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後。z國。


    好姐妹婁素萍仍活躍在崗位上,年事漸高的賀書蘭卻因為身體抱恙,迫不得已告別了自己熱愛一生的核彈事業。


    隻不過,雖然她現在已經退休,底下的年輕人還是很喜歡過來找她請教問題。


    老伴心疼她,勸她歇一歇,她還振振有詞:“不就迴答幾個問題嗎,還能把我累到了?這事你別管了哈,我心裏有數。”


    賀書蘭不怕學生麻煩她,恰恰相反,她就怕學生不肯麻煩她。


    她們這代人,說句不謙虛的話,實踐經驗真是比學生吃過的鹽都多,不趁活著的時候趕緊把這些東西傳授出去,難不成要等死了再帶到棺材裏去?


    這天,又有一群愁眉不展的學生來到了她家裏。


    賀書蘭耐心引領著幾人一步步梳理出思路後,他們就興高采烈地向她告辭了。


    秋日午後的陽光流水般傾瀉而下,照得整個書房亮堂堂的。


    左右閑來無事,賀書蘭伸手拉開書桌抽屜,取出一張泛黃的相片,慢慢悠悠發起了呆。


    這是張意義重大的合影,拍攝於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成功那年。


    相片裏人人臉上帶著掩蓋不住的笑意,他們身後的背景正是茫茫戈壁灘。


    黑白照顯現不出青年令人驚歎的發色與眸色,但他優越的五官在人群中依舊十分亮眼。


    賀書蘭當時站在他前麵一排,記憶裏,那好像是他們兩人離得最近的一次。


    人生如夢,世事無常,她本以為這人會和大家一起奮鬥很久,不曾想他會在四十二歲時就永遠辭別了人世。


    賀書蘭替他感到遺憾,也替自身感到遺憾。


    因為無用的膽小與羞怯,她一次又一次錯過了表白心意的時機。


    盡管那份喜歡後來在漫長歲月裏轉變為了一種單純的崇拜與欣賞,可沒能將戀慕宣之於口,到底成了縈繞她心底多年不散的悵惘。


    老伴是了解這事的,有時也和她感歎,說年輕時真的不能遇上太驚豔的人,否則餘生可就要一直念著人家啦。


    賀書蘭倒也沒有一直惦念著人家,隻是在不經意間還是會想起過往瑣事。


    她永遠忘不了那年在戈壁灘度過的第一個春節。


    吳將軍知道大家思念親人,特地為他們組織了場精彩的文藝匯演以排遣心中苦悶。


    荒漠空曠無垠,篝火熊熊燃燒,在一片浩瀚星空下,青年站得筆直,架起小提琴,神情專注在演奏巴赫的《恰空舞曲》。


    或許是樂聲太過悠揚,賀書蘭此前對他隻是有些好感,但從這一刻起,這份好感終於無可救藥演變成了喜歡。


    ……


    建國五十周年之際,街心公園忽然豎起了一座雕像。


    來來往往的行人忍不住駐足觀看。


    這雕像塑造的是個典型的西方男人形象,高鼻深目,輪廓英挺,肩上蹲了隻活靈活現的鴿子,手裏拎著口皮箱,他就這樣立在街口望著遠處,目光堅毅,仿佛隨時要朝著選定方向踏出去。


    如今這年頭,死後能立雕像的都是在各行各業闖出不俗成績的風雲人物,不過立個外國人也真夠稀罕的。


    眾人心頭正納悶呢,視線一轉,瞧見旁邊石塊,不禁肅然起敬。


    那石塊上刻有兩行筆力遒勁的題詞——英雄不朽,萬古長青!


    大家瞬間明白過來,這人定是位國際友人了,而且為他們國家的發展做出過傑出貢獻。


    可是,究竟要有怎樣的功勳才配得上“英雄不朽”這樣的讚譽呢?


    人們自然而然地將目光投向雕像底座,那上麵密密麻麻寫著人物生平。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艾行舟”這三個字。


    “艾行舟”是淩亮來到z國後,組織幫著改的名字,源自“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這句古詩。


    而緊跟在人名後麵的則是一長串令人眼花繚亂的職位頭銜,再往後,就是一些光輝事跡的描述了。


    總結起來,其實可以概括為簡單的一句話:這人是兩彈計劃的主要開拓者和負責人之一。


    讀完人物簡介,眾人抬眼再去看那雕像時,心裏又是另一番感受,敬仰有之,更多的卻是對其過早身故的惋惜。


    一個紮著羊角辮的小女孩眨巴著眼睛望了望周圍的人,扯扯身邊家長的衣角,“爸爸,幫我和媽媽在這裏拍張照吧。”


    “好啊,你快和媽媽過去擺pose,但一會爸爸喊‘茄子’時就不要亂動嘍。”


    男人胸前挎著個相機,慈愛地摸了摸女兒的頭,痛痛快快答應了下來。


    他們一家是趁著國慶假期來京旅遊的,機會難得,孩子有什麽要求,能辦到的肯定得辦。


    著一襲藍色連衣裙的女人笑著牽起女兒的小手,向前方那尊雕像走去。


    伴隨“哢嚓哢嚓”的快門聲響,一大一小的笑容於此刻定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快穿:從入門到精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熱心市民周女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熱心市民周女士並收藏快穿:從入門到精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