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複。見惡人,無咎。
悔恨消失。馬跑了不用去追,它會自己迴來。見到惡人,沒有災難。
自家的馬突然跑掉了,但是不必後悔,也不必去追它,因為它很快會自己迴來。
我們都聽說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麽事都要調整好心態,因為禍福相依。
處理不好,好事變壞事。買彩票中了五百萬,得意忘形,忍不住跑到賭場去揮霍一把。結果樂極生悲,錢輸光光,還欠一屁股高利貸。
處理得好,禍事變福事。就算遇到強盜,把錢給他們就是,錢沒了可以再賺,性命無憂就是大福氣。
這麽想就對了。老一輩常常講的,破財消災。
後梁滅亡後,李存勖將洛陽改稱東都,定為後唐國都,同時長安為西京,並將原西京太原改稱北都。
建立後唐的李存勖忽然性情大變,將功勞歸於自己一人,猜忌功臣而寵信伶人,賦役繁重以致四方饑饉,他變成了一個十足十的惡人。而一直追隨他東征西討的義弟李嗣源(867年10月-933年12月)意外獲得了機會。
李存勖自幼便喜歡演戲,還給自己取了一個藝名叫“李天下”。
有一次,李存勖與戲子們嬉鬧時高聲大喊:“李天下何在?”
一個叫敬新磨的戲子忽然抬手打了他一記耳光,笑道:“理天下的隻有皇帝,你在喊誰呢?”眾人哄堂大笑,李存勖不但不生氣,反而重賞了敬新磨。
李存勖對這些戲子極為寵信。他在稱帝前後,曾先後任用三位戲子為刺史,而軍中諸多將士出生入死卻終生無緣刺史之位。戲子們恃寵生驕,欺淩大臣,幹預朝政,竟令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
除了縱容戲子,李存勖的皇後劉氏危害更大。她擁有幾乎與李存勖等同的權力,卻生性貪婪吝嗇,毫無母儀天下的風度。她利用手中權力大肆斂財,卻一毛不拔,賺到的錢隻用來供養佛寺。
有一年後唐國內大饑荒,連禁軍士兵都發不出軍糧,家屬隻能靠挖野菜充饑,很多士兵被逼著典賣妻兒。
百官表奏李存勖開內庫賑災,但劉皇後死活不答應。為斷絕百官念想,她甚至將自己的梳妝用品、洗手臉的銀盆以及三位皇子送到宰相麵前,稱宮中隻有這些東西,拿去賣了籌備軍餉吧!
如此皇後,供養佛寺能得到功德嗎?
李存勖一邊寵信佞臣,縱容皇後,一邊卻猜忌提防功臣宿將。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義子,李存勖的義弟,出征打仗總是身先士卒,堪稱後唐滅梁第一功臣,一度官拜中書令,並獲悉丹書鐵券,後調任成德軍節度使,出鎮鎮州(今河北正定)。
隨著李存勖日漸荒怠政務,誅殺功臣,李嗣源不可避免遭到猜忌。但他全部忍了下來,並不辯駁,也不爭取,因為他相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本屬於他的,遲早會重新屬於他。
公元926年,機會來了。魏博鎮發生兵變,邢州、滄州繼起,河北大亂。
李存勖本打算親自上戰場,卻被臣下勸止。皇上龍體金貴,不宜禦駕親征。除了李存勖,還有誰能打勝仗呢?
李嗣源。
結果,李嗣源率親軍北上平叛時,在魏州城下再次遭遇兵變。他被自己的劫持進城,與叛軍合二為一了。
各位,這個劇情是不是很熟悉?
