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出使朝鮮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從遼東迴京的途中,朱童蒙也想過自己未來的規劃,之前一直擔任中書舍人與給事中,缺乏地方曆練,並且當今聖上格外青睞有地方從政經驗的官員。
他已經為官超過十載,卻還隻是七品的給事中,雖然熬到都給事中再調往他處會更好,但他卻不想再繼續待在兵科熬下去了,若有合適機會,他願意主政一方。
“迴陛下,臣願意外調地方曆練!”朱童蒙躬身迴道。
朱由校想了一下道:“既然如此,朕就成人之美一次,大同現在缺一個知府,你就去那吧,另外再兼任山西右參政吧!”
之前的山西右參政是錢謙益,不知道是他是花了大筆錢財還是名聲實在太響,去山西半年時間居然升到了左參政。
朱由校將朱童蒙放到大同當知府,一個是他的確缺乏對地方政務的了解,另一個是大同身處土默特蒙古的最前沿,需要安排一個知兵並且敢於任事的官員,尤其是朱由校借用非法走私案廢除了大同與宣府並立的巡撫,而是將兩處合二為一,共用一個巡撫。
僅僅隻是兩個府的地盤,卻安排兩個巡撫班子,實在是浪費。
對於朱由校安排自己去大同擔任巡撫,朱童蒙心裏十分滿意,知府品級雖然隻是正四品,但卻是真正的主政一方,總比布政司裏麵的高品副職要強,更何況陛下還給自己加了個從三品的右參政。
“臣謝陛下恩賜,定不負陛下重托!”朱童蒙一臉肅然地跪謝道。
“好,朱愛卿平身,以後大同就交給你了,對於大同的治理,除了協助孫閣老處理衛所裁撤與改善民生,也要防範蒙古人的入寇。
對於異族入寇,朕的原則是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隻要對大明與百姓有功即可!”朱由校一臉嚴肅地說道。
朱由校十分厭惡犬儒那種動不動以德報怨、苦一苦百姓、內橫外軟的作風。
“是,陛下,臣謹記!”朱童蒙行完禮後,站起來靜候在了一旁。
朱由校想了一下繼續說道:“既然朱愛卿有賞,身為副使的畢自肅也不得不賞,這樣吧,朕做一迴主,畢自嚴官升半級,升為主客清吏司員外郎,一事不煩二主,繼續負責盟約剩下之事,包含信王與紮魯特的聯姻!”
“是,陛下,老臣(臣)遵旨!”方從哲與魏廣微站出來迴複道。
.......
在朱童蒙等人去往遼東的時候,另一支幾乎同時離京出使朝鮮的使團,在大沽口海軍基地乘坐海軍第一營的風帆戰艦,正行駛在茫茫的大海上。
雖然戰艦行駛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顛簸不止,但身為四川人的主使熊文燦雖然幾乎沒坐過海船,但長江上的江船他可是乘坐過多次,麵對顛簸搖晃的戰艦,雖有暈船,但卻不是那麽的嚴重。
至於副使袁崇煥,出生廣東東莞縣海邊的他,暈船是不可能暈船的,反而因此次能出使朝鮮顯得興致勃勃。
出使朝鮮的船隊先是橫穿渤海到達金州港,換了清水與新鮮蔬菜後,繼續沿著遼東半島的東部海岸線一路向東北繼續行駛。
到達鎮江堡後,補充了最後一次的補給,之後沿著朝鮮的海岸線一路朝朝鮮的漢江口江華島駛去。
在海上顛簸了大半個月後,船隊終於到達了漢江出海口,而那裏早就站滿了前來恭迎的朝鮮官員。
熊文燦將四海拓殖與南洋拓殖的船隊留在了江華島靠近漢江口的一側,自己帶著使團成員下船與前來迎接的朝鮮官員碰頭。
朝鮮王朝,不僅國名是老朱同誌給賜的,而且大明還是它的宗主國。
有明一朝,朝鮮一直是明朝的附屬國,多次受到大明的庇護,“壬辰倭亂”中若不是大明出兵相助,朝鮮就會被日本滅國。
