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大明王朝的三個階層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若將大明朝做一個簡單的劃分,整個社會可以分成三個階層,第一個階層是皇室宗親,第二個階層是各級官吏與地主商人結合的官僚士紳,而普通底層百姓,諸如軍戶、民戶、匠戶、樂戶則是第三階層。
很多人包括前世的朱由校認為前兩個階層是利益一致的共同體,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普遍的認知錯誤。
皇帝這個控股股東最核心的資產是第三階層的老百姓與他們的土地,因為這是大明王朝的稅收根基,也是皇帝統治的基本盤。
但凡一個腦子正常的皇帝,都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耕者有其田,有這想法的甚至包括曆史上的崇禎皇帝。
這不是在替皇帝辯駁,而是因為王朝的命運是和老百姓緊密綁定在一起,而作為王朝統治者的皇帝,又是跟王朝的興衰密不可分的。
盡管皇帝們如此想,但處於第二階層的官僚士紳,他們的利益卻是和皇帝的利益嚴重相悖的。
皇帝拚命地想要維護天下的穩定繁榮,而官僚士紳們要做的與想做的就是不斷地蠶食皇帝辛苦維持的穩定繁榮,從而掏空王朝據為己有。
這是零和一的博弈,也是封建王朝曆史興替的根本原因。
在官僚士紳的眼中,這個王朝姓什麽,哪怕是姓孛兒隻斤或愛新覺羅,他們並不關心。
而底層百姓的死活,對他們而言也一點都不重要。
隻有真正屬於他們自己和自己家族的財富與名望,才是這些官僚士紳頭等的大事。
作為皇帝名義上的合夥人,他們卻是皇帝這個控股股東最大的威脅,不明白這個道理的明孝宗朱佑樘與曆史上的崇禎帝。
一個讓官僚士紳的代表文官集團徹底做大,一個讓大明王朝直接破產。
到了朝朝中後期,尤其是明孝宗對文官集團無底線的妥協退讓,各級官吏鄉紳,一邊想盡辦法地兼並土地,一邊卻要竭盡所能地隱匿田產,逃避稅賦。
皇帝雖然還是大明王朝名義上的大股東與董事長,但是大明王朝這家公司的資產卻在被不斷地轉移與掏空,資產負債表越來越難看。
最終在官僚士紳兩百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並且在搞死幾任想扭轉局麵的皇帝下,到崇禎年間,大明王朝這家公司終於資不抵債,破產清算。
事實上,大明王朝從始至終都不窮,尤其是隨著鄭和七下西洋帶來的貿易與工商業的不斷發展,不說富得流油,但也超過了所有以前與後麵的王朝。
隻不過隨著明宣宗的英年早逝、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與明孝宗倒向文官集團,皇權的掌控力日漸式微,這些財富最終被各級官僚士紳們中飽私囊,瓜分殆盡。
而這個開局一個碗,得國最正的大明王朝,最終卻又迴到了捧著金飯碗討飯的原點,真是莫大的諷刺。
官僚士紳們本以為大明王朝破產後,迎來的會是李自成這個流寇出身之人建立的大順王朝,以為他們還能繼續趴在大順王朝的身上吸血。
但人算不如天算,沒想到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卻堅定地選擇了站在第三階層,對他們這些敲骨吸髓的第二階層進行了最簡單粗暴的“烤餉”,逼得他們最終選擇了山海關外那個他們極其不喜、甚至鄙夷的野蠻政權。
所以,北宋的王安石變法之所以會失敗,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和他的變法集團根本控製不了宋朝的官僚係統。
王安石所主導的所有變法政策,在各級官吏乾坤大挪移的加持下變形走樣,各種本是利好百姓的政策卻被官僚士紳們巧妙地演化成沸騰的民怨。
最終,本是惠民的政策反而成了阻礙變法的最大動力,不得不以失敗收場,並進一步加劇了北宋的黨爭與滅亡。
而大明首輔張居正主導的變法革新,相比王安石的變法,之所以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原因就在於由張驄主導的嘉靖新政已為張居正做了試驗,而且張居正深諳官僚士紳係統的症結所在。
所以,張居正的變法與張驄變法一樣,也是先從抓吏治開始,隻有整肅出一支可執行變法政策的官僚隊伍,才有可能將變法落地。
但不忘初心、一心謀國並肯背叛整個官僚士紳階層的人,世間隻有一個張居正,等他去世後,立馬人亡政息,甚至他和他的族人遭到了他曾經背叛過的官僚士紳階層最狠厲的報複。
當我們看到嘉靖與萬曆這倆爺孫,身居後宮幾十年不上朝,繞過官僚係統,利用身邊的宦官直接控製國家運作的奇葩名場麵,也就一點不奇怪了。
他們本質上也不想如此,但在兩次大火與壬寅宮變、右腳足疾與牙疼麵前,他們選擇了絕大多數人都會做出的選擇,那就是躲起來保住自己的小命。
而他們兩人的退讓,才達成了與官僚士紳的微妙平衡,他們也才能穩坐那麽久的皇位。
所以,廢除海禁、征收商稅?
