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眾允,悔亡。
眾人認可,悔恨消失。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840年2月)是一個被曆史低估了的皇帝,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得到了朝野上下的認可。如果不是朝廷已積弊難返,他也許應該有更大的作為。
唐文宗是唐穆宗的第二個兒子,與父兄相比,他出乎意外的不好女色而反對奢靡,厲行節約而善於納諫。唐文宗的厲行節約不隻是口頭上說說而已。他登基以後,立刻外放宮女三千人,又裁減宮廷教坊樂工、翰林術士一千二百七十餘人。不僅如此,他還敕令放生了五坊豢養的鷹犬,並要求各地停止進貢珍奇寶物。
唐宮五坊大約起始於武則天年間,設雕、鶻、鷂、鷹、狗五坊以供皇帝狩獵之用。飼養這些鷹犬開銷本已不小,而負責喂養他們的飼養員還會仗勢欺人,借機斂財,被人惡稱為“五坊小兒”。
五坊小兒們經常借著訓練之名,帶著鷹犬來到長安市郊。他們無官無職,但所過之處,當地官員都會奉若上賓,贈以厚禮。很難說這些官員究竟是出於公心還是私心,他們若是不破財消災,這些小兒們就會鬧事。
最常用的一種鬧事方式,是打開捕鳥網擋在百姓家門口或是蓋住水井口,美其名曰捕鳥。老百姓若是出門或打水時碰到了網,小兒們就找到了碰瓷的理由,說他們驚動了獻給聖上的鳥。老百姓要麽乖乖的賠錢,要麽挨一頓毒打。
取締如此玩物喪誌的機構,當然大快人心。
為革除奢靡之風,唐文宗發布詔令《申禁車服第宅逾侈敕》,強調“儉以足用,令出惟行”,並著尚書省頒行《準敕詳度諸司製度條件》,從服飾、車馬、導從、住房、器用等多個方麵形成製度,令百官遵行。
唐文宗不僅厲行節儉還善於納諫。
有一次,君臣在朝會上聊起了西漢文帝勤儉治國的故事。唐文宗一時興起,舉起袖子說,示意他這件衣服已經洗過三次了。
對於皇帝來說,一件衣服洗過三次,便足可得意地自以為節儉。果然,貧窮會限製平民百姓的想象力。
時至今日,我們偶爾在某件衣服的標簽上見到這樣的標誌:不可水洗,不可幹洗。不禁大為好奇,這件衣服應該怎麽洗呢?
標準答案是:一次性消耗品,不需要洗。
皇帝的服裝大致也是如此。
大臣們心領神會,紛紛翹起大拇指稱誦聖上英明,隻有翰林學士柳公權沉默不語。
唐文宗感到奇怪,於是專門留下柳公權,問他為什麽不說話?
柳公權迴答說:“任用賢能,黜退奸佞,聽取忠言,賞罰分明,這是為君大節。至於穿的衣服洗過幾次,不過是小節,無足掛齒。”
唐文宗聞言不怒反喜。他認為柳公權有諫臣風度,於是命他以翰林學士之職,兼諫議大夫,知製誥,負責撰寫詔書,同時諫諍皇帝。
顯然,唐文宗是一個很有抱負的皇帝,一心重振大唐雄風。但是擺在他麵前的有三座大山需要: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牛李黨爭。
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早已成了沉屙難除的痼疾,而牛李黨爭也不是什麽新鮮事物。
隋唐時期,科舉製的興起為寒門士子撕開了一條鯉魚躍龍門的通道。越來越多的庶族平民憑借寒窗苦讀躋身仕途,大大動搖了門閥政治的根基。
然而,以血緣關係維係的高門望族雖然影響力不再,以師生關係或共同利益維係的朋黨卻又應運而生。這種拋棄血緣關係和門第觀念而組成的朋黨,其根係比當年的門閥士族還要來得更加深厚。
不甘沒落的士族豪強與朝氣勃發的寒門俊彥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朋黨之爭由此漸漸形成。
唐順宗時期,由王叔文、王伾等人主導發起的永貞革新,就是寒門新貴向宦官和士族發起的一次大清洗,結果兵敗垂成,導致產生了二王八司馬事件。
從此之後,唐朝的朋黨之爭呈現出鮮明的特色:宦官高高在上,超脫黨爭而自成一派,朝官們則在宦官的支持和鼓勵下形成了牛李黨爭。
朝官們抱成一團都搞不贏宦官,現在分成兩派自相殘殺,整體實力自然更加不如。隻不過,此時的官僚集團已經不把宦官當成對手,而是當成左右勝負的裁判了。
嚴格意義上來說,牛李黨爭始於唐憲宗時期,初時牛黨得勢。到唐文宗的時候,兩黨實力趨於均衡,黨爭趨於激烈。李黨在黨魁李德裕的強勢發揮下,漸漸取得優勢。
李德裕(787年-850年)是唐朝宰相李吉甫的第二個兒子。他在唐憲宗時期入仕,因父蔭而仕途平順,短短數年便已官至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製誥。他與同為翰林學士的李紳、元稹都以文才著稱,時稱三俊。
李德裕在任時,經常提拔寒門出身的讀書人,因此深受寒門新貴的愛戴。按照這種皇帝青睞,眾望所歸的勢頭,李德裕似乎隻差一步便可登台拜相,但此時資曆更老的李逢吉提前拜相了。李德裕不再“眾允,悔無”,仕途於是出現反複。
李逢吉這個名字,粗粗看起來和李吉甫差別不大,但這兩人是政敵關係。
李逢吉出身隴西李氏,進士及第後官至宰相,與權宦王守澄交好,是牛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拜相之後,開始彈劾李德裕,使其被免翰林學士之職,外放潤州(今江蘇鎮江)擔任浙西觀察使,又推薦牛僧孺(780年-848年)為同平章事,同拜宰相。
牛黨為何姓牛?
