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卦六爻也講述了宋初名臣輩出,攜手改革圖新、治理天下的曆史故事。
初六:無咎。
為什麽說無咎,沒有災難?
我們要結合卦名、卦辭和象辭來看這簡單的兩個字。
我們如果抱著寬容、平順的心態來看待眼前的困境,並且根據實際情況待時而動,情況不利時謹慎自守,出現轉機時盡快行動,那麽吉利,沒有災難。
宋太宗外戰外行,打得一團糟。但他內戰內行,平定了農民軍起義,解決了惱人的接班人問題,而且內藏庫中儲備了足夠多的銀子,其時政權已漸漸穩固,朝政已漸成氣象,大宋朝看起來政通人和,百廢待興,他非常開心。
有一次,他在宮中大宴群臣,酒酣耳熱之際開始自吹自擂:五代之時生靈凋喪,老百姓認為天下不會再有太平日子了。但自朕總攬政事以來,天下大治,繁榮昌盛,由此可知,國家治亂在乎人為。
在座群臣紛紛鼓掌附和。
隻有呂蒙正不以為然,走到宋太宗麵前說,皇帝所在即為百姓聚集之處,所以繁榮昌盛。但京城之外不出數裏之地,就和城裏大不一樣,有很多饑寒而死的人。他勸宋太宗應該放眼看看遠處,這才是天下百姓的福氣。
這番話極為在理,宋太宗雖然很掃興,卻也隻能默不作聲。
呂蒙正是科考狀元,宋初名相,他的氣量就連宋太宗也自愧不如。相傳為他創作的《寒窯賦》,被很多人視為天下第一奇文。開篇劈頭一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該文以諸多曆史名人為例,講述人生命運和天地變化自然循環的道理,頗有宿命論的色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讀。
趙宋皇室之中,似乎存在某種因果循環的宿命。
趙廷美無故死於房州後,宋太宗長子、衛王趙德崇觸發心病,瘋瘋癲癲縱火焚宮,被廢為庶人。次子趙德明繼任開封尹,進封許王,加中書令兼侍中,但數年後亦無故病重而亡。
於是很長一段時間裏,宋太宗不願再提立儲之事。我們很難辨別清楚,宋太宗不立太子的原因,究竟是傷感二子早逝,還是過於貪戀皇權。
公元994年9月,宋太宗深感年老力衰,於是在征詢宰相寇準的意見後,立第三子趙恆為皇太子。
這在當時是難得的新鮮事。
自唐末五代以來,中原王朝很少立過皇太子。所以趙恆立為太子後,在參拜太廟迴宮的路上,汴京百姓萬人空巷,歡欣鼓舞,紛紛稱他為少年天子,甚至有人讚美他“真社稷之主也”。
宋太宗聽說此事後,大為生氣。他氣唿唿地把寇準召進宮質問:老百姓隻知有太子,不知道還有朕嗎?如果四海之內人心都歸屬太子,那把朕置於何地?”
莫名被遷怒的寇準平順寬和的心態,他沒有急於自證,也沒有辯駁,而是拱手拜倒祝賀宋太宗,說聖上後繼有人,這是國家的福氣啊。
所以為什麽要讀曆史呢?
這些千古留名的人精,他們的言行應對,簡直令人有醍醐灌頂、頓開茅塞之感悟啊!
