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改革之詔
我在大唐行醫的那些年 作者:404守夜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到了第二天,李長河繼續自己的義診,而朝堂之上,爭論還在進行,但李世民已胸有成竹,穩坐釣魚台。
還是昨日的議題,爭吵也與昨日一般,互不相讓。
但吊詭的是太上皇一脈的主心骨裴寂今日卻分外安靜,這讓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奇怪不已。
就這樣,吵了好久,一個個都吵的臉紅脖子粗,累的不行,於是朝堂之上鬧聲也小了很多,眾人目光看向李世民,心中也是充滿疑惑,“嗯?今日聖上怎麽沒勸他們?”
“吵完了嗎?不行再吵吵?”李世民笑眯眯道。
一句話,朝堂之上噤若寒蟬,大臣們明白,這樣的李世民才是最可怕的。
長久的沉默後。
“朝堂如此境況,朕心涼!”猛地李世民站起身子,將那突厥與大唐的結盟羊皮扔下龍輦。
“外敵環伺,當求變生存,但爾等,為了自己利益,潑皮無賴般吵鬧,成何體統。”
“爾等這麽快就忘記朕在渭水河畔受到的侮辱嗎?為了保護江山社稷,差點性命不保,說難聽點,為了保護你們,你們就是這樣迴報朕的?”
“危機解除,就可以高枕無憂?開始窩裏鬥?朕想為國家做點事,想要洗刷恥辱,你們就這麽不願意?你們還是大唐的子民嗎?”
“你們就是這樣做官的?”李世民走下龍椅,來到眾大臣中間一字一句殺人誅心道。
“還是說,你們等著頡利打過來,然後逃?或者直接投降,改換門庭?爾等可還有人心?”
李世民語氣嚴厲,眼中冒出寒光,殺意十足,而後直接拔出侯君集的佩劍,直接朝著龍椅扔了過去,劍鋒穩穩紮在木製龍椅背上。
眾臣驚駭,彎腰行禮,不敢直視李世民。
李世民:“這,你們就怕了?但你們更要讓明白,尊嚴隻在劍鋒之上,真理隻在弓箭射程之內。”
“不知聖意,臣羞愧!”房玄齡紅臉道。
“臣等羞愧!”朝堂之上,出人意料話語竟一同。
李世民重新坐迴龍椅,許久之後,悠悠道:“朕心已決,來人,宣旨!”
在眾人驚詫眼神中,有一內官站出大聲朗讀道:“大唐皇帝詔一,放宮還家:朕登大寶,內外交困,國家貧敝,故,暫停宮內人員募招,且宮掖甚多,久離親族,當有數萬,應放宮送還家,歸其戚屬,任從婚娶,一期放額一萬五!”
這點是開源節流的方法,大唐雖立國才九年,但宮內服務之人可太多了,經過計算有三萬多,近四萬人,單單太安宮就有兩萬多。
如此多宮女,對於李世民來說,太多了,要是可以,他想放出百分之九十五,但卻被長孫皇後製止了,因為太上皇那邊需要服侍,最後權衡之下,先放出一萬五!
“啪啪啪...”此詔一出,魏征率先拍笏板,表示叫好,他早就對皇室宮女過多頗有微詞了,李世民如此做,大善。
很快眾多臣工也是拍起笏板。
“大唐皇帝詔二,軍隊改革:外敵當前,軍隊戰力為首,整頓軍備,立軍紀嚴明,習新式訓練之法,而後推廣全國!”
這點更得眾臣之心,畢竟強大的軍隊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基礎。
“大唐皇帝詔三,皇室立儲:為防皇室傾軋,重現玄武之變,朕立行秘密立儲製,太子詔書分兩份,一份懸與東宮殿牌匾後,一份朕收藏,朕若有恙,兩份詔書名為同一,則為新皇!”
