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甲午年注定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
進入7月,本來是一年最熱的時候,入伏以後,天氣卻是陰晴不定,時而小雨,時而陰風,時而又是響晴響晴的藍天,老天爺似乎有些事情想不開,正在做一個難以決斷的決定,猶猶豫豫的。終於,一個震驚人心的消息傳來了。
萬曆皇帝駕崩了。
這一天是萬曆48年7月二十日。
似乎一夜之間,天地默哀,山河縞素。上天也似乎感受到了這一份悲傷,下起了霏霏小雨。
盤龍嶺下的古北口軍城除了在城樓上垂下一張白帆,似乎感覺不到多少國喪的氣氛,南門和北門巡查的士兵,依然是那半死不活的十個人。隻是你如果注意看的話,會發現這十個邊軍是你根本沒有見過的。同時你還會聽到許許多多的埋怨,埋怨什麽呢?
古北口軍城裏住進了越來越多的商旅。有從北京趕著駱駝來的,背上架著兩個大大的箱子,成群結隊的擁進城裏,賃一片屋子住下。有從大同來的,趕著一群蒙古馬,背上都夾著幾個用粗麻織成的一人高的袋子,一群一群的擠到軍城裏,占了好幾條街道。
可憐的是那些小門小戶的商戶,打嘴皮官司的有,哭哭啼啼的也有。可是你會發現,密雲後衛的軍管會最他媽的不是人,往常和和氣氣、叔長嬸短的親切,早變成了橫眉豎目、胳膊肘往外拐的蠻橫。沒辦法,和這些兵痞子講不通道理,隻能委委屈屈的騰屋子、挪地方。
從古北口到興州的商道似乎也繁盛起來,雖然往常路上的客商也多,可是今年似乎格外多一些,可能是蒙古人的納達幕快開始了,趁著那些蒙古傻子們高興,多倒騰一些牛羊迴來。
廖豐收也是這群客商中的一員,他穿著皂色銅錢紋緞麵袍子,半敞著懷,頭戴一頂草帽,斜坐在馬背上一顛一顛的往前走。他的身前是兩排騎著馬的長長的護衛,道路中間是十幾輛大車,也許是為了害怕淋雨吧,鼓囊囊的貨物上統統蓋著油布,他們的任務是:最遲明天晚上要跨過伊遜河,在興州南門外廖家莊的劉氏油坊隱蔽安頓。
興州在伊遜河的東岸,欒河的上遊,處於北京、天津、遼東、蒙古的 “金三角”交匯點上,是溝通京津遼蒙的交通要衝。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金朝改遼朝北安州為興州,洪武初年開平王常遇春在此擊敗元朝軍馬,建立興州前衛、興州後衛、興州中衛、興州左衛、興州右衛五衛。永樂初年衛所遷入內地,興州故城變成了蒙古人的聚居地。宣化以後,邊貿興起,宣府、山東、山西許多百姓遷到這裏,開荒種地,開食肆,建作坊,興洲城又漸漸興盛起來。
四四方方的興州城和內地所有城池一樣,有濠溝和城牆 ,城牆內是層層疊疊青磚藍瓦蓋就的房屋,即使街道也是南北縱橫的,粗略一看,根本看不出塞外城池的痕跡。
鋪著青石板的街道上,,遊絲般的細雨一點兒也阻止不了興州人生活的興致,來來往往的行人擠擠挨挨,有穿著臃腫袍子,胡亂在脖子上挽著辮子的蒙古人,也有穿著麻布短褂,裹著綁腿套著短裙的漢民;有擔著擔子的小販,一頭是爐火,一頭是箱籠,揭開箱籠,一格一格都是已經半熟的吃食。圍著吃食的,有身穿藍色滾邊絲綢薄袍 ,頭帶高高的鑲珠禮帽的土默特貴女,也有穿著棉布褲頭,光著身子,頭頂上隻留一個抓揪的漢家小子。
如果你仔細看的話,這個瘦瘦小小、尖嘴猴腮的小販是不是有些眼熟?他揭開箱籠,抓了一把已經包好的餛飩,丟在這邊兒爐子上的鐵鍋裏,蹲下身子,用火剪捅了捅爐子,在一陣迷茫的煙霧中,爐火旺起來了。
拿出一隻青花粗瓷小碗,舀上一勺餛飩,又揭起箱籠的二格,淋上麻油,香蔥 ,調料,笑眯眯的遞給那個土默特貴女,在漢家小子饞涎欲滴的目光中,“咯咯”嬌笑的小女孩兒吹著熱氣,一口一口的舀起來。
小女孩兒旁邊一定有一個穿著藍緞長袍,頭頂珠花的蒙古女子,她一邊慈愛的看著小女孩兒,一邊把手中包著的東西偷偷塞給那個小販,至於她到底是蒙古女子還是漢女,這已經不重要了。
打發了一個顧客,小販擔起擔子沿著街道繼續往前走,拐了兩條街巷,他又遇到了一個高高的駝子。
“來一碗餛飩。”一個駝背的普普通通的土默特人,半新不舊的褐色長袍,一頂圍著藍邊兒的氈帽,紅褐色的胖臉上有一道不太明顯的疤痕。
瘦子蹲下身來,認認真真地操持起自己的老行當,不急不慢,中間還打發了一個兀良哈老客。
駝子也蹲下來,靠著街巷的牆壁細細的、一口一口的吃那碗不大的餛飩。
“得手了?”
