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棟梁隆起,吉利。有其它原因,困難。
大唐為何稱為盛世?
因為其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滿滿。也因為它雄踞世界東方,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開放包容,萬國來朝,國民的榮譽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極其強烈而真實。
國計民生富足,軍事外交強大,這不就是盛世嗎?
這個盛世,是治出來的,也是打出來的。
東方帝國崛起,四海承平,發展之路順利而亨通。但唐朝初立之際,東有稽胡擾邊,西有吐穀渾侵襲,北有突厥揮軍直逼長安,它的邊境並不安寧。
如果不能蕩平四夷,唐朝的發展之路必然會受到阻礙,變得艱難。尤其是突厥,這個興起於阿爾泰山地區的遊牧部落已然變得強大而自傲,它必然不會眼睜睜看著唐朝變得繁榮富強。
這與當今某些國家的小心思,何其相似乃爾?
突厥也是個很年輕的國家。
它本是匈奴族的一支,後因避戰亂移居在阿爾泰山一帶。因阿爾泰山形似戰士頭盔,當地人稱為突厥,故以之為族號。六世紀初葉,突厥成為柔然汗國的鍛奴後,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公元552年,突厥人消滅柔然汗國,建立突厥汗國。隨後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先後征伐吐穀渾和西域各國,並聯合波斯滅白匈奴,將今天的新疆以及中亞河中地區收為囊中。疆土麵積一度東到大興安嶺、遼河流域,西到中亞河中地區。
公元583年,突厥汗國以阿爾泰山為界,分裂為東、西兩部。
這時的突厥汗國有多強大呢?
隋末亂世群雄並起,江南江北多個割據勢力如薛舉、竇建德、高開道、王世充者為求自保,紛紛向突厥稱臣。就連唐高祖李淵起兵之時,也曾親自寫信與突厥交好,並曾借助突厥兵力蕩平內亂。
年輕而強大的突厥汗國本想大搞平衡,看著你們內亂,他好從中坐收漁翁之利。誰料想唐朝竟然如此勇,一不留神就噌噌噌地向上冒頭崛起了呢?
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須重點打壓打壓。
於是,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登基不到一個季度,突厥頡利可汗就率20萬大軍屯兵長安城外渭水橋北,距長安城隻有四十裏路程。
隻需騎軍幾個衝刺,頃刻即到。那時的突厥騎軍,唿嘯來去,不可一世,在作戰能力上絕對堪比當今的航母戰鬥群。
而長安城內,此時兵力不過數萬。這意味著,隻要稍有應對不慎,唐朝就會步隋朝後塵,成為一個短命王朝。
危難時刻,唐太宗李世民盡顯雄主風範。
頡利可汗派遣心腹執失思力入朝覲見唐太宗,大模大樣誇耀道:突厥兩位可汗的百萬大兵,如今已達長安城下。
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南海是我們的,渭北也是我們的。你們來幹什麽?
唐太宗大手一揮,將其關押於門下省,隨後率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將軍周範等六人策馬出玄武門,直奔渭水南岸。
放眼望去,渭水北岸陣列突厥二十萬雄兵,旌旗戰馬鋪陳數十裏,軍容鼎盛。
以區區六人,麵對突厥二十萬大軍,唐太宗麵無懼色,揚聲直斥頡利可汗背信負約。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相信一些無法用科學衡量的玄學的東西。比如武力值,我們尚可以通過力量、速度等數據來衡量,但氣魄、氣度、人格魅力這些無法用數據體現的東西,卻更能改變局勢,力挽乾坤。
突厥眾酋將見唐太宗親臨,竟神奇地紛紛下馬行禮。兄弟們,這仗還怎麽打?
