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劉景仁催得很急,直到初七,連城他們才把這些東西準備齊全。
正月初八,劉景仁帶著景義、連城和老吳開始安裝硝酸製備設備,大家用一個兩人合抱的鑄鐵支架把磁缸支起來,又把瓷罩扣在磁缸上麵,用鑄鐵支架上方的活動吊杆將瓷罩固定起來,這樣磁缸和瓷罩就變成了一個可上下開合的結構,又在支架旁邊支起液化箱,用膠皮管將液化箱同瓷罩彎頭相連,再將液化箱下麵銅管與放置在旁邊的瓷罐相連。這樣原始的“硝酸發生器”就做好了。
安裝好以後,劉景仁把景義和工人留下來,詳細講述了反應發生的過程和細節,然後在磁缸中裝上硝石,合上瓷罩,在磁缸兩耳的瓷槽中逐漸加上王水,磁缸裏傳出“呲、呲、呲”的聲音,一股淡淡的刺鼻氣味傳出來,過了一會兒,插在瓷罐清水裏的銅管不時有氣泡冒出來,硝酸反應開始了。
劉景仁讓工人把棉布口罩戴上,等硝石反應完了,就再一次打開瓷罩依次添加硝石和王水。並教景義學習測量硝酸的濃度,在瓷罐中提出一瓷匙硝酸,加上少許膽礬,藍色越淡越好,到了巳時3刻,一罐合乎濃度要求的硝酸溶液製備出來了。
安排好硝酸生產,劉景仁來到五號車間,走到車間東頭,這裏安了一個大鍋台,鐵鍋上麵裝了一個帶彎頭的瓷罩,瓷罩上麵的彎頭再連接到一個液化箱裏,液化箱下麵的銅管再用膠皮管相連通到一個瓷罐裏。劉景仁安排兩個工人,在鐵鍋裏倒上三十斤燒刀子,下麵用文火慢燒,用低溫將酒中的乙醇提取到瓷罐裏。
車間西頭是兩排用木板隔開的許多小隔間,台麵上放著瓷坩堝,木棒,瓷壺,劉景仁安排了幾個細心的人造底火,他先詳盡的講述了底火的製作流程,特別強調了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又派人取來用三層棉甲摞著釘起來的防護甲和帶著麵罩的頭盔作為工作服。
看到這麽厚重的棉甲,一個叫米生的發小先笑了,“景仁,你這是讓我們上戰場呀,怎麽準備的這麽紮實。”就是連城也是一臉納悶兒。
劉景仁不迴答,他穿上防護服、戴上麵具,再用綢布把口鼻蒙起來,然後才開始操作,看到景仁這麽細心防護,大家麵色嚴肅起來,也連忙穿上防護服。
劉景仁在鐵架台上架上坩鍋,沿著坩堝內壁慢慢倒入水銀,然後舉著長柄瓷壺一點一點注入硝酸。坩鍋內“嘭”的一聲冒出一陣煙氣,一股刺鼻的氣味撲麵而來,他用瓷棒緩緩攪動,等到反應完畢,再用另一個瓷壺加入乙醇,就像水開了一樣,坩堝內無數的氣泡一下子溢出來,他慢慢攪動,氣泡越來越少,坩鍋內漸漸生成一種白色的晶體。
他取出一點點晶體混上細沙,用紙包緊,走出小隔間。
“來,讓你們看看這東西的威力!”他迴頭對跟過來的幾個人說,“你們幾個靠後。”他猛地朝地上一甩,“轟”的一聲爆響,地上出現了一個拳頭大的坑。
四個人嚇了一跳。
“這是什麽東西?這麽厲害。”連城驚訝道。
“是炸藥!是這個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你們幾個製作時一定注意安全,也要注意保密,任何消息都不能向外泄露,包括父母妻女也不能透露一個字,明白嗎?”劉景仁嚴厲的說。
“明白。”連成幾個麵色凝重的說。