對於此份詔令,朝堂之人,互相之間看了一眼,他們沒想到李世民竟然直接說出了玄武之變,要知道這兩個月來,不要說去說玄武門之變了,就連玄武這個詞眾人都諱莫如深。
但即便這樣,魏征還是想要說些什麽。
但一個字還沒說出口,李世民就直接道:“天家事宜,朕心已決,不得置喙!”
看著李世民決絕的眼神,還有強大的氣勢,魏征口邊的話最後還是咽了下去。
“大唐皇帝詔四,賢才招募:朕有感帝國人才之缺,將建立大唐皇家軍事學院,大唐皇家醫學院,大唐皇家......”
“大唐皇帝詔五,科舉改製:國家級科舉定為每年五月份,為夏考,各州為九月份,為各州秋考,秋考通過即可來京參與國考,科目厘定清楚,進行整減,實行分數製,考試內容將以禮部擬訂的內容為準,禮部將盡快編撰好教學教材,發放各州學習,為力保公平公正,考生姓名當糊名處理,具體規則,禮部稍晚具體頒布!”
此詔令到此還沒有什麽,畢竟是為了找尋賢才,沒有大的反駁地方,但接下來的話,卻猶如深水炸彈,讓在座所有大臣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
“朕深覺治國當以人才為上,故,科舉入官將擴招,而門蔭和雜色入流當官方式則逐漸遞減,明年起實行,其中科舉入仕占至五成,隔年再增一成,至第六年所有入朝官員皆從科舉中來!”
宣旨內官說至此,大臣們不淡定了,魏征直接站出來道:“聖上,想法不錯,但不覺得太冒進了嗎?”
說實話,對這點,魏征和房玄齡應該舉雙手讚成,畢竟這樣選取官員,不僅公平公正,對他們這種讀書人簡直不要太友好,但就是太友好,魏征才要反對。
因為他知道,天下的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各方利益,多少年的累積,一個不慎,就有可能重現隋末亂世。
李世民當然知道魏征的意思,站起身給了魏征一個安撫眼神,然後道:“朕馬上打天下,實戰中累積經驗,不客氣說,以前很瞧不起那些窮酸書生,但是登臨帝位後,才發現自己才能缺少,治理國家力有不怠。”
“治天下容易,也難,但朕知道,你們也知道,有文化,會識文斷字的人是不是整體比那些受著父輩恩惠,大字不識一個的厲害?”
“朕知道你們有些大臣會不忿,想說虎父無犬子,但是朕沒有那麽多時間讓他們進步,國家等不了他們,我更等不了他們慢慢進步。”
“爾等本就享受了極大的恩惠,子孫衣食無憂,與寒門弟子相比,不過就是讀點書?學習點文化,這很難嗎?難道就是要躺在先人的功勞譜上嗎?爾等說,這樣的廢物後代有什麽用?”
“讓他們以後治理國家,這國家還有希望嗎?而且朕給了你們時間,讓你們學習,六年時間還不夠?若還有人覺得不公,說出來,朕親自給你解決!”
話說到這個份上,自然不會有人傻的站出來。
台下魏征語一滯,隨後行大禮道:“聖上大才,此技必將引發全國學習熱潮,但有沒有想過,這樣會導致冗員,以後如何安放?”
李世民擺擺手,“繼續!”
宣旨內官繼續道:“凡科舉過國考分數線,國家以需求招優秀學子進入朝堂,其餘人進入國家學院繼續深造,滿四年後再行分配;完善官員考核製度,施行末尾淘汰製,並同時預備建立官員退休製度,以為常態。”
眾人一聽,原來聖上早有辦法,擇優而取,還有了四年的緩衝期,確實可以減緩冗員,但治標不治本,可後續那官員退休製度常態化,末尾淘汰製,這才是釜底抽薪。
眾大臣不覺渾身一顫。
宣旨繼續,“大唐皇帝詔六,國家治理:朕深感治國需要群策群力,故效孔聖師,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眾大臣:“???”