恰在此時,唐太宗後方馬蹄聲起馬蹄聲落,煙塵漫天,旌旗蔽空,唐軍大隊人馬奔湧而至,各個兵強馬壯,令行禁止。
這仗更打不起來了。
公元626年9月25日,唐太宗與頡利可汗在渭水之濱殺白馬盟誓。隨後,頡利可汗率突厥騎兵返迴,不久向唐朝獻來駿馬三千匹、羊萬頭。
一生轉戰三千裏,一劍曾當百萬師。
唐太宗幾乎以一人之力,贏下了對突厥軍事外交史上的一次關鍵性勝利,進而穩固了唐朝根基。
渭水之盟,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轉換的拐點。之後,唐太宗勵精圖治,唐朝的發展日新月異,肉眼可見地變得強大。而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卻反目成仇,內部分裂。
揍人的時機已經成熟。
公元629年8月,唐太宗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又任命並州都督李積、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為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征突厥。
大唐戰神李靖閃亮登場。
李靖(571年-649年7月),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出身高門望族隴西李氏,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又與張良、諸葛亮等人一起配享武廟,並列十哲。
不錯,大唐真正的戰神,不是演義中的趙王李元霸,不是賽孟嚐秦叔寶,不是黑煞神尉遲恭,也不是白馬銀槍俏羅成,而是藥師李靖。他戎馬一生,南平吳會,北掃突厥,西定吐穀渾,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為大唐雄立世界之巔立下不世戰功。
僅以軍功論,李靖堪稱淩煙閣之最。所以有唐一代,李靖便已有由聖入神的趨勢。
唐代傳奇小說《虯髯客傳》中,李靖傾慕紅拂女,兩人攜手私奔,路遇豪俠虯髯客,同至太原會見秦王李世民。虯髯客本有吞天下之誌,見李世民氣度非凡而自慚形穢,於是傾其所有資助李靖,使其輔佐李世民成就帝王之業。李靖、紅拂女、虯髯客的故事幾經演繹,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風塵三俠”。
到明代,李靖在小說《西遊記》中搖身一變,成為統帥十萬天兵的托塔李天王。而在另一本小說《封神演義》中,哪吒的父親、陳塘關總兵李靖是托塔李天王成神前的人間形象。
公元630年,李靖率唐軍滅東突厥,威震西域及歐亞諸國。西域各國、迴紇等族來到長安,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拜為各族共主。
唐太宗樂嗬嗬地說:“我為大唐天子,還要處理可汗的事嗎?”文武群臣和四夷君長高唿萬歲,願世世代代為唐朝臣屬。
公元647年,李靖又率軍蕩平吐穀渾,唐朝在漠北設燕然都護府,下轄六都督府七州。又攜各族在迴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道上共置六十八座驛站,備有快馬及酒肉,以供來往使者使用。從此,唐朝“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且各族君王、酋長之繼位,都需要經過唐朝詔書冊立,才算正統合法。
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卻不能服戎狄,而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古之帝王無可比擬的。他構建出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宏大局麵,不僅締造了華夏多民族共存共榮的和平盛世,也為唐朝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從此,中華民族既被稱為漢族,又被稱為唐人。
而神奇而瑰麗的西藏,也在唐太宗治下逐漸融入中華文明。
棟梁隆起,吉利。有其它原因,困難。
大唐為何稱為盛世?
因為其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滿滿。也因為它雄踞世界東方,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開放包容,萬國來朝,國民的榮譽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極其強烈而真實。
國計民生富足,軍事外交強大,這不就是盛世嗎?
這個盛世,是治出來的,也是打出來的。
東方帝國崛起,四海承平,發展之路順利而亨通。但唐朝初立之際,東有稽胡擾邊,西有吐穀渾侵襲,北有突厥揮軍直逼長安,它的邊境並不安寧。
如果不能蕩平四夷,唐朝的發展之路必然會受到阻礙,變得艱難。尤其是突厥,這個興起於阿爾泰山地區的遊牧部落已然變得強大而自傲,它必然不會眼睜睜看著唐朝變得繁榮富強。
這與當今某些國家的小心思,何其相似乃爾?
突厥也是個很年輕的國家。
它本是匈奴族的一支,後因避戰亂移居在阿爾泰山一帶。因阿爾泰山形似戰士頭盔,當地人稱為突厥,故以之為族號。六世紀初葉,突厥成為柔然汗國的鍛奴後,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公元552年,突厥人消滅柔然汗國,建立突厥汗國。隨後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先後征伐吐穀渾和西域各國,並聯合波斯滅白匈奴,將今天的新疆以及中亞河中地區收為囊中。疆土麵積一度東到大興安嶺、遼河流域,西到中亞河中地區。
公元583年,突厥汗國以阿爾泰山為界,分裂為東、西兩部。
這時的突厥汗國有多強大呢?
隋末亂世群雄並起,江南江北多個割據勢力如薛舉、竇建德、高開道、王世充者為求自保,紛紛向突厥稱臣。就連唐高祖李淵起兵之時,也曾親自寫信與突厥交好,並曾借助突厥兵力蕩平內亂。
年輕而強大的突厥汗國本想大搞平衡,看著你們內亂,他好從中坐收漁翁之利。誰料想唐朝竟然如此勇,一不留神就噌噌噌地向上冒頭崛起了呢?