因為黨魁是牛僧孺。他從唐德宗年間進士及第進入仕途,當唐宣宗年間病逝,堪稱八朝元老。牛僧孺也有雄心壯誌,眼見皇帝昏庸,宦官弄權,藩鎮坐大,社會動亂,牛僧孺如鯁在喉。
入仕不久,他參加了唐憲宗的製舉賢良方正科特試,在策對中直陳時政,不料得罪了時任宰相李吉甫。
李吉甫認為牛僧孺是在批評他,於是利用職權將考官降職,同時對牛僧孺不予提拔。
常言道宰相肚裏能撐船,李吉甫此事確實做得有失風度,於是引發朝野嘩然,政敵們趁機為牛僧孺等人鳴冤,而彈劾李吉甫嫉賢妒能。李吉甫因此被貶為淮南節度使。而更讓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自己貪圖一時之快,卻為兒子製造了一個一生之敵。
因為這次論爭,朝臣無形之中分成了兩個派係,由此埋下了牛李黨爭的禍根。
眾人認可,悔恨消失。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840年2月)是一個被曆史低估了的皇帝,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得到了朝野上下的認可。如果不是朝廷已積弊難返,他也許應該有更大的作為。
唐文宗是唐穆宗的第二個兒子,與父兄相比,他出乎意外的不好女色而反對奢靡,厲行節約而善於納諫。唐文宗的厲行節約不隻是口頭上說說而已。他登基以後,立刻外放宮女三千人,又裁減宮廷教坊樂工、翰林術士一千二百七十餘人。不僅如此,他還敕令放生了五坊豢養的鷹犬,並要求各地停止進貢珍奇寶物。
唐宮五坊大約起始於武則天年間,設雕、鶻、鷂、鷹、狗五坊以供皇帝狩獵之用。飼養這些鷹犬開銷本已不小,而負責喂養他們的飼養員還會仗勢欺人,借機斂財,被人惡稱為“五坊小兒”。
五坊小兒們經常借著訓練之名,帶著鷹犬來到長安市郊。他們無官無職,但所過之處,當地官員都會奉若上賓,贈以厚禮。很難說這些官員究竟是出於公心還是私心,他們若是不破財消災,這些小兒們就會鬧事。
最常用的一種鬧事方式,是打開捕鳥網擋在百姓家門口或是蓋住水井口,美其名曰捕鳥。老百姓若是出門或打水時碰到了網,小兒們就找到了碰瓷的理由,說他們驚動了獻給聖上的鳥。老百姓要麽乖乖的賠錢,要麽挨一頓毒打。
取締如此玩物喪誌的機構,當然大快人心。
為革除奢靡之風,唐文宗發布詔令《申禁車服第宅逾侈敕》,強調“儉以足用,令出惟行”,並著尚書省頒行《準敕詳度諸司製度條件》,從服飾、車馬、導從、住房、器用等多個方麵形成製度,令百官遵行。
唐文宗不僅厲行節儉還善於納諫。
有一次,君臣在朝會上聊起了西漢文帝勤儉治國的故事。唐文宗一時興起,舉起袖子說,示意他這件衣服已經洗過三次了。
對於皇帝來說,一件衣服洗過三次,便足可得意地自以為節儉。果然,貧窮會限製平民百姓的想象力。
時至今日,我們偶爾在某件衣服的標簽上見到這樣的標誌:不可水洗,不可幹洗。不禁大為好奇,這件衣服應該怎麽洗呢?