宋太宗半信半疑,於是又將此事講給各位皇後和嬪妃聽,結果她們無一例外紛紛表示祝賀。
宋太宗這才轉怒為喜,大擺宴席請寇準喝酒,一直喝得酩酊大醉為止。
公元997年,宋太宗駕崩。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1022年3月)繼位。
據說趙恆雖為太子,得位卻殊為不易。宦官王繼恩打算複製唐朝經驗,來一個宦官定軍權。他聯合參知政事李昌齡、知製誥胡旦等人爭取到了李皇後的支持,打算擁立被廢為庶人的趙德崇為帝。
幸好宰相呂端敏銳地察覺到不對。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他在大事上果然分外明察。
他一麵派遣親信催促趙恆盡快進宮,一邊派人將王繼恩軟禁起來,自己則火速入宮,以先帝之命說服李皇後同意趙恆繼位為帝。趙恆初登基時,垂簾接見朝臣。呂端見狀站在殿下不拜,敦請左右卷起簾子,確認無誤後這才率群臣跪拜,三唿萬歲。
宋真宗以太祖、太宗留下的祖宗之法為治國圭臬,逐漸奠定了宋王朝恪守祖製的基本原則。但在奉行祖法的基礎上,宋真宗在製度、文化上也頗多創新。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定天下路和崇道重儒。
中晚唐時期節度使權力過大,造成了地方割據、尾大不掉的隱患,也是唐朝覆滅的直接原因。宋太祖時期,逐步取消了節度使的行政權力,以文官任地方知州,並設轉運司負責軍隊的後勤補給,轉運使所轄區域稱為路。趙恆即位之時,把全國分為十八個路,使其正式確立為一級行政單位。
唐末五代以來,儒釋道三教逐漸合一。而宋真宗對此持開明態度,崇道、重儒而不抑佛。
宋朝初年,統治者多喜好道教。相傳,宋太祖自稱上天霹靂大仙轉世,而宋太宗自稱上天赤腳大仙轉世,他們均與道教大師陳摶交好,並有許多神奇故事傳世。宋真宗在位時,對《老子》《莊子》《列子》等道家經典進行了校勘與雕印發行,這是道教曆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命人整理出道教重要典籍《大宋天宮寶藏》。
而且,他加封道家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皇帝”,同時將玉皇大帝列為國家奉祀對象。玉皇大帝的名號很長,叫作“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
宋真宗崇奉道教,或與趙宋王朝以“九天司命真君趙玄朗”為趙氏祖先有關,以此標榜趙宋皇權天授,為華夏正統。而他重視儒學,則基於穩固統治的現實考量。
公元1008年,宋真宗來到山東曲阜拜謁文宣王廟,追諡儒家孔子為“玄聖文宣王”,並追封顏迴等儒家十哲為公爵,曾參等六十二賢人為侯爵。翌年,河南富商曹誠在商丘修建學舍,招生開講,趙恆欣然為之賜名為“應天府書院”。
為鼓勵天下學子讀書入仕,共治天下,宋真宗甚至親自創作《勵學篇》加以倡導勸勉,後簡化為四句詩傳唱不衰: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
初六:無咎。
為什麽說無咎,沒有災難?
我們要結合卦名、卦辭和象辭來看這簡單的兩個字。
我們如果抱著寬容、平順的心態來看待眼前的困境,並且根據實際情況待時而動,情況不利時謹慎自守,出現轉機時盡快行動,那麽吉利,沒有災難。
宋太宗外戰外行,打得一團糟。但他內戰內行,平定了農民軍起義,解決了惱人的接班人問題,而且內藏庫中儲備了足夠多的銀子,其時政權已漸漸穩固,朝政已漸成氣象,大宋朝看起來政通人和,百廢待興,他非常開心。
有一次,他在宮中大宴群臣,酒酣耳熱之際開始自吹自擂:五代之時生靈凋喪,老百姓認為天下不會再有太平日子了。但自朕總攬政事以來,天下大治,繁榮昌盛,由此可知,國家治亂在乎人為。
在座群臣紛紛鼓掌附和。
隻有呂蒙正不以為然,走到宋太宗麵前說,皇帝所在即為百姓聚集之處,所以繁榮昌盛。但京城之外不出數裏之地,就和城裏大不一樣,有很多饑寒而死的人。他勸宋太宗應該放眼看看遠處,這才是天下百姓的福氣。
這番話極為在理,宋太宗雖然很掃興,卻也隻能默不作聲。
呂蒙正是科考狀元,宋初名相,他的氣量就連宋太宗也自愧不如。相傳為他創作的《寒窯賦》,被很多人視為天下第一奇文。開篇劈頭一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該文以諸多曆史名人為例,講述人生命運和天地變化自然循環的道理,頗有宿命論的色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讀。
趙宋皇室之中,似乎存在某種因果循環的宿命。
趙廷美無故死於房州後,宋太宗長子、衛王趙德崇觸發心病,瘋瘋癲癲縱火焚宮,被廢為庶人。次子趙德明繼任開封尹,進封許王,加中書令兼侍中,但數年後亦無故病重而亡。
於是很長一段時間裏,宋太宗不願再提立儲之事。我們很難辨別清楚,宋太宗不立太子的原因,究竟是傷感二子早逝,還是過於貪戀皇權。
公元994年9月,宋太宗深感年老力衰,於是在征詢宰相寇準的意見後,立第三子趙恆為皇太子。
這在當時是難得的新鮮事。
自唐末五代以來,中原王朝很少立過皇太子。所以趙恆立為太子後,在參拜太廟迴宮的路上,汴京百姓萬人空巷,歡欣鼓舞,紛紛稱他為少年天子,甚至有人讚美他“真社稷之主也”。
宋太宗聽說此事後,大為生氣。他氣唿唿地把寇準召進宮質問:老百姓隻知有太子,不知道還有朕嗎?如果四海之內人心都歸屬太子,那把朕置於何地?”