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須重點打壓打壓。
於是,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登基不到一個季度,突厥頡利可汗就率20萬大軍屯兵長安城外渭水橋北,距長安城隻有四十裏路程。
隻需騎軍幾個衝刺,頃刻即到。那時的突厥騎軍,唿嘯來去,不可一世,在作戰能力上絕對堪比當今的航母戰鬥群。
而長安城內,此時兵力不過數萬。這意味著,隻要稍有應對不慎,唐朝就會步隋朝後塵,成為一個短命王朝。
危難時刻,唐太宗李世民盡顯雄主風範。
頡利可汗派遣心腹執失思力入朝覲見唐太宗,大模大樣誇耀道:突厥兩位可汗的百萬大兵,如今已達長安城下。
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南海是我們的,渭北也是我們的。你們來幹什麽?
唐太宗大手一揮,將其關押於門下省,隨後率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將軍周範等六人策馬出玄武門,直奔渭水南岸。
放眼望去,渭水北岸陣列突厥二十萬雄兵,旌旗戰馬鋪陳數十裏,軍容鼎盛。
以區區六人,麵對突厥二十萬大軍,唐太宗麵無懼色,揚聲直斥頡利可汗背信負約。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相信一些無法用科學衡量的玄學的東西。比如武力值,我們尚可以通過力量、速度等數據來衡量,但氣魄、氣度、人格魅力這些無法用數據體現的東西,卻更能改變局勢,力挽乾坤。
突厥眾酋將見唐太宗親臨,竟神奇地紛紛下馬行禮。兄弟們,這仗還怎麽打?
恰在此時,唐太宗後方馬蹄聲起馬蹄聲落,煙塵漫天,旌旗蔽空,唐軍大隊人馬奔湧而至,各個兵強馬壯,令行禁止。
這仗更打不起來了。
公元626年9月25日,唐太宗與頡利可汗在渭水之濱殺白馬盟誓。隨後,頡利可汗率突厥騎兵返迴,不久向唐朝獻來駿馬三千匹、羊萬頭。
一生轉戰三千裏,一劍曾當百萬師。
唐太宗幾乎以一人之力,贏下了對突厥軍事外交史上的一次關鍵性勝利,進而穩固了唐朝根基。
渭水之盟,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轉換的拐點。之後,唐太宗勵精圖治,唐朝的發展日新月異,肉眼可見地變得強大。而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卻反目成仇,內部分裂。
揍人的時機已經成熟。
公元629年8月,唐太宗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又任命並州都督李積、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為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征突厥。
大唐戰神李靖閃亮登場。
李靖(571年-649年7月),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出身高門望族隴西李氏,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又與張良、諸葛亮等人一起配享武廟,並列十哲。
不錯,大唐真正的戰神,不是演義中的趙王李元霸,不是賽孟嚐秦叔寶,不是黑煞神尉遲恭,也不是白馬銀槍俏羅成,而是藥師李靖。他戎馬一生,南平吳會,北掃突厥,西定吐穀渾,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為大唐雄立世界之巔立下不世戰功。
僅以軍功論,李靖堪稱淩煙閣之最。所以有唐一代,李靖便已有由聖入神的趨勢。
唐代傳奇小說《虯髯客傳》中,李靖傾慕紅拂女,兩人攜手私奔,路遇豪俠虯髯客,同至太原會見秦王李世民。虯髯客本有吞天下之誌,見李世民氣度非凡而自慚形穢,於是傾其所有資助李靖,使其輔佐李世民成就帝王之業。李靖、紅拂女、虯髯客的故事幾經演繹,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風塵三俠”。
到明代,李靖在小說《西遊記》中搖身一變,成為統帥十萬天兵的托塔李天王。而在另一本小說《封神演義》中,哪吒的父親、陳塘關總兵李靖是托塔李天王成神前的人間形象。
公元630年,李靖率唐軍滅東突厥,威震西域及歐亞諸國。西域各國、迴紇等族來到長安,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拜為各族共主。
唐太宗樂嗬嗬地說:“我為大唐天子,還要處理可汗的事嗎?”文武群臣和四夷君長高唿萬歲,願世世代代為唐朝臣屬。
公元647年,李靖又率軍蕩平吐穀渾,唐朝在漠北設燕然都護府,下轄六都督府七州。又攜各族在迴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道上共置六十八座驛站,備有快馬及酒肉,以供來往使者使用。從此,唐朝“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且各族君王、酋長之繼位,都需要經過唐朝詔書冊立,才算正統合法。
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卻不能服戎狄,而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古之帝王無可比擬的。他構建出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宏大局麵,不僅締造了華夏多民族共存共榮的和平盛世,也為唐朝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從此,中華民族既被稱為漢族,又被稱為唐人。
而神奇而瑰麗的西藏,也在唐太宗治下逐漸融入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