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卦六爻也講述了宋太祖艱難治宋中道崩殂,宋太宗無力收複失地的曆史故事。


    初六:往蹇,來譽。


    向前進艱難,返迴來得到讚譽。


    這個爻辭,其實可以視作潛龍勿用的同義詞。既然向前走局勢艱難,不如退迴來提升自己,同時靜待時機。


    在宋太祖趙匡胤看來,剛剛建立的宋朝內憂外患,就像建造在流水上的沙塔一樣隨時可能垮掉。他憂心忡忡地對宰相趙普說:“我睡不著覺啊,總感覺臥床以外都是別人的地盤。”


    站在宋太祖的角度,這種感覺極其真實而強烈,絕對不是隨口說說而已。


    朝中百官不可靠。他們以前都是北周的官,未必會真心服他這個新皇帝。所以他一直很敬重範質、王溥等前朝重臣,仍以他們為宰相統領百官。


    各地的邊軍也不可靠。他們以前都是北周的軍隊,現在未必服從他的節製。如今天下割據勢力林立,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相繼發動叛亂,這讓趙匡胤覺得隻有擁立他登基為帝的這支部隊才勉強值得信賴。


    但這支部隊也未必可靠。他們既然能擁立他趙匡胤登基,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在某一天,突然又擁立另外一個人登基為帝。


    京城中的人都不值得信賴,放眼天下則更是四方皆敵。


    江南有南唐、後蜀、南漢、吳越諸國,西北有吐蕃、吐穀渾和南詔,北方有北漢和遼國,宋太祖的這個大宋朝被團團包圍。


    實際上,放眼天下,安保等級最高的人是皇帝,安全感最低的人也是皇帝。他既要操心自己的權力,更要擔心自己的小命。所以,看似無限尊榮的皇帝其實很沒有自由。吃飯沒有自由,先要別人試吃才敢吃。出門沒有自由,前唿後擁都由禁軍守護著,絕對沒有機會跑到小巷口吃個可口的路邊攤。


    禁軍前前後後守護著就有安全感了嗎?


    恐怕未必。一些疑心病極重的帝王甚至看誰都不懷好意,誰知道這些禁衛軍們會不會偷偷捅他一刀子呢?


    宋太祖應該不會有這樣的憂慮。他登基以後經常微服出巡,怕死的皇帝是萬萬不敢這麽做的。


    但宋太祖不怕,不代表臣子們不擔心啊。他們勸諫宋太祖要為自己的人身安全著想,不要隨便出去晃悠,但宋太祖不在意,豪氣地迴答說:如果真有天命之子,隨他怎麽樣來。


    宋太祖有這樣的底氣,除了自己心胸豁達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也是一代武林大宗師。他根據士兵們在戰場上廝殺的格鬥經驗,創造出三十二路太祖長拳,成為大開大合的武功招式。在中國,以太祖長拳命名的拳係流派數不勝數,甚至有武林門派以趙門自居。


    光憑這一手太祖長拳,他打十個未必打得過,等閑三四個人可能近不了身。


    相比個人生命安全,趙匡胤更操心的,是如何穩固皇權。於是在一個風雪之夜,宋太祖冒雪登門,走進宰相趙普的家中。君臣二人燃炭燒肉,把酒縱論天下事。這一次他們的主題是攻略北漢。


    趙普建議攻略天下,宜采取先南後北的戰略。


    北漢占據太原,位居大宋西、北方向,可以為宋朝阻擋契丹人、黨項人和吐蕃人的侵擾。所以先擱置北漢問題,先掉頭收複江東、川蜀的割據勢力,穩定大後方以後再謀北伐。


    從大戰略上看,趙普的建議顯然切合實際,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當周圍強敵環伺,國內大局未定之時,冒然出兵征伐肯定風險極大,不如退而強化內政,鞏固後方,再徐徐圖之。


    實際上,趙普之於趙匡胤,恰似蕭何之於劉邦,長孫無忌之於李世民。他為宋朝統治者出謀劃策,助其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製,發展生產,有力鞏固了趙宋統治。


    趙普(922年-992年8月)是幽州薊縣(今北京)人,他青少年時代並沒有讀過多少書,卻留下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曆史典故。


    相傳宋太宗即位後,曾隨口詢問趙普:“有人說你隻讀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迴答說:“為臣所知確實不超出《論語》。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治理天下太平。”


    這個傳說的真實性頗為可疑。因為《宋史·趙普傳》中壓根沒有這件事,其中涉及《論語》的記敘僅僅是說趙普“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意思是說:趙普出身小吏,學問稀鬆平常。宋太祖勸他要讀點書,趙普於是閉門苦讀,手不釋卷,第二天處理朝政時迅速果決。他死後,家人清理他的遺物時,發現隻有《論語》二十篇。


    而傳說的親曆者,宋太宗趙光義親自為趙普撰寫的《趙普神道碑》中,竟然也沒有提及這件事。


    此說的始作俑者是一個叫林駧(dong)的人。當時南宋理學家朱熹剛剛死去以後,林駧撰寫了一本《古今源流至論》,在卷八《儒吏》中提到:“趙普,一代勳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


    這個說法與《宋史趙普傳》差相仿佛,又略有不同。大意是說:趙普所學,除了《論語》之外沒有別物。與此同時,他在這句話下麵加了一個小注:“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這個小注給了人們發揮的空間。


    與林駧同時代的儒學家羅大經,創作了一本文言小說《鶴林玉露》,書中錄入這麽一個故事。杜甫詩雲: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賈。大概是把《論語》當作兒童的啟蒙讀物。趙普當宰相的時候,有人說他是山東人,所讀的書不過一本《論語》。宋太宗曾就此事詢問趙普,他坦然承認說:“臣平生所知,確實不出論語。以前我以半本輔佐太祖定天下,現在打算再以另一半輔佐陛下致太平。”


    意思已經是這麽個意思,但第一次出現“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七字原文的,是元雜劇作家高文秀所著曲文《好酒遇上皇》:“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是一個戲曲橋段,當不得真。而且就算當真,這出戲分明是嘲諷老儒生的精神勝利法,而非讚美趙普治國有方。


    在元朝,儒生地位低下。據南宋遺民鄭思肖迴憶,元代統治者把人分成十等,其中讀書人被列為第九等,僅在位居末等的乞丐之上,即所謂“九儒十丐”。有段時間,我們稱唿知識分子為“臭老九”,就是從這裏來。在元朝,儒生們朝不保夕,何談治理天下?


    但明清以後,這句話意外得到了讀書人的歡迎,他們將其移花接木到趙普身上,倒也不顯得突兀。趙普雖然讀書少,但他為人剛毅果斷,在宋初參與建法立製、整頓吏治的各項行政工作,為趙宋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