莫名被遷怒的寇準平順寬和的心態,他沒有急於自證,也沒有辯駁,而是拱手拜倒祝賀宋太宗,說聖上後繼有人,這是國家的福氣啊。
所以為什麽要讀曆史呢?
這些千古留名的人精,他們的言行應對,簡直令人有醍醐灌頂、頓開茅塞之感悟啊!
宋太宗半信半疑,於是又將此事講給各位皇後和嬪妃聽,結果她們無一例外紛紛表示祝賀。
宋太宗這才轉怒為喜,大擺宴席請寇準喝酒,一直喝得酩酊大醉為止。
公元997年,宋太宗駕崩。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1022年3月)繼位。
據說趙恆雖為太子,得位卻殊為不易。宦官王繼恩打算複製唐朝經驗,來一個宦官定軍權。他聯合參知政事李昌齡、知製誥胡旦等人爭取到了李皇後的支持,打算擁立被廢為庶人的趙德崇為帝。
幸好宰相呂端敏銳地察覺到不對。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他在大事上果然分外明察。
他一麵派遣親信催促趙恆盡快進宮,一邊派人將王繼恩軟禁起來,自己則火速入宮,以先帝之命說服李皇後同意趙恆繼位為帝。趙恆初登基時,垂簾接見朝臣。呂端見狀站在殿下不拜,敦請左右卷起簾子,確認無誤後這才率群臣跪拜,三唿萬歲。
宋真宗以太祖、太宗留下的祖宗之法為治國圭臬,逐漸奠定了宋王朝恪守祖製的基本原則。但在奉行祖法的基礎上,宋真宗在製度、文化上也頗多創新。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定天下路和崇道重儒。
中晚唐時期節度使權力過大,造成了地方割據、尾大不掉的隱患,也是唐朝覆滅的直接原因。宋太祖時期,逐步取消了節度使的行政權力,以文官任地方知州,並設轉運司負責軍隊的後勤補給,轉運使所轄區域稱為路。趙恆即位之時,把全國分為十八個路,使其正式確立為一級行政單位。
唐末五代以來,儒釋道三教逐漸合一。而宋真宗對此持開明態度,崇道、重儒而不抑佛。
宋朝初年,統治者多喜好道教。相傳,宋太祖自稱上天霹靂大仙轉世,而宋太宗自稱上天赤腳大仙轉世,他們均與道教大師陳摶交好,並有許多神奇故事傳世。宋真宗在位時,對《老子》《莊子》《列子》等道家經典進行了校勘與雕印發行,這是道教曆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命人整理出道教重要典籍《大宋天宮寶藏》。
而且,他加封道家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皇帝”,同時將玉皇大帝列為國家奉祀對象。玉皇大帝的名號很長,叫作“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
宋真宗崇奉道教,或與趙宋王朝以“九天司命真君趙玄朗”為趙氏祖先有關,以此標榜趙宋皇權天授,為華夏正統。而他重視儒學,則基於穩固統治的現實考量。
公元1008年,宋真宗來到山東曲阜拜謁文宣王廟,追諡儒家孔子為“玄聖文宣王”,並追封顏迴等儒家十哲為公爵,曾參等六十二賢人為侯爵。翌年,河南富商曹誠在商丘修建學舍,招生開講,趙恆欣然為之賜名為“應天府書院”。
為鼓勵天下學子讀書入仕,共治天下,宋真宗甚至親自創作《勵學篇》加以倡導勸勉,後簡化為四句詩傳唱不衰: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