“嗯,自己到包裏拿。”靠著箱籠一頭的扁擔上掛著一個褪了色的破舊的綢布包。
添了一口湯,就著幹硬的羊腿,仔細的喝完了那碗餛飩。那駝子從懷中掏出一塊碎銀扔在箱籠裏,自己伸手到扁擔上的綢布包兒裏拿了一包東西,仰頭走了。
在興州西南隔著一條欒河,有一個宜興州,人稱小興洲,是兀良哈人的聚集地,相比於土默特人來說,兀良哈人更親近於明國。成祖所封的朵顏衛,主力亦以是由兀良哈人組成,隻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蒙古的插汗部、土默模部多次背叛明國,在興州一帶拉鋸作戰,特別是與土默特俺答幾十年的戰鬥,兀良哈人逐漸的背叛了明國,開始在明國和蒙古的夾縫中求生存。
宜興州處於丘陵地帶,林木眾多,鬆樹、栗樹漫山遍野,林下是半人高的青叢的野草。在林木和野草中間,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兩條路,一條路向西,通到壩上草原,再由壩上草原通到上都城,另一條向東,跨過灤河架的木橋,穿過伊遜河,通到興州。兩條路的盡頭相匯,一路向南,通到古北口。
就在欒河那座木橋的西邊,有一座不高的無名山峰,山背後紮起了許多帳篷,一群土默特人在這裏安家落戶,放牧起了馬群,這還是最近才發生的事情。
這裏原本是兀良哈格根達木家的牧場,可是聽說格根達木的老婆家的遠房侄子從西土默特迴來,買了幾百匹戰馬準備販到明國去。
這個有眼光的家夥,這些馬一出手,就是一筆大財,兩個牧場都能買下來了。
當缺耳朵阿義在宜興城裏嚷嚷得人人皆知的時候,兀良哈的寶音老酋長哈哈大笑,很是為自己的老兄弟格根達木高興,自己的這個老實的近乎木訥的兄弟自從老婆病了以後,就沒有在鍋莊舞會上出現過,就連那個風騷的賽蓮娜都斷定他的老婆活不過這個冬天,看來長生天還是送來了福音。
進入7月,本來是一年最熱的時候,入伏以後,天氣卻是陰晴不定,時而小雨,時而陰風,時而又是響晴響晴的藍天,老天爺似乎有些事情想不開,正在做一個難以決斷的決定,猶猶豫豫的。終於,一個震驚人心的消息傳來了。
萬曆皇帝駕崩了。
這一天是萬曆48年7月二十日。
似乎一夜之間,天地默哀,山河縞素。上天也似乎感受到了這一份悲傷,下起了霏霏小雨。
盤龍嶺下的古北口軍城除了在城樓上垂下一張白帆,似乎感覺不到多少國喪的氣氛,南門和北門巡查的士兵,依然是那半死不活的十個人。隻是你如果注意看的話,會發現這十個邊軍是你根本沒有見過的。同時你還會聽到許許多多的埋怨,埋怨什麽呢?
古北口軍城裏住進了越來越多的商旅。有從北京趕著駱駝來的,背上架著兩個大大的箱子,成群結隊的擁進城裏,賃一片屋子住下。有從大同來的,趕著一群蒙古馬,背上都夾著幾個用粗麻織成的一人高的袋子,一群一群的擠到軍城裏,占了好幾條街道。
可憐的是那些小門小戶的商戶,打嘴皮官司的有,哭哭啼啼的也有。可是你會發現,密雲後衛的軍管會最他媽的不是人,往常和和氣氣、叔長嬸短的親切,早變成了橫眉豎目、胳膊肘往外拐的蠻橫。沒辦法,和這些兵痞子講不通道理,隻能委委屈屈的騰屋子、挪地方。
從古北口到興州的商道似乎也繁盛起來,雖然往常路上的客商也多,可是今年似乎格外多一些,可能是蒙古人的納達幕快開始了,趁著那些蒙古傻子們高興,多倒騰一些牛羊迴來。
廖豐收也是這群客商中的一員,他穿著皂色銅錢紋緞麵袍子,半敞著懷,頭戴一頂草帽,斜坐在馬背上一顛一顛的往前走。他的身前是兩排騎著馬的長長的護衛,道路中間是十幾輛大車,也許是為了害怕淋雨吧,鼓囊囊的貨物上統統蓋著油布,他們的任務是:最遲明天晚上要跨過伊遜河,在興州南門外廖家莊的劉氏油坊隱蔽安頓。
興州在伊遜河的東岸,欒河的上遊,處於北京、天津、遼東、蒙古的 “金三角”交匯點上,是溝通京津遼蒙的交通要衝。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金朝改遼朝北安州為興州,洪武初年開平王常遇春在此擊敗元朝軍馬,建立興州前衛、興州後衛、興州中衛、興州左衛、興州右衛五衛。永樂初年衛所遷入內地,興州故城變成了蒙古人的聚居地。宣化以後,邊貿興起,宣府、山東、山西許多百姓遷到這裏,開荒種地,開食肆,建作坊,興洲城又漸漸興盛起來。
