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軍隊埋伏於叢林草莽之中,占據製高點,三年不動刀兵。


    公元前135年,竇太後去世,漢武帝終於皇權在握。為進一步削減諸侯勢力,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推恩令。這個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陽謀其實很簡單,無非是將各諸侯國例行的長子繼位,改為由長子、次子和第三子共同繼承家業。


    一個看起來無足輕重的改變,為什麽舉重若輕地徹底根治了藩國隱患呢?


    主父偃(卒於公元前126年),齊國臨淄人。大家不要搞錯了,主父是一個複姓,單名一個偃字。他早年學習縱橫之術,這在漢武帝時代是得不到重用的。直到公元前134年,他才因為大將軍衛青的舉薦,被漢武帝勉強拜為郎中。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因貪汙成性又被誣謀反,大儒公孫弘勸漢武帝殺之以安定民心,翌年被處死。


    主父偃因深諳人性策劃了推恩令,也因人性而死於非命。


    主父偃向漢武帝分析了古今諸侯國的異同:古之諸侯國土地不超過百裏,而現在大的諸侯國土地千裏,境內連綿幾十座城池,很容易擁兵自重,對抗朝廷,所以需要削弱他們的實力。但如果強行削減土地和藩軍,很快就會激起反叛。


    削藩會反,不削藩也會反,主父偃的這個判斷,和前朝賈誼、晁錯的判斷差不多。現狀如此,該怎麽應對呢?


    主父偃的意見和晁錯一樣,也認為必須削藩。但是他的方法和晁錯不同,晁錯是強削,主父偃是推恩。這個措施顯然稍微借鑒了漢文帝的相關政策。


    諸侯王其實也麵臨著和皇帝類似的難題。富貴人家,妻妾成群,子女也多,每個孩子都需要好好生活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同為親生骨肉,如果隻由嫡長子繼承家業,其餘的子女卻得不到尺寸封地,這怎麽能彰顯仁愛孝道呢?因此,主父偃建議漢武帝頒布詔令,命諸侯推廣恩德,把土地分割給其他子弟,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嗣則封為列侯。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正式頒布推恩令,把一直讓自己頭疼腦熱的麻煩事甩鍋給了諸侯王:如果同意分封土地,諸侯國就會被越分越小,很快不再對朝廷構成威脅;如果不同意分封,不僅皇命難違,更麻煩的是,除了正妻和嫡長子,其他妻妾和王子們都不答應。同樣都是兒子,憑什麽親大哥能吃肉,他們卻連湯都喝不到?


    想起兵反叛,那更是不可能的。諸王子都不是傻子,怎麽可能冒著殺頭的風險反對推恩令,拚了命去爭取明顯對自己不利的結果呢?


    這就是推恩令的妙處。


    諸侯王隻能打落牙齒往肚子裏吞,咬著牙謝主隆恩。漢武帝不費一兵一卒,卻以推恩之名贏得了仁政之譽,還在事實上分割了諸侯王的國土,削弱了他們的勢力。這樣的好事,簡直在夢裏都能笑醒。


    但他不打算就此罷手。魚刺再小也還是刺,卡在喉嚨裏就該拔出來,否則遲早會紅腫發炎喉嚨潰瘍。很快,漢武帝又逮著了一個機會。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為平定四夷,派人招安南越國王。南越國丞相呂嘉不願歸漢,起兵殺死了南越王趙興和漢朝使者。漢武帝大怒之下,下令發兵征討南越國,同時詔令各藩國起兵相助。結果,諸侯無人響應。這就離了大普,相當於瞌睡了有人送枕頭,想殺人了有人把刀塞到手裏。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在消滅南越國並設置南海九郡之後,隨便找了一個理由褫奪了一百零六位列侯的爵位。沒人敢發表意見,他們犯錯在先啊,有什麽不滿的呢?


    諸侯徹底老實了。隻不過按下葫蘆浮起瓢,權力鬥爭曆來如此。皇權之外,還有相權,還有諸侯、外戚、宦官等各大政治勢力相互製約。


    漢武帝之世,相權已被削弱,諸侯勢力也被壓製,那麽,外戚和宦官勢力將不可避免地崛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