“朕將設立內閣資政院,位於三省六部之上,統領國家事宜,對國家預算、稅收、任免官員及律法等皆有決策權,為最高行政權力機構,除軍國大事外,普通議決事項自可決斷,內閣資政院對皇帝負責,受皇帝監督!”
“什麽?”好不容易安靜的大臣再度吵翻天。
首先便是房玄齡站出來道:“聖上,此事萬萬不可,臣不同意,宰相乃為輔政,天子怎可輕易交出權柄,如此權相,難免不會重蹈霍光之禍。”
“臣等不同意!”天策府一脈的人紛紛站出來應和。
而太上皇一脈,也是低語討論,因為裴寂沒有站出來,所以其他人也沒有做出頭鳥。
“退下!”李世民盯著房玄齡道。
“聖上...”房玄齡臉色陰沉,但見李世民眼神,那是一種不可觸犯的威嚴,於是像是泄了氣的皮球,無可奈何退後坐迴。
宣旨還在繼續:“內閣資政院設立八位國務大臣,均為宰相,其中一名正宰,提階為正一品,官號:國務首宰,對皇帝負責,與皇帝共同處理除軍國大事外的其他一切事宜。”
“設一名副宰,正一品,主管政令通行全國,官號:國務總理大臣,與首宰相互配合!”
“其他六名分別為:國務輔政大臣,負責內閣機構各部門協調;國務外交大臣,負責對外關係處理;國務經濟大臣,負責國家經濟和農業等發展;國務法務大臣,專司國家律政;國務監察大臣,負責官員有無作奸犯科之事;國務軍防大臣,負責國家軍政大事!”
“六名國務大臣,提階從一品!”
“當內閣資政院設立以後,凡朝廷大事政令必須經內閣資政院,方可發向全國!其地位淩駕於所有部門之上,三省六部同時對皇帝和內閣資政院負責,凡內閣資政院閣員所令,其他部門必須全力協同,不得明麵質疑,有問題可寫折子上達天聽!”
“為使政令通順,長效,內閣資政院將為國家定製,寫入國家律法,通告全國,此製無論何時不得取消,其內官員兩年一屆更選,掌國家最高權,徹行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難得,此時的朝堂無聲,臣子們都在快速思量李世民的意思。
“孔聖人的大治?垂拱而治?”
“如此抬高官員品階,何意?會是捧殺嗎?”
“這樣做聖上不擔心皇權旁落嗎?”
......
但也有人想:“這樣做,以後出了事情,那責任就不在皇帝,一切鍋都將是內閣責任,出了問題,皇帝便可以解散內閣,自己事不關己。”
“皇帝如此,端坐釣魚台,轉移矛盾,以後朝堂矛盾就成為大臣與內閣的矛盾,皇帝成為裁判手,其實獲得的權利比讓渡的更大了。”
......
總之什麽樣的想法都有,他們驟然發現,如今的皇帝似乎心思更加深沉了。
火候差不多後,李世民站了出來:“朕知諸臣工不易,所以決定,官製品階重新製定,內閣資政院宰相加品至一,三省長官加品為正二品,六部長官為正三品,且後續會繼續優化官製,適應帝國發展。”
“為使國正,朕再立一規,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朝堂之上大臣頂撞朕,一律無罪,諸位記住,哪怕是我李世民有一天氣急說了殺人,行駛律法的臣工,一定不能遵從,所有官員生殺大權,一律按照律法來,交由大理寺審核!朕今日的話將廣傳天下,立誓在此!”
這一下,滿朝文武百官異動,在如此時代,這樣的保證對他們來說就是一枚免死金牌啊!
要知隋煬帝濫殺大臣的前車之鑒還曆曆在目,如今皇帝保證,絕不濫殺大臣,那當官就舒服多了啊!
“聖上聖明!”毫無疑問,李世民此舉獲得了大臣們的好感度!