四四方方的興州城和內地所有城池一樣,有濠溝和城牆 ,城牆內是層層疊疊青磚藍瓦蓋就的房屋,即使街道也是南北縱橫的,粗略一看,根本看不出塞外城池的痕跡。
鋪著青石板的街道上,,遊絲般的細雨一點兒也阻止不了興州人生活的興致,來來往往的行人擠擠挨挨,有穿著臃腫袍子,胡亂在脖子上挽著辮子的蒙古人,也有穿著麻布短褂,裹著綁腿套著短裙的漢民;有擔著擔子的小販,一頭是爐火,一頭是箱籠,揭開箱籠,一格一格都是已經半熟的吃食。圍著吃食的,有身穿藍色滾邊絲綢薄袍 ,頭帶高高的鑲珠禮帽的土默特貴女,也有穿著棉布褲頭,光著身子,頭頂上隻留一個抓揪的漢家小子。
如果你仔細看的話,這個瘦瘦小小、尖嘴猴腮的小販是不是有些眼熟?他揭開箱籠,抓了一把已經包好的餛飩,丟在這邊兒爐子上的鐵鍋裏,蹲下身子,用火剪捅了捅爐子,在一陣迷茫的煙霧中,爐火旺起來了。
拿出一隻青花粗瓷小碗,舀上一勺餛飩,又揭起箱籠的二格,淋上麻油,香蔥 ,調料,笑眯眯的遞給那個土默特貴女,在漢家小子饞涎欲滴的目光中,“咯咯”嬌笑的小女孩兒吹著熱氣,一口一口的舀起來。
小女孩兒旁邊一定有一個穿著藍緞長袍,頭頂珠花的蒙古女子,她一邊慈愛的看著小女孩兒,一邊把手中包著的東西偷偷塞給那個小販,至於她到底是蒙古女子還是漢女,這已經不重要了。
打發了一個顧客,小販擔起擔子沿著街道繼續往前走,拐了兩條街巷,他又遇到了一個高高的駝子。
“來一碗餛飩。”一個駝背的普普通通的土默特人,半新不舊的褐色長袍,一頂圍著藍邊兒的氈帽,紅褐色的胖臉上有一道不太明顯的疤痕。
瘦子蹲下身來,認認真真地操持起自己的老行當,不急不慢,中間還打發了一個兀良哈老客。
駝子也蹲下來,靠著街巷的牆壁細細的、一口一口的吃那碗不大的餛飩。
“得手了?”
“嗯,自己到包裏拿。”靠著箱籠一頭的扁擔上掛著一個褪了色的破舊的綢布包。
添了一口湯,就著幹硬的羊腿,仔細的喝完了那碗餛飩。那駝子從懷中掏出一塊碎銀扔在箱籠裏,自己伸手到扁擔上的綢布包兒裏拿了一包東西,仰頭走了。
在興州西南隔著一條欒河,有一個宜興州,人稱小興洲,是兀良哈人的聚集地,相比於土默特人來說,兀良哈人更親近於明國。成祖所封的朵顏衛,主力亦以是由兀良哈人組成,隻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蒙古的插汗部、土默模部多次背叛明國,在興州一帶拉鋸作戰,特別是與土默特俺答幾十年的戰鬥,兀良哈人逐漸的背叛了明國,開始在明國和蒙古的夾縫中求生存。
宜興州處於丘陵地帶,林木眾多,鬆樹、栗樹漫山遍野,林下是半人高的青叢的野草。在林木和野草中間,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兩條路,一條路向西,通到壩上草原,再由壩上草原通到上都城,另一條向東,跨過灤河架的木橋,穿過伊遜河,通到興州。兩條路的盡頭相匯,一路向南,通到古北口。
就在欒河那座木橋的西邊,有一座不高的無名山峰,山背後紮起了許多帳篷,一群土默特人在這裏安家落戶,放牧起了馬群,這還是最近才發生的事情。
這裏原本是兀良哈格根達木家的牧場,可是聽說格根達木的老婆家的遠房侄子從西土默特迴來,買了幾百匹戰馬準備販到明國去。
這個有眼光的家夥,這些馬一出手,就是一筆大財,兩個牧場都能買下來了。
當缺耳朵阿義在宜興城裏嚷嚷得人人皆知的時候,兀良哈的寶音老酋長哈哈大笑,很是為自己的老兄弟格根達木高興,自己的這個老實的近乎木訥的兄弟自從老婆病了以後,就沒有在鍋莊舞會上出現過,就連那個風騷的賽蓮娜都斷定他的老婆活不過這個冬天,看來長生天還是送來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