所以,朝鮮對大明這個宗主國,不僅表麵上非常敬畏謙卑,實際上也以習明語與中原文化習俗為榮。
除此之外,對明清的態度也是截然相反,他們將大明視為天朝上國,而且在崇禎吊死煤山後,還一直沿用崇禎年號。
對於後金與滿清,朝鮮上下皆將其視為胡虜。
雖然朝鮮上下表麵功夫做得非常到位,但關乎國家利益時,此時的朝鮮國王李琿也就是曆史上的光海君采用“不背明,不怒金”的騎牆外交政策。
此外,李琿在繼承朝鮮王位的過程中非常不順利,而這個不順利主要來自大明冊封的搖擺不定,為了順利繼承王位,李琿遭到了大明幾波使臣的巨額勒索,內心對大明的恨意自然很深。
在薩爾滸之戰前,大明多次派出使臣與賞銀要求朝鮮出兵協助大明攻打建奴,但都被李琿以各種理由推脫搪塞,最後在大明的強勢威逼下,不得已派出一萬三千人的散兵遊勇前往遼東。
並且,李琿還告訴領兵的都元帥薑弘立,不要太投入於與建奴的作戰,若是不可為趕緊迴國,甚至投降建奴也可以。
除了這些,李琿還讓人將自己出兵的計劃及行軍路線提前告訴了努爾哈赤。
果真,在配合東路的劉綎進軍赫圖阿拉的過程中,朝鮮軍隊不僅軍紀差拖累大軍,而且在遇到人數很少的建奴大軍時立馬潰散,都元帥薑弘立更是幹脆帶著五千多人臨陣倒戈投降了建奴。
有這種豬隊友與二五仔,劉綎劉大刀就算再勇猛,也不可能戰勝建奴的八旗兵,甚至逃脫都很難逃脫。
薩爾滸之戰結束後,朝鮮國不僅畏建奴如虎,更是與建奴暗通款曲,曆史上毛文龍退守朝鮮義州時,朝鮮義州守將在李琿的暗示下從背後偷襲了毛文龍,導致了毛文龍的義州大敗,軍民損失數萬。
可惜,現在的大明出現了朱由校這麽bug,大明不僅沒有了遼沈與廣寧慘敗,更是將入寇的建奴打得落花流水,隻得躲到山間暗暗舔舐傷口。
沈陽之戰的結果傳到朝鮮朝堂後,李琿與他的大臣們的天平再次向大明傾斜,不僅立刻派人去京城與遼東送賀表,更是在不久後拒絕了前來借糧的濟爾哈朗。
他已經為官超過十載,卻還隻是七品的給事中,雖然熬到都給事中再調往他處會更好,但他卻不想再繼續待在兵科熬下去了,若有合適機會,他願意主政一方。
“迴陛下,臣願意外調地方曆練!”朱童蒙躬身迴道。
朱由校想了一下道:“既然如此,朕就成人之美一次,大同現在缺一個知府,你就去那吧,另外再兼任山西右參政吧!”
之前的山西右參政是錢謙益,不知道是他是花了大筆錢財還是名聲實在太響,去山西半年時間居然升到了左參政。
朱由校將朱童蒙放到大同當知府,一個是他的確缺乏對地方政務的了解,另一個是大同身處土默特蒙古的最前沿,需要安排一個知兵並且敢於任事的官員,尤其是朱由校借用非法走私案廢除了大同與宣府並立的巡撫,而是將兩處合二為一,共用一個巡撫。
僅僅隻是兩個府的地盤,卻安排兩個巡撫班子,實在是浪費。
對於朱由校安排自己去大同擔任巡撫,朱童蒙心裏十分滿意,知府品級雖然隻是正四品,但卻是真正的主政一方,總比布政司裏麵的高品副職要強,更何況陛下還給自己加了個從三品的右參政。
“臣謝陛下恩賜,定不負陛下重托!”朱童蒙一臉肅然地跪謝道。
“好,朱愛卿平身,以後大同就交給你了,對於大同的治理,除了協助孫閣老處理衛所裁撤與改善民生,也要防範蒙古人的入寇。
對於異族入寇,朕的原則是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隻要對大明與百姓有功即可!”朱由校一臉嚴肅地說道。
朱由校十分厭惡犬儒那種動不動以德報怨、苦一苦百姓、內橫外軟的作風。
“是,陛下,臣謹記!”朱童蒙行完禮後,站起來靜候在了一旁。
朱由校想了一下繼續說道:“既然朱愛卿有賞,身為副使的畢自肅也不得不賞,這樣吧,朕做一迴主,畢自嚴官升半級,升為主客清吏司員外郎,一事不煩二主,繼續負責盟約剩下之事,包含信王與紮魯特的聯姻!”