“聖上,我不同意,那三師和三公的品階該如何去定?”說話的還是魏征。
“三師和三公品階待遇不變,朕另有安排。”
“繼續宣詔!”李世民大手一揮道。
還是昨日的議題,爭吵也與昨日一般,互不相讓。
但吊詭的是太上皇一脈的主心骨裴寂今日卻分外安靜,這讓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奇怪不已。
就這樣,吵了好久,一個個都吵的臉紅脖子粗,累的不行,於是朝堂之上鬧聲也小了很多,眾人目光看向李世民,心中也是充滿疑惑,“嗯?今日聖上怎麽沒勸他們?”
“吵完了嗎?不行再吵吵?”李世民笑眯眯道。
一句話,朝堂之上噤若寒蟬,大臣們明白,這樣的李世民才是最可怕的。
長久的沉默後。
“朝堂如此境況,朕心涼!”猛地李世民站起身子,將那突厥與大唐的結盟羊皮扔下龍輦。
“外敵環伺,當求變生存,但爾等,為了自己利益,潑皮無賴般吵鬧,成何體統。”
“爾等這麽快就忘記朕在渭水河畔受到的侮辱嗎?為了保護江山社稷,差點性命不保,說難聽點,為了保護你們,你們就是這樣迴報朕的?”
“危機解除,就可以高枕無憂?開始窩裏鬥?朕想為國家做點事,想要洗刷恥辱,你們就這麽不願意?你們還是大唐的子民嗎?”
“你們就是這樣做官的?”李世民走下龍椅,來到眾大臣中間一字一句殺人誅心道。
“還是說,你們等著頡利打過來,然後逃?或者直接投降,改換門庭?爾等可還有人心?”
李世民語氣嚴厲,眼中冒出寒光,殺意十足,而後直接拔出侯君集的佩劍,直接朝著龍椅扔了過去,劍鋒穩穩紮在木製龍椅背上。
眾臣驚駭,彎腰行禮,不敢直視李世民。
李世民:“這,你們就怕了?但你們更要讓明白,尊嚴隻在劍鋒之上,真理隻在弓箭射程之內。”
“不知聖意,臣羞愧!”房玄齡紅臉道。
“臣等羞愧!”朝堂之上,出人意料話語竟一同。
李世民重新坐迴龍椅,許久之後,悠悠道:“朕心已決,來人,宣旨!”
在眾人驚詫眼神中,有一內官站出大聲朗讀道:“大唐皇帝詔一,放宮還家:朕登大寶,內外交困,國家貧敝,故,暫停宮內人員募招,且宮掖甚多,久離親族,當有數萬,應放宮送還家,歸其戚屬,任從婚娶,一期放額一萬五!”
這點是開源節流的方法,大唐雖立國才九年,但宮內服務之人可太多了,經過計算有三萬多,近四萬人,單單太安宮就有兩萬多。
如此多宮女,對於李世民來說,太多了,要是可以,他想放出百分之九十五,但卻被長孫皇後製止了,因為太上皇那邊需要服侍,最後權衡之下,先放出一萬五!
“啪啪啪...”此詔一出,魏征率先拍笏板,表示叫好,他早就對皇室宮女過多頗有微詞了,李世民如此做,大善。
很快眾多臣工也是拍起笏板。
“大唐皇帝詔二,軍隊改革:外敵當前,軍隊戰力為首,整頓軍備,立軍紀嚴明,習新式訓練之法,而後推廣全國!”
這點更得眾臣之心,畢竟強大的軍隊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基礎。
“大唐皇帝詔三,皇室立儲:為防皇室傾軋,重現玄武之變,朕立行秘密立儲製,太子詔書分兩份,一份懸與東宮殿牌匾後,一份朕收藏,朕若有恙,兩份詔書名為同一,則為新皇!”
對於此份詔令,朝堂之人,互相之間看了一眼,他們沒想到李世民竟然直接說出了玄武之變,要知道這兩個月來,不要說去說玄武門之變了,就連玄武這個詞眾人都諱莫如深。
但即便這樣,魏征還是想要說些什麽。
但一個字還沒說出口,李世民就直接道:“天家事宜,朕心已決,不得置喙!”