君不見明武宗、明世宗與明熹宗的下場?
清丈田畝、官僚績效考核?
君不見張江陵的下場?
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
君不見滿清入主中原後雖大肆屠戮東南士紳,且有滿蒙貴族作為基本盤的雍正下場?
作為後世穿越過來的朱由校,難道不知道與不想做這些?
不不,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現在還不敢,他必須要先確保他自己能活下去,隻有他繼續活著,大明與中華民族才能有避免滑入深淵的希望。
與此同時,也是他的無能為力。
現在的朱由校除了剛有一支可由他掌控的十幾萬可堪一戰的禁軍外,並沒有其它太大的勢力,尤其是一支可取代傳統官僚士紳出身的文官,現在很多他想做或能做的事情,還得繼續由這些人去執行。
比如利用方從哲執行考成法,利用李長庚解除海禁與追繳賦稅,利用國舅爺新城伯王升與幾位在京藩王建立皇家學院,培養屬於第一階層自己的預備官員。
很多人包括前世的朱由校認為前兩個階層是利益一致的共同體,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普遍的認知錯誤。
皇帝這個控股股東最核心的資產是第三階層的老百姓與他們的土地,因為這是大明王朝的稅收根基,也是皇帝統治的基本盤。
但凡一個腦子正常的皇帝,都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耕者有其田,有這想法的甚至包括曆史上的崇禎皇帝。
這不是在替皇帝辯駁,而是因為王朝的命運是和老百姓緊密綁定在一起,而作為王朝統治者的皇帝,又是跟王朝的興衰密不可分的。
盡管皇帝們如此想,但處於第二階層的官僚士紳,他們的利益卻是和皇帝的利益嚴重相悖的。
皇帝拚命地想要維護天下的穩定繁榮,而官僚士紳們要做的與想做的就是不斷地蠶食皇帝辛苦維持的穩定繁榮,從而掏空王朝據為己有。
這是零和一的博弈,也是封建王朝曆史興替的根本原因。
在官僚士紳的眼中,這個王朝姓什麽,哪怕是姓孛兒隻斤或愛新覺羅,他們並不關心。
而底層百姓的死活,對他們而言也一點都不重要。
隻有真正屬於他們自己和自己家族的財富與名望,才是這些官僚士紳頭等的大事。
作為皇帝名義上的合夥人,他們卻是皇帝這個控股股東最大的威脅,不明白這個道理的明孝宗朱佑樘與曆史上的崇禎帝。
一個讓官僚士紳的代表文官集團徹底做大,一個讓大明王朝直接破產。
到了朝朝中後期,尤其是明孝宗對文官集團無底線的妥協退讓,各級官吏鄉紳,一邊想盡辦法地兼並土地,一邊卻要竭盡所能地隱匿田產,逃避稅賦。
皇帝雖然還是大明王朝名義上的大股東與董事長,但是大明王朝這家公司的資產卻在被不斷地轉移與掏空,資產負債表越來越難看。
最終在官僚士紳兩百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並且在搞死幾任想扭轉局麵的皇帝下,到崇禎年間,大明王朝這家公司終於資不抵債,破產清算。
事實上,大明王朝從始至終都不窮,尤其是隨著鄭和七下西洋帶來的貿易與工商業的不斷發展,不說富得流油,但也超過了所有以前與後麵的王朝。
隻不過隨著明宣宗的英年早逝、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與明孝宗倒向文官集團,皇權的掌控力日漸式微,這些財富最終被各級官僚士紳們中飽私囊,瓜分殆盡。
