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從著書立說的角度來看,如果說孔子是中國第一個專業編輯,那麽老子就是中國第一個職業作家。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編訂了詩、書、禮、易、春秋。而老子則獨立創作出第一本道家典籍《道德經》。


    詩在先秦時期有很重要的實用價值,舜帝治理天下時,就說過詩可以表達內心情感,歌則是延長音節、依據音律唱出來的詩。孔子在舜的基礎上,提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西周和春秋時期,詩歌吟誦已演變成王公貴族宴樂交際的必備節目,學習詩歌得以成為當時貴族教育的重要環節。其時宴席開始前,主人需命樂工賦詩誦歌以示歡迎,客人則需誦歌答賦以示感謝。此時不通詩歌之人便會失禮,故孔子有“不學詩,無以言”的說法。


    後來,周朝內史尹吉甫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共計三百一十一首詩歌,孔子將其整理編訂而成中國曆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又稱“詩三百”。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主要有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其作者絕大部分已不可考。其中《風》是各地流行的民間歌謠;《雅》是周人廟堂、朝會所用的正聲雅樂,又分為《小雅》和《大雅》;《頌》則是周朝王室和貴族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生動描述了周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的社會生活麵貌,其中描寫勞動、戀愛、婚姻以及社會習俗的詩歌尤其悱惻動人。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即《書經》,是中國第一部記言體史書。全書共計五十八篇目,記錄了距今約4000年到2600年間虞、夏、商、周時期的史實,內容涉及政治法令、哲學思想、天文地理、藝術以及軍事等。據說現存《尚書》版本出自東晉初年,由豫章內史梅賾(ze)進獻朝廷,使其重現天日。


    《春秋》是中國第一本編年體史書,記錄了春秋時期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魯國曆史。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他認為《春秋》由孔子修訂而成。該書敘事語言極為簡練,用詞遣句字字針砭,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但因為文字太過簡練,後世便出現了很多用於補充和解釋的詮釋之作,被稱為傳。其中最著名的是《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均被列入儒家經典。現在的慣例是將《春秋》原文合編入《左傳》,稱為“經”,而《左傳》的新增內容則被稱為“傳”。


    《春秋》具有無可辯駁的開創之功。首先,它創造的編年體例“係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為史學三大體例之一,後世繼之者眾,其中尤以宋代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最為出類拔萃。其次,它的私修性質打破了官方對史學的壟斷,“二十六史”之中私修者多達三分之一,可以說是由此肇始。第三,春秋筆法賦予了後世史家勇敢無畏、堅韌無私之氣,這被認為是中國史脈綿延至今而不斷的根本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不在朝堂的文化人主要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儒士,另外一類則是隱士。


    公元前485年,大約是周敬王三十五年,老子見周王室愈發衰敗,心灰意冷之餘打算離開故土,避世隱居做隱士。他經過函穀關(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函穀關鎮)時,函穀關守將尹喜請他著書立說。老子於是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結合自己的思考,創作出傳世經典《道德經》。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本由個人之力創作而成的書籍。


    《道德經》以道德為綱宗,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它的語言精煉,講究修辭,文采斐然,富有音韻之美。它的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是內聖外王之學,對後世中國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和宗教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中國文明經過漫長的發展進化,終於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以儒家和道家為先聲,各種思想流派蜂起,就如各種美酒珍饈呈現在宴席之上,開啟民智,傳承文明。中國也即將迎來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實現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大跨越,這就是“需於酒食,貞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