這看似無關緊要的一著閑手,史彌遠開始布局。
趙貴誠是誰?
趙貴誠(1205年1-1264年11月)原名趙與莒,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世孫,趙德昭的九世孫。因為趙德昭一脈從無後人登基為帝,趙與莒的皇族血脈十分微薄,已與平民無異。
在史彌遠看來,趙貴誠若當上皇帝,極好拿捏。
公元1224年8月,宋寧宗病重彌留。史彌遠趕緊派人連夜把趙貴誠召入宮中,說服楊皇後改立太子。楊皇後認為皇子是先帝所立,不可擅自廢立。
當天晚上,史彌遠等人連續七次勸說楊皇後,楊皇後始終不鬆口答應。
眼見事情不妙,史彌遠言語中便多了一分威脅之意:軍民都已歸心,如果不行廢立,必定會引起禍變,到時候楊家也無立足之地了。
楊皇後聞言沉默良久,這才召趙貴誠進見。隨後,由鄭清之擬旨改詔,廢趙竑為濟王,立趙貴誠為太子,改名為趙昀。
宋寧宗崩後,在先帝靈柩前,趙昀即位為宋理宗。
新皇登基,百官朝拜,趙竑瞠目結舌,不知所措,被人強按著腦袋下拜稱臣,不久出居湖州。
公元1225年正月,湖州太學生潘壬兄弟圖謀擁立趙竑,他們找到趙竑,不由分說為其黃袍加身。隨後草詔曆數史彌遠廢立皇帝之罪,號稱起兵精兵二十萬討伐逆賊。
實際上,所有士卒加上拿著鋤頭釘耙的農民,總共不過百人。
趙竑蒙了,這哪裏是送他當皇帝,這分明是送他去死。
不得不說,潘氏兄弟是一番好意,不過好心辦成了壞事。叛亂很快被平定,趙竑被賜自縊。
什麽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這就是!
宋理宗是個明白人,在史彌遠死後追複趙竑官爵。趙竑的妻子吳氏做了尼姑,宋理宗為其賜號為惠淨法空太師,每月供百貫香火錢。
史彌遠抓住了皇帝,就抓住了基本盤。他的官位基本無恙,但因為此前降金乞和的行為,民間風評實在太差。
然而,部分理學人士從中找到了互利互惠的機會。他們向史彌遠建議表彰朱熹、倡導理學,以改善個人形象。
史彌遠欣然采納意見。
於是理學派的地位被拔高,而史彌遠也得到了理學人士的擁戴。
因為在扶立宋理宗登基前後,史彌遠的吃相太難看,部分有節操的理學家如真德秀、魏了翁等人先後離職。但史彌遠一如既往扶持理學派,並追贈朱熹為太師,追諡嶽飛為忠武。
公元1233年,史彌遠病重,將鄭清之擢升為右丞相,不久病逝,被追封為衛王,諡號忠獻。
一代權相不僅得到善終,而且在正史上的名聲還不算太壞。
史彌遠倡導理學,使其被確定為官方的統治思想。故元代理學人士心懷感激,在修撰宋史時不僅沒有將其列為奸臣,反而還多方為其粉飾太平。
然而這掩蓋不了他排除異己、中飽私囊的奸臣麵目。他偽詔廢立皇子的行為,比兩宋朝任何奸臣都做得過分;他重用“四木三兇”為鷹犬,專擅朝政,禍亂朝綱;他一邊對金國屈膝求和,一邊對南宋百姓瘋狂掠奪,致使南宋國勢日衰。
觀其一生,壞事做盡,隻不過善於偽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