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同人於郊,無悔。
在郊野與人和睦相處,不悔恨。
漢武帝平定諸侯內患和匈奴邊患後,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大月氏、烏孫、大宛等幾十個國家建立友好邦交關係,又在平定南越以後開辟海上絲綢之路,與都元國、邑盧沒國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實現友好互通,將大漢國威傳播四海。
按照《漢書》的定義,西域,是指蔥嶺(帕米爾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因位於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而得名西域。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流,東西寬六千餘裏,南北長一千餘裏。它的東麵與大漢帝國接壤,以玉門關和陽關為險塞,西邊則以蔥嶺為界。西域的河流有兩個源頭,一個發源於蔥嶺,一個發源於於闐(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於闐河向北流去,與蔥嶺河匯合後向東注入蒲昌海(今羅布泊白龍堆雅丹)。蒲昌海又名鹽澤,距離玉門關和陽關三百餘裏,湖麵長寬約三百裏。湖水穩定,冬夏不增減,湖水在地下潛流。
這裏原本分布著三十六個國家,後來逐漸分裂成五十多個。這些國家主要分布在塔裏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北準噶爾盆地的邊緣,他們依靠高山上溶化的雪水在綠洲上生活,塔裏木河與羅布泊是他們主要的農業、生活水源。
那時候的蒲昌海是塞上江南,河水長流,樹木蔥蘢,適宜人類的居住。但到今天,羅布泊湖水已幹涸,湖盆大部分沙漠化。這主要是天地自然造化使然,也有人力大肆砍伐樹木的原因。
漢武帝之前,西域諸國與大漢帝國中間隔著一個匈奴。漢武帝擊敗匈奴以後,先後設酒泉、武威、張掖、敦煌諸郡,據玉門、陽關兩大雄關自守,實現了與西域無障礙的商貿往來。
當時,他們還未臣服於大漢,直到公元前104年。
這一年,漢武帝向大宛國索要汗血寶馬而不得,大怒之下命貳師將軍李廣利先後兩次討伐大宛國。天朝大軍壓境,大宛人大為恐慌,於是殺王、獻馬、求降。西域各國見狀,紛紛派使者來長安進貢,漢朝也不斷派遣使者到西域友好交流。
就這樣,西域各國利用河西走廊的交通優勢逐漸繁榮起來,經濟文化得到極大發展。而自有漢一代開始,西域已然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兩漢交替之際,朝廷勢力無力西顧,西域進入戰國時代,境內烽煙四起。西域政治格局的重新劃分,還要等到東漢時期班超的出現。
在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同時,西漢商人以閩越、南越為航海基地揚帆出海,開辟出了海上絲綢之路。
據《漢書·地理誌》記載,漢武帝消滅南越後,憑借海路擴大海外貿易規模,其航線從徐聞(今廣東徐聞縣)、合浦(今廣西合浦縣)出發,經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和已程不國(今斯裏蘭卡)。
東漢時期,大漢商人經由這條海路穿越馬六甲海峽,運送絲綢、瓷器抵達古印度,又采購香料、染料等商品運迴中國售賣。印度商人則把絲綢、瓷器等貨物銷往希臘、羅馬的大小城邦。
橫貫亞、非、歐大陸的海上絲綢之路,至此形成並貫通。
在郊野與人和睦相處,不悔恨。
漢武帝平定諸侯內患和匈奴邊患後,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大月氏、烏孫、大宛等幾十個國家建立友好邦交關係,又在平定南越以後開辟海上絲綢之路,與都元國、邑盧沒國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實現友好互通,將大漢國威傳播四海。
按照《漢書》的定義,西域,是指蔥嶺(帕米爾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因位於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而得名西域。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流,東西寬六千餘裏,南北長一千餘裏。它的東麵與大漢帝國接壤,以玉門關和陽關為險塞,西邊則以蔥嶺為界。西域的河流有兩個源頭,一個發源於蔥嶺,一個發源於於闐(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於闐河向北流去,與蔥嶺河匯合後向東注入蒲昌海(今羅布泊白龍堆雅丹)。蒲昌海又名鹽澤,距離玉門關和陽關三百餘裏,湖麵長寬約三百裏。湖水穩定,冬夏不增減,湖水在地下潛流。
這裏原本分布著三十六個國家,後來逐漸分裂成五十多個。這些國家主要分布在塔裏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北準噶爾盆地的邊緣,他們依靠高山上溶化的雪水在綠洲上生活,塔裏木河與羅布泊是他們主要的農業、生活水源。
那時候的蒲昌海是塞上江南,河水長流,樹木蔥蘢,適宜人類的居住。但到今天,羅布泊湖水已幹涸,湖盆大部分沙漠化。這主要是天地自然造化使然,也有人力大肆砍伐樹木的原因。
漢武帝之前,西域諸國與大漢帝國中間隔著一個匈奴。漢武帝擊敗匈奴以後,先後設酒泉、武威、張掖、敦煌諸郡,據玉門、陽關兩大雄關自守,實現了與西域無障礙的商貿往來。
當時,他們還未臣服於大漢,直到公元前104年。
這一年,漢武帝向大宛國索要汗血寶馬而不得,大怒之下命貳師將軍李廣利先後兩次討伐大宛國。天朝大軍壓境,大宛人大為恐慌,於是殺王、獻馬、求降。西域各國見狀,紛紛派使者來長安進貢,漢朝也不斷派遣使者到西域友好交流。
就這樣,西域各國利用河西走廊的交通優勢逐漸繁榮起來,經濟文化得到極大發展。而自有漢一代開始,西域已然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兩漢交替之際,朝廷勢力無力西顧,西域進入戰國時代,境內烽煙四起。西域政治格局的重新劃分,還要等到東漢時期班超的出現。
在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同時,西漢商人以閩越、南越為航海基地揚帆出海,開辟出了海上絲綢之路。
據《漢書·地理誌》記載,漢武帝消滅南越後,憑借海路擴大海外貿易規模,其航線從徐聞(今廣東徐聞縣)、合浦(今廣西合浦縣)出發,經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和已程不國(今斯裏蘭卡)。
東漢時期,大漢商人經由這條海路穿越馬六甲海峽,運送絲綢、瓷器抵達古印度,又采購香料、染料等商品運迴中國售賣。印度商人則把絲綢、瓷器等貨物銷往希臘、羅馬的大小城邦。
橫貫亞、非、歐大陸的海上絲綢之路,至此形成並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