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討了大唐中央錢行和禁苑新兵開拔後,隻餘下一個議題,那就是大唐糧司工作的開展。


    為了未雨綢繆以應對接下來貞觀開年幾年的天災,李世民和李長河想方設法成立了糧司,不過工作如今開展的並不順利。


    拿長安和洛陽周邊舉例,很多地主和有糧大戶不願意將手中糧食交出來。


    他們心中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關中地帶本身缺糧。


    一旦發生一些不可預知的事,糧食就是最重要的東西。


    人是鐵飯是鋼,人不吃飯,那是要死的,而如今時代糧食產量並不高,關中地區土地更是承載力有限,更是沒有化肥輔助,糧價本就高。


    大多數時候關中長安的糧食需要外運,大多來自中原,江南湖廣地區。


    但因為大唐曆經多年戰亂,所以中原地區的產糧區人丁稀少,產量不足。


    而且長安所處地方乃是“四塞之中”。


    長安南麵是秦嶺、東麵是崤山山脈。


    雖然鄰近富庶的四川盆地、華中平原,但在古代的交通技術下,想要翻山越嶺運輸大批糧食,耗費巨大,並不可行。


    大多時候需要從江南和湖廣運輸,雖然有運河,但是每次運輸時間巨長,最少半年,而且這還是運輸到洛陽的時間。


    洛陽作為一個中轉站,糧食不缺,甚至是堆積如山,但是從洛陽運輸到長安,那可就慘了。


    尤其是黃河三門峽市一帶。


    存在神島、人島、鬼島、煉丹爐、梳妝台、砥柱山等多個島嶼及半島狀礁石。


    這些礁石將整個水道切割為名為:鬼門、神門、人門的三股急流。


    成語:中流砥柱說的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塊礁石。


    因此運糧船隻在經過此處時,極易觸礁傾覆,每年損失的糧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在這裏損失的,人糧皆損!


    那有沒有可能把這些礁石弄掉,當然這個想法從東漢就有了,但終因時代局限和技術難度過大而放棄。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用炸藥炸平了大部分礁石,至此天塹變通途。


    因此,從水路運往長安的糧食,到了三門峽一帶,要不轉走陸路,要不就冒著巨大的風險穿過三門峽。


    但這種情況下,無論選用哪一種方式,所耗皆巨,其成本高於糧食本身價格。


    這種情況在大唐初期還不嚴重,但隨著人口增長,土壤鹽堿化和土地耕種麵積減少等因素,關中缺糧情況越來越嚴重。


    因此一旦遇到災荒年景,無論是發放儲備糧還是調糧,都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所以隋唐兩代帝皇發明了一種“就食”的方式,通過遷移受災地區的人口,減少災區的糧食缺口的救災。


    災荒之年,朝廷遷移到洛陽,避免與民爭。


    史書載,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就因為關中饑荒,暫遷都洛陽,開“就食”先河。


    因而如今朝廷要收糧,這不得不讓擔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啊!


    討論一番後,李世民已知曉大臣態度,接下來就是解決辦法。


    而前一晚,李長河已經給出了辦法,那就是仿照。


    史書記載,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宰相裴耀卿提出一種新的解決辦法


    那就是在三門峽上遊另設一批船隊。


    當下遊的船隊抵達三門峽下遊後便卸貨。


    直接走陸路繞開三門峽,然後再走上遊船隊,乘渭河入長安。


    這樣以來就能很好降低運糧的成本,而且工程不算大。


    但從水路運到長安的糧食依舊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李長河的第二招,那就是: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404守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404守夜人並收藏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