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嶺南道李治的府邸,李治的正妻王氏在一旁伺候著他,自從流放到嶺南,武媚娘母子又被歹人擄走,李治就整日買醉,放飛自我,無所事事,流連於風月場所。
這一天耿國公馮盎上門拜訪李治,李治不敢怠慢,馮盎的爵位雖然隻是國公,但他實際上就是嶺南的土皇帝,嶺南百姓隻知馮盎,不知大唐皇帝,天高皇帝遠,大唐對於嶺南也是鞭長莫及。
李世民開疆拓土,大唐日新月異,嶺南名義上是大唐的一道,但還不是馮盎一家獨大,政令根本到不了嶺南的千家萬戶,李治流放嶺南,李世民也有試探馮盎的意思,隻不過以李治的才智想不到那麽深,如果武媚娘在他身邊也許能猜到李世民的用意。
武德五年七月十八日,馮盎接受了時任嶺南道安撫大使李靖的檄文,率領部屬歸降大唐。
李淵在馮盎的轄地設置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馮盎為上柱國、高州總管,爵封耿國公,任命馮盎次子馮智戴為春州刺史,三子馮智彧為合州刺史,四子馮智戣為高州刺史,五子馮智玳羅州刺史,讓馮盎一家管理嶺南。
李世民登基後馮盎並沒有入朝拜見,而與談殿等僚人首領爭鬥,各地方州府前後十幾次上奏稱馮盎謀反,於是李世民派出十萬大軍討伐嶺南,魏征站出來主張用懷柔安撫之策,穩定嶺南的局麵。
魏征:“中原剛剛平定,嶺南路途遙遠、地勢險惡,有瘴氣瘟疫,不可以駐紮大部隊。而且馮盎謀反的跡象沒有顯露出來,不宜興師動眾。”
李世民:“上告馮盎謀反的人那麽多,怎麽能說他謀反的跡象沒有顯露出來呢?”
魏征:“馮盎如果要謀反,必然分兵幾路占據險要之地,攻掠鄰近州縣。現在告發他謀反已有幾年,而馮氏兵馬還沒出境,這明顯沒有反叛的跡象。各州府既然懷疑馮氏謀反,陛下何不派使臣前往安撫,馮氏怕死,所以不敢來朝廷。如果陛下派使臣向他以示誠意,馮氏定欣喜免於兵禍,這樣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讓馮盎臣服於大唐。”
李世民認為魏征的計策可行,最終下令收兵,派出使者安撫馮盎,重新恢複了嶺南的安定局麵。
馮盎感受到了李世民對他的重視,心悅誠服,讓他的兒子馮智戴隨著使臣返迴長安,朝見李世民。
李世民心裏也明白,馮盎這是以退為進,將馮智戴送到長安為人質,讓朝廷放心,反正馮盎有三十多個兒子,犧牲一個也無關緊要。
李世民卻也沒有當馮智戴為質子,讓他進入國子監入學,恩賞有加。
貞觀五年,馮盎進京朝見李世民,李世民熱情款待,還讓當時的太子李承乾陪同,以禮相待,而後賞賜給馮盎非常豐厚的物品,馮盎感歎皇恩浩蕩,銘感五內,誓死效忠大唐。
不久,羅竇各洞的僚民造反,李世民下令馮盎率領二萬人馬出兵平叛。當時反叛的僚民有數萬人,他們據守險要之地,各路軍隊難以前進,馮盎連發七箭,射死敵軍七人,僚民看到了馮盎百發百中,都嚇傻了,紛紛潰逃,馮盎乘勝追擊,斬首一千餘人,而後平定了叛亂。
李世民念其平亂之功,下令讓馮智戴返迴嶺南省親慰問,賞賜財物多不勝數。
馮盎占據的地方縱橫二千裏,奴婢一萬多人,珍奇寶物甚多,將嶺南治理得井井有條,政通人和,深受嶺南百姓和部下的愛戴。
貞觀十九年,李治因為逼宮造反被李世民流放到嶺南,李治作為李世民的嫡子,馮盎也不敢真把他當成罪犯,讓李治一行人住在豪宅,不愁吃穿,榮養在府。
馮盎:“老臣見過九皇子。”
李治:“耿國公太客氣了,庶人李治有禮。”
馮盎:“九皇子,不必妄自菲薄,相信陛下總有一天會將您召迴長安城的。”
李治:“借國公吉言,馮大人請用茶。”