“5號車間今後封閉門戶,加派雙崗,外人進出需有我的批示。”劉景仁示範了一遍,又帶著他們幾個人製作了一小木盒晶體,關上大門,派上崗哨,又給崗哨交代了一番,然後帶著小木盒去了裝配車間。
2號車間是子彈裝配車間,由老吳的大兒子吳樹理負責,劉景仁給他安排了十五個工人。
2號車間的東麵是製作硝化棉的,這裏安裝有放置硫酸罐和硝酸罐的鐵架,鐵架前麵是一個中型坩鍋。兩個工人戴著口罩,用長柄提子給坩堝裏加上硝酸,再逐漸加入硫酸,用瓷棒混合,配置出合適的硝硫混合液,然後把脫脂棉在混合液中浸透,又在旁邊的清水罐中洗幹淨,最後再掛在鐵絲架上晾幹,這樣,硝化棉就做成了。
硝化棉晾幹以後,剪成很小的顆粒,再混上硝石硫磺和碳粉,發射藥的藥粉就製成了。
組裝子彈時,劉景仁原本還想演示一番,可是看到他裝底火和彈頭時的笨拙模樣,吳樹理不忍心,說是讓他自己做。
劉景仁擦一擦額頭的細汗,看著吳樹理靈巧的裝好了三發子彈,他放下心來,看來術業有專攻,這句話沒錯。
到了下午,子彈的製造裝配基本上進入了正軌,劉景仁放下心來。
劉景仁布置完畢,從西門走出來,沿著精煉一廠西邊的巷道向河灘走,巷道西邊是一戶挨著一戶的人家,外牆並不高,院內房梁上掛的黍穀捆和高粱穗就像一捆捆火熱的希望,摞在頭頂上,院子裏沒有人,隻有幾隻雞在悠閑的踱來踱去。
沿著村巷走到南頭,西邊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楊樹林,像一個個驚天巨人一樣的白楊樹擠擠挨挨的站在一起,頭上蒼翠的樹葉在微風中唰唰的招手,透過樹林的間隙,遠遠近近的田地裏,到處都是耕地播種的農人,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也是繁忙的季節。
走過小樹林,前麵就是河灘的靶場,靶場上,四叔劉青河正在進行射箭訓練,十條箭道後麵排了一隊隊等待射擊的士兵,劉青河站在射箭棚裏,舉著快要和他一般高的二擔弓,張弓搭箭靜靜看著遠方,眼前由紅色石塊鋪成的隔線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南河邊上。
劉青河試射完畢,站在射箭棚西邊,高舉雙手,右手拿著小紅旗,嘴裏發出一連串命令:“跨立、啟弓、靜心、 射!”十人一排三箭連珠射,“嗡”的一聲,無數箭支像蜂群一樣的撲向箭靶。二十人一組,共有200多人排成十組,飛快的射擊、迴跑、循環前進。
三娃哥的長槍連刺是一絕,這種槍實際上是一杆丈二長的竹竿,前端裝上兩尺長的尖銳槍頭,是步兵對騎兵的利器。這種槍長度大重量也大,刺殺緩慢,擾動很大,要想練準著實不易。
二百多人一人拿著一根刺槍,助跑五步一槍刺中遠處的圓環,才算達到標準。就像撐杆跳運動員一樣,起跳、助跑、躍起、刺擊,已經練的人人冒汗,熱氣騰騰。三娃哥依然拿著短竹杆喊著號子訓練指揮。
劉景仁站在一邊靜靜的看著場子上的訓練,他不發一句話,這新招的400多個士兵都是十七八歲的年輕人,是劉家堡1000多農戶在薩爾滸戰敗後餘下的寶貴的戰爭種子,他們大都參加過薩爾滸戰役,都有父兄親朋死在那場戰役中,以這樣的訓練、這樣的裝備,去跟一生都在與野獸搏鬥中生長起來的滿人戰鬥,無異於送死。
戰爭應該而且必須是另外一種模式。