而這個開局一個碗,得國最正的大明王朝,最終卻又迴到了捧著金飯碗討飯的原點,真是莫大的諷刺。
官僚士紳們本以為大明王朝破產後,迎來的會是李自成這個流寇出身之人建立的大順王朝,以為他們還能繼續趴在大順王朝的身上吸血。
但人算不如天算,沒想到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卻堅定地選擇了站在第三階層,對他們這些敲骨吸髓的第二階層進行了最簡單粗暴的“烤餉”,逼得他們最終選擇了山海關外那個他們極其不喜、甚至鄙夷的野蠻政權。
所以,北宋的王安石變法之所以會失敗,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和他的變法集團根本控製不了宋朝的官僚係統。
王安石所主導的所有變法政策,在各級官吏乾坤大挪移的加持下變形走樣,各種本是利好百姓的政策卻被官僚士紳們巧妙地演化成沸騰的民怨。
最終,本是惠民的政策反而成了阻礙變法的最大動力,不得不以失敗收場,並進一步加劇了北宋的黨爭與滅亡。
而大明首輔張居正主導的變法革新,相比王安石的變法,之所以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原因就在於由張驄主導的嘉靖新政已為張居正做了試驗,而且張居正深諳官僚士紳係統的症結所在。
所以,張居正的變法與張驄變法一樣,也是先從抓吏治開始,隻有整肅出一支可執行變法政策的官僚隊伍,才有可能將變法落地。
但不忘初心、一心謀國並肯背叛整個官僚士紳階層的人,世間隻有一個張居正,等他去世後,立馬人亡政息,甚至他和他的族人遭到了他曾經背叛過的官僚士紳階層最狠厲的報複。
當我們看到嘉靖與萬曆這倆爺孫,身居後宮幾十年不上朝,繞過官僚係統,利用身邊的宦官直接控製國家運作的奇葩名場麵,也就一點不奇怪了。
他們本質上也不想如此,但在兩次大火與壬寅宮變、右腳足疾與牙疼麵前,他們選擇了絕大多數人都會做出的選擇,那就是躲起來保住自己的小命。
而他們兩人的退讓,才達成了與官僚士紳的微妙平衡,他們也才能穩坐那麽久的皇位。
所以,廢除海禁、征收商稅?
君不見明武宗、明世宗與明熹宗的下場?
清丈田畝、官僚績效考核?
君不見張江陵的下場?
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
君不見滿清入主中原後雖大肆屠戮東南士紳,且有滿蒙貴族作為基本盤的雍正下場?
作為後世穿越過來的朱由校,難道不知道與不想做這些?
不不,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現在還不敢,他必須要先確保他自己能活下去,隻有他繼續活著,大明與中華民族才能有避免滑入深淵的希望。
與此同時,也是他的無能為力。
現在的朱由校除了剛有一支可由他掌控的十幾萬可堪一戰的禁軍外,並沒有其它太大的勢力,尤其是一支可取代傳統官僚士紳出身的文官,現在很多他想做或能做的事情,還得繼續由這些人去執行。
比如利用方從哲執行考成法,利用李長庚解除海禁與追繳賦稅,利用國舅爺新城伯王升與幾位在京藩王建立皇家學院,培養屬於第一階層自己的預備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