看著李世民決絕的眼神,還有強大的氣勢,魏征口邊的話最後還是咽了下去。
“大唐皇帝詔四,賢才招募:朕有感帝國人才之缺,將建立大唐皇家軍事學院,大唐皇家醫學院,大唐皇家......”
“大唐皇帝詔五,科舉改製:國家級科舉定為每年五月份,為夏考,各州為九月份,為各州秋考,秋考通過即可來京參與國考,科目厘定清楚,進行整減,實行分數製,考試內容將以禮部擬訂的內容為準,禮部將盡快編撰好教學教材,發放各州學習,為力保公平公正,考生姓名當糊名處理,具體規則,禮部稍晚具體頒布!”
此詔令到此還沒有什麽,畢竟是為了找尋賢才,沒有大的反駁地方,但接下來的話,卻猶如深水炸彈,讓在座所有大臣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
“朕深覺治國當以人才為上,故,科舉入官將擴招,而門蔭和雜色入流當官方式則逐漸遞減,明年起實行,其中科舉入仕占至五成,隔年再增一成,至第六年所有入朝官員皆從科舉中來!”
宣旨內官說至此,大臣們不淡定了,魏征直接站出來道:“聖上,想法不錯,但不覺得太冒進了嗎?”
說實話,對這點,魏征和房玄齡應該舉雙手讚成,畢竟這樣選取官員,不僅公平公正,對他們這種讀書人簡直不要太友好,但就是太友好,魏征才要反對。
因為他知道,天下的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各方利益,多少年的累積,一個不慎,就有可能重現隋末亂世。
李世民當然知道魏征的意思,站起身給了魏征一個安撫眼神,然後道:“朕馬上打天下,實戰中累積經驗,不客氣說,以前很瞧不起那些窮酸書生,但是登臨帝位後,才發現自己才能缺少,治理國家力有不怠。”
“治天下容易,也難,但朕知道,你們也知道,有文化,會識文斷字的人是不是整體比那些受著父輩恩惠,大字不識一個的厲害?”
“朕知道你們有些大臣會不忿,想說虎父無犬子,但是朕沒有那麽多時間讓他們進步,國家等不了他們,我更等不了他們慢慢進步。”
“爾等本就享受了極大的恩惠,子孫衣食無憂,與寒門弟子相比,不過就是讀點書?學習點文化,這很難嗎?難道就是要躺在先人的功勞譜上嗎?爾等說,這樣的廢物後代有什麽用?”
“讓他們以後治理國家,這國家還有希望嗎?而且朕給了你們時間,讓你們學習,六年時間還不夠?若還有人覺得不公,說出來,朕親自給你解決!”
話說到這個份上,自然不會有人傻的站出來。
台下魏征語一滯,隨後行大禮道:“聖上大才,此技必將引發全國學習熱潮,但有沒有想過,這樣會導致冗員,以後如何安放?”
李世民擺擺手,“繼續!”
宣旨內官繼續道:“凡科舉過國考分數線,國家以需求招優秀學子進入朝堂,其餘人進入國家學院繼續深造,滿四年後再行分配;完善官員考核製度,施行末尾淘汰製,並同時預備建立官員退休製度,以為常態。”
眾人一聽,原來聖上早有辦法,擇優而取,還有了四年的緩衝期,確實可以減緩冗員,但治標不治本,可後續那官員退休製度常態化,末尾淘汰製,這才是釜底抽薪。
眾大臣不覺渾身一顫。
宣旨繼續,“大唐皇帝詔六,國家治理:朕深感治國需要群策群力,故效孔聖師,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眾大臣:“???”
“朕將設立內閣資政院,位於三省六部之上,統領國家事宜,對國家預算、稅收、任免官員及律法等皆有決策權,為最高行政權力機構,除軍國大事外,普通議決事項自可決斷,內閣資政院對皇帝負責,受皇帝監督!”