什麽樣的武器打什麽樣的仗。哪怕他是五品官,他劉景仁也不認為自己有資格把他們送向死路。
正月初八,劉景仁帶著景義、連城和老吳開始安裝硝酸製備設備,大家用一個兩人合抱的鑄鐵支架把磁缸支起來,又把瓷罩扣在磁缸上麵,用鑄鐵支架上方的活動吊杆將瓷罩固定起來,這樣磁缸和瓷罩就變成了一個可上下開合的結構,又在支架旁邊支起液化箱,用膠皮管將液化箱同瓷罩彎頭相連,再將液化箱下麵銅管與放置在旁邊的瓷罐相連。這樣原始的“硝酸發生器”就做好了。
安裝好以後,劉景仁把景義和工人留下來,詳細講述了反應發生的過程和細節,然後在磁缸中裝上硝石,合上瓷罩,在磁缸兩耳的瓷槽中逐漸加上王水,磁缸裏傳出“呲、呲、呲”的聲音,一股淡淡的刺鼻氣味傳出來,過了一會兒,插在瓷罐清水裏的銅管不時有氣泡冒出來,硝酸反應開始了。
劉景仁讓工人把棉布口罩戴上,等硝石反應完了,就再一次打開瓷罩依次添加硝石和王水。並教景義學習測量硝酸的濃度,在瓷罐中提出一瓷匙硝酸,加上少許膽礬,藍色越淡越好,到了巳時3刻,一罐合乎濃度要求的硝酸溶液製備出來了。
安排好硝酸生產,劉景仁來到五號車間,走到車間東頭,這裏安了一個大鍋台,鐵鍋上麵裝了一個帶彎頭的瓷罩,瓷罩上麵的彎頭再連接到一個液化箱裏,液化箱下麵的銅管再用膠皮管相連通到一個瓷罐裏。劉景仁安排兩個工人,在鐵鍋裏倒上三十斤燒刀子,下麵用文火慢燒,用低溫將酒中的乙醇提取到瓷罐裏。
車間西頭是兩排用木板隔開的許多小隔間,台麵上放著瓷坩堝,木棒,瓷壺,劉景仁安排了幾個細心的人造底火,他先詳盡的講述了底火的製作流程,特別強調了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又派人取來用三層棉甲摞著釘起來的防護甲和帶著麵罩的頭盔作為工作服。
看到這麽厚重的棉甲,一個叫米生的發小先笑了,“景仁,你這是讓我們上戰場呀,怎麽準備的這麽紮實。”就是連城也是一臉納悶兒。
劉景仁不迴答,他穿上防護服、戴上麵具,再用綢布把口鼻蒙起來,然後才開始操作,看到景仁這麽細心防護,大家麵色嚴肅起來,也連忙穿上防護服。
劉景仁在鐵架台上架上坩鍋,沿著坩堝內壁慢慢倒入水銀,然後舉著長柄瓷壺一點一點注入硝酸。坩鍋內“嘭”的一聲冒出一陣煙氣,一股刺鼻的氣味撲麵而來,他用瓷棒緩緩攪動,等到反應完畢,再用另一個瓷壺加入乙醇,就像水開了一樣,坩堝內無數的氣泡一下子溢出來,他慢慢攪動,氣泡越來越少,坩鍋內漸漸生成一種白色的晶體。
他取出一點點晶體混上細沙,用紙包緊,走出小隔間。
“來,讓你們看看這東西的威力!”他迴頭對跟過來的幾個人說,“你們幾個靠後。”他猛地朝地上一甩,“轟”的一聲爆響,地上出現了一個拳頭大的坑。
四個人嚇了一跳。
“這是什麽東西?這麽厲害。”連城驚訝道。
“是炸藥!是這個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你們幾個製作時一定注意安全,也要注意保密,任何消息都不能向外泄露,包括父母妻女也不能透露一個字,明白嗎?”劉景仁嚴厲的說。
“明白。”連成幾個麵色凝重的說。
“5號車間今後封閉門戶,加派雙崗,外人進出需有我的批示。”劉景仁示範了一遍,又帶著他們幾個人製作了一小木盒晶體,關上大門,派上崗哨,又給崗哨交代了一番,然後帶著小木盒去了裝配車間。