馮盎內心是真的希望李世民將李治弄迴長安城,一個皇子在嶺南,他的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掌控當中,這是他非常不希望的事,當嶺南的土皇帝習慣了,不願意讓朝廷指手畫腳。
馮盎今日來是給李治送美女和美酒,想讓李治沉浸在酒色當中,他繼續做嶺南的土皇帝。
馮盎離開後,李治對著美女,兩眼放光,白日宣淫,絲毫不管旁邊的正妻王氏。
馮盎送來的女子當中有一個名叫楊月兒的,是蠍盟組織成員,奉了袁天罡的命令,要將李治帶迴幽州總壇。
李治和楊月兒一番雲雨過後,楊月兒打暈了李治,蠍盟成員趁夜潛入府內,配合楊月兒帶走了李治,第二天王氏去叫李治起床才發現早已人去樓空,不知所蹤。
王氏立刻向馮盎求助,馮盎聽聞李治神秘失蹤,嚇了一跳,命令手下前去尋找李治的蹤跡。
馮盎的手下迴報說,昨晚有一夥神秘人帶走了李治,而從水路逃離嶺南,馮盎命令嶺南水師出海追擊,千裏追蹤,杳無音信。
馮盎無奈隻能上報朝廷,一切交由李世民定奪,嶺南境內皇子被擄走,他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艘不起眼的小船上李治清醒過來,看到自己和楊月兒一行人在海上漂流,頓時嚇了一跳。
李治:“你們是誰?要帶我去哪裏?”
楊月兒:“奴婢奉命帶九皇子去幽州,一家團聚。”
李治:“媚娘和忠兒也在幽州嗎?”
楊月兒:“嗯,到時候您就知道了。”
過了一會,李治就開始暈船,他這是第一次坐船,出現頭暈、惡心和嘔吐等症狀。
楊月兒再次將他打暈,簡單又粗暴,這也是蠍盟的行事風格,快準狠。
楊月兒一行人從登州碼頭上岸,而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往了幽州。
馮盎的請罪書同一時間來到長安城,李世民龍顏大怒,服侍他的宮女戰戰兢兢,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惹火上身。
李世民:“先是忠兒母子被擄走,而後是雉奴被擄走,他們這是要做什麽?”
李世民自言自語,一旁的張阿難當作什麽都沒聽到,兩眼不聞窗外事,一心隻伺候皇帝。
這一天耿國公馮盎上門拜訪李治,李治不敢怠慢,馮盎的爵位雖然隻是國公,但他實際上就是嶺南的土皇帝,嶺南百姓隻知馮盎,不知大唐皇帝,天高皇帝遠,大唐對於嶺南也是鞭長莫及。
李世民開疆拓土,大唐日新月異,嶺南名義上是大唐的一道,但還不是馮盎一家獨大,政令根本到不了嶺南的千家萬戶,李治流放嶺南,李世民也有試探馮盎的意思,隻不過以李治的才智想不到那麽深,如果武媚娘在他身邊也許能猜到李世民的用意。
武德五年七月十八日,馮盎接受了時任嶺南道安撫大使李靖的檄文,率領部屬歸降大唐。
李淵在馮盎的轄地設置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馮盎為上柱國、高州總管,爵封耿國公,任命馮盎次子馮智戴為春州刺史,三子馮智彧為合州刺史,四子馮智戣為高州刺史,五子馮智玳羅州刺史,讓馮盎一家管理嶺南。
李世民登基後馮盎並沒有入朝拜見,而與談殿等僚人首領爭鬥,各地方州府前後十幾次上奏稱馮盎謀反,於是李世民派出十萬大軍討伐嶺南,魏征站出來主張用懷柔安撫之策,穩定嶺南的局麵。
魏征:“中原剛剛平定,嶺南路途遙遠、地勢險惡,有瘴氣瘟疫,不可以駐紮大部隊。而且馮盎謀反的跡象沒有顯露出來,不宜興師動眾。”
李世民:“上告馮盎謀反的人那麽多,怎麽能說他謀反的跡象沒有顯露出來呢?”