熟悉就對了,在五代十國時期,同樣的劇情反複上演,直到宋朝建立為止。
我不相信李嗣源沒有預謀,至少曾暗中縱容並推動事態的進一步發展。然而,明麵上看來李嗣源不想反,隻不過因為形勢逼人,他隻能被裹挾著由北上平逆,搖身一變成為南下叛逆。
李存勖隻能禦駕親征了,但沒什麽用,被傷透了心的後唐將士們紛紛依附李嗣源,就連他的直係部隊也開始逃亡。不久,李存勖被自己的禁衛軍殺死。而他最寵愛的伶人戲子們,將樂器蓋在他的屍體上,縱火焚屍。
不久,李嗣源兵進洛陽,登基稱帝,是為後唐明宗。
這一年,在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禁軍營中,一位名叫趙弘殷的禁軍將領喜不自勝,因為他的妻子杜氏有孕了。趙弘殷已有二十八歲,杜氏也已二十五歲,在那個年代是妥妥的晚婚晚育。
第二年,杜氏產下一子,趙弘殷為其取名趙匡胤。
這個孩子身具異象,相傳他剛剛出生時,有赤紅色的光照屋子,產房間氤氳著一股奇異的香味,徹夜不散,於是他有了一個小名:香孩兒。
而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這個孩子遍體金色,三天後才慢慢消退。
父母大喜,以為孩子是金身羅漢轉世。但以後代醫學來看,趙匡胤剛出生時,可能黃疸嚴重超標。
他出生於陽春三月,可能曬過幾天太陽後,黃疸指標降下去了,遍體的金黃色也就恢複正常。
趙弘殷夫婦用他們的親身經曆證明,適當晚婚晚育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少年趙匡胤容貌威武,氣量豁達,早早表現出非同一般的素質。他練習騎馬射箭,成績總是遠遠超出同齡人。有一次,他試騎一匹沒裝轡頭的烈馬,結果這匹烈馬連蹦帶跳跑到城樓斜道,使趙匡胤的額頭猛撞到門楣,撲地摔下馬來。圍觀眾人大驚失色,以為這孩子的腦袋定被撞碎。不料趙匡胤慢慢爬起來,繼續大唿小叫著追上那匹馬並重新跳上馬背,看起來一點事也沒有。
就在趙匡胤如朝陽初生一般茁壯成長時,登基時已年過六十的後唐明宗李嗣源卻已日薄西山。
他將朝政托付給樞密使安重誨和宰相任圜。
據說任圜為人明敏,他選拔賢能,憂國如家,執政僅僅一年就使後唐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粗立。但安重海卻是一個不通文墨的大老粗。他打仗有一手,但治國卻不行,而且依仗李嗣源的信任而作威作福。
兩位大臣因政見不合,經常互相指責甚至當庭對罵。
李嗣源很頭疼,隻得將任圜罷為太子少保以平息紛爭。任圜見皇帝不站在他這一邊,於是上表奏請致仕,退居磁州(今河北邯鄲磁縣)以遠離是非之地。但安重海還是沒有放過他,誣告其一個謀反之罪後,矯詔將他賜死。
悔恨消失。馬跑了不用去追,它會自己迴來。見到惡人,沒有災難。
自家的馬突然跑掉了,但是不必後悔,也不必去追它,因為它很快會自己迴來。
我們都聽說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麽事都要調整好心態,因為禍福相依。
處理不好,好事變壞事。買彩票中了五百萬,得意忘形,忍不住跑到賭場去揮霍一把。結果樂極生悲,錢輸光光,還欠一屁股高利貸。
處理得好,禍事變福事。就算遇到強盜,把錢給他們就是,錢沒了可以再賺,性命無憂就是大福氣。
這麽想就對了。老一輩常常講的,破財消災。
後梁滅亡後,李存勖將洛陽改稱東都,定為後唐國都,同時長安為西京,並將原西京太原改稱北都。
建立後唐的李存勖忽然性情大變,將功勞歸於自己一人,猜忌功臣而寵信伶人,賦役繁重以致四方饑饉,他變成了一個十足十的惡人。而一直追隨他東征西討的義弟李嗣源(867年10月-933年12月)意外獲得了機會。
李存勖自幼便喜歡演戲,還給自己取了一個藝名叫“李天下”。
有一次,李存勖與戲子們嬉鬧時高聲大喊:“李天下何在?”
一個叫敬新磨的戲子忽然抬手打了他一記耳光,笑道:“理天下的隻有皇帝,你在喊誰呢?”眾人哄堂大笑,李存勖不但不生氣,反而重賞了敬新磨。
李存勖對這些戲子極為寵信。他在稱帝前後,曾先後任用三位戲子為刺史,而軍中諸多將士出生入死卻終生無緣刺史之位。戲子們恃寵生驕,欺淩大臣,幹預朝政,竟令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
除了縱容戲子,李存勖的皇後劉氏危害更大。她擁有幾乎與李存勖等同的權力,卻生性貪婪吝嗇,毫無母儀天下的風度。她利用手中權力大肆斂財,卻一毛不拔,賺到的錢隻用來供養佛寺。
有一年後唐國內大饑荒,連禁軍士兵都發不出軍糧,家屬隻能靠挖野菜充饑,很多士兵被逼著典賣妻兒。
百官表奏李存勖開內庫賑災,但劉皇後死活不答應。為斷絕百官念想,她甚至將自己的梳妝用品、洗手臉的銀盆以及三位皇子送到宰相麵前,稱宮中隻有這些東西,拿去賣了籌備軍餉吧!