“是,陛下,老臣(臣)遵旨!”方從哲與魏廣微站出來迴複道。
.......
在朱童蒙等人去往遼東的時候,另一支幾乎同時離京出使朝鮮的使團,在大沽口海軍基地乘坐海軍第一營的風帆戰艦,正行駛在茫茫的大海上。
雖然戰艦行駛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顛簸不止,但身為四川人的主使熊文燦雖然幾乎沒坐過海船,但長江上的江船他可是乘坐過多次,麵對顛簸搖晃的戰艦,雖有暈船,但卻不是那麽的嚴重。
至於副使袁崇煥,出生廣東東莞縣海邊的他,暈船是不可能暈船的,反而因此次能出使朝鮮顯得興致勃勃。
出使朝鮮的船隊先是橫穿渤海到達金州港,換了清水與新鮮蔬菜後,繼續沿著遼東半島的東部海岸線一路向東北繼續行駛。
到達鎮江堡後,補充了最後一次的補給,之後沿著朝鮮的海岸線一路朝朝鮮的漢江口江華島駛去。
在海上顛簸了大半個月後,船隊終於到達了漢江出海口,而那裏早就站滿了前來恭迎的朝鮮官員。
熊文燦將四海拓殖與南洋拓殖的船隊留在了江華島靠近漢江口的一側,自己帶著使團成員下船與前來迎接的朝鮮官員碰頭。
朝鮮王朝,不僅國名是老朱同誌給賜的,而且大明還是它的宗主國。
有明一朝,朝鮮一直是明朝的附屬國,多次受到大明的庇護,“壬辰倭亂”中若不是大明出兵相助,朝鮮就會被日本滅國。
所以,朝鮮對大明這個宗主國,不僅表麵上非常敬畏謙卑,實際上也以習明語與中原文化習俗為榮。
除此之外,對明清的態度也是截然相反,他們將大明視為天朝上國,而且在崇禎吊死煤山後,還一直沿用崇禎年號。
對於後金與滿清,朝鮮上下皆將其視為胡虜。
雖然朝鮮上下表麵功夫做得非常到位,但關乎國家利益時,此時的朝鮮國王李琿也就是曆史上的光海君采用“不背明,不怒金”的騎牆外交政策。
此外,李琿在繼承朝鮮王位的過程中非常不順利,而這個不順利主要來自大明冊封的搖擺不定,為了順利繼承王位,李琿遭到了大明幾波使臣的巨額勒索,內心對大明的恨意自然很深。
在薩爾滸之戰前,大明多次派出使臣與賞銀要求朝鮮出兵協助大明攻打建奴,但都被李琿以各種理由推脫搪塞,最後在大明的強勢威逼下,不得已派出一萬三千人的散兵遊勇前往遼東。
並且,李琿還告訴領兵的都元帥薑弘立,不要太投入於與建奴的作戰,若是不可為趕緊迴國,甚至投降建奴也可以。
除了這些,李琿還讓人將自己出兵的計劃及行軍路線提前告訴了努爾哈赤。
果真,在配合東路的劉綎進軍赫圖阿拉的過程中,朝鮮軍隊不僅軍紀差拖累大軍,而且在遇到人數很少的建奴大軍時立馬潰散,都元帥薑弘立更是幹脆帶著五千多人臨陣倒戈投降了建奴。
有這種豬隊友與二五仔,劉綎劉大刀就算再勇猛,也不可能戰勝建奴的八旗兵,甚至逃脫都很難逃脫。
薩爾滸之戰結束後,朝鮮國不僅畏建奴如虎,更是與建奴暗通款曲,曆史上毛文龍退守朝鮮義州時,朝鮮義州守將在李琿的暗示下從背後偷襲了毛文龍,導致了毛文龍的義州大敗,軍民損失數萬。
可惜,現在的大明出現了朱由校這麽bug,大明不僅沒有了遼沈與廣寧慘敗,更是將入寇的建奴打得落花流水,隻得躲到山間暗暗舔舐傷口。
沈陽之戰的結果傳到朝鮮朝堂後,李琿與他的大臣們的天平再次向大明傾斜,不僅立刻派人去京城與遼東送賀表,更是在不久後拒絕了前來借糧的濟爾哈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