“什麽?”好不容易安靜的大臣再度吵翻天。
首先便是房玄齡站出來道:“聖上,此事萬萬不可,臣不同意,宰相乃為輔政,天子怎可輕易交出權柄,如此權相,難免不會重蹈霍光之禍。”
“臣等不同意!”天策府一脈的人紛紛站出來應和。
而太上皇一脈,也是低語討論,因為裴寂沒有站出來,所以其他人也沒有做出頭鳥。
“退下!”李世民盯著房玄齡道。
“聖上...”房玄齡臉色陰沉,但見李世民眼神,那是一種不可觸犯的威嚴,於是像是泄了氣的皮球,無可奈何退後坐迴。
宣旨還在繼續:“內閣資政院設立八位國務大臣,均為宰相,其中一名正宰,提階為正一品,官號:國務首宰,對皇帝負責,與皇帝共同處理除軍國大事外的其他一切事宜。”
“設一名副宰,正一品,主管政令通行全國,官號:國務總理大臣,與首宰相互配合!”
“其他六名分別為:國務輔政大臣,負責內閣機構各部門協調;國務外交大臣,負責對外關係處理;國務經濟大臣,負責國家經濟和農業等發展;國務法務大臣,專司國家律政;國務監察大臣,負責官員有無作奸犯科之事;國務軍防大臣,負責國家軍政大事!”
“六名國務大臣,提階從一品!”
“當內閣資政院設立以後,凡朝廷大事政令必須經內閣資政院,方可發向全國!其地位淩駕於所有部門之上,三省六部同時對皇帝和內閣資政院負責,凡內閣資政院閣員所令,其他部門必須全力協同,不得明麵質疑,有問題可寫折子上達天聽!”
“為使政令通順,長效,內閣資政院將為國家定製,寫入國家律法,通告全國,此製無論何時不得取消,其內官員兩年一屆更選,掌國家最高權,徹行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難得,此時的朝堂無聲,臣子們都在快速思量李世民的意思。
“孔聖人的大治?垂拱而治?”
“如此抬高官員品階,何意?會是捧殺嗎?”
“這樣做聖上不擔心皇權旁落嗎?”
......
但也有人想:“這樣做,以後出了事情,那責任就不在皇帝,一切鍋都將是內閣責任,出了問題,皇帝便可以解散內閣,自己事不關己。”
“皇帝如此,端坐釣魚台,轉移矛盾,以後朝堂矛盾就成為大臣與內閣的矛盾,皇帝成為裁判手,其實獲得的權利比讓渡的更大了。”
......
總之什麽樣的想法都有,他們驟然發現,如今的皇帝似乎心思更加深沉了。
火候差不多後,李世民站了出來:“朕知諸臣工不易,所以決定,官製品階重新製定,內閣資政院宰相加品至一,三省長官加品為正二品,六部長官為正三品,且後續會繼續優化官製,適應帝國發展。”
“為使國正,朕再立一規,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朝堂之上大臣頂撞朕,一律無罪,諸位記住,哪怕是我李世民有一天氣急說了殺人,行駛律法的臣工,一定不能遵從,所有官員生殺大權,一律按照律法來,交由大理寺審核!朕今日的話將廣傳天下,立誓在此!”
這一下,滿朝文武百官異動,在如此時代,這樣的保證對他們來說就是一枚免死金牌啊!
要知隋煬帝濫殺大臣的前車之鑒還曆曆在目,如今皇帝保證,絕不濫殺大臣,那當官就舒服多了啊!
“聖上聖明!”毫無疑問,李世民此舉獲得了大臣們的好感度!
“聖上,我不同意,那三師和三公的品階該如何去定?”說話的還是魏征。
“三師和三公品階待遇不變,朕另有安排。”
“繼續宣詔!”李世民大手一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