2號車間是子彈裝配車間,由老吳的大兒子吳樹理負責,劉景仁給他安排了十五個工人。
2號車間的東麵是製作硝化棉的,這裏安裝有放置硫酸罐和硝酸罐的鐵架,鐵架前麵是一個中型坩鍋。兩個工人戴著口罩,用長柄提子給坩堝裏加上硝酸,再逐漸加入硫酸,用瓷棒混合,配置出合適的硝硫混合液,然後把脫脂棉在混合液中浸透,又在旁邊的清水罐中洗幹淨,最後再掛在鐵絲架上晾幹,這樣,硝化棉就做成了。
硝化棉晾幹以後,剪成很小的顆粒,再混上硝石硫磺和碳粉,發射藥的藥粉就製成了。
組裝子彈時,劉景仁原本還想演示一番,可是看到他裝底火和彈頭時的笨拙模樣,吳樹理不忍心,說是讓他自己做。
劉景仁擦一擦額頭的細汗,看著吳樹理靈巧的裝好了三發子彈,他放下心來,看來術業有專攻,這句話沒錯。
到了下午,子彈的製造裝配基本上進入了正軌,劉景仁放下心來。
劉景仁布置完畢,從西門走出來,沿著精煉一廠西邊的巷道向河灘走,巷道西邊是一戶挨著一戶的人家,外牆並不高,院內房梁上掛的黍穀捆和高粱穗就像一捆捆火熱的希望,摞在頭頂上,院子裏沒有人,隻有幾隻雞在悠閑的踱來踱去。
沿著村巷走到南頭,西邊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楊樹林,像一個個驚天巨人一樣的白楊樹擠擠挨挨的站在一起,頭上蒼翠的樹葉在微風中唰唰的招手,透過樹林的間隙,遠遠近近的田地裏,到處都是耕地播種的農人,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也是繁忙的季節。
走過小樹林,前麵就是河灘的靶場,靶場上,四叔劉青河正在進行射箭訓練,十條箭道後麵排了一隊隊等待射擊的士兵,劉青河站在射箭棚裏,舉著快要和他一般高的二擔弓,張弓搭箭靜靜看著遠方,眼前由紅色石塊鋪成的隔線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南河邊上。
劉青河試射完畢,站在射箭棚西邊,高舉雙手,右手拿著小紅旗,嘴裏發出一連串命令:“跨立、啟弓、靜心、 射!”十人一排三箭連珠射,“嗡”的一聲,無數箭支像蜂群一樣的撲向箭靶。二十人一組,共有200多人排成十組,飛快的射擊、迴跑、循環前進。
三娃哥的長槍連刺是一絕,這種槍實際上是一杆丈二長的竹竿,前端裝上兩尺長的尖銳槍頭,是步兵對騎兵的利器。這種槍長度大重量也大,刺殺緩慢,擾動很大,要想練準著實不易。
二百多人一人拿著一根刺槍,助跑五步一槍刺中遠處的圓環,才算達到標準。就像撐杆跳運動員一樣,起跳、助跑、躍起、刺擊,已經練的人人冒汗,熱氣騰騰。三娃哥依然拿著短竹杆喊著號子訓練指揮。
劉景仁站在一邊靜靜的看著場子上的訓練,他不發一句話,這新招的400多個士兵都是十七八歲的年輕人,是劉家堡1000多農戶在薩爾滸戰敗後餘下的寶貴的戰爭種子,他們大都參加過薩爾滸戰役,都有父兄親朋死在那場戰役中,以這樣的訓練、這樣的裝備,去跟一生都在與野獸搏鬥中生長起來的滿人戰鬥,無異於送死。
戰爭應該而且必須是另外一種模式。
什麽樣的武器打什麽樣的仗。哪怕他是五品官,他劉景仁也不認為自己有資格把他們送向死路。