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承春秋亂世紛爭,是列國諸侯爭鬥最為激烈的時期,也是諸子百家爭鳴真正活躍的時期。春秋之於戰國,至少有兩點迥然有異:春秋無名將,春秋無學派。


    春秋無名將很好理解。其時諸侯國之間軍政不分家,王族、公侯、大夫,包括一些有勢力的家臣都蓄有私兵,兩軍對壘時也往往由王侯親自領軍作戰。戰國時期,諸侯稱王,不再親自領兵出征。各國軍政分工趨於專業化,專司領軍打仗的將軍有了用武之地。他們成為沙場決勝負的主角,於是名將輩起。


    但是,為什麽說春秋無學派呢?


    儒道思想始於春秋,但儒家和道家卻都是後人追認的。即使到了春秋末年,儒還隻是一個職業的名字,而非一個學派。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戰國初年,墨家和法家出現。而百家爭鳴的空前活躍時期,同樣並不在老子、孔子、墨子三足鼎立的春秋,而在儒墨道法等諸子蜂起的戰國。


    墨子,名翟,宋國人,曾任宋國大夫,生卒年不詳。他是宋襄公哥哥目夷的後代,所以其先祖和孔子一樣也是殷商王族。目夷曾擔任過宋國大司馬,後因故被降為平民,於是改目氏為墨氏。


    墨子大約出生於公元前480年左右,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正處於春秋戰國交替之際。先秦諸子中,墨子可以算作唯一一位出身平民家庭的人,祖先的富貴早已遠離他而去。


    墨子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作為沒落貴族、寒門後裔,他有意識地接受文化教育。他原為儒門弟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


    墨子雖然身負貴族血脈,本質上卻已是一介平民,是一位真正同情工農的士人。他無法完全認同儒家學說,於是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另立新學創立了墨家思想。他在各地聚眾講學,並於三十歲之前創辦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設有文、理、軍、工等分學科的綜合性平民學校,培養出大批人才,史稱“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


    眾多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自願追隨墨子,逐漸形成了墨家學派。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以儒墨並稱為顯學。


    墨家和儒家一樣,也主張仁政,但仔細比較起來,孔墨兩人的思想大不相同。孔子自覺維護傳統製度,唿籲複周禮,墨子則試圖構建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力主天選聖人治國。這頗為接近現在的選舉製度,差別隻在於現在的選舉為民選,而墨子主張的是天選。民選有法可依,有據可查,天選則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真想落實下來,天選的依據依然還是民選。


    孔子不辭養尊處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服飾華美而有規製,墨子卻是粗食布衣,提倡清廉儉樸,反對奢侈浪費。


    孔子重視孝道,提倡厚葬久喪,墨子卻提倡節葬,認為隻需桐棺三寸、服喪三日即可。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墨子卻提出“天誌明鬼”。他堅信上天有意誌,人間有鬼神。


    孔子重視禮樂,曾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墨子卻提出非樂,他認為音樂雖然動聽,但是會讓君民耽於享樂,影響君臣執政,影響百姓耕織,上不合聖王原則,下不合人民利益。


    墨本出於儒,為何小同而大異呢?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屁股決定腦袋。


    儒家從貴族中來,以貴族自居,思考的主要是如何維護君權和貴族的利益。墨家則是平民的學問,認為一切道德、禮儀、章製都應為天下之大利,而不是某個群體的小利益。


    墨子的理想社會,是世人“兼相愛,交相利”,有餘力以相勞,有餘財以相分,沒有貧富之分,沒有勞逸不均,因此不會產生極端的仇富仇官心理,也就不會有戰爭和仇殺。


    墨子死後,他的弟子根據墨子生平言行事跡,編輯整理成《墨子》一書。墨子的思想,是樸素原始的共產主義思想。隻可惜墨子將道德標準定得太高了,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做到,這是墨家後繼無人、漸至衰微的根本原因。


    同為儒家後繼之學的法家,就絕不會認同墨家學說,因為他們認為人的本性是好逸惡勞、趨利避害,如何能做到節用兼愛、苦行救世呢?


    管仲和子產被認為是法家先驅,但法家思想實際從儒道思想中來。它的起源一是魏國的西河學派,一是齊國的稷下學宮。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始於儒、道、墨三家思想鼎立,興於西河學派和稷下學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