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七歲被立為皇太子,十六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他雄才大略,內修法度,外攘夷狄,通過一係列戰爭使漢朝疆土增加近一倍,故司馬遷認為漢興五世,隆在建元。秦始皇焚書坑儒,漢初尚黃老之學,儒家一度沉寂,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上升為治國思想。物不可以終否,是為《易經》六十四卦的第十三卦,同人卦。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天在上,火勢向上,天與火親和相處,這就是同人。君子要明辨事物,團結眾人。天蒼蒼,野茫茫,蒼茫的天穹之下生起了一堆火。為什麽要生火?因為天黑了嘛,要照明,也要取暖。光明和溫暖吸引周圍的人朝著同一個目標集中過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心向光明的人團結到了一起,正好可以一起幹一場轟轟烈烈的大事。


    所以同人卦的卦辭是: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大家在野外會合起來,亨通,大家攜手並肩,有利於同舟共濟渡過大江大河,有利於君子團結起來堅持正道。利涉大川,就是要求君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無限風光在險峰,一旦克服重重困難登臨絕頂,必然大有收獲。


    同人卦六爻的爻辭分別是:


    初九:同人於門,無咎。


    六二:同人於宗,吝。


    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五: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上九:同人於郊,無悔。


    同人卦講述了大儒董仲舒進獻天人三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故事。


    漢武帝推崇儒學,除個人有所好以外,有其現實的政治需要。漢初以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經濟發展確實很快,但也導致諸侯勢力漸長,尾大不掉。漢文帝和漢景帝都為削藩操碎了心,仍然未能徹底消除隱患。既然是黃老之學惹的禍,漢武帝於是打算釜底抽薪,另換一種治國思想。為此,他決定廣納天下人才,為其出謀劃策,大儒董仲舒得以應詔參加策問。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廣川(今河北景縣廣川鎮)人氏,小時候家中富裕,收藏有很多書籍。董仲舒從小就酷愛讀書,尤其喜歡研讀《春秋》。他三十歲的時候已有賢名,並開始招生講學。


    因為上門求學的人太多,他沒有辦法一一親授,於是“同人於門”講大課。他的課堂很注重儀式感和神秘感,中間掛著一副帷幔,他在帷幔裏麵講,學生在外麵聽。後來弟子越來越多,他就安排先入學的優秀學生給後入學的學生講課。很多學生從學多年,卻從來沒有見到過他。而他由於廣招門生,聲望變得越來越高,漢景帝征召他為博士,負責傳授經學。


    漢武帝登基後,董仲舒出任江都國國相。江都易王劉非是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哥哥,為人粗暴蠻橫,卻非常尊重董仲舒,經常把他比作齊國的管仲。董仲舒當然明白劉非的意思,知道他在自比齊桓公,於是借古喻今,勸諫劉非要“同人於宗”,提醒他今非昔比,不能再起稱霸天下的念頭。劉非虛心納諫,一改過去狂妄驕奢的作風,努力做到盡忠職守。


    董仲舒被推薦參加策問時,漢武帝連續問了董仲舒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何鞏固皇權統治,第二個問題是治理國家之道,第三個問題是什麽是天人感應。


    董仲舒答以《舉賢良對策》,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他提出三綱五常的倫理秩序,主張天人感應、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的觀點。他認為想要防止諸侯作亂,“伏戎於莽”,首要在於鞏固並加強中央集權。他建議“升其高陵”,通過儒家學說教化民眾,占據道德倫理的製高點,以此讓天下不動刀兵。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隻要不在孔儒思想以及六藝之列的知識,都應該摒棄。


    董仲舒的儒學已非孔孟之儒學,而是以孔孟儒學為基礎,結合陰陽五行學說,雜糅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而成的新儒學。這種儒學思想為漢武帝的統治提供了新的理論武器,被欣然采納。從此,儒家思想“乘其墉,弗克攻”,逐漸成為我國封建時代的主流思想。


    公元前135年,長陵高園殿和遼東高廟失火,董仲舒認為這是上天對漢武帝有意見了,於是連夜寫了一篇奏折準備闡明天人感應的觀點。漢武帝看到奏章後大怒,準備殺了他,後來因為愛惜他的才能又赦免了他。董仲舒“先號啕,而後笑”,從此不敢再提所謂的災禍靈異之事。不久,他以年老多病為由辭官返鄉,從此埋首教學、著書。


    董仲舒雖然辭了官職,卻“同人於郊,無悔。”朝廷一旦遇到了難解決的大事,還會派人來向他請教。董仲舒也深得漢武帝聖眷,死後被賜葬於長安。門人弟子經過他的陵墓時,都會下馬致禮,所以這裏被稱作下馬陵,後來被訛為蝦蟆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