如此皇後,供養佛寺能得到功德嗎?
李存勖一邊寵信佞臣,縱容皇後,一邊卻猜忌提防功臣宿將。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義子,李存勖的義弟,出征打仗總是身先士卒,堪稱後唐滅梁第一功臣,一度官拜中書令,並獲悉丹書鐵券,後調任成德軍節度使,出鎮鎮州(今河北正定)。
隨著李存勖日漸荒怠政務,誅殺功臣,李嗣源不可避免遭到猜忌。但他全部忍了下來,並不辯駁,也不爭取,因為他相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本屬於他的,遲早會重新屬於他。
公元926年,機會來了。魏博鎮發生兵變,邢州、滄州繼起,河北大亂。
李存勖本打算親自上戰場,卻被臣下勸止。皇上龍體金貴,不宜禦駕親征。除了李存勖,還有誰能打勝仗呢?
李嗣源。
結果,李嗣源率親軍北上平叛時,在魏州城下再次遭遇兵變。他被自己的劫持進城,與叛軍合二為一了。
各位,這個劇情是不是很熟悉?
熟悉就對了,在五代十國時期,同樣的劇情反複上演,直到宋朝建立為止。
我不相信李嗣源沒有預謀,至少曾暗中縱容並推動事態的進一步發展。然而,明麵上看來李嗣源不想反,隻不過因為形勢逼人,他隻能被裹挾著由北上平逆,搖身一變成為南下叛逆。
李存勖隻能禦駕親征了,但沒什麽用,被傷透了心的後唐將士們紛紛依附李嗣源,就連他的直係部隊也開始逃亡。不久,李存勖被自己的禁衛軍殺死。而他最寵愛的伶人戲子們,將樂器蓋在他的屍體上,縱火焚屍。
不久,李嗣源兵進洛陽,登基稱帝,是為後唐明宗。
這一年,在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禁軍營中,一位名叫趙弘殷的禁軍將領喜不自勝,因為他的妻子杜氏有孕了。趙弘殷已有二十八歲,杜氏也已二十五歲,在那個年代是妥妥的晚婚晚育。
第二年,杜氏產下一子,趙弘殷為其取名趙匡胤。
這個孩子身具異象,相傳他剛剛出生時,有赤紅色的光照屋子,產房間氤氳著一股奇異的香味,徹夜不散,於是他有了一個小名:香孩兒。
而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這個孩子遍體金色,三天後才慢慢消退。
父母大喜,以為孩子是金身羅漢轉世。但以後代醫學來看,趙匡胤剛出生時,可能黃疸嚴重超標。
他出生於陽春三月,可能曬過幾天太陽後,黃疸指標降下去了,遍體的金黃色也就恢複正常。
趙弘殷夫婦用他們的親身經曆證明,適當晚婚晚育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少年趙匡胤容貌威武,氣量豁達,早早表現出非同一般的素質。他練習騎馬射箭,成績總是遠遠超出同齡人。有一次,他試騎一匹沒裝轡頭的烈馬,結果這匹烈馬連蹦帶跳跑到城樓斜道,使趙匡胤的額頭猛撞到門楣,撲地摔下馬來。圍觀眾人大驚失色,以為這孩子的腦袋定被撞碎。不料趙匡胤慢慢爬起來,繼續大唿小叫著追上那匹馬並重新跳上馬背,看起來一點事也沒有。
就在趙匡胤如朝陽初生一般茁壯成長時,登基時已年過六十的後唐明宗李嗣源卻已日薄西山。
他將朝政托付給樞密使安重誨和宰相任圜。
據說任圜為人明敏,他選拔賢能,憂國如家,執政僅僅一年就使後唐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粗立。但安重海卻是一個不通文墨的大老粗。他打仗有一手,但治國卻不行,而且依仗李嗣源的信任而作威作福。
兩位大臣因政見不合,經常互相指責甚至當庭對罵。
李嗣源很頭疼,隻得將任圜罷為太子少保以平息紛爭。任圜見皇帝不站在他這一邊,於是上表奏請致仕,退居磁州(今河北邯鄲磁縣)以遠離是非之地。但安重海還是沒有放過他,誣告其一個謀反之罪後,矯詔將他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