標準答案是:一次性消耗品,不需要洗。
皇帝的服裝大致也是如此。
大臣們心領神會,紛紛翹起大拇指稱誦聖上英明,隻有翰林學士柳公權沉默不語。
唐文宗感到奇怪,於是專門留下柳公權,問他為什麽不說話?
柳公權迴答說:“任用賢能,黜退奸佞,聽取忠言,賞罰分明,這是為君大節。至於穿的衣服洗過幾次,不過是小節,無足掛齒。”
唐文宗聞言不怒反喜。他認為柳公權有諫臣風度,於是命他以翰林學士之職,兼諫議大夫,知製誥,負責撰寫詔書,同時諫諍皇帝。
顯然,唐文宗是一個很有抱負的皇帝,一心重振大唐雄風。但是擺在他麵前的有三座大山需要: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牛李黨爭。
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早已成了沉屙難除的痼疾,而牛李黨爭也不是什麽新鮮事物。
隋唐時期,科舉製的興起為寒門士子撕開了一條鯉魚躍龍門的通道。越來越多的庶族平民憑借寒窗苦讀躋身仕途,大大動搖了門閥政治的根基。
然而,以血緣關係維係的高門望族雖然影響力不再,以師生關係或共同利益維係的朋黨卻又應運而生。這種拋棄血緣關係和門第觀念而組成的朋黨,其根係比當年的門閥士族還要來得更加深厚。
不甘沒落的士族豪強與朝氣勃發的寒門俊彥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朋黨之爭由此漸漸形成。
唐順宗時期,由王叔文、王伾等人主導發起的永貞革新,就是寒門新貴向宦官和士族發起的一次大清洗,結果兵敗垂成,導致產生了二王八司馬事件。
從此之後,唐朝的朋黨之爭呈現出鮮明的特色:宦官高高在上,超脫黨爭而自成一派,朝官們則在宦官的支持和鼓勵下形成了牛李黨爭。
朝官們抱成一團都搞不贏宦官,現在分成兩派自相殘殺,整體實力自然更加不如。隻不過,此時的官僚集團已經不把宦官當成對手,而是當成左右勝負的裁判了。
嚴格意義上來說,牛李黨爭始於唐憲宗時期,初時牛黨得勢。到唐文宗的時候,兩黨實力趨於均衡,黨爭趨於激烈。李黨在黨魁李德裕的強勢發揮下,漸漸取得優勢。
李德裕(787年-850年)是唐朝宰相李吉甫的第二個兒子。他在唐憲宗時期入仕,因父蔭而仕途平順,短短數年便已官至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製誥。他與同為翰林學士的李紳、元稹都以文才著稱,時稱三俊。
李德裕在任時,經常提拔寒門出身的讀書人,因此深受寒門新貴的愛戴。按照這種皇帝青睞,眾望所歸的勢頭,李德裕似乎隻差一步便可登台拜相,但此時資曆更老的李逢吉提前拜相了。李德裕不再“眾允,悔無”,仕途於是出現反複。
李逢吉這個名字,粗粗看起來和李吉甫差別不大,但這兩人是政敵關係。
李逢吉出身隴西李氏,進士及第後官至宰相,與權宦王守澄交好,是牛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拜相之後,開始彈劾李德裕,使其被免翰林學士之職,外放潤州(今江蘇鎮江)擔任浙西觀察使,又推薦牛僧孺(780年-848年)為同平章事,同拜宰相。
牛黨為何姓牛?
因為黨魁是牛僧孺。他從唐德宗年間進士及第進入仕途,當唐宣宗年間病逝,堪稱八朝元老。牛僧孺也有雄心壯誌,眼見皇帝昏庸,宦官弄權,藩鎮坐大,社會動亂,牛僧孺如鯁在喉。
入仕不久,他參加了唐憲宗的製舉賢良方正科特試,在策對中直陳時政,不料得罪了時任宰相李吉甫。
李吉甫認為牛僧孺是在批評他,於是利用職權將考官降職,同時對牛僧孺不予提拔。
常言道宰相肚裏能撐船,李吉甫此事確實做得有失風度,於是引發朝野嘩然,政敵們趁機為牛僧孺等人鳴冤,而彈劾李吉甫嫉賢妒能。李吉甫因此被貶為淮南節度使。而更讓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自己貪圖一時之快,卻為兒子製造了一個一生之敵。
因為這次論爭,朝臣無形之中分成了兩個派係,由此埋下了牛李黨爭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