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威王從此振作起來治理朝政,先後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對內大力推行變法改革,對外大舉收複失地,齊國再次強大起來。他選用人才時隻看才能,不看出身,除淳於髡是卑賤的贅婿之外,鄒忌出身布衣,孫臏則是從魏國逃出來的罪人。
為了證明田氏的正統地位,齊威王不惜工本造就了規模宏大的稷下學宮。據《戰國策》記載,田駢有徒百人。據《孟子》記載,孟子在稷下學宮時,出行有馬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稷下元老淳於髡更是和孔子一樣,有諸弟子三千人之稱。
他的兒子齊宣王即位後,稷下學宮發展到頂峰。其時稷下先生多達千餘人,稷下學士有數百千人,且“自如鄒衍、淳於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有七十六名稷下先生獲得上大夫的爵位,他們不用上朝議政,隻需專職鑽研討論學術思想。這是魏晉清談之風的先聲。
鼎盛時期的稷下學宮,兼容並包諸子百家學者賢人,幾乎容納了當時各家各派的學術思想。其中著名的學者有孟子、淳於髡、鄒衍、田駢、申不害、環淵、尹文子、魯仲連、荀子等等,最主要的思想流派則有道、儒、法、名、兵、農、陰陽等等。因為齊國國君賜予稷下學者們豐厚的爵位和俸祿,並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不任職而論國事,稷下先生和稷下學士們無論學術派別、政治傾向和年齡資曆,均可自由發表言論而無後顧之憂。他們相互爭鳴、詰難、學習和借鑒,終於掀起了百家爭鳴的思想風潮,締造了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學術活躍局麵,促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學術文化大繁榮,對後世文化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與西河學派儒法相因不同,稷下學宮兼容百家之學,多元思想並立,其中尤以黃老獨盛。黃老之學在稷下學宮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名家輩出,流派紛呈,蔚為大觀。
如果說春秋是道家的萌芽時期,戰國則是道家的大成時期,到戰國末期更是形成了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學術格局。
戰國時代,老子思想逐漸形成三個主要學派,一個是黃老之學,一個是老莊之學。另外還有名重一時的楊朱之學,隻不過楊朱無典籍傳世,隻有事跡散見於先秦典籍,故無法詳細考證和學習。
老莊之學為出世之學,以老子、莊子一脈為源流。莊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民權縣)人。他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思想,其著述多用寓言來論證老子的主張,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最終歸結為“道我合一”。他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最早提出“內聖外王”的觀點,卻對後世儒家產生了深遠影響。
莊子以奇詭壯麗的想象和汪洋恣肆的文字,把道演化成了某種高絕出塵的人生境界。後人將其逐漸導向神仙真人之說,隱然成為道教先聲。傳說莊子曾經隱居南華山,死後就埋葬在這裏,所以唐玄宗詔封其為南華真人。而收錄其文學作品的《莊子》一書,也被尊稱為《南華真經》。
黃老之學則為入世之學。戰國時代的黃老代表人物有慎到、田駢、環淵、宋鈃、尹文等人,他們以黃帝和老子為思想源頭,總結出一係列經世致用的製度準則。其代表作留存至今的有《黃帝四經》《慎子》《尹文子》和《管子》等,另據傳有《田子》《蜎子》《宋子》等書已亡佚不存。一般而言,稷下黃老之學分為三派:一派以宋鈃和尹文為代表,在思想史上地位更高;一派以田駢和慎到為代表,提出“以道變法”的概念,隱然偏向法家;一派以環淵為代表,繼承了老子的虛靜無為思想,《黃老帛書》被認為是環淵所作。
黃老之學之所以成為顯學中的顯學,大概因為老子和田氏是老鄉的緣故。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是陳國人,春秋齊桓公時期從陳國避難逃到齊國。老子也是陳國人。
田齊選擇老子的學說,又請出黃帝拜為先祖。田氏是黃帝後裔,而薑氏是炎帝後裔,黃帝曾經戰勝炎帝而擁有天下,以此論之,田氏代齊也算祖宗成法,算不得篡位。
戰國時代,各種思想學派各取所長,漸成融匯趨勢。黃老之學以道家思想為核心,兼容儒、法、墨、陰陽等學術觀點,內容主要包括修行、經世、致用等方麵,看起來和儒家的修齊治平差相仿佛。
稷下學宮隨田齊興起,又隨齊國滅亡。黃老之術則起於齊而興於齊,到戰國晚期開始流散四方。齊國滅亡後,時任秦相的呂不韋廣招門客,吸引離散的稷下學士紛紛來投,協助他編撰《呂氏春秋》。《鶡冠子》誕生於楚地,據說也是稷下學宮之外黃老學說的重要作品。秦末漢初,張良、曹參等人傳承黃老之學,幫助劉邦統一天下並造就了漢初文景之治。