魏征:“馮盎如果要謀反,必然分兵幾路占據險要之地,攻掠鄰近州縣。現在告發他謀反已有幾年,而馮氏兵馬還沒出境,這明顯沒有反叛的跡象。各州府既然懷疑馮氏謀反,陛下何不派使臣前往安撫,馮氏怕死,所以不敢來朝廷。如果陛下派使臣向他以示誠意,馮氏定欣喜免於兵禍,這樣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讓馮盎臣服於大唐。”
李世民認為魏征的計策可行,最終下令收兵,派出使者安撫馮盎,重新恢複了嶺南的安定局麵。
馮盎感受到了李世民對他的重視,心悅誠服,讓他的兒子馮智戴隨著使臣返迴長安,朝見李世民。
李世民心裏也明白,馮盎這是以退為進,將馮智戴送到長安為人質,讓朝廷放心,反正馮盎有三十多個兒子,犧牲一個也無關緊要。
李世民卻也沒有當馮智戴為質子,讓他進入國子監入學,恩賞有加。
貞觀五年,馮盎進京朝見李世民,李世民熱情款待,還讓當時的太子李承乾陪同,以禮相待,而後賞賜給馮盎非常豐厚的物品,馮盎感歎皇恩浩蕩,銘感五內,誓死效忠大唐。
不久,羅竇各洞的僚民造反,李世民下令馮盎率領二萬人馬出兵平叛。當時反叛的僚民有數萬人,他們據守險要之地,各路軍隊難以前進,馮盎連發七箭,射死敵軍七人,僚民看到了馮盎百發百中,都嚇傻了,紛紛潰逃,馮盎乘勝追擊,斬首一千餘人,而後平定了叛亂。
李世民念其平亂之功,下令讓馮智戴返迴嶺南省親慰問,賞賜財物多不勝數。
馮盎占據的地方縱橫二千裏,奴婢一萬多人,珍奇寶物甚多,將嶺南治理得井井有條,政通人和,深受嶺南百姓和部下的愛戴。
貞觀十九年,李治因為逼宮造反被李世民流放到嶺南,李治作為李世民的嫡子,馮盎也不敢真把他當成罪犯,讓李治一行人住在豪宅,不愁吃穿,榮養在府。
馮盎:“老臣見過九皇子。”
李治:“耿國公太客氣了,庶人李治有禮。”
馮盎:“九皇子,不必妄自菲薄,相信陛下總有一天會將您召迴長安城的。”
李治:“借國公吉言,馮大人請用茶。”
馮盎內心是真的希望李世民將李治弄迴長安城,一個皇子在嶺南,他的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掌控當中,這是他非常不希望的事,當嶺南的土皇帝習慣了,不願意讓朝廷指手畫腳。
馮盎今日來是給李治送美女和美酒,想讓李治沉浸在酒色當中,他繼續做嶺南的土皇帝。
馮盎離開後,李治對著美女,兩眼放光,白日宣淫,絲毫不管旁邊的正妻王氏。
馮盎送來的女子當中有一個名叫楊月兒的,是蠍盟組織成員,奉了袁天罡的命令,要將李治帶迴幽州總壇。
李治和楊月兒一番雲雨過後,楊月兒打暈了李治,蠍盟成員趁夜潛入府內,配合楊月兒帶走了李治,第二天王氏去叫李治起床才發現早已人去樓空,不知所蹤。
王氏立刻向馮盎求助,馮盎聽聞李治神秘失蹤,嚇了一跳,命令手下前去尋找李治的蹤跡。
馮盎的手下迴報說,昨晚有一夥神秘人帶走了李治,而從水路逃離嶺南,馮盎命令嶺南水師出海追擊,千裏追蹤,杳無音信。
馮盎無奈隻能上報朝廷,一切交由李世民定奪,嶺南境內皇子被擄走,他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艘不起眼的小船上李治清醒過來,看到自己和楊月兒一行人在海上漂流,頓時嚇了一跳。
李治:“你們是誰?要帶我去哪裏?”
楊月兒:“奴婢奉命帶九皇子去幽州,一家團聚。”
李治:“媚娘和忠兒也在幽州嗎?”
楊月兒:“嗯,到時候您就知道了。”
過了一會,李治就開始暈船,他這是第一次坐船,出現頭暈、惡心和嘔吐等症狀。
楊月兒再次將他打暈,簡單又粗暴,這也是蠍盟的行事風格,快準狠。
楊月兒一行人從登州碼頭上岸,而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往了幽州。
馮盎的請罪書同一時間來到長安城,李世民龍顏大怒,服侍他的宮女戰戰兢兢,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惹火上身。
李世民:“先是忠兒母子被擄走,而後是雉奴被擄走,他們這是要做什麽?”
李世民自言自語,一旁的張阿難當作什麽都沒聽到,兩眼不聞窗外事,一心隻伺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