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儒家和道家共同的源頭,而殷商王朝已被公認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環節。文字的出現,是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躍遷的關鍵性標誌。而殷商時期出現的甲骨文和金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文字係統。
從殷墟(今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真實記載了殷商王朝的政治禮樂製度、哲學文化思想和社會文明。即使跨越了四千多年的曆史時空,殷商文明的傳承脈絡到今天依然不絕如縷。我國現在的喪葬嫁娶、宴席祝福等禮儀,都是經由殷商文明延續至今。我們仍在使用的天幹地支、二十四節氣、大小月和閏月等天文曆法知識,都是在殷商時期銘記成文。
在天文曆法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紀年方法,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意義重大。它不僅僅能夠指導我們的生產生活,也是定位人類曆史軌跡的坐標。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人類文明史是從天文曆法開始的,因為沒有天文曆法就沒有準確的曆史斷代,也就沒有信史。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有準確而連貫年代記載的曆史卻始於公元前841年,這一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參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此前的曆史事件斷斷續續,年代模糊不清,也沒有獲得公認的曆史年表。《史記·三代世表》僅僅記錄了夏商周三朝的王族世係,而無具體在位年代。據司馬遷自述,他研究過黃帝以來的許多文獻,年代記載混亂且前後不一致,本著史學家的嚴謹治學態度,他隻好棄而不用。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和甲骨文的發現,為我國的年代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1996年5月,我國正式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和確定中國夏商周時期的確切年代,為研究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創造條件。
2000年11月,《夏商周年表》問世。這張年表為公元前841年以前的中國曆史建立起一千二百餘年的夏商周三代年代框架。其中,夏代建立於為公元前2070年,商代建立於公元前1600年,周代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開始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這是一種用耶穌誕生之年為紀元的紀年法。此前,我國古代采取的紀年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史記·州本級》: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又如《春秋左傳》:(魯隱公)二年春,公會戎於潛。魯隱公第二年春季,他與戎人在潛地會晤。
第二種是用年號紀年。從漢武帝開始,我國封建王朝開始設置年號。此後每位皇帝即位後都要改元,遇到重大曆史事件也會改元,此後逐漸形成製度,並以年號紀年。比如範仲淹《嶽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的“建元”。
第三種是用天幹地支來紀年。如蘇軾《前赤壁賦》開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近現代以來,我們常用幹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曆史事件,比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醜條約、辛亥革命等等。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結合使用公元紀年法和幹支紀年法。
其他還有如兼用年號幹支紀年、生肖紀年等等,這裏就不一一解釋。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前後我國一度推行過黃帝紀年。
根據黃帝曆、天幹地支及有關古籍推算,軒轅元年為公元前2697年。以此類推,1912年民國元年就是軒轅4609年,公元2024年就是軒轅4721年。
從殷墟(今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真實記載了殷商王朝的政治禮樂製度、哲學文化思想和社會文明。即使跨越了四千多年的曆史時空,殷商文明的傳承脈絡到今天依然不絕如縷。我國現在的喪葬嫁娶、宴席祝福等禮儀,都是經由殷商文明延續至今。我們仍在使用的天幹地支、二十四節氣、大小月和閏月等天文曆法知識,都是在殷商時期銘記成文。
在天文曆法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紀年方法,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意義重大。它不僅僅能夠指導我們的生產生活,也是定位人類曆史軌跡的坐標。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人類文明史是從天文曆法開始的,因為沒有天文曆法就沒有準確的曆史斷代,也就沒有信史。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有準確而連貫年代記載的曆史卻始於公元前841年,這一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參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此前的曆史事件斷斷續續,年代模糊不清,也沒有獲得公認的曆史年表。《史記·三代世表》僅僅記錄了夏商周三朝的王族世係,而無具體在位年代。據司馬遷自述,他研究過黃帝以來的許多文獻,年代記載混亂且前後不一致,本著史學家的嚴謹治學態度,他隻好棄而不用。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和甲骨文的發現,為我國的年代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1996年5月,我國正式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和確定中國夏商周時期的確切年代,為研究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創造條件。
2000年11月,《夏商周年表》問世。這張年表為公元前841年以前的中國曆史建立起一千二百餘年的夏商周三代年代框架。其中,夏代建立於為公元前2070年,商代建立於公元前1600年,周代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開始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這是一種用耶穌誕生之年為紀元的紀年法。此前,我國古代采取的紀年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史記·州本級》: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又如《春秋左傳》:(魯隱公)二年春,公會戎於潛。魯隱公第二年春季,他與戎人在潛地會晤。
第二種是用年號紀年。從漢武帝開始,我國封建王朝開始設置年號。此後每位皇帝即位後都要改元,遇到重大曆史事件也會改元,此後逐漸形成製度,並以年號紀年。比如範仲淹《嶽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的“建元”。
第三種是用天幹地支來紀年。如蘇軾《前赤壁賦》開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近現代以來,我們常用幹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曆史事件,比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醜條約、辛亥革命等等。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結合使用公元紀年法和幹支紀年法。
其他還有如兼用年號幹支紀年、生肖紀年等等,這裏就不一一解釋。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前後我國一度推行過黃帝紀年。
根據黃帝曆、天幹地支及有關古籍推算,軒轅元年為公元前2697年。以此類推,1912年民國元年就是軒轅4609年,公元2024年就是軒轅47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