為了證明田氏的正統地位,齊威王不惜工本造就了規模宏大的稷下學宮。據《戰國策》記載,田駢有徒百人。據《孟子》記載,孟子在稷下學宮時,出行有馬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稷下元老淳於髡更是和孔子一樣,有諸弟子三千人之稱。
他的兒子齊宣王即位後,稷下學宮發展到頂峰。其時稷下先生多達千餘人,稷下學士有數百千人,且“自如鄒衍、淳於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有七十六名稷下先生獲得上大夫的爵位,他們不用上朝議政,隻需專職鑽研討論學術思想。這是魏晉清談之風的先聲。
鼎盛時期的稷下學宮,兼容並包諸子百家學者賢人,幾乎容納了當時各家各派的學術思想。其中著名的學者有孟子、淳於髡、鄒衍、田駢、申不害、環淵、尹文子、魯仲連、荀子等等,最主要的思想流派則有道、儒、法、名、兵、農、陰陽等等。因為齊國國君賜予稷下學者們豐厚的爵位和俸祿,並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不任職而論國事,稷下先生和稷下學士們無論學術派別、政治傾向和年齡資曆,均可自由發表言論而無後顧之憂。他們相互爭鳴、詰難、學習和借鑒,終於掀起了百家爭鳴的思想風潮,締造了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學術活躍局麵,促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學術文化大繁榮,對後世文化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與西河學派儒法相因不同,稷下學宮兼容百家之學,多元思想並立,其中尤以黃老獨盛。黃老之學在稷下學宮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名家輩出,流派紛呈,蔚為大觀。
如果說春秋是道家的萌芽時期,戰國則是道家的大成時期,到戰國末期更是形成了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學術格局。
戰國時代,老子思想逐漸形成三個主要學派,一個是黃老之學,一個是老莊之學。另外還有名重一時的楊朱之學,隻不過楊朱無典籍傳世,隻有事跡散見於先秦典籍,故無法詳細考證和學習。
老莊之學為出世之學,以老子、莊子一脈為源流。莊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民權縣)人。他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思想,其著述多用寓言來論證老子的主張,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最終歸結為“道我合一”。他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最早提出“內聖外王”的觀點,卻對後世儒家產生了深遠影響。
莊子以奇詭壯麗的想象和汪洋恣肆的文字,把道演化成了某種高絕出塵的人生境界。後人將其逐漸導向神仙真人之說,隱然成為道教先聲。傳說莊子曾經隱居南華山,死後就埋葬在這裏,所以唐玄宗詔封其為南華真人。而收錄其文學作品的《莊子》一書,也被尊稱為《南華真經》。
黃老之學則為入世之學。戰國時代的黃老代表人物有慎到、田駢、環淵、宋鈃、尹文等人,他們以黃帝和老子為思想源頭,總結出一係列經世致用的製度準則。其代表作留存至今的有《黃帝四經》《慎子》《尹文子》和《管子》等,另據傳有《田子》《蜎子》《宋子》等書已亡佚不存。一般而言,稷下黃老之學分為三派:一派以宋鈃和尹文為代表,在思想史上地位更高;一派以田駢和慎到為代表,提出“以道變法”的概念,隱然偏向法家;一派以環淵為代表,繼承了老子的虛靜無為思想,《黃老帛書》被認為是環淵所作。
黃老之學之所以成為顯學中的顯學,大概因為老子和田氏是老鄉的緣故。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是陳國人,春秋齊桓公時期從陳國避難逃到齊國。老子也是陳國人。
田齊選擇老子的學說,又請出黃帝拜為先祖。田氏是黃帝後裔,而薑氏是炎帝後裔,黃帝曾經戰勝炎帝而擁有天下,以此論之,田氏代齊也算祖宗成法,算不得篡位。
戰國時代,各種思想學派各取所長,漸成融匯趨勢。黃老之學以道家思想為核心,兼容儒、法、墨、陰陽等學術觀點,內容主要包括修行、經世、致用等方麵,看起來和儒家的修齊治平差相仿佛。
稷下學宮隨田齊興起,又隨齊國滅亡。黃老之術則起於齊而興於齊,到戰國晚期開始流散四方。齊國滅亡後,時任秦相的呂不韋廣招門客,吸引離散的稷下學士紛紛來投,協助他編撰《呂氏春秋》。《鶡冠子》誕生於楚地,據說也是稷下學宮之外黃老學說的重要作品。秦末漢初,張良、曹參等人傳承黃老之學,幫助劉邦統一天下並造就了漢初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